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对56例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56例患者操作顺利,冠状动脉造影及超声检查均未见残余分流,主动脉瓣及三尖瓣无返流,心脏听诊杂音消失。术后1个月及3个月复查,封堵器位置良好,无移位,无残余分流。3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在术后第2天出现不同程度的传导阻滞,经异丙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治疗后好转。结论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操作简便、封闭完全、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房问隔缺损(ASD)的护理经验.方法:系统回顾封堵器介入治疗ASD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0例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满意,除两例术后第二天封堵器自动脱落即转外科手术治疗,其余78例效果满意,未出现特殊并发症,治愈率97.5%.结论:介入治疗是治疗ASD最安全有效的方法,严格选择适应症和术前充分准备是治疗成功的前提,精心的术前护理,术中观察和术后护理是介入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冶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血管造影(ACG)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与意义。方法对80例经心脏彩超检查证实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介入手术,其中室间隔缺损24例、动脉导管未闭50例、肺动脉狭窄6例。所有患者手术前进行心血管造影和超声心动图(CDFI)检查,测量缺损和狭窄处直径;术中进行心血管造影监测封堵器/球囊是否安放到位。术后采用心脏彩超检查有无残余分流。结果采用ACG和CDFI测量得到的病变直径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术中根据造影显示调整封堵器/球囊位置,24小时后所有患者都不存在残余分流。结论心血管造影和超声心动图一样能准确测量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病变处直径,并能指导封堵器/球囊的安放,在先天性心脏病中介入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玉霞  李莲玉 《现代保健》2010,(18):130-130
房间隔缺损(ASD)是临床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约占心脏病的10%~15%,大多数为单孔型,少数为多孔型。以前外科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方法,封堵器介入治疗ASD是近年来开展的一项新技术,它具有创伤性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6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 根据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生理特点,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术前、术后护理,并进行出院指导.结果 全组病人介入治疗,只有1例因术后并发症(封堵器脱落)又行手术治疗外,其余均治愈,手术成功率是98.4%.结论 加强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患者的术前、术后护理,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ASD)是常见的心脏病之一, 多数患者到了青年期才出现症状,可以出现重度肺动脉高压、心衰、感染性心内膜炎、反复肺部感染、栓塞等危及生命。 Amplatzer房间隔封堵器(ASO)治疗ASD是介入治疗该病的新的领域,现报道30例继发孔型ASD患者应用ASO治疗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临床疗效。方法连续461例继发孔型ASD患者,其中部分房间隔边缘缺乏或不足176例、多孔ASD22例、房间隔瘤并发ASD21例、巨大ASD37例、外科修补术后残余漏2例、合并ASD的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32例,均行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合并畸形同期治疗,同时行心脏超声追踪测量及随访。结果ASD术前缺损直径为(26.4±12.6)mm,植入的封堵器腰部直径为(28.9±8.0)mm,共植入国产封堵器465个,技术成功率为100.0%,手术成功率为99.6%(459/461);同时植入2个封堵器者6例;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1.3%,其他并发症65例。结论国产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继发孔型ASD,近期及中期临床疗效肯定、确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房间隔缺损(ASD)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目前介入治疗ASD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Amplatzer封堵器的应用,使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迈向了一个新台阶。我院 2004年4月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ASD 1例,现报道如下。患者女,38岁,因“活动后心慌气短半个月”来我院就诊。查体:体重58 kg,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3/6级收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ASD)的护理体会.方法 回顾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21例的临床资料及方法.结果 21例患者介入治疗效果满意,治愈率99%~100%,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介入治疗是治疗ASD的首选方法,术前、术中、术后护理是介入治疗成功的关键,可大大提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胸微创室间隔修补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的护理配合方法。方法:我院选取40例2010年1月—2010年12月在院内进行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患者,对其实施胸微创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结合护理方法,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结果: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患者心脏未出现杂音,也没有手术残余分流。整个手术的全程时间为2.5h左右,患者的带管时间为4个小时左右,术后住院时间为4—6d,手术后患者无不良并发症现象。结论:熟练的护理配合是保证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行胸微创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经导管介入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92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46)和观察组(n=46).对照组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导管介入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成功率,术中、术后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的37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PDA 8例,ASD23例,VSD 6例,均在X线和心脏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导管植入封堵器.分别于术后1~3 d复查心脏超声心动图,术后随访1个月至1年.结果 37例患者均封堵成功,手术时间为30~150 min,X线下操作时间为10~60 min,其中即刻封堵成功率为97.3%,一次植入成功率为94.6%,7例术前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术后肺动脉压显著改善,1例术前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患者术后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并维持,心功能改善.1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经有效治疗后恢复,其余患者在手术后即刻及随访过程中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PDA、ASD、VSD是一种操作简便、技术成功率和安全性高、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并分析儿童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及护理。方法综合研究本院106例先天性房间隔缺损患儿介入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分析其发生的原因。结果儿童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有封堵器脱落、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脏穿孔、瓣膜关闭不全等。结论介入术前的详细查体、封堵器大小的选择、手术的熟练程度以及术后的观察护理是预防和抢救儿童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的37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PDA8例,ASD23例,VSD6例,均在X线和心脏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导管植入封堵器。分别于术后1-3d复查心脏超声心动图,术后随访1个月至1年。结果 37例患者均封堵成功,手术时间为30-150min,X线下操作时间为10-60min,其中即刻封堵成功率为97.3%,一次植入成功率为94.6%,7例术前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术后肺动脉压显著改善,1例术前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患者术后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并维持,心功能改善。1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经有效治疗后恢复,其余患者在手术后即刻及随访过程中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PDA、ASD、VSD是一种操作简便、技术成功率和安全性高、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室间隔缺损(VSD)是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在我国几乎占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一半。2002年美国AGA公司开发研制出一种新型自膨胀性非对称性双盘状amplatzer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过国内外近一年的临床应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我院利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小儿VSD 11例并进行了短期随访,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03-2006年在我院进行手术的118例先天性心脏病病例资料,对掌握手术时机及方法 ,优生、优育有指导作用.方法 118例先天性心脏病人均手术治疗.结果 手术病例中室间隔缺损及联合畸形64例,房间隔缺损及联合畸形28例,法洛四联症11例,动脉导管未闭10例,三尖瓣下移畸形3例.主动脉狭窄1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封堵器脱落于右肺动脉1例,围手术期死亡1例,远期死亡2例,术后效果欠佳1例.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中,手术时机选择较重要,早期治疗是关键.肺动脉高压病人,年龄较大者,术后恢复差,并发症多.先天性心脏病治疗方法 多样,必须掌握好适应证.  相似文献   

17.
240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经验及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材料的发展和介入技术的提高,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方法正在发生重大的转变,介入治疗范围不断扩大,治疗的数量迅速增加。2005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采用心脏介入治疗先心病24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40例均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其中男143例,女97例,年龄8个月~51岁。动脉导管未闭(PDA)58例,房间隔缺损(ASD)107例,室间隔缺损(VSD)70例,肺动脉瓣狭窄(PS)5例,心功能Ⅰ-Ⅱ级。  相似文献   

18.
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的临床介入治疗策略探讨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经心导管介入治疗的病例选择、手术方法、疗效、安全性及评价。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本院接受同期介入治疗的11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儿为3例,女性为8例,平均年龄为(4.08±2.64)岁,最小为5个月,最大为10岁。本组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类型包括:3例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3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ulmonary stenosis,PS),2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室间隔缺损,2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主动脉缩窄(coarctation of aorta,COA),其中1例为同期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复合畸形的顺序为: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或主动脉球囊扩张术、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取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并与试验患儿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11例患儿均成功封堵,手术顺利。术后X射线心脏造影及彩超提示,封堵器成形好,未见残余分流。术中、术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其中,1例室间隔缺损术后心电图提示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给予地塞米松治疗后,心电图复查正常。结论介入治疗单纯性先天性心脏病的技术目前比较成熟,成功率高,但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同期进行介入治疗,其操作较复杂,技术难度较高。本研究证明,若掌握恰当手术指征,制定合理操作策略,手术过程仔细、谨慎,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是较肯定的。  相似文献   

19.
邹洪 《现代保健》2009,(30):26-27
目的评价应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ASD)及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1例患者经心脏彩超证实为先天性心脏病,其中继发孔型ASD13例,PDA8例,均采用国产封堵器进行封堵。结果21例患者均封堵成功,术后心脏缩小,心功能改善,3例ASD有少量残余分流,1个月后复查已无分流。定期随访无严重并发症产生。结论在严格选择适应证和熟练操作技巧的条件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是一种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国产封堵器价格适中,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分析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治疗效果和治疗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3年1月期间,某院收治的140例采取介入封堵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房间缺隔患者的病例、临床资料等相关数据资料。记录患者的治疗时间、观察患者的临床反应和术后不良反应情况。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心律变异型情况。结果患者平均手术时间(55.5±19.0)min,平均住院时间(5.5±2.5)d,治疗后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后心率变异性明显减缓,SDNN和SDANN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患者由于缺损较大,体外循环手术治疗,3例少量残余分流,2例溶血,3例头痛,均在治疗后好转。结论介入术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具有较高的治疗成功率,并且术后并发症少、死亡率低,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的良好方法,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