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索血清硒水平与绝经后妇女骨代谢指标以及腰椎和髋部骨密度之间相关性。方法检测156例正常骨密度和162例骨质疏松症的血清硒、25-羟基维生素D、PTH、骨钙素、PINP、CTX和NTX/Cr等指标水平。腰椎和股骨颈的BMD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探索了血清硒水平与骨密度的关系。结果骨质疏松症女性的血清硒水平低于正常骨密度的女性(P0.05)。在骨质疏松症妇女中,血清硒水平与年龄、绝经年限、BMI、PTH、骨钙素、PINP、CTX和NTX/Cr水平呈负相关,与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呈正相关。在正常骨密度组,血清硒水平与这些参数均未发现明显的相关性。调整年龄和BMI后,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与血清硒及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绝经年限、PTH、骨钙素、PINP、CTX和NTX/Cr呈负相关。对年龄和BMI进行调整后,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以确定BMD的预测因子,血清硒和PINP、CTX是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的显著预测因子。结论绝经后女性患者血清硒水平降低与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降低密切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循环骨桥蛋白(OPN)水平与骨转换和骨密度(BMD)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5年7月至2017年8月,共有287名绝经后妇女纳入本研究。分析血清OPN水平,核因子κB(NF-κB)配体受体激活剂(RANKL)和骨转换标志物。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定BMD。结果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102名受试者(35.5%)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症,125名(43.6%)骨质减少,60名(20.9%)正常骨密度。骨质疏松组的OPN水平显著高于骨量减少组和正常组(均为P0.001)。OPN诊断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界值为10.2 ng/mL,敏感性为90.1%,特异性为56.8%,曲线下面积为0.949。血清OPN和骨质疏松症组中甲状旁腺激素(PTH),腰椎BMD和股骨颈骨密度呈负相关,与I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I型的羧基端交联端肽胶原(CTX)和RANKL呈正相关。在多元回归分析中,腰椎骨密度,PTH和RANKL可以作为血清OPN水平的预测指标。结论 OPN血清水平与BMD呈负相关,与中国绝经后妇女骨转换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催产素与绝经后妇女骨代谢指标以及腰椎和髋部骨密度之间相关性。方法检测185例骨密度正常和132例患骨质疏松症女性的血清催产素、瘦素、雌激素和骨代谢指标浓度。腰椎和股骨颈的BMD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结果患骨质疏松症女性的血清催产素浓度低于骨密度正常的女性(P0.05)。骨质疏松症组中血清催产素浓度与年龄、绝经年限、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血清PINP、BLAP和CTX浓度呈负相关;与瘦素和雌激素具有明显正相关性;在正常骨密度组中,血清催产素浓度和各种指标未发现明显的相关性。调整年龄和BMI后,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仍然与绝经年限以及血清PINP、BLAP和CTX浓度呈负相关,与雌激素、瘦素和催产素浓度呈正相关。对年龄和BMI进行调整后,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绝经年限、血清催产素、PINP和CTX是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的显著预测因子。结论绝经后女性患者较高的血清催产素水平与较高的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尿戊糖素水平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9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骨质疏松症患者80例为观察组,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绝经后妇女80名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尿戊糖素和骨代谢指标水平。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各研究对象腰椎、股骨颈和Ward三角的骨密度。变量间的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骨代谢指标P1NP和β-CTX水平显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组骨转换较绝经后正常骨密度组显著增加(P0.05)。根据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尿戊糖素水平与BMD呈负相关;和P1NP和β-CTX水平呈正相关,但与甘油三酯、血糖和总胆固醇不相关。在校正其他因素后,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腰椎、股骨颈和Ward三角骨密度和血清P1NP、β-CTX是骨质疏松患者尿戊糖素水平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尿戊糖素水平升高可能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潜在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患者血清白介素31(IL-31)水平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相关性。方法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对80例OP患者(50~75岁)和90例健康对照者(50~75岁)进行腰椎和股骨颈BMD检测。血清IL-31、BAP、BGP和TRACP-5b水平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使用自动电化学发光系统测量血清I型胶原交联N-末端肽(NTX-1)和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结果OP妇女的IL-3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45.12±6.65)μg/L vs(27.58±5.09)μg/L,P=0.002]。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血清IL-31水平与年龄、BMI、BAP、BGP、TRACP-5b、NTX和25(OH)D呈正相关。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与年龄、IL-31、BAP、TRACP-5b和NTX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在偏相关分析中调整年龄和BMI后,IL-31和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IL-31水平升高,与BMD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与血清25羟维生素D的相关性。方法记录397例50~97岁患者的年龄,检测腰椎1~4、左侧股骨颈、左侧股骨上端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检测骨质疏松4项[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总I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 1 amino-terminal propeptide,P1NP)、β胶原降解产物(beta collagen degradation products,β-CTX)、N端骨钙素(N end of osteocalcin,N-MID)]及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的水平,根据BMD水平将受试者分为骨量正常组(n=118)、骨量低下组(n=153)和骨质疏松组(n=126)。结果 (1)骨量低下组及骨质疏松组的BMD均明显低于正常骨量组(P0.01),骨质疏松组又明显低于骨量低下组(P0.01);(2)骨质疏松组25-(OH)D、PTH、P1NP、β-Crosslaps及N-CTX均明显低于正常骨量组(P0.01);(3)25-(OH)D与腰椎1~4、左侧股骨颈、左侧股骨上端的BMD、PTH、P1NP、β-CTX无相关性(P0.05),25-(OH)D与N-MID的相关系数为0.193(P0.01)。不同骨密度组间的25-(OH)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群普遍存在维生素D(vitamin D,VD)水平不足的现象,而骨质疏松症患者更为突出,其中VD严重缺乏和缺乏所占比例较大,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应注意加强宣教及防治。尚未发现25-(OH)D与骨密度之间存在着直接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胃饥饿素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骨密度相关性。方法本研究纳入我院初诊未经治疗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T评分<-2.5)参加了研究,共纳入320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受试者,其中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合并代谢综合征78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不合并代谢综合征242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胃饥饿素和骨代谢指标水平。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各研究对象腰椎(L1-L4)和股骨颈的骨密度。变量间的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组(OP)和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合并代谢综合征组(OPMS)的身高、体重、BMI、血糖、腰椎(L1-L4)、三酰甘油、血糖、总胆固醇、股骨颈骨密度、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和β-I型胶原羧基端肽和胃饥饿素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根据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胃饥饿素水平与腰椎和股骨颈BMD呈负相关;和P1NP和β-CTX水平呈正相关,但与三酰甘油、血糖和总胆固醇不相关。结论血清胃饥饿素水平升高可能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骨密度降低的潜在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骨疏宁片联合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合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124例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妇女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进行骨疏宁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单纯予以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2个月分别检测两组受试者腰椎1~4和左侧股骨颈骨密度、VAS疼痛评分以及骨代谢指标。结果治疗前,各组受试者骨密度、VAS疼痛评分以及骨代谢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及12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不同程度降低,其中以治疗组骨痛的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个月两组L1~4椎体、股骨颈的BMD明显升高(P0.05),而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个月,两组血清I型胶原N端前肽(type 1 collagen N terminal peptide,P1NP)的水平明显升高,而I型胶原羧基末端肽(type I collagen carboxy-terminal peptide,CTX)水平明显下降,和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血清P1NP及CTX水平改变更为明显(P0.05)。结论骨疏宁片联合阿托伐他汀可以显著提高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女性骨密度及降低VAS评分,且能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异常,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骨代谢标志物、骨密度及骨质疏松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2018-2019年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及住院的年龄60岁以上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共计577人,其中男性289人,女性288人(均为绝经后女性)。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一般临床资料调查、生化指标及甲状旁腺素(PTH)、25羟维生素D[25(OH)D]、骨钙素(OC)、血清I型前胶原N-末端前肽(P1NP)、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β-CTX)测定,计算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股骨颈(FN)及腰椎(L1~4)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将血尿酸(SUA)四分位法分层比较分析股骨颈及腰椎总BMD变化趋势,Pearson和Spearman相关分析SUA与血钙(Ca)、PTH及OC、P1NP、CTX、25(OH)D、腰椎及股骨颈BMD的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UA与骨质疏松的关系。结果SUA第4分组BMI、肌酐(Cr)、股骨颈及总腰椎BMD水平明显高于第1分位组,SUA第4分组eGFR水平明显低于第1分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SUA与股骨颈BMD(r=0.082,P=0.002)、糖尿病病程(r=0.129,P=0.005)、BMI(r=0.201,P=0.000)正相关,与eGFR负相关(r=-0.434,P=0.000),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SUA与腰椎总BMD(r=0.168,P=0.003)、Ca(r=0.147,P=0.001)正相关,与β-CTX负相关(r=-0.157,P=0.001),与PTH、25(OH)D、OC、P1NP无相关性(P>0.05)。以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为因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调整年龄、eGFR、BMI、HbA1c后,SUA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P=0.039,OR=0.452,95%CI:0.212~0.962)。结论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正常偏高的血尿酸水平可能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组、低骨量组、骨量正常组血清骨硬化蛋白(sclerostin,SO)水平,探讨SO与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N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ⅠN-terminal propetide,PINP)、Ⅰ型胶原C端肽(typeⅠcollagen carboxyterminal peptide,CTX)、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关系。方法比较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症组、低骨量组、骨量正常组3组间年龄、绝经年限、糖尿病病程、体重指数、股骨颈及平均腰椎BMD、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25-(OH)D3、SO、PINP、CTX各指标的差异,并做SO与上述指标的单因素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1)骨质疏松症组年龄、绝经年限显著高于低骨量组、骨量正常组(P均=0.000),低骨量组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P=0.009、0.002);(2)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中25-(OH)D3缺乏113例(90.4%);(3)骨质疏松症组SO、PINP水平显著高于低骨量组、骨量正常组(P=0.000),低骨量组SO水平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P=0.045);(4)SO与PINP、年龄、绝经年限正相关(r=0.978、0.194、0.205),与股骨颈BMD、平均腰椎BMD、体重指数负相关(r=-0.518、-0.349、-0.249),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SO与PINP呈正相关(β=7.015,P=0.000)、与股骨颈BMD呈负相关(β=-11.245,P=0.023)。结论 (1)绝经后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者SO水平明显增高,与PIN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股骨颈BMD呈显著负相关;(2)25(OH)D3在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中普遍缺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回顾性研究中老年男性及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尿酸肌酐比(SUA/CR)与骨代谢标志物及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关系。方法 纳入在我院住院的T2DM 患者668例,将中老年男性依据SUA/CR水平进行三分位分组,依次分为M1组、M2组、M3组;绝经后女性依据SUA/CR水平进行三分位分组依次分为F1组、F2组、F3组。结果 ①中老年男性与绝经后女性SUA/CR水平越高,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或骨量减少比例越低;②中老年男性中,M1组股骨颈BMD最低,1型胶原C端交联肽(CTX)、骨钙素(N-OC)最高(P<0.05);绝经后女性中,F3组患者大转子、股骨颈、腰椎1~4(L1~4)、Ward’s三角BMD最高;F1组N-OC、CTX最高(P<0.05);③中老年男性SUA/CR与股骨颈BMD正相关,与N-OC、CTX、总1型胶原N端延长肽(P1NP)负相关(P<0.05);绝经后女性SUA/CR与L1~4、股骨颈、大转子、Ward’s三角BMD及VD正相关,与N-OC、P1NP、CTX负相关(P<0.05);④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UA/CR是OP或骨量减少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高水平SUA/CR是中老年男性及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OP及骨量减少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并分析围绝经期女性腰椎1-4、股骨颈及髋关节部位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及其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住院部住院并进行双能X线吸收法骨密度检测的183例围绝经期女性,分别测定其腰椎1-4总体BMD、左侧股骨颈及左髋关节全部BMD,同时分析比较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骨质疏松的关系。结果 183例患者中,检出骨质疏松39例(21. 3%),其中腰椎1-4、左股骨颈和左髋关节BMD各检出骨质疏松33例(18. 0%)、20例(10. 9%)、13例(7. 1%)。腰椎总体骨质情况与股骨颈、髋关节检查结果相符的各有129例(70. 5%)、119例(65. 0%),股骨颈总体骨质情况与髋关节检查结果相符的有137例(74. 9%)。在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同一组病人腰椎1-4骨密度左髋关节骨密度左侧股骨颈骨密度,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年龄、BMI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均相关。骨质疏松与年龄呈正相关,与BMI、腰椎1-4总BMD、左股骨颈BMD、左髋关节BMD负相关,腰椎1-4 BMD与骨质疏松相关程度最高。结论腰椎整体骨密度呈现虚假升高趋势,腰椎1-4 BMD诊断骨质疏松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4. 6%、100%,股骨颈分别为51. 3%、100%,髋关节分别为33. 3%、100%;年龄增长、BMI偏低会增加围绝经期妇女罹患骨质疏松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神经肽Y(NPY)水平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纳入在我院门诊就诊的绝经后妇女。测量血清钙、磷、白蛋白、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促甲状腺激素(thyrotropin,TSH)、25-OH维生素D和NPY浓度。根据骨密度检测结果将受试者分为3组,分别为BMD值:正常(n=66)、骨量减少(n=63)和骨质疏松症(n=63)。根据血清NPY水平,受试者也被分为3组:低NPY(n=30)、正常NPY(n=126)和高NPY(n=36)。结果骨密度正常、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NPY、PTH和年龄水平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不同的NPY水平,各组腰椎、股骨总、股骨颈、转子、股骨转子间和Ward’s三角BMD值有显著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NPY水平与患者年龄、BMI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与不同部位的BMD值之间均有显著负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NPY水平与患者年龄、体重指数或任何部位测量的BMD值之间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和健康对照人群的血清锌(Zn)、铜(Cu)和血脂水平,并确定上述参数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法研究对象为116名绝经后妇女,包括58例骨质疏松症患者[骨质疏松组,年龄(58.9±3.7)岁]和58名对照者[健康对照组,年龄(55.1±1.9)岁]。使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锌和铜含量,通过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所有女性腰椎(L1~4)和左侧股骨颈的骨密度。结果两组患者血清锌和铜含量相近(P0.05);骨质疏松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总胆固醇(TC)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bone mass index, BMI)与BMD值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血清Zn、Cu水平与血脂无显著相关性(P0.05);BMD与LDL(r=-0.302,P=0.002)和总胆固醇水平(r=-0.252,P=0.007)之间呈负相关。结论本研究表明血脂异常可能是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微量元素对BMD没有直接和相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凝溶胶蛋白(GSN)在绝经后女性血浆中的水平并分析与股骨颈及腰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9年5月期间在我院正常体检人员。纳入绝经后女性110名。与此同时,在我院体检中心选择非绝经期女性110例。采用Hologic?QDR-4500 DXA骨密度仪测定股骨颈、腰椎(L_1-L_4)的BMD。BMD数据以g/cm~2和T评分表示。T评分-2.5定义为骨质疏松症,T评分在-1~-2.5间定义为骨量减少,T评分-1定义为骨密度正常(正常BMD组)。骨质疏松症或骨量减少定义为低BMD组,骨密度正常定义为正常BMD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GSN水平。结果绝经后女性年龄、SBP、DBP、TC、FBS高于绝经前女性(P0.05);而股骨颈-BMD、腰椎(L_1-L_4)-BMD、GSN低于绝经前女性(P0.05)。股骨颈-BMD组中,低BMD组的年龄、吸烟比例、TC、FBS、GSN高于正常BMD组(P0.05);而BMI、HDL低于正常BMD组(P0.05)。腰椎(L_1-L_4)-BMD组中,低BMD组的年龄、TC、FBS、GSN高于正常BMD组(P0.05);而BMI、HDL低于正常BMD组(P0.05)。股骨颈-BMD与年龄、吸烟、FBS、pGSN呈负相关(r=-0.435、-0.301、-0.243、-0.609),与HDL、BMI呈正相关(r=0.395、0.365)。腰椎(L_1-L_4)-BMD与年龄、p GSN呈负相关(r=-0.463、-0.433),与BMI呈正相关(r=0.398)。年龄、BMI、GSN是股骨颈-BMD独立影响因素;年龄、GSN是腰椎(L1-L4)-BMD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GSN是股骨颈-BMD、腰椎(L_1-L_4)-BMD的独立影响因素。因此,GSN水平升高可能预测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及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