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本地区人群血清蛋白动态变化情况,建立本地区成人血清各蛋白成分的参考值,用电泳法对本地区105例壮族健康成人血清蛋白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同时还测定了不同种类疾病的287例患者血清蛋白,结果百色地区健康成人组与国内曾经报道的几个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健康人比较为:白蛋白偏低,α_1-球蛋白、γ-球蛋白偏高,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各疾患组蛋白组分的变化与本地区健康人组的差异同样有显著性,P<0.01或P<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 007例M蛋白阳性患者血尿免疫学特征.方法:通过免疫固定电泳、血清蛋白电泳、免疫球蛋白定量以及尿本周蛋白检测,对2 007例M蛋白阳性患者体液免疫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在2 007例M蛋白阳性患者中,IgG型所占比例最大(47.1%),IgD型最小(5.3%);血清蛋白电泳后,IgA型M带主要分布于β区,游离κ型M带约一半分布于β区、一半分布于γ区,其他类型M带均主要分布于γ区;IgG、IgA和IgM型患者对应Ig的血清浓度均显著增高,IgA型患者的IgG浓度明显低于正常,IgG和IgM型患者非对应Ig的血清浓度在正常范围内,IgD型患者非对应Ig的血清浓度明显低于正常,LC型患者各类Ig的血清浓度均显著降低;游离κ型患者κ轻链的血清浓度在正常范围内,λ轻链低于正常;其他各型患者对应轻链的血清浓度均显著增高,非对应轻链除IgM型外,均低于正常;各类型患者血清κ/λ均明显异常.结论:应用免疫固定电泳结合血清蛋白电泳及免疫球蛋白定量等方法可以比较敏感地检测出M蛋白,并对其进行分类、分型,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免疫固定电泳、尿液固定电泳、血清蛋白电泳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用符合多发性骨髓瘤(MM)诊断标准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免疫固定电泳、血清蛋白电泳、尿液固定电泳检测。结果 120例患者中有117例在免疫固定电泳中检测出M蛋白,Ig G型74例,占63.2%,Ig A型21例,占17.9%,Ig M型14例,占11.9%,轻链型8例,占6.8%。在血清蛋白电泳中有71例检测出M蛋白,扫描后M蛋白呈底部狭窄,高尖的蛋白蜂。有64例在尿液固定电泳中检测出M蛋白,Ig G型31例,占48.4%,Ig A型20例,占31.2%,Ig M型3例,占4.6%,轻链型10例,占15.6%。结论免疫固定电泳在临床诊断MM时是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能够快速、便捷而又准确的对MM做出诊断及分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血清蛋白电泳、总蛋白、免疫球蛋白及轻链定量、免疫固定电泳测定对多发性骨髓瘤(MM)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血清总蛋白、免疫球蛋白及轻链定量、蛋白电泳、免疫固定电泳和尿轻链κ、λ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例MM患者10例患者血清总蛋白含量升高;28例免疫球蛋白及轻链定量显著升高;血清蛋白电泳22例检出M带,而免疫固定电泳中30例均为阳性结果。结论:免疫固定电泳检测是MM诊断的敏感方法,应作为MM的常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免疫固定电泳、血清蛋白电泳、免疫球蛋白测定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7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血清同时做免疫固定电泳、血清蛋白电泳和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进行分析比较。结果:78例免疫固定电泳全为阳性,72例血清蛋白电泳出现M带。免疫分型IgG占52.6%,IgA占29.5%,IgM占1.3%,游离轻链型占15.1%,双链型占2.5%。其中IgG、IgA型以κ型为主,但首诊以肾功能不全入院的患者中以λ链为主。免疫球蛋白和轻链测定显示同型免疫球蛋白和轻链的含量明显升高并常伴有其他组分异常。结论:免疫固定电泳能对M蛋白进行准确分型鉴定、特异性好、灵敏度高,对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同时可减少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琼脂糖凝胶血清蛋白电泳对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37例MM患者血清用琼脂糖凝胶法进行血清蛋白电泳,光密度扫描仪定量分析各组分的百分率,同时在日立7170A生化分析仪上测定总蛋白的含量,则可换算成各种组分的绝对量(g/L)。结合尿本一周氏蛋白定性试验、血沉、血清免疫功能等检查结果,分析蛋白电泳对MM的诊断意义。结果37例患者中电泳出现M带的阳性率为91.9%,总蛋白大于85g/L占72.9%,球蛋白大于40g/L占89.2%,本一周氏蛋白定性试验阳性率16.2%,血沉增速占100%,lgG升高者占89.2%。其中有4例患者由于血清蛋白总量在100g/I.以上而未作出诊断,我们先行血清电泳检出M带,临床再作骨髓细胞和lgG定量而综合确诊。结论琼脂糖凝胶血清蛋白电泳(AGE)是目前较醋酸纤膜电泳(CAE)法分辨率高、图谱直观的一项有助于MM早期鉴别诊断的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醋酸纤维薄膜血清蛋白电脉M图形带对MM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醛酸纤维薄膜血清蛋白电泳法。结果:MM之M蛋白带一般出现在a2至慢7G之间较宽的范围内,根据不同的单株细胞分泌出的单克隆异常免疫球蛋白分子量的不同和迁移率的差异,出现M蛋白带的狭窄、浓集、形状和部位的特殊图形而定。结论:方法比较简单易行,通过M蛋白带的形状、部位判定MM,准确率较高,与伪“M蛋白带”不难区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免疫固定电泳(IFE)对单克隆免疫增殖性疾病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琼脂糖电泳 免疫固定技术;免疫球蛋白、血、尿轻链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结果1184例患者血清蛋白电泳有31例检出M蛋白,检出率为2.62%,其中恶性单克隆丙球蛋白血症患者27例,血清经免疫固定电泳均出现致密深染单克隆M蛋白,以IgGκ型为主占33.3%。良性单克隆丙球蛋白血症(MGUS)4例,占0.34%。血清经蛋白电泳均出现染色较浅单克隆M蛋白。经免疫固定电泳,结合Ig定量检测并依据判断标准确认为良性单克隆丙球蛋白血症〗。结论对单克隆免疫增殖病的良性和恶性的鉴别,IFE是必不可少的检测手段。MGUS患者应定期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探讨免疫固定电泳(IFE)对骨髓瘤性肾脏疾病诊断的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球蛋白(G、A、M)定量测定、血清蛋白电泳、免疫固定电泳,对161例肾内科肾衰和肾病综合症患者进行检测.免疫球蛋白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蛋白电泳采用琼脂糖电泳,免疫固定电泳采用琼脂糖电泳+免疫固定技术.结果 161例患者血清经蛋白电泳筛选出11例M蛋白,检出率为6.8%.有18例患者血清经免疫固定均出现M蛋白,检出率为11.1%.18例患者血清经免疫固定电泳均出现致密深染单克隆M蛋白,结合Ig定量检测并依据判断标准确认为MM.结论 血清免疫固定电泳(IFE)能明确提示骨髓瘤肾病,适于作为肾脏疾病的常规检查项目,在诊断和鉴别诊断骨髓瘤肾损害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将血清蛋白电泳图谱结果导入规范的文字报告单中建立图文报告,血清蛋白电泳各蛋白区带的形状、量的变化、所占比例均呈现在报告单上,内容包括是单克隆还是多克隆,M蛋白的位置、含量的高低,以及是否为微小M蛋白.智能化和规范化的血清蛋白电泳结果图文报告有利于提高医疗诊断水平,方便临床会诊,其广泛应用对提高实验室的工作质量和人们对实...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与免疫固定电泳、血清蛋白电泳、免疫球蛋白定量和热沉淀反应法这4种方法的比较。评价本周氏蛋白电泳在M蛋白检测中的价值。方法对178份尿标本同时采用热沉淀反应法和本周氏蛋白电泳检测本周氏蛋白;对25份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血清标本,同时进行本周氏蛋白电泳、血清蛋白电泳、免疫球蛋白定量和免疫固定电泳检测,比较其M蛋白的检出率和对M蛋白分型的作用;对29例出现M蛋白的患者的血和尿本周氏蛋白电泳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本周氏蛋白电泳检测尿本周氏蛋白的敏感性远高于热沉淀反应法;免疫固定电泳和本周氏蛋白电泳检测血M蛋白的敏感性最高,血清蛋白电泳次之,透射比浊法免疫球蛋白定量再次之;同一患者血和尿标本的M蛋白出现情况并不一致。结论本周氏蛋白在M蛋白检测方面具有敏感性高。反映M蛋白成分全面的优点,最适合于M蛋白的筛查。血和尿标本中M蛋白出现并不一致。应同时检测。  相似文献   

12.
免疫学测定技术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根据MM的特征,利用免疫球蛋白测定、血清蛋白电泳及免疫固定电泳3项技术对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的MM患者做出正确诊断及免疫分型。方法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和尿液免疫球蛋白及轻链,蛋白电泳检测血清M蛋白及免疫固定电泳法检测单克隆区带。结果107例MM患者蛋白电泳有99例呈现M蛋白;免疫散射比浊法100例呈现免疫球蛋白阳性;免疫固定电泳呈现105例出现单克隆区带,3者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清蛋白电泳、免疫球蛋白检测及免疫固定电泳3项技术能对MM早期快速诊断并分型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免疫固定电泳技术在多发性骨髓瘤(MM)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4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进行血清蛋白、免疫球蛋白定量和免疫固定电泳检测。结果:34例病人血清蛋白电泳检出单克隆蛋白带(M带)IgG型、IgA型、IgM型和游离轻链型的比例分别为67.6%、11.8%、2.9%和14.7%;IgG型I、gA型和IgM型M带多在γ区,游离轻链型多在β区;在轻链型中,κ型58.8%、λ型41.2%,其中IgG型、IgA型以κ型为主,单纯轻链型以λ型为主。免疫球蛋白定量显示:M蛋白所属免疫球蛋白部分显著增高,其它免疫球蛋白显著降低。结论:血清蛋白免疫固定电泳技术能快速、准确地进行MM鉴定,对MM的诊断、病情判断、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百色地区壮族及汉族β-地中海贫血(简称,β-地贫)患者红细胞CR1基因组密度多态性及CR1黏附功能的变化.方法 采用PCR和Hind Ⅲ酶切技术(RFLP)和酵母菌花环试验法分别测定β-地贫患者红细胞CR1基因组密度多态性和CR1的数量,并与正常壮族及汉族人群组作比较.结果 β-地贫壮族患者中HH型占41.8%(33/79),HL型占20.3%(16/79),LL型占38.0%(30/79);β-地贫汉族患者中HH型占54.8%(17/31),HL型占45.2%(14/31),LL型0%(0/31);健康壮族人群组HH型占36.7%(44/120),HL型占30.0%(36/120),LL型占33.3%(40/120);健康汉族人群组HH型占55.0%(55/100),HL型占40.0%(40/100),LL型占5.0%(5/100);β-地贫壮族患者RBC-CRIR为(10.11±1.05)%,β-地贫汉族患者组为RBC-CRIR为(11.27±1.12)%,健康壮族人群组为(27.36±1.19)%;健康汉族人群组为(26.72±1.29)%.其中,β-地贫壮族患者HL型明显低于β-地贫汉族患者(P<0.01);β-地贫壮族患者LL型明显高于β-地贫汉族患者(P<0.01);健康壮族组LL型明显高于健康汉族人群(P<0.01);而HH型和HL型在健康壮族及汉族人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红细胞CR1基因LL型在β-地贫患者和壮族人群有较高的表达.且β-地贫患者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降低,提示β-地贫的发病率在广西百色地区具有民族性,即壮族人群发病率高于汉族人群.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免疫固定电泳检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特异性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为多发性骨髓瘤提供诊断依据、进行分型鉴定、并讨论此法对骨髓瘤诊断的意义。方法:对血清蛋白测定有异常或血清蛋白电泳有异常条带的45例患者血清用Sebia电泳仪进行血清免疫固定电泳测定。结果:45例标本中有29例患者免疫固定电泳出现重链伴轻链成分,被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结论:免疫固定电泳对多发性骨髓瘤的分型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免疫固定电泳技术对多发性骨髓瘤的分型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M蛋白的特性并进行分型鉴定.方法 对28例血清蛋白电泳异常的患者血清进行免疫固定电泳、血清蛋白和免疫球蛋白分析.结果 2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IgG型18例(64.3%),其中κ轻链型7例,λ轻链型11例;IgA型5例(17.9%),其中κ轻链型4例,λ轻链型1例;单纯轻链型2例(7.1%),均为λ轻链型;不分泌型3例(10.7%),均为κ轻链型.血清总蛋白升高者20例,球蛋白升高者24例.免疫球蛋白和轻链检测表明同型免疫球蛋白和轻链其含量多明显升高并常伴有其它组份的异常. 结论 应用免疫固定电泳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M蛋白进行分型鉴定特异性好、灵敏度高,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分型和临床分期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多发性骨髓瘤(MM)是浆细胞克隆性增生的恶性肿瘤,其主要特点之一是血清中出现克隆性免疫球蛋白(M蛋白);而临床上应用血清蛋白电泳的方法可检测到MM的M蛋白,且其操作简单、经济、灵敏、准确、重复性好.本文对近年来我院收治的20例MM患者的醋酸纤维素血清蛋白电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醋酸纤维素血清蛋白电泳检测法在MM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观察等方面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广东阳江地区孕产妇地中海贫血筛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广东阳江地区孕产妇人群中地中海贫血的检出情况,以探讨孕产检中地中海贫血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全自动血球分析仪测定患者的MCV;一管测定法检测脆性;全自动电泳分析仪检测HbA和HbA2;对表型阳性患者进行基因测定,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1741例产检病人中,共筛查出α-地贫表型阳性217例,β-地贫表型阳性68例,占总孕产检人数的12.5%和3.9%,后经基因确诊α-地贫阳性152例,β-地贫阳性68例,分别占总孕检人数的8.73%和3.9%。在地贫筛查阳性的285名孕产妇中其丈夫同时检出地贫同类型地贫人数是51对,占总对数1741的2.9%。结论:孕产检中地中海贫血筛查十分重要,是杜绝重度地中海贫血儿童的出生的第一道门坎,对提高我们社会人口身体素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分析10年间广西肿瘤医院肺癌新发住院病例的临床特征,从中了解本地区肺癌的流行趋势。方法:收集2002至2011年10年间4 979例在我院初次住院的肺癌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前后5年肺癌发病特征和动态变化。结果:10年来以51~60岁年龄组的肺癌患者最多,占32%;女性发病率有所增加,且开始有老龄化趋势;不论男女、汉族或壮族,鳞癌病例数比例均有所下降,腺癌病例数比例均明显增加;肺癌癌灶最多发生于右叶,占27.5%;以化疗为首的综合治疗方式对肺癌的治疗效果有很大提高,治疗有效率由67.5%升至72.4%。结论:2002至2011年本院肺癌患者中,腺癌已超过鳞癌成为第一病理类型,这将为本地区肺癌防治计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广西右江流域壮、汉族正常人群红细胞CR1基因组密度多态性分布及CR1数量的变化.方法 采用PCR和HindⅢ酶切技术(RFLP)测定壮、汉族正常人群红细胞CR1基因组密度多态性分布.结果 壮族人群组HH型占36.67%(55/120),HL型占30.00%(45/120),LL型占33.33%(50/120);汉族人群组HH型占55%(55/100),HL型占40%(40/100),LL型占5%(5.00%),壮、汉族人群LL型分布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壮族人群红细胞CR1基因LL型比汉族人群高,存在明显的种族差异,提示右江流域β-地中海贫血的高发可能与壮族人群高比率的LL型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