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研究微创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临床疗效。方法: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SAP患者,行超声引导微创置管持续滚动冲洗术治疗;对照组38例SAP患者,行开腹手术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83.3%,高于对照组63.2%(χ2=4.73,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3%,治疗组高于对照组(χ2=4.80,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7%,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80,P<0.05)。治疗后3 d血淀粉酶治疗组高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3 d腹腔淀粉酶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3 d白细胞计数治疗组低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3 d心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可以较快地控制SAP患者的血清淀粉酶及腹腔淀粉酶;微创治疗对SAP患者损伤较少,且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少、疗效好、恢复快,治疗操作简便,在远期疗效及综合效价方面比开腹手术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感染性胰腺坏死(IPN)及其合并肠瘘的临床特点、诊治与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3例IPN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0例合并肠瘘。结果:所有患者均按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行规范化治疗,肠瘘患者根据具体情况行肠瘘修补、肠瘘切除吻合术及腹腔引流;全组IPN患者的病死率为39.4%(13/33),2012版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分级与IPN患者死亡密切相关(P<0.05);IPN合并肠瘘患者的病死率为40.0%(4/10),肠瘘对IPN总体病死率无明显影响(P>0.05),但明显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P<0.05)。罕见部位肠瘘患者的病死率(75.0%,3/4)高于常见部位肠瘘患者(16.7%,1/6)(P<0.05)。结论:IPN有较高的病死率,肠瘘发生虽不明显增加IPN患者的总体病死率,但却明显影响患者恢复,而且罕见部位肠瘘能增加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法在晚期胃癌恶性腹水患者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期间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符合标准的40例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肠外营养组(PN组)和肠外联合肠内营养组(PN+EN组),每组20例,PN组患者行HIPEC同时PN支持,PN+EN 组患者行HIPEC同时PN+EN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指标、免疫学指标的变化、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及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营养指标和免疫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4、7 d的营养指标与免疫学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部分指标第7天有恢复趋势,PN组与PN+EN组各项营养指标的变化水平无明显差异(均P>0.05),但PN+EN治疗后7 d的各项免疫学指标恢复程度均明显优于PN组(均P<0.05);PN+EN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较PN组明显缩短(均P<0.05),治疗相关费用明显低于PN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晚期胃癌患者HIPEC期间应用肠外联合肠内营养有助于改善患者免疫功能,促进肠道早日恢复,节约医疗成本。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急性肾损伤(AKI)是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早期常见并发症,也是导致SAP患者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有效预防及治疗SAP患者早期AKI的发生对SAP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SAP患者早期腹腔常积聚胰腺炎相关性腹水(PAAF),其不但可形成腹腔内高压导致肾脏的缺血损伤,而且可通过大量炎性介质及酶类等毒性物质的重吸收入血导致肾脏的急性损伤。因此,去除PAAF可能对SAP相关性AKI具有保护作用。腹腔穿刺置管引流(APD)可及时、有效的引流出PAAF而并不增加腹腔感染的风险。然而,APD能否改善SAP相关性AKI尚不清楚。为此,本研究探讨早期APD是否对SAP相关性AKI具有保护作用,试图为SAP相关性AKI的早期预防及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西部战区总医院2011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86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是否已发生AKI将所有SAP患者分为AKI组(57例)和非AKI组(129例);AKI组中30例行APD,27例未行APD,非AKI组中65例行APD治疗,64例未行APD。分别比较两组中行APD与未行APD患者的疗效差异,观察项目包括急性肾损伤分期(AKIN分期)、肾功能指标、炎症指标、APACHE II评分。 结果:AKI组中,行APD与未行APD患者的AKIN分期降期率分别为80.0%(24/30)、51.9%(14/27)(χ2=5.067,P=0.024),而升期率分别为0.0%(0/30)、18.5%(5/27)(P=0.019);治疗7 d后患者肾功能指标、炎症指标、APACHE I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但行APD患者各指标降低程度均明显大于未行APD患者(均P<0.05)。非AKI组中,行APD与未行APD患者的AKIN分期升期率(AKI发生率)分别为4.6%(3/65)、17.2%(11/64)(χ2=5.268,P=0.022);治疗7 d后患者肾功能指标、炎症指标、APACHE I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但行APD患者各指标降低程度均明显大于未行APD患者(均P<0.05)。 结论:对于伴有大量PAAF的SAP患者,无论其入院时是否合并AKI,早期APD治疗不但可有效降低已发生AKI患者肾损伤分期,减少未发生AKI患者肾损伤发生率,而且可有效降低肾功能指标及改善患者全身炎症状态,对肾损伤起预防及治疗作用,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置管引流(PCD)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感染性坏死相关影响因素以及联合胆道镜清创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以超声引PCD为初始治疗手段的65例SAP合并感染性坏死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38例(58.5%)仅通过PCD引流治愈,27例(41.5%)需要进一步处理的患者中,4例(6.2%)直接转为开腹手术;23例(35.4%)采取胆道镜引导的腹膜后清创,其中2例因相关并发症转为开腹手术。6例(9.2%)经过PCD或者后续微创/开腹手术治疗后死亡。将单独行PCD治愈的患者与行PCD及后续治疗的患者的资料比较,结果显示,两者的人口学资料、严重度评分、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及凝血酶原消耗试验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首次PCD治疗时间、穿刺引流管管径上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前者引流管数量多于后者、引流时间长于后者、穿刺相关并发症低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引流管数量、引流时间、穿刺相关并发症是PCD的影响因素,对于合并感染性坏死的SAP,联合胆道镜清创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彩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腹腔积液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131例SAP且病程中确定存在液体(II型)腹腔高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5例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冲洗治疗(观察组),66例行保守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疗效评价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观察组患者在症状体征消失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正常的时间、恢复饮食的天数及总住院天数等疗效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膀胱压均呈下降趋势,但观察组膀胱压下降速度较对照组快(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期腹腔穿刺引流可以降低SAP并腹腔积液患者的腹腔内压力,缩短病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但未能明显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合并轻中度急性胰腺炎实施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可行性及手术时机。方法:21例胆囊结石伴轻中度胰腺炎在确诊后经保守治疗病情平稳,发病48 h内行LC术(早期LC组),并与58例延期LC组的临床资料作对照研究。结果: LC手术均获成功;早期LC组术后1,3,5,7 d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碱性磷酸酶与保守延期手术组入院治疗第1,3,5,7天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早期手术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后急性胰腺炎复发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明确排除胆总管结石,胆囊结石合并轻中度急性胰腺炎在发病48 h内行LC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部支架引流对减少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采用胰肠套入吻合术患者术后胰瘘(POPF)的临床价值及POPF的影响因素。方法:将97例PD后行胰肠套入吻合术患者,随机分为支架组(49例)和非支架组(48例),其中支架组胰管扩张26例,非支架组胰管扩张24例。比较两组患者POPF发生率并分析POPF的影响因素。结果:与非支架组比较,支架组POPF发生率明显降低(6.12% vs. 22.9%)(P<0.05);在胰管扩张患者中,两组的POPF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3.8% vs. 8.3%)(P>0.05);而在非胰管扩张患者中,支架组POPF发生率明显低于非支架组(8.7% vs. 37.5%)(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胰管尺寸、支架有无是POPF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37;9.17;6.73,均P<0.05)。结论:胰管支架引流可以减少PD后胰肠套入吻合术患者POPF的发生,POPF的发生还与患者BMI,胰管尺寸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分型肝胆管结石病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2年12月手术治疗的667例肝胆管结石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分别行胆道探查取石术(BDE)、肝切除术(HT)、胆肠吻合术(HJS)中一种或联合多种手术方式处理,参照新的分型方法进行分型后,比较同种类型肝胆管结石病不同手术方式的结石清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优良率。 结果:I型129例中,HT与BDE+HT的结石清除率、随访优良率均优于其他术式(均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各术式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IIa型72例中,BDE+HT结石清除率及随访优良率都优于其他术式(P<0.05),BDE+HJS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最低(P<0.05);IIb型 98例中,BDE+HT的结石清除率及随访优良率最高(均P<0.05),HT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最高(均P<0.05);IIc型25例中,各术式各指标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Ea型251例中,BDE+HT结石清除率及随访优良率都优于其他术式,BDE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其他术式低(均P<0.05);Eb型55例与Ec型37例中,BDE+HT+HJS的术后结石清除率及随访优良率优于其他术式(均P<0.05),术后并发症各术式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根据肝胆管结石病合理分型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加上各种有效的辅助手段,个体化治疗有助于提高结石清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导管溶栓联合滤器置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效果。 方法:84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成联合组(n=42)和静脉溶栓组(n=42),联合组采取导管溶栓联合经下腔静脉滤器置入,静脉溶栓组采取经外周静脉溶栓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和药物使用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溶栓效果和治疗前后双侧下肢周径差,随访6个月,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联合组患者治疗起效时间(16.9±6.2)h和总溶栓时间(74.8±26.4)h均短于静脉溶栓组(P<0.05),尿激酶用量(312.5±121.7)万U亦少于静脉溶栓组(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95.2%,高于静脉溶栓组的73.8%(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大腿周径差(1.5±0.9)cm和小腿周径差(1.3±1.0)cm均小于静脉溶栓组(P<0.05);联合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远低于静脉溶栓组的31.0%(P<0.05)。 结论:导管溶栓联合滤器置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作用迅速,药物用量少,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重症急性炎(SAP)并发胰腺假性囊肿(PP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3月在手术治疗的52例SAP并发PPC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1例行内镜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内镜-腹腔镜组),21例行采用开腹手术治疗(开腹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治疗情况、术后疗效、恢复及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内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开腹组(均P<0.05);两组治疗有效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内镜-腹腔镜组术后疼痛、恶心、呕吐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开腹组(均P<0.05)。随访半年后,两组患者均无PPC复发。结论:采用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SAP并发PPC,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形成个体化治疗策略,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吸栓联合导管溶栓与单纯导管溶栓对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121例急性混合型LEDVT患者资料,其中60例先吸栓再导管溶栓治疗(吸栓后溶栓组),61例直接行导管溶栓治疗(单纯溶栓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前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与单纯溶栓组比较,吸栓后溶栓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缩短(6.2 d vs. 10.5 d,P0.05),尿激酶平均用量明显减少(170万U vs. 290万U,P0.05);吸栓后溶栓组与单纯溶栓组术后1周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75%、45.9%与91.67%、88.52%,术后2周分别为83.33%、62.3%与96.72%,91.81%,吸栓后溶栓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单纯溶栓组(均P0.05),有效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随访12个月,两组并发症发生率、膝下15 cm处健患肢周径差降低程度、静脉通畅率、静脉瓣膜功能正常率以及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单纯导管溶栓相比较,吸栓后溶栓能明显缩短急性混合型LEDVT患者住院时间,减少尿激酶用量,提高治愈率,但中长期疗效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胰腺坏死并感染采用经腹膜后入路胰腺坏死组织清除引流术治疗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2015年采取经腹膜后入路胰腺坏死组织清除引流术治疗的44例胰腺坏死并感染患者为观察组、既往采用经腹部切口入路清除坏死组织后持续闭合冲洗治疗56例胰腺坏死并感染患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两组术前一般资料及各项实验室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血糖、降钙素原、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的再次手术率、死亡或放弃治疗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75.0%vs.58.9%)、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5.9%vs.33.9%),但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胰腺坏死并感染采用经腹膜后入路胰腺坏死组织清除引流术效果可靠,且较开腹手术恢复快、创伤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联合替吉奥治疗胰腺癌的疗效。方法:2008年2月—2011年6月间,58例I~II期胰腺癌患者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分别采取替吉奥(32例,观察组)和吉西他滨(26例,对照组)辅助化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近、远期疗效及化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化疗后血清中各肿瘤标志物水平均明显较化疗前下降(均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37.50% vs. 30.77%,P<0.05);生存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1、1.5、2年的总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均P<0.05);两组患者化疗期间不良反应均为I、II度,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加术后替吉奥辅助化疗治疗胰腺癌疗效确切,可有效延长患者术后生存期,且不良反应较轻,患者耐受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PCD)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SAP)胰腺周围组织坏死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对113例手术治疗的SAP合并胰腺周围组织坏死感染(胰腺坏死范围30%)患者资料,其中采用PCD治疗54例(PCD组),采取直接开腹手术引流治疗的有59例(开腹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前白细胞、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血糖值、血钙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以上实验室指标均较各自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治疗后比较,PCD组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血糖值均明显低于开腹组患者(均P0.05);PCD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死亡或放弃治疗率均明显的低于开腹组(均P0.05);两组治疗有效率(79.6%vs.81.4%)、引流液体细菌培养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CD治疗SAP合并胰腺周围组织坏死感染(胰腺坏死范围30%)的效果确切,同时具有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配方肠内营养支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营养状况、肠道屏障功能及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120例SAP患者随机均分3组,分别行为肠内免疫营养(IN组)、肠内要素营养(EN组)及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EIN组)各40例,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7、14d各项营养指标、外周血内毒素以及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指标。结果:营养支持治疗前,3组间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各组各指标均明显改善,且随时间逐步提高(均P0.05)。各组间比较显示,EIN组治疗后7、14d血红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水平,以及IL-10、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明显高于IN组及EN组,而血清二胺氧化酶(DAO)、内毒素、丙二醛(MD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IN组和EN组(均P0.05);IN组和EN组各项指标在同时间点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能有效改善SAP患者营养状况,保护患者肠道屏障功能,减少氧自由基与血清内毒素水平,有利于改善患者病情转归及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胃切除D2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1年12月126例行全胃切除D2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进展期胃癌患者资料,其中59例行腔镜手术(腔镜组),67行例行开腹手术(开腹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两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腔镜组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进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方面均优于开腹组(均P<0.05)。两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腹组(P<0.05)。两组平均近、远切缘以及淋巴结清扫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1、3、5年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腹腔镜全胃切除D2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进展期胃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