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劳淋为常见、难治的肾系病证.张炳厚教授认为,劳淋的基本病机是正虚邪伏,病位以肾、膀胱为核心,涉及脾、心、肝、小肠.病性本虚标实,本虚责之于脾、肝、肾气血阴阳亏虚,为发病基础;标实责之于湿热,为发病因素,病理产物为瘀毒,可以互化.治疗上,张教授主张分期辨证论治,急性发作期以邪实为主,治以祛邪为主,强调利水通腑、泻火存阴、解毒散瘀;病情转化期,病性虚实夹杂,治以攻补兼施,强调补中有清,血肉充养,通涩并用,兼顾脾肾;慢性迁延期,以正虚为主,治以扶正为主,强调温固脾肾,阴阳互济;活用补肾八法之清补法,通补法、涩补法、温补法、峻补法、间接补法,同时创制专方,菌毒并治,随证加减,有效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从阴阳升降探讨脑卒中的证治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阴阳升降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脑之气化正常,升降出入有序,则运神机统五脏。升降失常、气血逆乱,直冲犯脑是脑卒中的主要病机,故治疗以上病下取、升清降浊为原则,兼以补虚泻实,杂合以治。  相似文献   

3.
刘莉教授认为冠心病从中医角度为本虚标实之病,病位在心,实是痰、瘀,或痰瘀互结。虚是气血之虚。其本质为瘀滞血脉,瘀是伴随疾病始终的病理产物,由瘀所致的"不通"引发疾病,而病久入络,气血不足,虚实兼夹,是其病程终末,并且认为冠心病致病因素多是由情志而来。刘莉教授在临床治疗中不仅仅肯定了调畅情志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通"的必要性。故总结出冠心病的辨治经验:以通为顺。并认为本病变化较为复杂,治疗要直指其责,对证而治,同时不忘以人为本,因证而治。即在"通"法的基础上,随患者的病程进展及外界环境的变化,甚则是情志的变化,遣方用药。最后附病案一则,探究其思想在冠心病治疗上的应用,旨在为临床治疗冠心病寻求更有效的方案。  相似文献   

4.
<正>急腹症是以急性腹痛为特征的疾病,常伴有便闭、腹胀、呕吐、发热等临床症状。中医学认为属六腑病象,六腑泻而不藏,以气血流畅、下行通降为顺,以滞塞上逆为病。"不通则痛",故以通为用是治疗急腹症的总则,兹将笔者采用"通里攻下法"治疗急腹症的点滴体会略述于下,敬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癌毒病机理论探讨癌症恶病质的辨治.根据该理论,癌症恶病质的病因是癌毒,为本虚标实之证.从脏腑论以脾胃虚弱为主,从气血言是气血亏虚,阴阳亏损的程度与患者体质、癌症恶病质的病程有关."毒、痰、湿、瘀"是其邪实因素,气机阻滞为其继发病机.治疗需结合不同瘤种癌症恶病质,参考具体瘤种的病机特点,详辨癌症恶病质的不同病期,灵...  相似文献   

6.
罗芳 《四川中医》2011,(11):46-47
为探讨喉痹之病因病机及其论治,本文就《素问·阴阳别论》中"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展开论述。笔者认为咽喉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均有联系,其中与脾胃二脏的生理关系最密切。咽通六腑而胃主之,浊阴由咽而下达,主地气,喉通五脏而脾主之,清阳自喉而上腾,主天气,故阴阳升降之枢在脾胃,而阴阳升降之要道在咽喉。喉痹之为病,总为阴阳升降失常所致,其治关键在于调理阴阳升降复常,而从脾胃立论是治疗喉痹的一个重要辩治方法。  相似文献   

7.
郑伯媛  韩宁  陈萍  李久现  郑春晓 《河南中医》2023,(12):1835-1838
胡玉荃教授结合产后身痛的临床表现及“风”的致病特点,提出“产后风中综合征”的病名。胡教授认为,产后风中综合征的病因多为虚、瘀、风,气血亏虚是病之“本”,邪气瘀血留滞是病之“标”,主要病机为气血亏虚,邪侵内扰,日久累及心肾,心肾同病。胡教授治疗产后风中综合征以调补气血,心肾同治为基本治则,以补养气血为先,强调从根源上补养气血,补血补气之品同用,多采用产后济生除忧方以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心肾同治,同时重视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8.
张良  王兴臣 《光明中医》2022,37(1):50-52
中风的病因病机与中医气血理论密切相关,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此病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症,以气血亏虚为本,血瘀络阻为标.治疗当平衡阴阳,调理气血.根据病程的不同阶段,结合气血辨证及升降理论,从脏腑气血升降角度出发,灵活辨证,重视肝肺的生理病理,发挥肝肺升降之轮在气血运行中的重要作用,抓住疾病的病因病机本质,为中风病遣方用药画龙点睛,可以起到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1 癌症病因病机及治则的认识 在祖国医学的历代医书中对肿瘤病因、病机及证治方药都有所记载,其理论认为癌症发生的病因病机主要为:气、血、瘀、毒、虚。即是气血不和,痰湿不化,毒邪为患和脏腑虚损。气血不和即气血失调,气滞血瘀,进而凝结成块;痰湿是体内病理性的液体,如果痰湿长久不化,也必凝结成块,形成肿物;毒邪为患,是指某些癌症的发生是与毒邪内侵有密切的关系;脏腑虚损为癌症发生的主要内因,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理也。在癌症发展过程中,正虚占有主要地位,特别是中晚期癌症患者都有正气不足的表现,故扶正祛邪是最根本的治疗原则。根据癌症患者病情之轻重(包括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以及病期之早晚等因素,将患者分成早、中、晚三期,  相似文献   

10.
陈誩教授临床擅长应用半夏泻心汤等经方治疗各种杂病,认为脾胃病之辨证思维,当以阴阳为纲,辨脾胃之"纳运""升降""燥湿""寒热""虚实""气血""通涩"为目,辨明标本纲目,随证治之。半夏泻心汤主治病证不限于痞证,可广泛应用于口疮、吞酸、呃逆、胃脘痛、呕吐、腹痛、泄泻、便秘、消渴、虚劳、腰痛、眩晕、咳嗽、心悸胸痹、失眠等病。陈誩教授根据患者寒与热、虚与实之轻重,调整辛温药与苦寒药、扶正药与祛邪药的用量,并根据兼夹证,以半夏泻心汤为主加减化裁,使之方证相符。  相似文献   

11.
慢性便秘是临床常见、多发的肛肠疾病,多属本虚标实而以虚证多见。对便秘的治疗,丁老强调"究其源",以虚实为纲,次辨寒热,再辨脏腑气血。根据脏腑气血的状态,通补兼施,升降相应,温清并用。丁老善用益气养阴润肠、升降调理枢机之法治疗慢性便秘,佐以行气活血化痰,不轻易使用峻下之剂。临证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既从整体观认识慢性便秘的一般规律,亦随证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周文献 《河南中医》1996,16(1):35-35
阴阳并调通脉汤治疗冠心病周文献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阴阳并调通脉汤/治疗应用;冠状动脉疾病/中医药疗法冠心病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本为阴阳气血失调而亏虚,标为痰瘀夹杂而阻滞心脉。病位在心,旁及脾肾,治当阴阳并调而补之,化瘀法痰而通之,养心安...  相似文献   

13.
杜怀棠教授认为,皮肤病可从气血、湿热、风火辨治。气血为病,先区分虚实,实者多因气血郁滞,虚者多因气血亏虚,总以肌肤不荣为病。治疗应补泻相配,实者主以通郁,虚者必须培补,其中尤重防治结合。湿热为病,当明辨湿热偏盛,不忘兼顾标本,肝郁脾虚湿盛为本,湿热浸淫肌表为标,治本投以清肝实脾之品,治标多以清热除湿之药。风火为病,当辨析病因,梳理病机,多以肝风心火,扰乱阴阳营卫,气血失常,发为皮疹。治疗上,常疏风清热,祛湿解毒和血。杜教授主张过敏性皮肤病亦应遵循如上原则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4.
"气血流通即是补"为传统中医外科基本治法之一。中医理论强调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内治之药。历代文献及现代科学研究阐释气血流通不仅是外治之法,在内治法中同样适用。在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指导下,通过各种理法方药调理气血,可使气血以流,从而达到补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治虚三本”是明代汪绮石先生提出的中医理论,对虚劳的辨治进行了高度总结。“治虚三本”强调肺、脾、肾三脏是虚劳主要病位,肺为五脏之天、虚损皆关乎肺,脾为百骸之母、气血化生之源,肾为性命之根、精髓充盛之本,对辨治虚损疾病有切实的指导价值。很多血液系统疾病有长期虚损亏耗之象,尤其是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要病机为肾虚,“治虚三本”作为辨治的中医理论指导,以补肾为填精益髓之基础,辨证联合健脾、益肺等,常可守效收功。  相似文献   

16.
介绍邓铁涛教授以调脾护心为法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经验。本病病位虽在心,但与五脏相关,尤重于心脾;本质为本虚标实,心气血阴阳亏虚于内,致使痰瘀水停之标遏阻心阳,故急性期常按阴阳分治,在温阳或者滋阴的同时均强调温补脾胃阳气;缓解期则需综合调理,注重以调理脾胃为先,才能有效防止复发,带病延年。在遣方用药上补虚泻实,灵活应用气血同调、攻补兼施、升降相随等原则。  相似文献   

17.
探讨谢晶日以经方为主辨治肝硬化腹水的经验。谢氏认为本病的特点为本虚标实,邪正交争。本虚包括肝、脾、肾之阴阳气血亏虚,标实包括气、血、水、毒交争互结于中。诊疗善用五苓散、五皮饮、八正散、膈下逐瘀汤、四逆散、甘草泻心汤、六味地黄丸、四君子汤等经方,配合三黄汤加减保留灌肠。  相似文献   

18.
邢月朋主任医师对冠心病具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治疗经验。认为宗气亏虚是冠心病发生的始动因素,其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由于疾病阶段不同,病变虚实侧重不同,临床应辨证分型治疗。宗气亏虚证治以补益宗气、贯盈心脉之益气升降汤,气血虚寒证治以补养气血,温助心阳之十全大补汤方,风阻血瘀证治以辛润祛风,活血通络,身痛逐瘀汤加减。掌握不同证型的辨证要点对临床疗效有着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东红主任医师认为,痰瘀腑实是中风急性期便秘的常见证型,也为中风合并便秘的独有证型。提出以虚实为纲,气血阴阳津液变化为目,针对本证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基本病机,立足便秘,结合中风的病机特点,以化痰活血、通腑泄浊为治法,用自拟化痰祛瘀通腑方治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俞募配穴通腑法”治疗反胃是建立在中医整体观念及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基础上,采用辨证论治。因为背为阳,胸腹为阴,五脏募在阴,而俞在阳,俞募配穴法可起到“阴病治阳,阳病治阴”的作用;华佗夹脊提捏法可通调一身气血,使脾气上升,胃气下降,水谷纳运协调,气机升降相阴,阴阳燥湿相济,起到补虚泻实,和胃降逆,从而恢复胃肠功能,达到治愈本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