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血液透析患者股动脉穿刺拔针后压迫止血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股动脉穿刺拔针后的止血方法,减少局部并发症的发生。方法观察组107例穿刺部位采用硬纸卷按压3M胶布固定的方法止血,对照组106例则采用传统的人工按压砂袋加压的方法止血。观察2组出血/血肿等相关并发症的情况,并比较2组患者的制动时间。结果观察组出血/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患者制动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采用硬纸卷按压3M胶布固定的方法止血,能有效地减少出血/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大大缩短了制动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是一种更加理想的股动脉穿刺拔针后压迫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2.
创可贴拇指按压法在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止血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创可贴拇指按压法在静脉输液拔针后穿刺针眼的按压止血效果。方法将80例需静脉输液治疗患者按住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按压针眼的方法,观察组采用创可贴拇指按压针眼法。比较两组平均按压止血时间及淤血、血肿等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平均按压止血时间、淤血、血肿发生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或P〈0.05)。结论创可贴拇指按压法用于穿刺针眼局部按压止血,按压时间短,止血效果好,适用于各种穿刺针眼的按压止血。  相似文献   

3.
重型肝炎患者桡动脉与股动脉采血血气分析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提高重型肝炎病人血气分析动脉采血成功率,降低穿刺后血肿的发生率。方法 对50例需行血气分析的重型肝炎患者同时采取桡动脉血及股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分别称为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观察两组血气分析各项指标、一针穿刺成功率及血肿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血气分析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桡动脉组一针穿刺成功率高于股动脉组(P〈0.05),血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P〈0.01)。结论 重型肝炎患者经桡动脉穿刺行血气分析,能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血肿发生率,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桡动脉替代股静脉采血的方法。方法:对180例需采血小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90例采用股静脉穿刺,实验组90例采用桡动脉穿刺,观察两组采血成功率和穿刺部位皮肤情况。结果:采血成功率比较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采血拔针后按压针眼处3—5min,对照组25例出现皮肤青紫瘀斑,实验组5例出现皮肤青紫瘀斑,两组均未出现局部血肿;两组止血效果及采血耗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桡动脉采血,小儿易配合,所需时间短,有利于穿刺部位止血,防止出现皮肤青紫瘀斑和局部血肿。  相似文献   

5.
5.5号头皮针行桡动脉采血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许芬娟 《护理学报》2008,15(6):69-70
目的探讨用5.5号头皮针行桡动脉采血的效果。方法将200例需行动脉采血的患者按采血顺序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100例。试验组采用5.5号头皮针进行桡动脉采血,对照组按常规法用7号针头行桡动脉采血。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1次穿刺成功率、疼痛情况、淤斑与血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1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淤斑与血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采用5.5号头皮针行桡动脉采血,可减轻患者穿刺时的疼痛,提高1次穿刺成功率,降低淤斑与血肿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PC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择行PCI的患者195例,分为桡动脉组(98例)和股动脉组(97例),比较两组手术并发症、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结果与股动脉组比较,桡动脉组患者穿刺局部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0.01);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缩短(P〈0.01)。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安全可行,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桡动脉止血器用于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经过桡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97例,分为止血器组(n=52):应用桡动脉止血器止血,和绷带压迫组(n=45)。观察2组的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止血器组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绷带组(P〈0.05)。止血器组的操作时间、压迫时间均短于绷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桡动脉止血器压迫桡动脉穿刺点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实用的压迫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经桡动脉采血与股静脉采血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桡动脉采血与股静脉采血的成功率与副作用。方法将10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桡动脉采血,对照组采用股静脉采血,分别记录一次穿刺成功率、损伤程度、操作时间。结果采血成功率观察组96%,对照组88%;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观察组6%,对照组20%;平均采血时间观察组4.1±1.04min,对照组6.4±1.41min,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比股静脉采血一次成功率高、损伤程度轻、操作时间短。  相似文献   

9.
改良动脉穿刺法在急诊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改良动脉穿刺法行急诊血液透析的效果。方法130例急诊患者行血液透析180例次,分别采用两种方法行动脉穿刺。观察组:使用肝索生理盐水预充管路后,管路动脉端与内瘘针连接,打开补液管夹子,使用内瘘针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开泵;对照组:在夹闭内瘘针夹的情况下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再连接管路动脉端,然后开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1次穿刺成功率提高,血流量明显增加,血肿发生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动脉穿刺法有利于提高急诊血液透析患者动脉穿刺成功率,增加血流量及减少血肿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小儿桡动脉与股动脉采血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小儿进行头皮针桡动脉采血与常规股动脉采血的效果比较,探索一种简便、安全、快捷、有效的动脉采血方法。方法:对100例住院患儿随机行桡动脉和股动脉采血,比较一针穿刺成功率、采血时间、压迫止血时间。结果:股动脉组一针穿刺成功率为76%,采血平均时间为(7.32±1.41)rain,采血后平均压迫止血时间为(10.43±2.88)min;桡动脉组一针穿刺成功率为92%,采血平均时间为(3.18±o.63)min,采血后平均压迫止血时间为(4.54±1.42)min。两组结果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P〈0.01)。结论:小儿头皮针桡动脉采血方法一针穿刺成功率高,操作时间短,是一种有效的动脉采血方法。  相似文献   

11.
邓少娟 《护理学报》2009,16(9):30-32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穿刺口的最佳包扎止血方法。方法将92例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按手术时间顺序分为循证组(48例)和对照组(44例),循证组按照循证护理原则确定穿刺口包扎止血方法:用桡动脉止血带注气15州、定时减压、低压力水平维持8-12h包扎;对照组按传统方法包扎止血。观察两种包扎止血方法术后手部肿胀、麻木、发绀,穿刺口渗血、血肿,桡动脉闭塞,血管迷走反射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循证组手部肿胀、麻木、发绀和血管迷走反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而两组局部渗血、血肿和桡动脉闭塞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循证原则确定桡动脉穿刺口的包扎方法,能减少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可靠的证据指导临床实践,达到提高临床护理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改良动脉垂直压迫包扎法在直接动脉穿刺行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2例直接动脉穿刺行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分别实施包扎540例次,实验组采用手指垂直按压结合胶布包扎,对照组采用弹性绷带直接包扎,比较两组患者止血效果、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止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假性动脉瘤和血肿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均P〈0.05)。结论应用改良动脉垂直压迫包扎法能有效减少动脉穿刺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包扎时间,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优缺点。方法:2006年7月至2006年9月疑诊冠心病拟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287例,随机分成经桡动脉组(185例)和经股动脉组(102例)。对比观察其穿刺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止血包扎时间、肢体制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桡动脉组的平均X线曝光时间、穿刺成功率分别为(5.13±3.72)min和98.92%。经股动脉组为(4.78士3.51)min和1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操作时阿分别为(19.62±3.58)min和(16.57±4.30)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止血包扎时间和肢体制动时间分别是(0.72±1.15)min和4—6h,经股动脉组为(20±7.32)min和20—24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的术后住院天数为(3.06±1.42)d,少于经股动脉组(4.97±3.07)d,P〈0.01;两组局部血肿发生率分别为0和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动脉痉挛发牛率为2.16%。经股动脉组无动脉痉挛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止血容易、不需卧床、痛苦小、并发症少和住院时间短的优点。患者更易接受。  相似文献   

14.
侯敏 《当代护士》2014,(11):100-101
目的探讨不同按压方式经桡动脉途径采血后对止血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38例经桡动脉采血的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68例,实验组70例。实验组采用3根棉签横压于穿刺点上的方法按压止血,对照组采用1根棉签直压的方法止血,比较2组患者的止血效果。结果采血完毕按压至规定时间后,实验组发生穿刺点出血、皮下出血、血肿等按压失败的总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桡动脉采集动脉血标本穿刺后,采用3根棉签横压法可获得较好的按压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适宜的压迫止血时间。方法540例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术后的患者,使用TRBand压迫止血器对桡动脉进行压迫止血。按止血减压时间不同分为A、B、c三组,每组180例,观察三组术后止血效果及压迫止血的并发症。结果B组术后压迫止血2h后逐渐减压,穿刺部位出血、血肿、肢体远端紫绀、麻木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A、c组少(P〈0.05)。结论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术,术后压迫止血2h后逐渐减压的方法止血效果确切,皮肤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静脉抽血拔针后按压部位与按压时间对皮下淤血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需复查抗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静脉抽血的440例患者随机分为和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按压法,按压时间为5min;观察组采用扩充按压法,按压时间为≥8min。结果两种按压方法的皮下淤血发生率比较,扩充按压法皮下淤血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按压法(P〈0.01)。按压时间8min皮下淤血发生率明显低于按压时间5min皮下淤血发生率。结论扩充按压法能有效减少皮下淤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型号的动脉血气针对动脉血气标本采集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配对设计,观察组使用25G针头的1ml动脉血气针,对照组使用22G针头的3ml动脉血气针,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皮下瘀血、血肿、操作时间及标本采集量等指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较对照组略低,操作时间稍长,但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均〉0.05);观察组皮下瘀血、血肿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均〈0.05);观察组采集的平均标本血量为(0.74±0.15)ml,明显少于对照组采集的平均标本血量(1.35±0.33)ml,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25G针头的1ml动脉血气针能够有效减少血气标本采集对患者造成的影响及损害,适宜在重症患者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临床工作中桡动脉与股动脉采血的效果。方法将100例住院需要采血的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每组50例。桡动脉组取桡动脉采血,股动脉组取股动脉采血。对2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误穿率、采血时间及按压止血时间进行比较。结果股动脉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60.0%,误穿静脉的发生率为20.0%,采血平均时间为(7.52±1.35)min,采血后平均按压止血时间为(11.30±2.23)min;桡动脉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2.0%,误穿静脉的发生率为0.0%,采血平均时间为(3.21±0.76)min,采血后平均按压止血时间为(6.20±1.15)min。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采用5.5号头皮针头行桡动脉采血即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患儿的痛苦,又可节约护士按压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两种桡动脉压迫器术后止血效果。方法445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法术后随机分为两组,一组(222例)使用气囊桡动脉压迫器(TRBAND,泰尔茂),一组(223例)使用螺旋桡动脉压迫器(Work,山友医疗)进行桡动脉压迫止血。比较两组术后平均止血时间、穿刺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舒适度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气囊压迫器组平均止血时间(363.1±19.7)min与螺旋压迫器组平均止血时间(362.7±19.2)min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8,P〉0.05);气囊压迫器组穿刺血管并发症发生率(6.7%)与螺旋压迫器组穿刺血管并发症发生率(5.4%),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x^2=0.37,P〉0.05);但气囊压迫器组患者舒适度(1.5±0.6)明显优于螺旋压迫器组(2.7±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45.00,P〈0.01)。结论两种压迫器均有较高的止血成功率和较低的血管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用安全、有效。但气囊压迫器组患者的舒适度明显优于螺旋压迫器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桡动脉负压穿刺法在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00例急危重症(各类休克及心肺复苏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实验组采取桡动脉负压穿刺法,对照组采用动脉留置针直接穿刺法,比较2组患者动脉穿刺的成功率及脱针、轻度出血、血肿情况。结果实验组成功率高,出血、血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O.05)。结论桡动脉负压穿刺法在休克患者动脉穿刺中应用,能显著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患者穿刺后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