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目的:探讨运用中医正骨手法及小切口克氏针撬拨复位法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针对不同的骨折类型采用相应的闭合钳夹复位法、闭合钢针撬拨法、有限切开撬拨复位法对300足跟骨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参照Maryland跟骨骨折评价标准判定。结果:经钳夹复位小夹板固定法的142足,经皮撬拨闭合复位穿针内固定术的83足,有限切开撬拨复位内固定术的75足,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所有患足术后无1例感染、皮肤坏死、神经损伤;复位部分丢失,结节关节角减少7足;3足严重距下关节痛,行距下关节融合术。根据Maryland跟骨骨折功能评价标准评分,优良率86%。结论:关节面骨折移位小于2 mm的SandersⅠ、Ⅱ型骨折,或患者身体状况不能耐受手术者应首选钳夹复位小夹板固定法治疗;移位的2部分跟骨关节外骨折、跟骨舌型骨折或跟骨粉碎骨折无法切开内固定者则应优先考虑闭合撬拨复位内固定术;跟骨关节内移位≥2mm的SandersⅡ、Ⅲ型骨折宜选用有限切开撬拨复位内固定术;同时在常规治疗和早期功能锻炼的基础上配合中药内服外敷能明显减轻术后疼痛,加快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生骨活络胶囊联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濮阳市中医院骨伤科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60例,全部患者行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达到解剖或临床复位标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生骨活络胶囊(制乳香、制没药,锻自然铜、土鳖虫、骨碎补、川续断、儿茶、大黄、当归、白芍、川芎、红花、三七、龙血竭、杜仲) 1次1. 75 g,1 d 3次,口服;对照组给予维D钙咀嚼片口服。两组均治疗2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32例,显效26例,有效18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3. 75%;对照组治愈20例,显效19例,有效30例,无效11例,有效率为85. 00%。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0. 01)。结论:生骨活络胶囊联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跟骨骨折通过手法复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手法复位治疗跟骨骨折病例31例,全部获得完整随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JAley足部评分标准,本组优22例,良4例,中3例,差2例,优良率83.9%。结论:对于跟骨骨折,常规行手法复位治疗,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而复位的技巧是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蒙医传统手法复位结合骨牵引治疗股骨干骨折后愈合临床疗效观察。方法:收集30例股骨干骨折患者,骨牵引达到有效效果后,蒙医传统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固定时间为约2~8周。结果:骨牵引结合蒙医传统手法复位股骨干骨折治疗后3个月、1年疗效分别达到90%和93.3%。结论:骨牵引结合蒙医传统手法复位治疗股骨干骨折后愈合疗效可靠,减轻了患者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故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郑超华  宓士军  王小林  曹立昆  赵军 《河北中医》2011,33(12):1853-1853,1908
2010-02—2011-02,我们在常规手法复位治疗基础上应用复方伤痛胶囊治疗骨折86例,并与常规手法复位治疗基础上应用常规药物治疗6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伴骨间前神经卡压综合征。方法:对25例患儿进行治疗,其中22例肱骨髁上骨折采取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术后骨间前神经功能完全恢复。另3例骨折采取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骨间前神经功能末恢复,需手术松解术。结果:骨折手术组骨间前神经分别在骨折复位后4~12周内恢复。骨折手法复位组作神经松解术,术后3~6个月内神经恢复。结论:肱骨髁上骨折伴骨间前神经卡压综合征应早期对骨折进行复位,固定避免骨折反复手法复位加重骨间前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结合活血壮骨汤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对骨代谢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给予手法复位结合活血壮骨汤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AL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BMP及BG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疼痛指数、功能活动、自主活动、腕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法复位结合活血壮骨汤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骨代谢水平,提高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配合伤科黄水外敷治疗跟骨骨折围手术期并发症的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基础。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管理的60例跟骨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30例,对照组在跟骨骨折围手术期进行伤科黄水外敷,观察组在伤科黄水外敷的基础上配合手法复位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跟骨骨折继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跟骨骨折围手术期的整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法复位配合黄水外敷能减少跟骨骨折继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更好地促进伤口愈合。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仰卧位腰背提升手法对单纯性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复位作用,选取采用单纯垫枕体位复位法和在体位复位法基础上加用仰卧位腰背提升手法两种复位方法治疗单纯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43例,对其治疗前、后8—10周的胸腰段脊柱侧位X线片进行测量,计算Beck值和脊柱后突角值,以Beck值和脊柱后突角值作为椎体压缩性骨析复位效果的指标。结果显示两组的beck值和脊柱后突角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但前者改善程度与后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两种治疗方法都能使被压缩的椎体前高度有明显的恢复,加用仰卧位腰背提升手法复位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手法整复尺桡骨双骨折均在牵引下完成分骨、推挤、折顶等动作,在牵引下复位常形成"软性"夹板,使术者不易准确触摸断端,持续的牵引力多与术者的施力不一致,会对抗抵消一部份复位力,对软组织损伤大;技术上及复位较难把握,常常矫正不完全,难以达到手法"所施得宜"及"尽其法"的目的。我院根据前臂双骨折的损伤机制和解剖特点及"原始创腔"原理,在不牵引状态下进行弹浮正骨、沉浮分骨等手法,创立"漂浮正骨法"复位手法整复前臂双骨,在牵引时机、推顶方向、分骨时机及要点等方面提出创新观点,并通过临床实践不断总结优化,形成系统理论,本文主要论述其复位原理及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1.
报告了14例距骨颈骨折伴距舟关节不全脱位,经手法治疗的病例。阐述了该病的发病机制、诊断要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治疗首选手法复位,疗效和预后的决定性因素在于距舟关节的正确复位以及复位后的距骨体是否发生缺血性坏死。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不断应用和挖掘蒙医传统正骨手法的基础上,新创蒙医正骨手法圆木杖擀压足后弓复位法治疗跟骨骨手25例26足,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5例均为男性;年龄16~55岁;系高处坠跌或跳下足跟着地所伤。左足11,右足15。接近跟距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逆移位手法与传统复位手法对旋前-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复位效果,验证逆移位手法的科学性。方法:将8对踝关节尸体标本行闭合间断骨钻孔后,根据受伤机制施加暴力,制备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尸体模型。试验采用二阶段配对交叉设计进行。同一尸体左右足进行配对后,随机决定A组先用A方案(逆移位复位手法),再用B方案(传统逆损伤复位手法),则B组先采用B方案,再用A方案,两种方案在研究过程中交叉进行。通过X线观察腓骨的侧方移位及前后移位、内踝分离及侧方移位、后踝向上移位、距骨倾斜、距骨移位、下胫腓间隙,结合Leeds评分进行评定。结果:两种复位手法均能使骨折移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eeds分级评定结果示,传统复位手法优良率为87.6%,逆移位手法解剖复位优良率为93%,高于传统复位手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逆移位复位手法对各骨折端位移的复位与传统复位手法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复位手法治疗治疗旋前-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复位效果相当。说明不施加旋后内旋也可以达到复位,避免传统复位手法复位过程中出现二次骨折,为在临床中实现踝关节内手法精准复位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前臂背对背移位骨折手法复位及夹板固定的疗效、方法、灵活运用手摸心会,扣挤分骨、折顶法,拔伸牵引,提按法等复位手法,复位后加分骨垫,塔形垫,平垫及夹板固定。结果:随访3个月到半年,46例中一例改手术治疗余45例均临床愈合,43例前臂旋转功能恢复正常,2例旋后功能小于健侧10°,旋前功能无影响。结论:前臂背对背骨折是一种较难复位类型骨折,但只要方法得当,固定牢靠,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幼儿挠骨小头半脱位的手法复位的要点及理论依据.方法:单纯桡骨小头半脱位均采用手法复位.结果:38例采用手法复位均一次复位成功,肘关节功能正常,无明显术后并发症.结论:手法复位较符合逆创伤复位机理,早期手法复位不需要手术治疗,术后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以母求子法在部分骨折手法复位中的应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正骨研究所(471002)张正运,姜友民,史相钦手法复位、局部固定、功能锻炼是治疗骨折的三大环节。在手法复位方面,一般是移动骨折远折端对近折端,即遵照子求母的复位原则。这一原则在临床上,绝大多数情...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比较缓压手法整复青枝骨折的治疗效果,筛选安全有效的正骨手法。方法::分别采用缓压手法与快速手法整复青枝骨折各30例,观察复位后的骨折对位、对线、骨痂生长情况。结果:缓压手法治疗组的对位、对线、骨痂生长情况均优于快速手法复位治疗组(P0.01、P0.05、P0.05)。结论:缓压手法治疗青枝骨折的临床疗效优于快速整复法,是治疗青枝骨折的有效、安全的手法,可以作为治疗该骨折的基本整复手法。  相似文献   

18.
徐朝松 《河南中医》2023,(7):1091-1095
目的:观察中医手法复位联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闭合性四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高邮市卸甲中心卫生院治疗的闭合性四肢骨折患者9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常规组和试验组,各46例。常规组给予中医手法复位治疗,试验组给予中医手法复位联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体征评分、血沉、红细胞压积、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骨γ-羧基谷氨酸蛋白(bone γ-bone gla protein, BGP)、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carboxy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I procollagen, PICP)变化情况,并统计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治疗后中医症状体征评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血沉、红细胞压积、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BMP-2、BGP、PICP水平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9.
挠骨头半脱位(或称Malga。ne半脱位),多发生在4岁以下的幼儿,由于手腕和前臂被牵拉所致,故又称牵拉肘。用手法整复后,可恢复功能,而且不需要任何药物或固定。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观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复位手法。供同道参考。1伸肘旋臂复位法家长抱住患儿正坐。以左肘为例,助手固定患儿上臂(或家长固定),术者右手拇指放在患儿挠骨头外侧处,左手握患儿腕上部,顺势缓慢牵拉前臂,待肘关节伸直后加大牵引力。同时外旋前臂,拇指下按,出现复位的响声即已复位。2掌恻屈肘复位法患儿的体位同前。以右肘为例,助手固定上臂,术者左…  相似文献   

20.
以手法为主,对72例陈旧性肘关节脱位,进行松懈,拔伸,对按,崛肘而复位,对特殊脱位--肱骨内上.髁Ⅲ度、Ⅳ度骨折,常规复位不成功,则行“以骨拨骨”法复位,辩证内外用药,进行有益练功,恢复功能,优良率达90.3%,整复成功率98.6%。为显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