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消化性溃疡治疗的进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消化性溃疡治疗的进展姚希贤消化性溃疡(PU)是一种多病因疾病,归纳起来不外胃酸、胃蛋白酶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等攻击因子的增强,胃粘膜屏障、粘膜血流、前列腺素(PG)、碳酸氢盐分泌和上皮再生等防御因子的减弱。近年来...  相似文献   

2.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被公认为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发生的主要病因,并与胃腺癌、胃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是一级致癌因子[1]。虽然HP确切的致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HP必须首先定植于胃粘膜,然后再进一步侵入宿主防御系统,由其毒素的直接作用和诱导的炎症反应等间接作用损伤组织而致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约为40%~60%,儿童也有相当高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与胃黏膜细胞增殖和凋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于1983年首次从胃黏膜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以来,人们对幽门螺杆菌与胃部疾病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近年来,诸多研究表明H.pylori感染是胃、十二指肠疾病(包括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MALT淋巴瘤等)的主要病因或重要致病因子。1994年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根据流行病学资料,认为H.pylori是胃癌重要原因之一,但其确切的致病机理仍不清楚。1997年4月在广州召开的第二届幽门螺杆菌学术研讨会上,国内外知名的消化病专家经过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对有关问题达成了初步的共识:认为H.pylori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病原菌、活动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MALT淋巴瘤)重要致病因子.可能是胃癌的协同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4.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胃或十二指肠粘膜的损伤病变.诱发溃疡的因素较多,目前认为幽门螺杆菌、胃酸分泌量增多以及胃或十二指肠粘膜防御功能减弱是导致消化性溃疡病诸因素中的最为主要的原因.已知胃酸分泌和胃十二指肠粘膜的保护机制中,有多种胃肠胜类激素的参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可以引起某些胃肠防类激素的释放改变.因此,胃肠肽类激素在消化险溃疡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中具有密切的关系和重要意义.胃酸是对胃和十二指肠粘膜有损害作用的主要攻击因子.总的来说,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基础胃酸和经食物、假食、戊肽促胃液素等各…  相似文献   

5.
胆汁返流性胃炎(BRG)是常见消化道疾病,是幽门功能不全,或胃大部切除术后,含胆汁酸的十二指肠液返流入胃,引起胃粘膜充血、水肿、糜烂或(和)呈萎缩样改变等的病变。现就其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进展概况综述如下。1现代医学研究概况1.l胆汁返流性胃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幽门螺杆菌(HP)是引起各类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目前HP胃炎和BRG被视为组织病理学上的一种区域性改变。HP可引起十二指肠胃返流的发生,并且HP与胆汁酸和溶血卵磷脂皆为攻击因子.使胃粘膜的疏水性降低,减弱胃粘膜防御能力,破坏胃粘膜屏障,使上…  相似文献   

6.
胃黏膜保护剂的药理作用和应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姒健敏 《中华消化杂志》2007,27(11):756-757
一、胃黏膜保护剂的概念和分类 胃黏膜损伤因子包括内源性因子如高浓度胃酸、胃蛋白酶、幽门螺杆菌(Hp)、十二指肠液和外源性因子如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乙醇等。胃黏膜具有下列防御和修复机制,包括黏液-碳酸氢盐屏障、黏膜屏障、黏膜下血流量、细胞更新、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PG)和生长因子等。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与胃恶性肿瘤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吴灵飞综述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邓长生审校幽门螺杆菌(HP)的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它不仅是慢性活动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的独立致病因子,其胃内定植引起的免疫反应既与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形...  相似文献   

8.
加强消化性溃疡合理治疗的有关研究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加强消化性溃疡合理治疗的有关研究姚希贤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多病因疾病,归纳之不外胃酸、胃蛋白酶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等攻击因素的增强;胃粘膜屏障、粘膜血流、前列腺素、碳酸氢钠分泌和上皮细胞再生等防御因素的减弱。基于本病...  相似文献   

9.
消化性溃疡药物治疗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92,自引:2,他引:90  
溃疡病 ,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是由于胃粘膜的防御因子和攻击因子失衡而引起的。防御因子有粘液和碳酸氢盐 ,粘膜屏障 ,粘膜血流 ,细胞更新 ,前列腺素 ,上皮生长因子等。攻击因子有胃酸 ,胃蛋白酶 ,幽门螺杆菌 (Hp) ,非甾体抗炎药 ,酒精 ,应激等。治疗溃疡病的目的有三 :解除症状 ,促进愈合 ,防止复发。治疗溃疡病药物很多 ,其机制不外是加强防御因子或是削弱攻击因子或两种作用兼而有之。多年来治疗溃疡病多侧重于减少胃酸。自 1910年Schwartz提出“无酸无溃疡”的学说之后 ,利用抗酸药物治疗溃疡病取得了疗效。 1976年第…  相似文献   

10.
张文  刘秀清 《中华内科杂志》1996,35(10):698-699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中肠上皮化生和非典型增生的发生率张文刘秀清近年来对幽门螺杆菌(Hp)的研究已证明Hp的存在不仅与胃窦炎、而且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也高度相关。在对晚期胃癌术后标本进行观察,结果也表明Hp和胃恶性肿瘤之间具有相关性,证明Hp是发生胃腺癌...  相似文献   

11.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前病变──附2200例分析汪孔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与胃癌(GastricCarcinoma,GC)发生有关。胃癌患者血清HP抗体阳性率达65-94%。截面研究表明胃...  相似文献   

12.
对于消化性溃疡(PU)的复发机理,目前,国内外在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基础上已取得了许多很有意义的认识,现总结如下。互幽门螺杆菌(*P)与复发的关系据调查约70%的胃溃疡(GU)患者中可检测到HP,近100%的十二指肠溃疡(DU)患者中可检测到HP。HP致溃疡存在二种假说‘”,其一漏屋假说,即HP损伤胃、十二指肠的粘液屏障和粘膜屏障,使粘膜易受H”等攻击因子的损伤。HP侵入胃粘液,产生尿素酶,分解尿素生成**。”和*o生成的NH4”可扰乱胃粘膜健全的离子交换引起H”向胃粘膜反渗,导致组织损伤;产生粘蛋白酶利于HP穿入…  相似文献   

13.
潘秀珍 《山东医药》1999,39(21):43-43
PU是由于攻击因子和防御因子失衡所致,故治疗原则为抑制攻击因子;增强已减弱的防御因子;恢复胃和十二指肠正常形态和功能。治疗目标为溃疡愈合和维持缓解。1 规范化治疗1.1 抑酸治疗 ①制酸剂:主要作用为抑制攻击因子,中和胃酸。不溶性制酸剂主要有氢氧化镁、氢氧化铝等,可溶性的有碳酸氢钠、碳酸钙、氧化镁等。研究认为,上述药物对胃酸几无影响,特别是夜间无制酸作用;其疗效远较H2-受体拮抗剂作用小,常需大量多次应用,故目前临床已少用。目前临床多采用胃达喜(水化碳酸氢氧化镁铝)及罗内(复方碳酸钙镁)。②乙酰…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方法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方法及评价张万岱慢性胃、十二指肠疾病的重要病原因子──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的发现已经有十余年,在既往的研究中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技术和方法,本文谨对有关HP感染的诊断方法和技术作一简要复习。目前应用于...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杆菌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幽门螺杆菌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张万岱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病原菌;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是胃MALT淋巴瘤的重要致病因子;还可能是胃癌的协同致癌因子。Hp的典型形态为S状、海鸥状弯曲,但Hp在体外长期培养时可出现球...  相似文献   

16.
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化性溃疡是多因素引致的疾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是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Hp系定植于人体胃黏膜表面与粘液层之间的微需氧菌,通过粘附、毒力因子对黏膜细胞的直接损伤,以及机体对细菌的免疫反应等机制而引起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癌、胃MALT淋巴瘤。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MALT淋巴瘤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MALT淋巴瘤诊断与治疗进展吴云林,孙敏娴幽门螺杆菌(Hp)与胃腺癌及胃MALT(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关系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对胃腺癌的致恶变作用主要涉及Hp引起胃粘膜细胞增殖增加、反应性氧团簇作用、抗坏血酸降低、低胃酸和细...  相似文献   

18.
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中TNF-α分泌和凋亡的原位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H.pylori)被认为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子。H.pylori侵袭、定居于胃黏膜,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可以造成局部炎症微环境,影响胃黏膜组织结构。本研究中,我们旨在观察H.pylori感染的胃黏膜标本局部细胞因子的产生,以及在相同活检标本组织切片中细胞因子TNF—α.和Fas抗原的表达以及胃黏膜细胞凋亡的关系,进一步证实麒pylori感染在胃黏膜局部通过免疫介导的凋亡反应导致胃上皮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筛选幽门螺杆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基因结合蛋白,探索CagA致病机理。方法应用噬菌体展示技术,以幽门螺杆菌CagA基因片段作为固相筛选分子,对噬菌体人胃细胞cDNA文库进行4轮“吸附-洗脱-扩增”富集,噬斑裂解液PCR扩增后,进行DNA序列分析和同源性生物信息学搜索,确定编码结合蛋白的种类。结果噬菌体经富集后,筛选出36个阳性克隆,构建了克隆载体。序列测定后经过同源性搜索,确定幽门螺杆菌CagA基因共编码核纤层蛋白B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两种已知蛋白。结论用噬菌体人胃cDNA文库筛选得到幽门螺杆菌CagA基因DNA结合蛋白,为研究CagA致病机理,幽门螺杆菌疫苗的研制和治疗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核因子-kB是一类具有多向活性的转录调控因子,参与多种基因的表达和调控,在机体的免疫应答、炎症反应、细胞生长分化和凋亡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核因子-kB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介导作用。此文重点介绍核因子-kB的结构和激活机制,及其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中的表达及可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