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探讨适合ICU危重症患者的最佳鼻饲方式。方法:将180例ICU危重症患者随机分到每日鼻饲时间持续24h泵入组、持续16h泵入组和间断24h泵入组,每组60例,持续24h泵入组和持续16h泵入组用输液泵持续泵注营养液,间断24h泵入组用输液泵分8个时间单元泵入,每个时间单元为3h,即持续泵入2h,间隔1h。结果:①三种鼻饲方式维持ICU患者营养状况的作用基本相同,但三组营养指标均有降低,提示要及早给予肠内营养。间断24h泵入法在维持血红蛋白浓度方面比持续24h泵入法差。②三种鼻饲方式均能很好地维护ICU患者的免疫力。③持续16h泵入法能保证ICU患者的充足睡眠。结论:持续16h泵入法更适合ICU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肠内营养速度对胃肠道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300例极低出生体重、实施鼻胃管鼻饲的全肠内营养患儿分为3组,每组100例。第1组采用持续推注,以6 ml/kg/h输液泵泵入,24 h匀速推注;第2组采用间断推注,每3 h输液泵泵入一次,18 ml/kg/h泵入,1 h内泵完,休息2 h;第3组采用间断推注,每3 h输液泵泵入一次,36 ml/kg/h泵入,30 min泵完,休息2.5 h。比较3种鼻饲速度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体质量增长情况。结果胃肠内营养速度不影响总体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P0.05)。其中,速度越慢,溢奶、呕吐发生率越低,胃潴留、腹胀、便秘的发生率越高(P0.01或P0.05);间断推注法体质量增长优于持续推注法(P0.01)。结论间断推注法优于持续推注法,其并发症较轻,体质量增长较理想,其中36 ml/kg/h最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单元间歇鼻饲泵注不同间隔时间在重症监护室(ICU)机械通气病人肠内营养中的效果。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将90例ICU机械通气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持续6 h间隔2 h)、B组(持续5 h间隔3 h)和C组(持续4 h间隔4 h),每组30例。观察3组病人胃潴留、胃液pH值以及营养状况指标的差异。结果:A组、B组、C组胃潴留发生率分别为10.0%、6.7%、33.3%;胃液pH值分别为2.67±1.01、2.25±0.94、4.31±1.73。C组胃潴留发生率和胃液pH值均明显高于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病人在入院第1天和第8天白蛋白、前白蛋白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8天相比于第1天均略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持续6 h间隔2 h间歇基础上可以将鼻饲泵注暂停时间延长至3 h,能够降低胃潴留发生率以及维持正常胃液pH值。因而持续5 h间隔3 h间歇三单元鼻饲泵注方式可有效地预防ICU机械通气病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并且能够很好地维持病人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4.
黎朝政  鲁佳  欧阳菊英 《妇幼护理》2023,3(24):5980-5982
目的 分析集束化护理在预防 ICU 胃潴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2021 年 10 月开始实施集束化护理模式前 后两个时间段 ICU 患者胃潴留预防情况。实施前 2020 年 10 月至 2021 年 9 月设为对照组(n=47),实施后 2021 年 10 月至 2022 年 10 月设为观察组(n=35)。比较两组的胃潴留发生率,每日胃潴留量、日均喂养量、达到目标喂养时间和营养指标。结果 观 察组胃潴留发生率为 0.00%(0 例),对照组胃潴留发生率为 12.77%(6 例),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每日胃潴留 量少于对照组,日均喂养量大于对照组,且达到目标喂养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各项营养指标比较,护理前 组间无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各项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将集束化护理用于 ICU 入住患者胃潴 留的预防性护理措施,能够积极改善患者的营养指标,提升喂养效果,减少胃潴留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子午流注穴位按摩对危重患者肠内营养后胃潴留的影响。方法将60例ICU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按摩,2次/d,试验组采用子午流注穴位按摩护理,按十二经脉气血流注的时间规律实施穴位按摩,比较2组胃潴留例数、胃潴留量、喂养量、营养相关指标、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等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胃潴留量显著减少、喂养量显著增加、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显著降低(P 0. 05),但2组间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子午流注穴位按摩可有效减少危重患者肠内营养后胃液潴留,增加患者喂养量,并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肠内营养输注方式对ICU重症患者营养耐受情况的影响。方法:将108例ICU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1和观察组57例,对照组采用持续24 h泵入的输注方式,观察组采用间断24 h泵入的输注方式,比较两组患者营养耐受情况。结果:喂养后两组患者血清总蛋白值较喂养前均有所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喂养后,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较喂养前均有所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重症患者鼻胃管管饲肠内营养采用间断24 h泵入输注和持续24 h泵入输注均可为患者提供营养支持,间断24 h泵入输注患者营养耐受状况优于持续24 h泵入输注,可将其作为肠内营养的首选输注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标准化处理流程在ICU肠内营养后胃潴留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100例接受肠内营养后并发胃潴留的ICU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胃潴留常规处理,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100例接受肠内营养后并发胃潴留的ICU患者作为观察组,给予胃潴留标准化处理流程,连续干预7 d后比较两组患者肠内营养喂养情况、营养指标、促胃动力药物用量以及误吸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肠内营养喂养达标率、肠内营养占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7 d对照组前蛋白、白蛋白、总蛋白明显降低(P<0.01),干预后7 d观察组前蛋白、白蛋白、总蛋白水平较入组当日无明显变化(P>0.05),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误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甲氧氯普胺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标准化处理流程能够提高ICU肠内营养并发胃潴留患者的肠内营养喂养达标率和肠内营养占比,改善营养状况,减少促胃动力药物用量,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ICU患者肠内喂养失败的情况下,研究红霉素或甲氧氯普胺治疗胃排空障碍的效果,以及红霉素联合甲氧氯普胺补救治疗单药治疗失败病例的效果。寻找一种更适合ICU患者胃排空障碍的治疗方案。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117例肠内喂养失败患者(6h胃液潴留量≥250mL),肠内喂养失败后第1天8:00进行肠内营养。试验随机分为2组:红霉素组(200mg,静脉滴注,每12小时一次);甲氧氯普胺组(10mg,静注,每6小时一次),共6d。各组第1次给药均在第1天8:00,给药24h后,记录每日10:00,16:00,22:00和次日4:00胃液潴留量以及患者基本情况和治疗前24h的胃液潴留量。比较每日胃液潴留量及肠内喂养成功率。对于单药治疗失败者(给药1d后仍存在6h胃液潴留量≥250mL),则直接纳入联合治疗组(红霉素200mg,静脉滴注,每12小时一次+甲氧氯普胺10mg,静注,每6小时一次),联合治疗6d,治疗24h后,记录联合治疗组每日胃液潴留量及肠内喂养成功率。结果:(1)在ICU患者肠内营养失败的情况下,红霉素组的促进胃排空效果较佳,红霉素组的每日平均胃液潴留量较甲氧氯普胺(甲氧氯普胺)少;红霉素组的喂养成功率较甲氧氯普胺组高(P<0.05)。(2)在单药治疗失败后,红霉素联合甲氧氯普胺补救治疗效果更佳,在第5天的成功率仍高达65%,明显高于单药治疗组(红霉素组37.5%,甲氧氯普胺组14.9%)。结论:在ICU患者肠内营养失败的情况下,应用小剂量红霉素与甲氧氯普胺相比,效果更佳;在单药治疗失败后,红霉素联合甲氧氯普胺补救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
张霞  刘岩  徐惠 《华西医学》2015,(3):531-532
目的观察改良鼻饲法应用于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12月-2012年2月在重症监护病房住院且住院时间>12 d的危重症患者58例,采用抽签法分为改良组和对照组,改良组32例,采用改良鼻饲法管喂肠内营养乳剂,3次/d,500 m L/次,用营养泵200~250 m L/h泵入;对照组26例,用营养泵持续泵入肠内营养乳剂1 500 m L,泵入时间>20 h。两组营养乳剂均加热并应用恒温器保持其温度在38~40℃。观察两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改良组呕吐、高血糖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鼻饲法管喂肠内营养乳剂能有效降低危重症患者的并发症,是较为理想的喂养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艾灸联合肠内营养对神经危重症患者胃肠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神经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入院后24 h内给予肠内营养,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艾灸治疗。记录两组营养支持期间消化道出血、呕吐、胃潴留、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发生情况及营养达标时间,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免疫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消化道出血、腹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呕吐、胃潴留发生率及营养达标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各项免疫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TLC计数、Ig G、Ig A、C3、C4、CD4~+和CD4~+/CD8~+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Ig 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联合肠内营养能改善神经危重症患者免疫功能,减少营养支持期间胃肠道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不同鼻饲方法与胃潴留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6例重症机械通气患者,根据不同鼻饲方法分为灌泥组(37例)、泵泥组(34例)和静滴组(35例),对比三组的患者的胃潴留发生率情况。结果:灌泥、滴泥及泵泥和法鼻饲导致的胃潴留发生率分别为15.13%、6.56%、2.32%,泵泥组胃潴留发生率显著低于其它两组(P<0.05)。结论:机械通气患者实行胃肠内营养时,持续泵泥鼻饲法比灌泥法和滴泥法更具优势,更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3种不同鼻饲泵注方式对ICU危重病人营养状况的影响,从而为ICU病人选择合理的鼻饲泵注方式提供指导。[方法]将120例ICU危重病人按照随机数字化法分为3组,A组采用持续6h、间断2h即每天分3个时间单元泵入,B组采用持续16h泵入,C组采用间断24h(持续泵2h、间断1h、每天分8个时间单元)泵入。观察3种不同泵注方式对ICU病人营养状况的影响。[结果]治疗第1天、第11天3组病人营养学指标血清清蛋白、血清前清蛋白、转铁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鼻饲泵注方式在维持ICU病人营养的作用基本相等,但血清蛋白指标均稍有下降,提示应尽早进行肠内营养;结合ICU三班工作制和饮食习惯,认为持续6h、间断2h分3个时间单元泵注方式更适合ICU病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实施肠内营养并发胃潴留规范化处理流程对危重症患者喂养达标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于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ICU住院,接受肠内营养治疗并发胃潴留的危重患者50例。按入院时间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试验组接受肠内营养并发胃潴留规范化处理流程护理,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比较两组7 d内预期喂养达标率、肠内营养占肠内与肠外营养总能量比例、促胃动力药物使用量及误吸发生率的差异,及两组ICU住院时间、28d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试验组7 d内肠内营养预期喂养达标率高于对照组 (P<0.001);肠内营养占肠内与肠外营养总能量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促胃动力药物使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误吸发生率、ICU住院时间及28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肠内营养并发胃潴留规范化处理流程能够提高危重患者7 d内预期喂养达标率及肠内营养占肠内与肠外营养总能量比例,降低促胃动力药物使用量,但对误吸发生率、ICU住院时间及28 d病死率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肠内营养(EN)过程中不同递增输注速度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的作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2017年2月至2019年12月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接受EN的60例SAP患者纳入研究,将其按照随机信封法等分成A组、B组及C组。3组患者EN起始输注速度为30 ml/h,A组20 h内增速至80 ml/h持续输注,B组16 h内增速至80 ml/h持续输注,C组12 h内增速至80 ml/h持续输注。比较3组输注前以及输注后8 h、16 h及24 h时的腹腔内压水平,同时对比3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腹胀、腹腔间隔室综合征、手术干预发生率以及满意率情况。结果C组治疗后8、16、24 h时的腹内压水平高于A组与B组,且B组上述时间点的腹内压水平高于A组(P<0.05)。C组喂养不耐受总发生率高于A组与B组,且B组喂养不耐受总发生率又高于A组(P<0.05)。C组腹胀以及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发生率均高于B组及A组,且B组腹胀发生率高于A组(P<0.05);而3组手术干预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C组患者满意率低于A组、B组,且B组患者满意率又低于A组(P<0.05)。结论对接受EN的SAP患者而言,低速递增输注速度可有效降低腹腔内的压力,同时降低喂养不耐受情况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儿鼻饲不同推进速度对喂养效果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在某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给予鼻胃管喂养的18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甲组(手工推注喂养组)、乙组(营养泵15 min泵入喂养组)、丙组(营养泵30 min泵入喂养组)和丁组(营养泵60 min泵入喂养组),每组45例。比较4组患儿实施前后危重症评分、体重、皮褶厚度、鼻饲前胃液pH值及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结果:4组患儿干预后危重症评分、营养风险评分、胃液pH值、体重及皮褶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管留置时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要高于乙组(χ2=4.05,P<0.05),而乙组、丙组和丁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2,P>0.05)。结论:危重症患儿鼻饲泵入推荐维持时间15 min,鼻饲泵入维持时间喂养方式的改变并不能改变患儿的疾病危重症水平、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鼻饲方式用于ICU危重患者肠内营养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入住我院ICU并符合标准的135例行肠内营养的危重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随机分为三组,A组采取持续6h间断2h泵入法,B组采取持续24h泵入法,C组采取间断24h泵入法,比较三组患者在不同鼻饲方式干预后营养状况、免疫功能、病情状况及并发症的差异。结果三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和淋巴细胞计数干预后较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上臂肌围比较中,三组患者均有所升高,但较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均降低,较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干预后结果为C组A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腹泻和便秘的比较中,三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胃潴留的比较中,A组显著低于B组(P0.05),C组显著低于B组(P0.05),A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3种鼻饲泵注方式都能较好的维持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并改善患者病情变化,但采取持续6h间断2h,每天分3个时间单元泵注方式,与我们生活习惯更为契合,既能让患者得到充足的休息时间,也能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值得在ICU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采用鼻空肠管进行幽门后喂养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ICU内62例危重症患者,其中32例采用空肠内留置鼻空肠管进行肠内营养为研究组,30例行常规胃内留置鼻胃管进行肠内营养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在肠内营养治疗过程中,胃潴留、食物反流、恶心、腹泻、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住ICU时间及患者的营养状况指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并发症和病死率方面:胃潴留、食物反流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患者恶心的发生率、住ICU时间、病死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泻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状况指标方面:血清白蛋白水平、血清前白蛋白水平、血清尿素氮水平,研究组治疗3及7d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但治疗3及7d后,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鼻空肠管进行幽门后喂养是危重症患者安全、并发症少、有效的肠内营养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18.
王庆红 《护士进修杂志》2014,(22):2095-2096
目的探讨床边B超准确定位测量胃潴留量,在老年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病人喂养前、喂养后2h、4h床边使用B超定位同时测定胃内液体量,观察有无胃潴留,评估肠内营养的吸收和下行情况。连续观察一周,根据病人的耐受情况和监测结果制订肠内营养的方案。结果患者4周内在喂养过程中及喂养后发生呕吐和返流、误吸、吸入性肺炎、腹胀、腹泻明显降低,对肠内营养的依从性明显增加。结论采用B超监测胃残余量,根据监测结果制订老年患者肠内营养计划,可明显减少老年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半固化间断喂养对降低危重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便利抽样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入住我院综合ICU并符合纳入标准的实施肠内营养的危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的患者添加可溶性膳食纤维(果胶),使肠内营养达到半固化并给予间断喂养;对照组按常规持续喂养。比较两组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肠内营养达标的时间及肠内营养期间腹腔压力的大小。结果观察组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营养达标时间以及腹腔压力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肠内营养半固化间断喂养更符合生理需求,能降低危重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发生率、缩短肠内营养喂养达标的时间、降低喂养期间腹腔压力,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系统评价胃内喂养和肠内喂养的方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检索万方、CNKI、维普数据库、CBM、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Wiley Online Library数据库以及中国、美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号中有关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胃内喂养与肠内喂养所致并发症的随机对照实验研究,语言限制为中文和英文,检索年限为建库至2021年3月7日。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及质量评价,对最终纳入的文献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5篇RCT文献,共计1234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肠内喂养组比胃内喂养组在肺部感染发生率[RR=2.00,95%CI(1.58,2.51),P<0.01]、误吸发生率[RR=2.69,95%CI(1.67,4.34),P<0.01]、腹胀发生率[RR=1.98,95%CI(1.10,3.58),P<0.05]、消化道出血发生率[RR=1.48,95%CI(1.05,2.08),P<0.05]、反流呕吐发生率[RR=4.15,95%CI(2.77,6.20),P<0.01]、胃潴留发生率[RR=2.32,95%CI(1.61,3.36),P<0.01]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肠内喂养组较胃内喂养组具有更低的肠内营养并发症,仅腹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RR=1.28,95%CI(0.94,1.74),P>0.05]。结论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可以优先考虑使用肠内喂养的方式实施肠内营养,以降低患者肺部感染、误吸、腹胀、消化道出血、返流呕吐、胃潴留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