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 观察经腓骨下段截骨联合3枚全螺纹空心加压螺钉行胫距关节融合术治疗重度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1年10月采用经踝关节外侧入路腓骨下段截骨联合3枚全螺纹空心加压螺钉固定治疗的12例重度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资料。其中,男8例,女4例,平均年龄57.8岁,身体质量指数(BMI)平均为25.67 kg/m2,根据Takakura分级均属于Ⅲb-Ⅳ级。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KarlssonPeterson踝关节功能评分(Karlsson)术前、术后对比,评估术后踝关节功能及疼痛改善情况。结果 12例患者随访12~18个月,平均15个月。VAS评分术前5~8分,与末次随访1~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rlsson术前评分45~55分,与术后末次随访评分70~8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胫距关节均骨性融合,无切口感染、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重度踝关节骨关节炎经腓骨下段截骨联合空心螺钉行胫距关节融合术治疗,术后踝关节疼痛缓解明显,患者术后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锁定钢板与逆行髓内钉融合胫距跟关节治疗Charcot踝关节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2年4月—2018年5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25例Charcot踝关节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5例;年龄41~72岁,平均58.5岁。患者均合并糖尿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13例采用锁定钢板融合胫距跟关节(钢板组),12例采用逆行髓内钉融合胫距跟关节(髓内钉组),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切口愈合情况。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关节融合时间及切口感染,螺钉松动、移位、断裂,骨不连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年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评价患足功能,采用生活质量调查表(SF-36)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 2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钢板组手术时间为(86.23±6.98)min、术中出血量(77.18±9.82)mL、切口愈合时间为(3.4±1.0)周,髓内钉组手术时间(90.50±9.82)min、术中出血量(82.00±12.00)mL、切口愈合时间为(4.1±1.5)周,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5例患者术后随访24~36个月,平均30个月。随访期间钢板组切口感染6例、螺钉脱落1例、骨不连1例,髓内钉组切口感染1例、骨不连3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钢板组为8/13,髓内钉组为4/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8)。髓内钉组关节融合时间为(4.9±1.4)个月,长于钢板组的(3.5±0.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07,P<0.05)。术后1年,钢板组、髓内钉组AOFAS踝-后足评分分别为(81.8±8.5)分和(74.7±14.6)分,SF-36评分分别为(66.5±7.8)分和(63.0±9.4)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OFAS评分评价患足功能:钢板组优2例、良6例、可3例、差1例,髓内钉组优1例、良5例、可1例、差5例;SF-36评分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钢板组优3例、良10例,髓内钉组优1例、良11例。结论 锁定钢板和逆行髓内钉融合胫距跟关节治疗Charcot踝关节病均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但锁定钢板的融合效果要优于逆行髓内钉。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评价足三关节植骨融合术加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距骨坏死的效果。方法选取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骨科2011年4月至2015年1月采用足三关节植骨融合术加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距骨坏死的24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价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本组2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6个月(5~36个月)。术前AOFAS评分为4例可,20例差;术后评分为18例优,4例良,2例可。结论采用足三关节植骨融合术加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距骨坏死,可以达到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跗骨窦切口复位植骨空心钉内固定与“L”形切口复位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在丹阳市中医院骨伤科收治的53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其中,26例采用跗骨窦切口复位植骨空心钉内固定(空心钉组),27例采用“L”形切口复位植骨钢板内固定(钢板组)。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住院天数,术前、术后跟骨B?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跟骨宽度、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空心钉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时间优于钢板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折愈合时间、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X线片显示的跟骨宽度、跟骨高度、B?hler角、Gissane角,术后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末次随访AOFAS评分、VAS评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距下关节融合治疗成人伴有腓骨肌痉挛的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AATF)撞击综合征(AATFIS)的临床疗效。方法 系列病例报告。纳入2017年3月—2021年4月徐州市中心医院足踝外科伴腓骨肌痉挛的AATFIS成年患者18例(18足),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22~56(42±11)岁。18例患者均行距下关节融合+跗骨窦清理+AATF切除术,其中7例伴腓骨短肌短缩患者同期行腓骨短肌腱延长术。术中模拟患肢负重状态,并与非负重状态交替,观察两种情况下距下关节旋转以及AATF与跟骨颈撞击情况。术后随访期间观察患者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改良Ashworth量表腓骨肌肌张力分级评估,并将末次随访观察数据与术前进行对比;同时,根据患者末次随访的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18例患者均可见较大的AATF,其中软骨损伤13足、距跟前韧带损伤16足、距跟骨间韧带损伤7足,副关节面周围及跟骨颈部骨赘增生11足。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43(17.5±6.3)个月。患者术后随访期间复查影像学资料均显示距下关节融合良好,无不融合病例。术后患者痉挛解除或缓解,足弓恢复良好,后足力线良好,前中足无明显外展。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84.6±6.2)分]高于术前[(33.8±6.7)分],VAS评分[1(0,2)分]较术前[7(7,8)分]降低,改良Ashworth量表腓骨肌肌张力分级(0级9例、1级9例)较术前(3级6例、4级12例)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65、Z=3.78、Z=3.84,P值均<0.05)。根据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评定疗效,本组患者疗效优5例、良9例、可4例。结论 距下关节融合是治疗成人伴有腓骨肌痉挛的AATFIS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加压空心螺钉及形状记忆合金骑缝钉在三关节融合术内固定中的生物力学差异,为形状记忆合金骑缝钉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1例重度僵硬型马蹄足患者的足部二维CT数据,通过Mimics和Geomagic软件构建三关节融合术后模型,并利用SolidWorks 2021软件建立三关节融合内固定几何模型;根据使用固定钉类型和组合方式(加压空心螺钉和形状记忆合金骑缝钉)分为A、B、C、D共4种固定方案;在ABAQUS软件中分析模拟中立位生理载荷下不同内固定方案模型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 方案D内固定模型距下、距舟、跟骰关节融合面端面最大位移均大于方案A、B、C;方案D内固定模型距舟关节、跟骰关节融合面内外侧位移之差分别为13.10%、13.60%,与其他3种固定方案相比融合面位移更接近于平行位移;方案D内固定模型距下、距舟、跟骰关节融合面最大von Mises应力均大于方案A、B、C。结论 应用方案D(距舟关节和跟骰关节融合面使用骑缝钉内固定,距下关节融合面使用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能够使三关节融合术后内固定融合面具有稳定性,并为其提供近似平行微动,产生适当的融合面应力使融合端面接触更紧密,...  相似文献   

7.
文题释义: 肱骨近端内侧柱:肱骨近端内侧柱为肱骨头内下方的一段连续性骨皮质,主要起支撑肱骨头防止其内翻的作用。其主要包括后内侧干骺端的完整和对合及内侧铰链(骨膜)的完整性,锁定钢板固定稳定性的2个重要因素是骨密度低和缺乏内侧支撑。 肱骨内侧柱缺失型有限元模型:参照既往相关研究方法,在肱骨外科颈处模拟宽度为5 mm的骨质缺损,建立了可靠、有效的肱骨近端内侧柱缺失型有限元模型。对皮质骨、松质骨及髓腔分别赋予材料参数,并分别定义为均一、各向同性材料,忽略周围韧带及肌肉对骨折稳定性的影响。 背景:肱骨近端内侧柱缺失型骨折为内固定术后并发症较高的一种骨折类型,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在肱骨近端骨折中应用广泛,然而单独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与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腓骨支撑治疗肱骨近端内侧柱缺失型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尚不明确。目的: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探讨单独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与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腓骨髓内支撑对内侧柱缺失型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模型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并比较肱骨距螺钉在2种不同固定方式下对内侧柱支撑的差异性。 方法:获取骨质疏松肱骨近端CT数据,按照肱骨解剖颈下5 mm截骨,建立肱骨近端内侧柱缺失型骨折模型,并分为A、B组。A组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组,其中A1组置入钢板近端全部螺钉,A2组为E钉空缺,A3组为D钉空缺;B组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腓骨髓内支撑组,其中B1置入钢板近端全部螺钉,B2组为E钉空缺,B3为D钉空缺。然后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间接暴力状态下不同分组模型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结果与结论:①在结构稳定性方面,B组明显优于A组,A组中A1、A3组结构稳定性相当,且优于A2组;B组中B1、B2组结构稳定性相当且优于B3组;②对于内侧柱缺失型肱骨近端骨折,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腓骨髓内支撑的力学稳定性优于单独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当联合腓骨支撑时,置入钢板近端全部螺钉效果最优,其中 D钉对肱骨近端内侧柱的支撑具有重要稳定作用。 ORCID: 0000-0002-5127-7857(刘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有限元分析法比较股骨颈内固定系统(FNS)和空心螺钉作为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旋转截骨术中内固定装置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采用虚拟有限元建立中日友好医院分型L2型股骨头坏死模型,模拟前旋90°和后旋180°的旋转截骨术,分别模拟植入FNS(FNS组)及空心螺钉(空心螺钉组),分析股骨近端截骨块、内固定装置、坏死区的应力分布及位移和股骨的位移。结果 前旋90°和后旋180°模型中,FNS组股骨近端截骨块、坏死区的应力和股骨近端截骨块、内固定装置、坏死区、股骨的位移均小于空心螺钉组。FNS组股骨近端截骨块和坏死区的应力峰值比空心螺钉组减少明显,近端截骨块应力峰值减小47.45%和13.64%,坏死区应力峰值减少44.96%和35.52%。结论 与空心螺钉相比,无论截骨后向前旋90°还是向后旋180°,FNS提供了更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提出并分析桡骨远端钢板(两点支撑)联合拉力钉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在完整下肢骨骼-肌肉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建立Sanders III型跟骨骨折模型并模拟固定,用桡骨远端钢板(两点支撑)联合拉力钉固定治疗骨折。评估该模型在静态站立和行走状态(足跟着地期、站立中期和推离期)的应力分布和位移情况。跟骨的应力集中于骨折端、跟骨与跟腱连接处,峰值为96.92 MPa。内固定的应力集中于钢板螺钉与载距突和跟骨结节接触位置,峰值为883.20 MPa。后关节面位移、Bohler角和Gissanes角均维持较好。桡骨远端钢板联合拉力钉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体现微创原则,操作简单,术后可以早期康复训练,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经皮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经验。方法:2007年6月-2010年6月,采用经皮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24例,其中SandersⅡ型19例(Ⅱa型3例,Ⅱb型5例,Ⅱc11例),SandersⅢac型5例。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均未发生切口感染、螺钉断裂及跟骨内翻等并发症。术后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14.5周。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后足评分系统评价疗效,优17例,良5例,一般2例,优良率91.6%。X线片检查示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外形基本恢复正常。结论:经皮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适用于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和临床疗效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跗骨窦改良切口结合微型钢板及内侧柱螺钉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用跗骨窦改良切口利用微型钢板结合内侧柱螺钉治疗的31例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21例,女10例;年龄22~43岁,平均32.4岁;左侧18例,右侧13例。统计术后并发症并比较手术前后和末次随访时Bohler's角、Gissane's角、跟骨高度、宽度,采用AOFAS(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踝与后足评分系统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31例患者均完成随访,时间21~23.8个月,平均22.5个月;3.9~6.3个月内骨折骨性愈合,平均5.1个月。末次随访时Bohler's、Gissane's角、跟骨高度、跟骨宽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OFAS评分由术前的(64.3±1.1)提高至术后的(85.7±3.2),其中优22例,良5例。术后未出现伤口感染、皮瓣坏死、腓骨肌腱激惹、内固定外露、腓肠神经损伤等常见并发症。结论采用跗骨窦改良切口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具有操作便捷、关节面暴露充分的优势,利用微型钢板结合内侧柱螺钉固定骨折能防止后期跟骨内翻、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背景:利用有限元法进行模拟实验具有实验时间短、费用低、可模拟复杂边界条件、力学性能测试全面和可重复性好等优点。 目的:通过建立腓骨支撑固定融合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其生物力学稳定性及安全性,并进一步探讨其生物力学特性。 方法:基于正常人体足踝部的三维CT断层数据集,重建踝关节几何形态,应用Abaqus6.9软件模拟踝关节4种活动模式(中立位、背屈位、内旋位和外旋位)时的受力状况,进行静力学有限元分析。 结果与结论:成功建立了腓骨支撑固定踝关节融合三维有限元模型,具有良好的几何相似性;在4种载荷下,背屈位引起的螺钉应力峰值最大,应力分布主要集中在螺钉的融合面水平,同时融合面发生的位移最大;而4枚螺钉中,胫骨后外侧螺钉应力最大;外侧支撑腓骨的应力主要集中在钉孔周围及上下钉孔之间的腓骨体部。说明踝关节行腓骨支撑固定融合时,应注意合理放置2枚交叉螺钉,避免应力过分集中,而内固定后应加强抗背屈方向的制动;在处理外侧支撑腓骨时,螺钉钉孔应避免靠近腓骨边缘且上下钉距不宜过大,可有效降低内固定失效的风险。 关键词:腓骨;踝关节;螺钉;融合;有限元;生物力学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3.004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合并外侧副韧带松弛的内翻膝患者的截骨量是否受影响。 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至2018年行膝关节置换的内翻膝患者92例,其中25例合并外侧副韧带松弛的患者为观察组;其余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等量截骨法进行截骨。术中测量股骨远端外髁、股骨后外髁、胫骨外侧平台截骨量,随访测量胫股解剖角(anatomic tibiofemoral angle,ATFA)、髌骨倾斜角(patellar tilt angle,PTA)、股骨后髁偏距(posterior condylar offset,PCO)。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K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以及关节活动度评价关节功能。 结果 两组股骨远端外髁截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胫骨外侧平台截骨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周、6个月及12个月ATFA、PTA、PCO、AKS评分、H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合并外侧副韧带松弛的内翻膝患者的胫骨外侧平台截骨量较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Wiltse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纳入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我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53例,按手术入路分为Wiltse肌间隙入路组(A组,28例)和传统后正中入路组(B组,26例)。患者Frankel分级为E级,无需椎管减压和植骨融合。A组采用Wiltse肌间隙入路手术,B组采用传统后路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情况,测量伤椎体前缘高度与Cobb角,并进行比较。 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5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等指标A组均优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术后1月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Wiltse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操作简单,置钉方便,可减少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对椎旁肌影响小,减轻术后腰痛程度,缩短康复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促进早期股骨头坏死修复的作用效果。 方法 2014年7月至2017年5月, 将采用改良二次离心法制作的 PRP 用于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26 例(35髋)( PRP 组)。采用非PRP治疗的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24例(32髋)患者(对照组),两组进行疗效比较,术后1、3、6个月行X线片复查,观察病情变化,用髋关节Harris评分、疼痛VAS评分进行疗效评价,观察比较两组股骨头修复情况以及坏死进展并加以分析。 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1.术后6个月影像学检查显示,PRP组患者股骨头外形良好,均未发生变形及塌陷,同种异体腓骨整合良好,股骨头密度增加。对照组7例发生塌陷,同种异体腓骨与股骨头界限明显,整合差。末次随访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2. PRP组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67.82±9.61)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88.45±6.02)分,对照组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69.74±8.26)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78.36±6.17)分;PRP组疼痛VAS评分由术前(4.6±1.2)分下降至末次随访的(1.7±1.0)分,对照组疼痛VAS评分由术前(4.3±0.9)分下降至末次随访的(2.3±1.1)分。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临床使用富血小板血浆后可以改善患者髋部疼痛、关节功能,促进骨长入,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固定胫骨骨折时骨折区钢板置入螺钉帽对固定结构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方法 通过CT扫描数据和三维图像重建,模拟临床手术固定建立胫骨中段粉碎性骨折锁定钢板固定有限元模型,13孔钢板布钉位置为1、2、4、5、9、10、12、13孔,骨折区钉孔为6,7,8,并设计两种钢板固定方式:A(骨折区置入螺钉帽)和B(骨折区不置螺钉帽),对模型A和模型B分别进行600N压缩试验和1000N三点弯曲试验,计算分析模型各部位的力学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压缩试验中,模型A钢板最大应力出现在钢板下端,模型B钢板最大应力出现在骨折区,模型A钢板最大应力明显小于模型B;三点弯曲试验中,两种模型钢板最大应力均出现在骨折区,模型A钢板最大应力明显小于模型B。 结论 在钢板骨折区空螺钉孔处增加螺钉帽,可以明显降低钢板的最大应力,减少钢板骨折区的应力集中,从而减少在骨折端处钢板发生疲劳性断裂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3D打印胫骨隧道导航模块辅助前交叉韧带重建的可行性及疗效评价。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就诊于莆田学院附属医院骨科,符合标准,行前交叉韧带重建的5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D打印组和对照组,评估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定位的次数、术后6、9个月IKDC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后6、9个月Lysholm评分以及术后9个月膝关节活动度。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 结果 最终52例患者进入统计学分析,对照组27例,3D打印组25例。对照组和3D打印组的手术时间及胫骨隧道的定位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86,P<0.05;t=3.069,P<0.05)。术后3个月、术后9个月IKDC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评分以及术后9个月的膝关节活动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3D打印胫骨隧道导航模块辅助前交叉韧带重建存在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与传统手术方式行TKA的临床效果差异,探讨应用3D打印个性化截骨技术在TKA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将2015年10月~2018年6月间行TKA的120例(136膝)患者,随机分成3D组和传统组,3D组60例(70膝)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膝关节置换手术,传统组60例(66膝)采用传统的膝关节置换方法。术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KSS(knee society score)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实际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截骨量,术后X线片测量平均股骨、胫骨机械轴夹角(MFTA),矢状位胫骨平台后倾角(STCA),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末次随访时行KSS评分。 结果 术后随访9~32个月,两组病例均未出现关节感染,假体松动、移位、下沉等并发症。3D导板组术前规划的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截骨量与手术实际无统计学差异(P>0.05);3D导板组的手术时间、MFTA值、STCA值与传统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3D导板组KSS临床及功能评分均高于传统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3D打印个性化截骨技术简化了TKA手术步骤,可提高手术的精准度与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