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于雷  王秋月  岳冬辉 《吉林中医药》2023,(12):1391-1393
文章基于中医药有效防治现今疫病流行的背景下,发掘《温疫论》中的治疫思想,为疫病诊疗提供重要思路。通过对《温疫论》治疫思想的整理,发现吴又可在辨证疫病精准施治、先证施治截断病程与治疫用药均有独到见解,并且在现今疫病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显著疗效。探求中医古籍中的原始诊疗思维,着力于发展中医学术,为中医临床防疫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伤寒杂病论》不仅是中医临床治疗学专著,也同样蕴含着重要的护理学思想。文中从未病先防、整体调护、服药护理、药后护理、饮食护理等四个方面,对《伤寒杂病论》的护理学思想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光明中医》2021,36(7)
营血的概念提出最早开始于《黄帝内经》时期,后代医家多有论述,至清代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更是将营血理论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本文通过管窥《黄帝内经》及《温热论》中对营血的阐述,对营血的内涵进行深度地挖掘探析,并分别叙述该理论在临床中的运用及延伸,从而揭示营血形成的理论基础,为营血理论辨治相关疾病奠定坚实的基础,亦有助于拓展中医的辨证思维,体现中医诊疗特色。  相似文献   

4.
仲景著作原本有二,一为仲景自序中所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二是曾在隋唐时期流传而于唐以后不复再现的《张仲景方论》。后来得以传世的是王叔和整理撰次的《伤寒杂病论》。这部书在晋、南北朝、隋、唐至宋的浸长时期内,基本上是伤寒与杂病合论的,并无外感与杂病的明显界定,也无王叔和把《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伤》和《金匮要略》的记载,更未见单独形式的《金匮要略》的分化流行。《伤寒杂病论》删分为二的现象并非叔和所为  相似文献   

5.
《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与临床理法方药应用的基本规范。将《伤寒杂病论》中能够用于治疗妇人痛经的方药进行了整理、归纳、分析,从而为中医药治疗痛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温疫论》是一部对温疫病诊治理论较完整的著作.通过从《温疫论》原文研究疫病的病因,病位,病机,治法.吴又可认为治疗疫病强调逐邪为第一要务,又以下法为主.文章以疫病的发病初期、发展、传变,复发不同阶段来研究吴又可的祛邪法治疗疫病理论.进一步完善中医治疗疫病的学术思想,也能更好的继承和发展祖国医学的遗产,同时对当前临床防治...  相似文献   

7.
张雨璇  赵红玉 《光明中医》2022,37(4):582-584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是中医教育的核心课程,是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医临床医学著作,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定量思想,具有深刻的医学研究意义.此文从理、法、方、药4个方面入手,结合对原文和方证的分析,初探定量思想在《伤寒杂病论》辨治过程中的应用,以便学习和培养临床辨治思路,加深对《伤寒杂病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人体新系猜想——匡调元医论》于2004年出版迄今已8年,此间,我在认识上又有了些进展,所以决定出第二版,并采纳了朋友们的建议,更名为《匡调元医论——人体新系猜想》二而一,一而二,唯重点略有倾斜而已。 2008年12月,有位素不相识的医生从西安来上海会我。他认为《匡调元医论》是一本医道层面的书,不是论医术的。一语中的。这正是我的本意。  相似文献   

9.
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之一,福建省中医学院教授黄宗勖年届85的时候,台湾志远书局出版发行了《黄宗勖医论选集》(以下简称《医论》),将黄师从医、执教、科研60个春秋中,在国内外报刊、杂志和学术研讨会上发表及学术继承人整理的部分论著、医案汇集成册。《医论》上篇为基础理论的研究、探幽;下篇是临床资料、保健。黄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在《医论》中能全面地体现出来。黄师弱冠之年攻读中医、针灸。60a来一直在福建中医学院从事医、教、研工作,成为一名享誉国内外的针灸名家,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相似文献   

10.
"反佐"属中医反治法,是中医学处方配伍的一种法度,也是中医临床治病的一种特殊方法.《景岳全书》是明末著名医学家张介宾所著.其中针对反佐法进行了专篇论述,篇名曰"反佐论".本文就其内容进行探讨,不当之处,请斧正.  相似文献   

11.
高梓博  赵兵德  李永津 《新中医》2023,55(7):207-210
中医对痹证理论的详细阐述首见于《黄帝内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在继承《黄帝内经》痹证理论的基础之上,根据其医学经验和医学实践,富有创新性地发展了痹证理论。从《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中有关痹证病因病机、辨证分类、治疗体系等的论述展开探讨,认为两部经典均将痹证归因于正气不足与外感风寒湿邪。《伤寒杂病论》对痹证创新性的辨证分类,为其诸多经方的创制提供了基础,并使其与《黄帝内经》的朴素分类与针药治疗相区别又各具特色。此外,《难经》也发挥了介导痹证理论自《黄帝内经》向《伤寒杂病论》发展的桥梁作用。以上均对后世医家理解和治疗痹证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三三医书》载晚清学者俞樾(1821~1906)医著有三卷:《内经辩言》、《枕上三字诀》及《废医论》。《内经辩言》一书在中医界深受欢迎,《废医论》则备受指责。为了使中医  相似文献   

13.
经方新用的思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仝小林  周强  刘文科 《中医杂志》2011,52(11):901-903
经方由来已久,从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以来,历代对其研究不胜枚举,现代中医对其研究方法多样。经过多年临床运用经方的经验,系统归纳总结,提出了临床扩大经方运用的新思路,即"症+证+病→经方+现代药理研究成果"。该思路在临床中运用灵活,较易掌握。  相似文献   

14.
《光明中医》2021,36(11)
中医适宜技术是目前中医基层临床推广的重点项目之一,虽然有诸多优点,但在临证中也存在许多禁忌,特别是体质问题或者患者的疾病特点,往往被操作者忽视,一味追求"出痧""力度"等等,导致容易忽略的坏病,对于一些人群常常出现不良后果,影响体质变化以及疾病的转归,这些类似问题在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早有论述,此文从实际临证出发,将中医适宜技术应用的禁忌证在《伤寒杂病论》中的体现做出归纳,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5.
《内经》之舌诊,是中医舌诊之起步,它总结了先秦时期中医舌诊之经验,并将其上升为理论,为中医舌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内经》论舌,既描述了舌的解剖、生理、病理,又明确了舌诊的临床意义。有人曾统计《内经》论舌之条文多达60余条,可见其论舌颇为精湛。  相似文献   

16.
舌诊是通过观察舌象,了解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诊察方法,是中医诊法的特色之一,《温热论》为温病学说的形成,开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其中的辨舌理论对于临床的指导意义更为重大,恰当的应用于皮肤科可以取得更为明显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吴有性的《温疫论》来研究非典,认为非典的病因,传播方式,临床症状,病程进展均与温疫相似,吴氏的方药亦适用于非典早中期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李亚敏 《陕西中医》2009,30(10):1438-1439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就论述了络脉的分布、生理和病理,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制辛温通络、虫药通络治疗方药,清代医家叶天士发展了络病学说,提出“久病人络”、“久痛入络”,标志着络病学说成为中医重要的病机理论。高心病如不积极治疗在心功能失代偿期可出现左心衰竭,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影响右心室功能而导致全心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的临床预后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统称中医学四大经典,国内同时完成四部典籍英译者是李照国教授,他是中医典籍外译的杰出译者,在中医外译研究方面成绩斐然。30多年来,他翻译中医典籍数十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参与中医名词术语外译国际标准制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翻译风格和翻译思想。从中医典籍外译到中医外译研究,再到文化主权保护,这是从实践到研究、再到文化保护的逐层提升。  相似文献   

20.
李金平 《光明中医》2010,25(3):364-365
<正>学中医者多知李东垣之脾胃学说,不知在李氏之前早已有人在临床上具体运用护脾胃的法则。此系何人《伤寒杂病论》著者张仲景是也。兹对此略作阐述于下。1寓护于防严禁发汗太过及滥施吐下《金匮要略》开篇就提出"上工治未病"。接着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