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卵黄囊瘤(YOLK Sac tumor)又称内胚窦瘤(Endodermal sinus tumor)。认为是由卵黄囊发生恶性程度很高的生殖细胞肿瘤。主要见于性腺。还见于骶尾、盆腔、腹后壁、纵膈、阔韧带、阴道、外阴、子宫颈、胃底、腹壁脐处及松果体等。现综述如下:病理形态  相似文献   

2.
卵黄囊瘤又称内胚窦瘤,是一种由胚外结构(卵黄囊)发生的高度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多发生于儿童,大多起源于性腺,约占原始生殖细胞肿瘤的20%,原发于升结肠者极为罕见,本院近期收治1例升结肠卵黄囊瘤患者,现报道如下并复习相关文献。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3岁,民工,因"右下腹痛3天"入院,患者2个月前曾因右下腹痛在当地卫生院就诊,检查后拟"阑尾脓肿"行抗感染、对症治疗后腹痛好转,此次于3d前再次出现  相似文献   

3.
纵隔卵黄囊瘤并发脑转移1例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国甫 《现代肿瘤医学》2007,15(9):1266-1268
卵黄囊瘤(yolk sac tumor,YST),又名内胚窦瘤(endodermal sinus tumor),是一种起源于生殖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大约占原始生殖细胞肿瘤的20%。纵隔卵黄囊瘤的发生,是由于生殖细胞从卵黄囊向生殖嵴移行过程中,被阻留在纵隔处或异常移居的结果。发生在性腺外者,因罕见或对其认识不足易误诊,本文报告1例患者的诊治过程,并就其临床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其组织起源等问题,结合复习文献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4.
卵黄囊瘤(Yolk sac tumor)又称内胚窦瘤(Endodermal Sinus tumor),是一种由胚外结构——卵黄囊发生的高度恶性的生殖细胞肿瘤。好发于少女及年青妇女,予后很差,死亡率高达86~100%。由于本病极为罕见,国内外对此瘤报道甚少,一般对此还缺乏认识。现将我院1975年5月~1979年7月间收治的卵巢卵黄囊瘤7例报道如下,并对其发生、命名、治疗、预后等加以讨论,以期引起妇科临床及病理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郑国甫 《陕西肿瘤医学》2007,15(9):1266-1268
卵黄囊瘤(yolk sac tumor,YST),又名内胚窦瘤(endodermal sinus tumor),是一种起源于生殖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大约占原始生殖细胞肿瘤的20%。纵隔卵黄囊瘤的发生,是由于生殖细胞从卵黄囊向生殖嵴移行过程中,被阻留在纵隔处或异常移居的结果。发生在性腺外者,因罕见或对其认识不足易误诊,本文报告1例患者的诊治过程,并就其临床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其组织起源等问题,结合复习文献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6.
丁彦青  刘杏元 《癌症》1994,13(4):387-387
颅内原发性恶性卵黄囊瘤一例丁彦青,刘杏元,董敬朋广州第一军医大学病理学教研室(510515)恶性卵黄囊瘤是一种由胚外内胚层一卵黄囊发生的一种高度恶性肿瘤,其主要发生在性腺内,原发于颅内者罕见[1]。我们遇到一例,术前做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术后...  相似文献   

7.
郑绍光 《肿瘤》1995,15(4):354-355
小儿生殖腺内胚窦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郑绍光柳州地区人民医院病理科(柳州545002)内胚窦瘤又名卵黄囊瘤,是一种由胚外结构──卵黄囊发生的高度恶性的生殖细胞肿瘤[1],多发生在卵巢和睾丸。现将我们活检7例12岁以下小儿生殖腺内胚窦瘤作一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8.
程栋梁  刘平 《现代肿瘤医学》2012,20(8):1714-1716
卵黄囊瘤是一种少见的生殖细胞恶性肿瘤,多发生于卵巢、睾丸等性腺器官,发生于纵隔者更为罕见,目前尚无大样本病例报告。本文就我院近3年来手术的纵隔肿瘤中发现的2例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进行报告及分析其诊治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9例卵黄囊瘤,其中3例含有畸胎瘤、精原细胞瘤和胚胎癌成分,并讨论了本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结合文献,两岁以内的睾丸卵黄囊瘤予后良好,而发生在成人睾丸、卵巢或性腺外者,无论是卵黄囊瘤单一存在,或同其他生殖细胞性肿瘤混合存在,予后均恶劣。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恶性卵黄囊瘤19例,按组织形态分为两型,即典型和分化差型。年龄以11-15岁最常见,占84.1%。一年死亡率为94.7%。术后AFP测定的应用,可作为观察疗效、有无复发或转移的指标。组织发生与早期胚胎卵黄囊是同系而来的一种原始生殖细胞衍化而来的肿瘤,同时与生殖细胞源性其他肿瘤密切相关,可以互相混杂或并存。本瘤因分化的差异,组织形态多种变化,因此不要求具备所有形志特征后再确诊,一般只要求有1-2种典型结构(星网状结构或内胚窦样结构)即可确诊本瘤。按命名原则,我们认为称为恶性卵黄囊瘤较合理。  相似文献   

11.
多形性腺瘤是一种好发于涎腺组织的具有恶性潜能的肿瘤,但原发性肺多形性腺瘤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国内外也仅有少数病例报道。2017年4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胸外科收治了1例原发性肺多形性腺瘤患者,经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后,痊愈出院。为提高对肺多形性腺瘤的认识,该研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分析肺多形性腺瘤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2.
内胚窦瘤     
内胚窦瘤(Endodermal Sinus Tumor)又称为卵黄囊瘤(Yolk Sac Tumor)是一种来源于生殖细胞的高发恶性的、病程短、予后差的肿瘤。过去由于对此瘤的认识不足,曾被称为中肾瘤、胚胎性癌、睾丸母细胞瘤等。近期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多。据文献报告此瘤占卵巢恶性肿瘤的5.15~11.8%,而占原发性青年前期睾丸肿瘤的1/3~1/2。本文就其好发部位、组织发生和命名、  相似文献   

13.
作者报道荷兰 Rotterdam 放射治疗研究所四年半内收治的成人睾丸生殖细胞肿瘤147例。其中79例为单纯的精原细胞瘤(包括5例精细胞性精原细胞瘤),68例是含有其他成分的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在后者中,26例(38%)肿瘤含有卵黄囊瘤成分,该成分可能很小,只能镜下查见,或成大片状。其典型结构为;①微小囊肿②腺泡样③乳头状④血管周围上皮圈和丝球体样结构(Schiller-Dural 体)。未见1例单纯的卵黄囊瘤。在含有滋养叶细胞癌成  相似文献   

14.
卵黄囊瘤是一种发生在性腺的高度恶性肿瘤,发生于性腺外者却少见。我院从1985年~2000年收治经病理确诊的性腺外卵黄囊瘤患者6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睾丸卵黄囊瘤是一种较罕见的恶性程度较高的来源于生殖细胞的肿瘤。最常发生在儿童。国内很少有人报道,本文报告2例。结合文献,对本病的组织发生、病理特征、诊断和治疗作了讨论。 [例1]4岁,右侧阴囊内睾丸缺如4年,右侧腹股沟包块4个月,于1990年6月5日入院。近2个月来常发热。体检:体温38.5℃,心、肺正常,右侧阴囊内空虚,右侧腹股沟可触及鸡  相似文献   

16.
已有许多报道证明人卵黄囊瘤产生甲胎蛋白,也有报道卵黄囊瘤患者血液及体液中甲胎蛋白含量增高。但如果手术切除了瘤组织,则其甲胎蛋白含量迅速减低,如瘤复发又上升。以免疫荧光技术和免疫过氧化酶定位证实甲胎蛋白存在于人卵黄囊瘤组织内。最近Sakashita等报道人卵黄囊瘤组织在体外(试管内)合成甲胎蛋白的实验。本实验将人卵黄囊瘤移植给先天无胸腺小鼠后,测定小鼠血清检出大量的人甲胎蛋白,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纵隔内胚窦瘤:3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纵隔内脏窦瘤(Primarymediastinalendo-dermalsinustumor,PMEST)又名卵黄囊瘤(Yolksactumor)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的生殖细胞肿瘤。1959年,Teilum[1]首次描述了该肿瘤的一些特征,又称Teilum病。讫今为止,国内文献报道甚少,石主要以个案报告为主。我院1980-1993年间收治了3例,现结合文献复习,对该肿瘤的组织发生、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病例资料例1:男性,23岁。胸痛伴呼吸困难半月c查体:左胸部饱满,叩珍呈实音。胸部X线片发现左上纵隔有一边缘清楚的肿块,约9.0×6.5cm。2周后复查胸片,原肿块生长迅速…  相似文献   

18.
内胚窦瘤(简称EST),为原始生殖细胞来源的恶性肿瘤,又称“Tei1um瘤”、“卵黄囊瘤”等。一般发生于卵巢或睾丸,也见于性腺外组织。肿瘤分化低,恶性度高,预后差。我院外检一例,位于纵隔,形态颇为典型,报告于后。患者男性,23岁,因咳嗽,胸痛3个月入院。体检未见异常。X线片见右纵隔13×6cm阴影,上  相似文献   

19.
恶性卵黄囊瘤28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恶性卵黄囊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复习28例恶性卵黄囊瘤临床病理资料和切片,部分病例做PAS染色,光镜观察。结果 发病年龄在6个月-69岁之间,平均年龄20岁,男女发病率之比1:4.6。卵巢22例占总病例的78.6%;睾丸4例占14.3%;性腺外2例占7.1%。发生在卵巢者常有腹痛,可触及腹部包块,其中4例伴腹水。肿瘤内嗜酸小球PAS染色呈阳性。1例局部可见肝细胞样分化。结论 恶性卵黄囊瘤多见于卵巢,肝细胞样分化为新的亚型。少数病例经综合性治疗可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20.
马金男  程焕光 《癌症》1993,12(4):342-343
恶性卵黄囊瘤为来自多能原始生殖细胞的恶性肿瘤。多见于卵巢、睾丸。现报告40例就其命名、分型、组化特性分析讨论。 材料与方法 收集及复查两院历年符合恶性卵黄囊瘤诊断者40例,除H.E染色外有25例作P.A.S,组化AFP,β—HCG,AgNOR染色。术前、术后加测血清AFP,HCG。 结果 40例恶性卵黄囊瘤中,女31例,男9例。平均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