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诊断学》教与学的特点是实践性强、技能要求高,实践教学是本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要学好这门学科,必须重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在学生掌握中医诊断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利用中医实验教学中心的舌诊软件、模拟脉象手、脉象仪、WF文锋-Ⅲ中医(辅助)诊疗系统等实验设备进行一系列诊法及辨证技能的训练,同时,更应借助临床见习基地,强化中医临床诊断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在模拟临床工作环境和真实的临床工作环境中体会中医诊疗过程,把课堂上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理论和技能,通过实践得到印证,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中医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中医辨证思维能力,掌握诊察病情、辨别病证的各种方法,解决理论与临床脱节问题,使他们能顺利过渡到临床各科的学习.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Levenberg-Marquardt算法的用于胃脘痛的BP神经网络辨证模型,用于提高胃脘痛智能辨证的准确率。方法:以"中医数字化诊疗平台"的门诊临床电子病历数据作为数据集,采用Matlab作为模型仿真平台,运用Levenberg-Marquardt算法构建了胃脘痛中医智能辨证的双隐含层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果:实验结果显示,网络模型预测"肝胃不和"和"胃阳虚"的证型准确率和诊断准确率非常高,都在95%以上。结论:该智能辨证模型能有效利用BP神经网络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逼近中医辨证的真实面貌,表现出优秀的辨证预测能力。而且,每天在"中医数字化诊疗平台"中都有新的中医临床真实数据上传,若利用这些数据完善该智能辨证模型,有望推动中医智能辨证在中医临床辅助诊断中大规模应用。  相似文献   

3.
中医诊断技术发展及四诊信息融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20余年来,中医诊断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舌诊、面诊、声诊、嗅诊、问诊、脉诊客观化信息采集设备和数据处理软件方面成果丰硕,并开展了相应的临床研究,但在诊断技术及指标的规范化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仅出台舌诊仪相关国际标准1项、中医脉诊压力传感器国际标准1项。随着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中医领域的深入渗透,模式识别方法在四诊信息融合中得到应用和发展,四诊合参辅助诊疗及中医四诊检测系统的研发,建立了更适合中医思维的辨证模型和人工智能识别平台;未来,借助物联网技术、云平台技术、可穿戴技术,四诊信息采集设备必将向小型化、可穿戴式发展,并可研发中医诊疗机器人,以期在中医临床及各级医疗平台、慢性病管理、健康风险评估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提高中医诊断实验课的实用性及可操作性,采用新研制的ZMPⅢ-A三探头脉象仪进行中医诊法技能训练课的实验教学。学生普遍认为智能三探头脉象仪符合临床实际,并在实际应用中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应用计算机进行考试是计算机技术与数据库技术发展的趋势,是由计算机从题库中抽题进行组卷,考生在计算机上输入答案,考试结束后,计算机自动阅卷、评分、统计及分析的考试方式.<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基础课程,也是连接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临床之间的桥梁,而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其作为中医诊断的一种常用方法和手段,具有理论抽象、可操作性强、直观性要求高、形态学特性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脉诊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中医教学中脉诊教学难度大,学习者仅凭教师讲授,个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在实践中摸索,缺乏对脉诊指感的直观、感性的认识。因此研制中医脉象模拟仪有其必要性。现就脉象模拟仪研制的必要性与研究思路进行了探讨,对中医脉诊的发展有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7.
《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8):I0001-I0001
中医舌诊是中医学望诊的重要内容,在临床上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手段。它通过观察舌象了解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据此辩证施治。但传统的舌诊教学都是依靠教师的文字描述和少量的图片教授,造成学生印象不深,教学效果欠佳。由天津中医药大学与天堰医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联合研制开发的网络版多媒体舌象诊断系统,是应用于中医临床及中医学院校教学过程中的辅助诊断产品。我们遵循现代中医舌诊原理,结合我国中医舌诊发展趋势和特点,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制作了这套多媒体舌象诊断系统,它能满足临床需要,同时可用于教学,使舌诊教学更加直观,学生更有兴趣,有助于客观评价学生舌诊基本功能的掌握情况。  相似文献   

8.
结合50余年的中医教育、科研和临床工作,论述了中医诊断学学术思想应与临床结合的观点。认为中医诊断方法的客观化、技术化是发展的趋势,应重视传统中医诊断方法的客观化研究及中医特色诊断方法的应用;舌诊、脉诊是辨证的重要依据,应重视学习与应用;提倡以“治未病”理念指导临床,主张病证结合,辨证宜从脏腑、寒热、虚实角度执简驭繁。  相似文献   

9.
实训教学是面对非真实患者的情况下,在中医诊断实训室里通过各种手段,模拟望、闻、问、切等诊查手段及中医诊断的辨证思维,最后形成诊断的模拟训练。包括从中医“诊”到“断”的整个完整过程。1实训教学模式的内容设计1.1实训教学模式的目的实训教学模式能使学生感受临床氛围,掌握四诊方法的运用,掌握中医的辨证思维。其目的具有双面性,一是针对枯燥的教学方式,达到非教学目的,二是利用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达到或超过预期的教学目的。非教学目的指的是老师或学生分别扮演“医生”和“患者”角色,并实际进行交流。教学目的是通过运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获知患者疴隋,通过分析,最后得出诊断结果。  相似文献   

10.
四诊信息是疾病表现于外的信息的抽象概括,其质与量关系到对疾病的分析和判断。以整体观念为基础,中医诊断分别从望、闻、问、切4条不同途径诊察和收集病情信息,其原理是“司外揣内”。目前,临床四诊信息采集的不全面、不可靠已经成为影响中医辨证的突出问题,故在进行四诊信息采集时既要重视不同诊法的特殊性,又要强调诊法合参的“全面性”,更提倡借助于现代系统科学技术,实现中医诊断客观、量化,以保证信息采集过程的“规范性”和所采信息的“准确性”。因此,文章再次梳理中医四诊的含义,从不同角度、多个层次详细解释了四诊信息采集需遵循全面、规范、准确的原则,为进一步规范中医四诊信息采集、促进辨证的正确性提供理论与可实践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