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颈椎动力位MRI在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治疗方案选择中的价值。方法自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11例颈椎外伤后出现肢体麻木无力的患者,通过X线及CT未发现明显骨折脱位,中立位MRI发现可疑损伤节段20个,再次行过屈位及过伸位MRI,判断椎管狭窄程度变化以及脊髓高信号损伤出现的情况,从而辅助制定治疗策略。结果中立位MRI上20个可疑损伤节段中,90%(18/20)节段颈椎过伸位MRI上椎管狭窄程度加重,55%(11/20)节段在颈椎过伸位MRI上椎管狭窄程度加重1级,35%(7/20)节段加重2级,10%(2/20)节段无变化(但其中包含一个在中立位即表现为3级椎管狭窄的);过屈位上,25%(5/20)节段椎管狭窄程度减轻1级,75%(15/20)节段无变化。70%(14/20)可疑损伤节段在任何体位均未出现T2像上颈脊髓高信号,10%(2/20)可疑损伤节段仅在过伸位上出现T2像上颈脊髓高信号,20%(4/20)可疑损伤节段在任何体位均出现T2像上颈脊髓高信号。根据中立位MRI,30%(6/20)节段明确脊髓受压具有手术指证,且均考虑行颈椎前路手术;根据过伸位MRI,60%(12/20)可疑损伤节段因明确脊髓受压具有手术指证,且有3个患者共因出现多节段椎管狭窄由原计划的前路手术改为后路手术。结论颈椎动力位MRI可以进一步揭示颈脊髓的动态压迫,是对常规中立位MRI的重要补充,对颈椎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手术方法及手术节段的选择具有重要的辅助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脊柱外科杂志》2007,5(5):317-320
1NeuroSwing系统在颈椎动态MRI检查中的应用Spine.2007,32(21):2398-2401.SchlamannM,Reischke L,Klassen D,et al.Schlamann报道了采用最近开发的NeuroSwing系统实时动态地对患者进行颈椎中立位、前屈位及后伸位的MRI检查,对20例有症状的颈部椎管狭窄的患者进行评估。采用磁场强度为1.5T的MRI对患者行中立位、动态前屈位及后伸位扫描。扫描中患者尽可能地前屈及后伸头颈部;扫描层面厚度为4mm,扫描频率为2.5张/s,所有扫描在51s内完成。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平均前屈及后伸的角度为42.3°和47.25°,其中5例患者在前屈及后伸情况下椎管…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MRI检查在判断急性颈椎损伤患者脊髓损伤程度中的作用。方法 对 82例急性颈椎损伤患者在受伤 2 4h内行MRI检查 ,并进行早期连续的临床检查 ,分析MRI表现与脊髓损伤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颈椎损伤的 10种MRI表现中 ,髓内出血提示完全性脊髓损伤 (FrankelA级 ) ;脊髓肿胀及脊髓水肿多见于FrankelA -C级的病人 ,同时 ,脊髓肿胀及水肿的程度与脊髓损伤程度成正比 ;脊髓受压多见于FrankelA级和FrankelB级的患者 ;颈椎脱位多见于脊髓损伤程度较重 (FrankelA -C级 )的患者 ;椎管狭窄与脊髓损伤程度之间无明确相关性 ,但多见于老年患者 ;颈椎间盘突出、颈椎椎体骨折、颈椎附件骨折及韧带损伤与脊髓损伤程度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急性颈椎损伤患者早期行MRI检查 ,可以帮助判断脊髓损伤的程度 ,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及准确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MRI检查在判断急性颈椎损伤患者脊髓损伤程度中的作用。方法 对82例急性颈椎损伤患者在受伤24h内行MRI检查,并进行早期连续的临床检查,分析MRI表现与脊髓损伤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颈椎损伤的10种MRI表现中,髓内出血提示完全性脊髓损伤(FrankelA级):脊髓肿胀及脊髓水肿多见于FrankelA-C级的病人,同时,脊髓肿胀及水肿的程度与脊髓损程度成正比;脊髓受压多见于FrankelA级和FrankelB级的患者;颈椎税位多见于脊髓损伤程度较重(FrankelA-C级)的患者;椎管狭窄与脊髓损伤程度之间无明确相关性,但多见于老年患者;颈椎间盘突出、颈椎椎体骨折、颈椎附件骨折及韧带损伤与脊髓损伤程度地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急性颈椎损伤患者早期行MRI检查,可以帮助判断脊髓损伤的程度,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及准确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颈椎动力位MRI检查测定颈椎病发生发展中的静力性和动力性因素,探讨动力位MRI埘颈椎病早期诊断并早期干预、手术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对15位被检者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X线及MRI检查.测量Pavlov比值、腹背侧蛛下腔矢状径、脊髓及蛛下腔正中矢状径、脊髓及蛛下腔面积,蛛下腔狭窄度分级,计算脊髓/蛛下腔矢状径比、面积比.进行过屈、中立、过伸3种体位间比较。将JOA评分与部分测量指标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Pavlov比值示8例骨性椎管狭窄。腹背侧蛛下腔狭窄程度在过屈位有一定缓解,过伸位有一定加重;过屈位与过伸位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与Pavlov比值、面积比有相关性。结论颈椎动力位MRI能反映颈椎在屈伸位变化时内部结构的变化,对临床诊断、干预及手术均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颈椎MRI对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诊断价值毋庸置疑,但是不少学者发现:多数CSM患者脊髓压迫重,临床症状也重,但有些患者脊髓压迫程度较轻而临床症状较重,也有些患者脊髓压迫程度较重而临床症状较轻.为何出现CSM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不一致的现象?纵观国内常规拍摄的颈椎MRI不难发现:传统的仰卧位颈椎MRI不能全面地、彻底的评估脊柱及其内部脊髓正常或异常状态.人类的自然状态包括承重状态下的躯体状态和复杂的动态姿势,目前,常规颈椎MRI的检查设备没有考虑这些因素.而动态或承重颈椎MRI技术能很好的观察颈椎的退行性变:隐蔽的负重性疾病(例如,局灶性椎间盘突出、脊柱椎管狭窄)以及运动依赖性疾病(例如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动力性不稳定).因此,动态颈椎MRI相对常规颈椎MRI能较早发现CSM病理性改变,就此,查阅国内外近期相关文献,将动态颈椎MRI对CSM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价值的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7.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椎间隙狭窄程度与颈椎不稳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ticmyelopathy,CSM)患者椎间隙狭窄程度与颈椎不稳和脊髓压迫部位的关系及其对术式选择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伴有椎间隙明显狭窄的CSM患者的动态X线和MRI表现,观察颈椎不稳和脊髓压迫部位与狭窄椎间隙的关系,并与同期75例椎间隙接近正常的CSM患者比较。结果伴有椎间隙明显狭窄的CSM患者组中,25例狭窄椎间隙上方的邻近椎体出现不稳(71.4%),21例上方邻近椎间盘明显退变(60%)。椎间隙接近正常的CSM患者组,17例存在节段性颈椎不稳(22.7%)。结论CSM患者明显狭窄椎间隙的上方邻近椎体有失稳倾向,上方邻近椎间盘有加速退变的趋势。手术时应注意对邻近节段的处理。  相似文献   

8.
17例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均为颈椎过伸性损伤,X线片示颈椎无骨折、脱位。受伤前患有颈椎病6例;强直性脊柱炎2例。17例中12例行脊髓造影、CT检查,4例椎间盘退变,3例后纵韧带骨化,1例椎体后缘骨刺,3例存在发育性椎管狭窄,2例MRI检查可见脊髓病理改变。发现伤前存在发育性或退行性颈椎管狭窄者,虽受伤外力轻,但脊髓损伤重、脊髓功能也恢复差。  相似文献   

9.
颈椎动力位磁共振成像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共振成像(MRI)已成为目前颈椎影像学检查中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常规颈椎MRI不能真实反应日常生活状态下颈椎负荷情况及椎管内各结构随颈椎活动而发生的动态改变。近年国内外学者开始尝试研究颈椎动力位MRI,目前研究重点在于颈椎前屈、后伸情况下椎管内结构的动态变化。动力位MRI不仅能同时反映颈椎病发病机制中静态及动态致病因素,而且能综合观察这些致病因素的作用,进一步揭示脊髓潜在性压迫因素,为颈椎病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一种无创性研究方法。动力位MRI是对常规中立位MRI的重要补充,对早期发现颈椎病并早期干预有重要意义,对手术方法、手术节段的选择等也有一定的辅助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节段性不稳定在颈椎病性脊髓病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复习100例颈椎病性脊髓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正常成人49例作为对照,在颈椎侧位及伸、屈位X线片上测量椎管中矢径、椎体中矢径、功能Ⅰ径、功能Ⅱ径,颈伸位时椎体后滑距离,椎体后缘骨刺。将颈椎管中矢径比值小于0.75作为发育性椎管狭窄的判断标准,中矢径比值小于0.75为椎管狭窄组(A组),其余为非狭窄组(B组),将正常成人组定为C组。对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用JOA法对脊髓病患者(A、B组)的颈脊髓功能做出评估。结果显示:A、B组中节段性不稳定(segmentalinstability,SI)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但不稳定程度(颈椎后滑)无明显差异。脊髓病损程度A组重于B组,在A组中与滑移程度正相关。A组功能Ⅰ径<Ⅱ径,B组功能Ⅰ径>Ⅱ径,提示节段性不稳定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时具有致病作用。颈伸位时椎体后滑使功能Ⅰ径小于12mm为脊髓受压的临界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