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亢)患者经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PSE术治疗的242例肝硬化脾亢患者完整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PSE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相关因素.结果 PSE术后242例肝硬化脾亢患者中19例(7.9%)出现严重并发症.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血小板水平(P=0.025)、腹水(P=0.044)、Child-Pugh评分(P=0.008)、术前脾体积(P=0.013)、栓塞体积(P=0.006)、脾栓塞率(P=0.025)与PSE术后是否发生严重并发症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栓塞体积(P=0.012)和Child-Pugh评分(P=0.016)是PSE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这两个因素的截断值为551.4 cm3和10.5分.结论 脾栓塞体积过大和术前高Child-Pugh评分可能引起肝硬化脾亢患者PSE术后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不同栓塞材料治疗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栓塞材料在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部分性脾栓塞术(PSE)中的临床应用。方法32例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行PSE治疗,根据栓塞材料的不同分为3组:A组12例,采用00000手术丝线制成的丝线线段;B组10例,采用300~500μm聚乙烯泡沫醇(PVA)颗粒;C组10例,采用明胶海绵颗粒。比较3组PSE术前及术后24h、3d、7d、1个月和3个月各时间段外周血细胞计数的变化,并观察各组术后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各组PSE术后24h、3d、7d、1个月和3个月外周血WBC和血小板(PLT)计数均较术前升高(P<0.05),B组和C组比A组上升稍多,但在同一时间段3组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外周血RBC和Hb的变化不明显(P>0.05)。术后B组较A组和C组疼痛程度重,持续时间长(P<0.05)。A组的较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比B和C组低。结论采用丝线线段治疗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相对更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部分性脾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 目的评价部分性脾栓塞术 (Partialsplenicembolization ,PSE)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 1998年 5月以前采用PSE治疗的 6 2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进行长期随访 ,随访指标主要为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和红细胞计数。选取术后 1~ 5年资料完整的 38例进行分析 ,其中栓塞程度≥ 6 0 %者 2 3例 ,5 0 %~ 5 9%者 9例 ,<5 0 %者 6例。结果 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分别于术后第 3天和 2周达到峰值 ,然后二者逐渐下降 ,但对不同的栓塞程度其下降趋势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栓塞程度≥ 6 0 %者 ,术后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较术前显著升高并一直维持到术后第 5年 (P <0 .0 0 1) ,且第 5年时白细胞计数仍为正常 ,第 4年时血小板计数仍达正常。栓塞程度5 0 %~ 5 9%者 ,术后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也较术前明显升高并可达到术后第 5年和第 4年 (P <0 .0 5 )水平 ,但它们分别在术后第 2年和第 1年就降至正常范围以下。而对于栓塞程度 <5 0 %者 ,术后 1个月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都降至正常范围以下。红细胞计数在术后一直无明显变化 (P >0 .0 5 )。随着栓塞程度的增加 ,术后反应加重 ,并发症也随之增加。结论 栓塞程度控制在 6 0 %~ 70 %可有效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 ,分次栓塞可减轻术后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褐藻胶微球(AMG)作为栓塞材料在部分性脾栓塞术(PSE)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功能亢进)中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2003—2005年42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行PSE患者,栓塞材料为250~450μmAMG。超选择性脾下极动脉部分性脾栓塞。结果共进行脾栓塞42次,栓塞范围40%~70%。栓塞后有35例出现发热,持续3~15d,38例出现腹痛,其中27例需用强效止痛药。少量胸腔积液6例,保守治疗后消失。未出现脾脓肿等严重并发症。术后24h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开始升高(P<0.05),术后3个月白细胞维持在正常值为38例,血小板维持在正常值为39例。结论AMG可作为PSE术的栓塞材料治疗脾功能亢进,减轻术后反应。  相似文献   

5.
海藻酸钠微球在部分性脾栓塞术中的应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海藻酸钠微球(KMG)行部分性脾栓塞术(PSE)治疗肝癌并脾功能亢进(脾亢)的疗效及并发症。资料与方法 58例肝癌并脾亢行PSE患者,依据PSE术所采用的栓塞材料不同分为2组:A组30例,栓塞材料为明胶海绵颗粒;B组28例,栓塞材料为KMG。随访观察两组外周血自细胞(WBC)、血小板(PLT)和红细胞(RBC)计数变化及术后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1周、2周、1个月、6个月的WBC和PLT计数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01)。虽然B组术后WBC和PLT计数较A组升高较多,但两组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RBC计数一直无明显变化(P〉0.05)。随着栓塞程度的增加,外周血WBC和PLT计数升高越明显,但是术后反应加重.并发症也随之增加。结论 KMG可作为PSE术的栓塞材料,将栓塞程度控制在50%~60%可有效治疗脾亢,减轻术后反应。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对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亢)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6年7月至2019年5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70例肝炎肝硬化并脾亢行PSE术患者,采集外周血分析PSE术后机体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的变化。结果 ①脾亢后机体CD3+、CD4+、CD8+、NK及B细胞均低于正常值下限,但CD4+/CD8+值位于正常值范围内。②PSE术后1、3、6和12个月CD3+、CD4+、CD8+、B及NK淋巴细胞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但CD4+/CD8+值仍位于正常值范围内。③PSE术后1、3、6和12个月IgA、IgM、IgG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脾亢后机体免疫功能是处于平衡状态;PSE术对机体免疫功能(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对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脾亢)患者肝功能和外周血细胞的中远期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9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2例肝硬化脾亢患者完整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TIPS联合PSE组(A组,n=47)和单纯TIPS组(B组,n=45)。比较两组术后1周,1、6、12个月外周血细胞变化、不良反应及肝功能变化。结果 两组手术均获成功。两组患者术后各时段均有不同程度肝损伤,术后1周A组肝功能损伤较B组严重(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A组Child-Pugh评分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低于B组(t=2.925,P=0.044;t=3.102,P=0.017);A组术后各时段白细胞、血小板计数与术前及B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2个月较其余各时段呈下降趋势。两组患者术后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和难以控制的并发症。结论 TIPS联合PSE术治疗肝功能储备尚可的肝硬化脾亢患者有助于提升外周血象,改善术后中远期肝功能,且术后不良反应较轻,并发症可控。  相似文献   

8.
脾功能亢进是原发性肝癌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部分脾栓塞术(PSE)在治疗脾功能亢进上具有安全、有效、可重复、微创且能保留脾脏部分免疫功能等优点,已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伴脾功能亢进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原发性肝癌发生脾功能亢进的机制、PSE的优势、操作方法及术后常见并发症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部分脾栓塞在继发性脾功能亢进中的应用现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脾功能亢进(脾亢)发生于各种原因的脾淤血,是一种常见病,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部分脾栓塞术(PSE)在临床上已经广泛应用,其在继发性脾亢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有多种栓塞材料可用于PSE,且各有优缺点.由于脾脏血管的解剖特点,栓塞体积大小直接影响PSE治疗效果.评价PSE的疗效,可以根据外周血象、免疫功能、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肝功能进行观察.由于种种原因,PSE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亟待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微粒-TACE同步部分脾栓塞(PSE)方案,对于伴脾功能亢进肝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1年5月收治的伴脾功能亢进肝癌患者86例,将其均分为两组,分别应用微粒-TACE术治疗以及微粒-TACE术联合PSE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肝功能指标差异细微(P>0.05),经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肝功能指标相较于参照组更低,恢复更佳,且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微粒-TACE同步PSE用于应用于伴脾功能亢进肝癌患者之中,能够取得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患者肝功能能够得到部分恢复,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1.
PVA颗粒作为栓塞材料在部分性脾栓塞术中的应用评价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目的 评价PVA颗粒作为栓塞材料在部分性脾栓塞术 (PSE)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 (脾亢 )中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5 0例肝硬化脾亢行PSE患者 ,依据PSE术所采用的栓塞材料不同分为2组 :A组 2 6例 ,栓塞材料为明胶海绵颗粒 ;B组 2 4例 ,栓塞材料为 30 0~ 70 0 μm的PVA颗粒。随访观察两组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和红细胞计数变化及术后反应。选取术后 1年资料完整的 4 1例进行分析 ,其中A组 2 2例 ,B组 19例。结果 两组术后 1年内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较术前明显升高 (P <0 .0 0 1)。虽然B组术后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较A组升高较多 ,但两组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两组术后红细胞计数一直无明显变化 (P >0 .0 5 )。B组疼痛的程度重、持续时间长 ,而A组发热的发生率高。较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PVA颗粒可作为PSE术的栓塞材料 ,栓塞程度控制在 5 0 %~ 70 %可有效治疗脾亢、减轻术后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脾动脉部分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联合肝康Ⅱ号(GankangⅡ)治疗乙肝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方法 28例住院治疗乙肝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的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进行PSE,手术前后给予肝康Ⅱ号辨证治疗,术后1 w、1个月、3个月观察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红细胞(RB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变化。结果术后WBC、PLT明显增加(P〈0.01),凝血酶原时间缩短(P〈0.05),术后1 w ALT、TBIL轻度升高,但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过程中ALT、TBIL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SE联合肝康Ⅱ号对乙肝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有明显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作者应用经皮肝穿曲张静脉栓塞术(PTO)及部分脾栓塞术(PSE)进行双介入栓塞(DIE)治疗门静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出血及脾功能亢进17例。结果显示,短期内(6~18个月)止血效果良好(82.3%),双介入栓塞前后门静脉内压力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脾功能亢进完全缓解(100%),外周血红、白细胞及血小板较双栓塞前明显回升(P<0.01)。肝功能有一定的恢复。双栓塞后可出现一定的合并症,但较轻微。我们认为此种双栓塞疗法治疗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出血及脾功能亢进的病人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白花油麻藤不同极性部位对骨髓抑制小鼠外周血象的影响,初步明确其促进造血的有效活性部位。方法6Gy^60Coγ射线亚致死量辐射造成骨髓抑制小鼠模型,灌胃给予白花油麻藤各部位药液,于给药后1、3、7、14、21、28d检测其外周血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结果辐射后小鼠外周血WBC、RBC、HGB、PLT较正常组明显下降,给予白花油麻藤各部位治疗后,其下降趋势减缓,与模型组比较,白花油麻藤95%部分和水部分可显著促进辐射小鼠外周血WBC、RBC、HGB、PLT的恢复(P〈0.05)。结论白花油麻藤50%乙醇提取物的95%洗脱部分和水洗脱部分可明显促进辐射所致骨髓抑制小鼠外周血象的恢复,可能是白花油麻藤促进造血的有效活性部位。  相似文献   

15.
脾动脉栓塞与脾切除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脾动脉栓塞和脾切除治疗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及并发症,为临床治疗脾功能亢进方式提供选择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年部分性脾动脉栓塞46例和脾切除33例,比较两种方法治疗后血象改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种方法均能有效改善肝硬化继发脾肿大脾功能亢进患者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P<0.001),但两组患者中脾切除组术后血小板计数改善明显优于脾动脉栓塞组,而白细胞计数的改善两组无明显差异。脾动脉栓塞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脾切除组(P<0.001)。结论对于腹水较多、门脉高压明显、脾脏巨大的患者不宜行脾动脉栓塞治疗,行脾切除术较好;对于肝脏功能较差、凝血功能严重障碍、高龄和伴肝癌的脾功能亢进患者宜行脾动脉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16.
王瑞  王金萍  韩辉  李燕  王佳佳 《武警医学》2022,33(2):106-109
目的 探索肝脏剪切波速度(shear wave velocity,SWV)评估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发生脾亢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8-10至2020-07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超声检查的42例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患者,利用声脉冲辐射力成像技术测量肝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脾功能致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8月至2006年9月期间因脾功能亢进而导致血小板减少的60例患者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观察并统计其血小板数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血小板数较术前均显著上升。结论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对治疗脾功能亢进致血小板减少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测定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外周血清NO(nitricoxide)、P-选择素(P-selectin),探讨两者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的相互关系。方法 UC患者60例,其中活动组(n=41),缓解组(n=19),并取同期健康体检者(n=20)作为对照组;取清晨空腹血液以检测其NO、P-selectin、白细胞(WBC)、血小板( PLT)水平。结果 UC活动组的血清中NO、P-selectin水平明显高于缓解组和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而缓解组、对照组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只有活动组中P-selectin与NO的表达存在正相关性(r=0.51,P<0.01)。UC活动组血清中WBC、PL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及缓解组(P<0.01)。结论在UC疾病的发病中,P-selectin与NO可能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