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目的:探讨肾性骨病的发病机制及X线表现。方法:对38例有骨骼改变的慢性肾衰患者的右前臂尺桡骨X线征象进行分析。结果:尺桡骨X线片主要表现为骨质疏松、骨软化、骨吸收和骨硬化。结论:骨吸收是肾性骨病继发甲旁亢的重要X线征象,对诊断肾性骨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X染色体异常及其基因缺陷在卵巢早衰发病机制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卵巢早衰(POF)是一组X连锁的基因型疾病,X染色体负载维持正常卵巢功能的区段和位点,X染色体的数量和结构异常,如单体、缺失、易位均可导致卵巢早衰;某些基因(如人骨形成蛋白15基因、锌指蛋白基因、X染色体失活特异转录子基因、人黑色素透明基因、X-脯氨酰氨基肽酶2基因、家族性智力低下1基因、家族性智力低下2基因)可能与卵巢早衰发生有关。对其发病机制的阐明有助预测可能发病人群,加深对卵巢功能维持机制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的X线表现,总结分析糖尿病性骨关节病发病机制,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2012年5月收治的40例经临床确诊的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资料、X线表现。结果 40例糖尿病足患者21例有糖尿病性骨关节病,发病部位均在足趾跖部,主要临床表现是经久不愈的顽固性溃疡、感染,糖尿病性骨坏疽是其最重要的X线表现。结论糖尿病性骨关节病多发生于下肢骨端,尤其是跖趾骨骨端呈溶骨性破坏,而因周围无或很少有骨膜反应,骨性关节面常保留。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硬化时胸部X线变化特征及其发生机制。方法: 收集489例肝硬化患者的完整住院资料,对其胸部X线表现异常者加以分析,并探讨其与肝功能的关系。结果: 489例肝硬化患者中,胸部X线表现异常者175例(35.8%),其中以肝性胸腔积液最多(34.3%),其次是盘状肺不张(26.3%);肝功能分级与胸部X线变化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肝硬化时易致胸部X线表现异常,但肝性胸腔积液及盘状肺不张的发生与肝功能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寰枢关节的解剖特征和半脱位发生原因和机制,阐述寰枢关节劳损性半脱位X线诊断。方法:对寰枢关节劳损性半脱位发病年龄和职业分布统计分析。结果:寰枢关节劳损性半脱位X线诊断分侧移型、旋转型和复合型并伴有程度不同的颈椎曲度或骨质结构退行性变。结论:X线诊断寰枢关节劳损性半脱位时要密切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6.
陈建国 《海南医学》2008,19(3):132-133
目的提高肝性胸水的胸部X线表现及发生机制的认识。方法收集了本院2002年至2006年间34例肝性胸水住院患者的胸部X线平片进行分析。结果本组34例,右侧胸水占47.1%,左侧胸水占11.8%,双侧17.6%,右侧肺底23.5%,中、大量胸水占70.6%。结论肝性胸水多发于右侧,且多为中、大量胸水,X线诊断须结合临床资料做出最后诊断。  相似文献   

7.
P2受体广泛分布于全身多种组织和系统中,根据其分子结构和信号转导机制的不同分为P2X和P2Y受体,现在人们普遍认为P2X是配体门控性阳离子通道,P2Y是G-蛋白耦联受体。最初对P2X受体的研究仅局限在药理学的研究,到10世纪中期相继克隆出7种P2X受体亚基之后,对它的研究才突飞猛进。本文主要对近年来P2X受体的结构、分布及其调节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心脏X综合征发病机制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静远  葛永彬 《吉林医学》2005,26(6):633-634
心脏X综合征又称微血管性心绞痛(microvascular angina)。虽然本病对患者的生命不构成显著威胁却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故逐渐成为医学关注的热点之一。迄今有关心脏X综合征的发病机制阐述甚多,诊断标准不尽一致.治疗对策也多有争议。本文就其近年来发病机制和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嘌呤受体P2家族是目前发现的最复杂的受体家族之一,根据其分子结构和信号转导机制的不同可分为配体门控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受体P2X(P2X1~P2X7)和G蛋白偶联受体P2Y(P2Y1、P2Y2、P2Y4、P2Y6、P2Y11~P2Y14)。其中,P2X受体可被其配体ATP激活,使初级传入神经元兴奋性过度增加,从而激活痛觉通路,最终导致痛觉过敏。该文简述P2受体的分类和功能以及P2X受体的分子结构,着重阐述P2X受体在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中的表达变化以及潜在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足8例X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糖尿病足的临床X线分析,进一步探讨糖尿病性骨关节病发病机制。方法 对8例经临床确诊的糖尿病性足病的临床资料、X线表现及有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与对照。结果 8例糖尿病性骨关节病患者发病部位均在足之趾跖部。主要临床表现是经久不愈的顽固性溃疡,糖尿病性骨坏疽是其最重要的X线表现。结论 糖尿病性骨关节病多发生于四肢骨端,尤其是跖趾骨骨端呈溶骨性破坏,而因周围无或很少有骨膜反应,骨性关节面常保留。糖尿病性骨坏疽的病因多由糖的代谢紊乱导致全身一系列代谢失调及继发的神经、血管病变,感染对骨坏死起到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1.
肠梗阻是常见急腹症之一,X线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本病一般分为急性机械性(单纯性和绞窄性)和麻痹性两类。现将各型的X线诊断及其病理基础分述如下。一、急性机械性肠梗阻小肠梗阻的机制:正常消化道内含有大量液体,除从饮食摄入外,主要是消化腺分泌和消化液,每日总量约7.000毫升。  相似文献   

12.
尿毒症胸部临床表现及X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尿毒症胸部临床表现及X线改变及其发生机制。方法观察24例尿毒症胸部临床症状和体征、胸部的X线表现以及与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舒张压和血红蛋白(Hb)的关系和透析过程中胸部X线变化。结果尿毒症常表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咯血、心悸等症状,呼吸音减弱、湿性口罗音、心脏扩大、心包摩擦音等体征,肺水肿、心脏增大、胸腔积液等X线改变,透析过程中临床症状和体征、胸部的X线表现均得到改善。结论尿毒症所致心、肺部损害临床较常见,其发生机制复杂,应予以重视,胸部X线检查对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宇  张洪义 《中国医刊》2010,45(1):37-38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之一,尸检发现率约为3%-20%。目前对其确切的病理学发生机制尚不清楚,传统观念多认为是先天性肝脏末梢血管畸形引起。而朱少君等的研究显示肝血管瘤的克隆性研究显示每肝血管瘤内不同部位病变组织具有相同的X染色体失活模式,提示肝血管瘤属于克隆性增生属于实性肿瘤。  相似文献   

14.
睾丸上升在临床中比较少见。其机制仍然没有完全研究清楚。提睾肌的痉挛状态可能引起睾丸继发性上升。笔者报道的这三兄弟患有家族性中叶硬化综合征,这种综合征是罕见的X连锁性脑白质营养不良性疾病,患者在痉挛状态发生后双侧睾丸从正常的阴囊位置上升,未再下降。  相似文献   

15.
本文8例系因长期大量应用激素治疗而引起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对其发病机制、X线表现及鉴别诊断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16.
<正> 一、性分化机制(一)性染色体与性别人与所有动物一样,其胚胎是由一个受精卵分裂、分化、发育而成的。精子与卵子各携带22个常染色体与一个性染色体,共23个染色体。当它们结合成受精卵时又合成了46个染色体。如所周知,人体所有的细胞(除生殖细胞外)核内均有46个染色体,其中有两个是性染色体,在男性为X、Y染色体(写作46、X Y),在女性则是X、X染色体(写作46,X X)。这些细胞都是由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发育而成。至于精子与卵子为何只有半数染色体?那是由于初级精母细胞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隐神经部分结扎(saphenous partial ligation,SPL)大鼠背根神经节P2X3受体表达的改变。方法麻醉下。制备大鼠SPL模型;测定SPL大鼠机械异常性疼痛和热痛敏的变化;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SPL大鼠损伤相应节段(L3、L4)的背根神经节P2X3受体表达的变化。结果SPL大鼠可产生热痛敏和机械异常性疼痛;SPL术后第7、14d,损伤同侧的L3、L4节段背根节P2X3免疫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加。结论SPL是一种适合于病理性神经痛机制研究的模型,SPL可导致损伤同侧相应节段的背根节神经元P2X,受体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18.
温伟为  王玉 《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7):3335-3338
目的 研究湿疹各指标对于其效应机制的不同解释程度,将湿疹诸多效应指标降维,获得湿疹效应机制数学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2013年3月-2014年2月诊断为湿疹的患者90例,选取湿疹发病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共19项〔白细胞计数(X1)、淋巴细胞分数(X2)、中性粒细胞分数(X3)、嗜酸粒细胞分数(X4)、嗜酸粒细胞绝对值(X5)、单核细胞绝对值(X6)、免疫球蛋白E(X7)、免疫球蛋白A(X8)、免疫球蛋白G(X9)、免疫球蛋白M(X10)、补体C3(X11)、补体C4(X12)、C反应蛋白(X13)、抗链球菌溶血素O(X14)、红细胞沉降率(X15)、T淋巴细胞(X16)、B淋巴细胞(X17)、抑制性/细胞毒性T细胞(X18)、辅助性T细胞(X19)〕,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 根据分析结果,共提取6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84.30%。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湿疹效应机制数学模型为:F=37.69%F1+21.02%F2+17.10%F3+8.65%F4+8.48%F5+7.07%F6。结论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可避免多指标综合评价带来的统计和分析的麻烦,可以压缩变量的个数,剔除冗余信息,使模型更好地反映真实情况;同时也为充分利用实验数据信息及其与功效特性密切相关的重要细节,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重现性,并对湿疹的主要效应机制的提炼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皮肤源性瘙痒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且目前尚未完全阐明。P物质是一种由皮肤感觉神经元释放的神经肽,是介导瘙痒的重要物质基础。该物质可以通过P物质/神经激肽1受体系统、P物质/G蛋白偶联受体X2系统激活肥大细胞,从而引发瘙痒。研究表明,降低P物质在血浆及皮肤组织中的表达能够缓解瘙痒症状。本文对P物质与皮肤源性瘙痒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论述,以期为今后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肾盏憩室又称肾盂源性囊肿,此病少见。我院于1958年~1980年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者3例,具有典型 X 线表现者1例。现将临床情况作简要报道,着重分析 X 线征象,并讨论其产生的病理基础和发病机制。临床分析症状没有特异性,有继发感染时则可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