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灸按摩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64例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针刺按摩组33例,以针刺按摩方法治疗,对照组31例采用针刺方法治疗.结果:针刺按摩组显效17例;有效1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97%.对照组用常规针刺疗法总有效率为77.42%.两组比较,总有效率具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配合按摩疗法比单纯针刺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针灸作为一种物理刺激,在穴位局部被感知并转化传递到病变部位发挥效应的过程是复杂的.直至目前针灸的起效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外泌体作为细胞间通讯的新方式,前期研究发现针灸可以调控外泌体的释放,外泌体与针效之间关系密切,发现外泌体可能在针刺信息传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针刺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外泌体具有分布广、来源广、运载物质...  相似文献   

3.
针刺量学和规范化研究中针灸仪器应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手法定量化是针灸研究规范化的重要环节,但传统针刺手法操作复杂,难以定量化,通过应用针灸仪器达到定量化给针灸规范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应提高针灸界对研制针灸仪器必要性的认识,加强相关理论的研究,加强针刺测试仪和模拟仪器的研制,扩大使用范围,验证效能,发展针刺手法理论,丰富针灸规范化的研究方法,推进针灸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针灸治疗具有很好的临床治疗作用,针刺出血是针灸临床上经常遇到的现象.针灸科大夫要认识到针刺出血(血肿)毕竟是异常情况.因此在临床操作中要仔细认真,动作轻柔,尽量减少此类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就诊患者60 例随机分为温针组32 例,针刺组28 例.温针灸组给予温针灸治疗,穴取肩关节周围的阿是穴、肩髃、肩髎、臂臑、肩贞,采用直径约0.30mm、长60mm 毫针,常规针刺进针后行提插转手法,持针刺得气后,将针留在适宜深度(以真根离皮肤15mm 为宜).把预先准备好的长1.5~2cm 的一段艾条,插在针尾上,然后从下端点燃,每针温灸2 段,待艾条烧完熄灭冷却后将针拔出.针刺组给予单纯针刺治疗.结果 结果显示温针灸组显效1 例,有效29 例,有效率为93.75%,针刺组显效1 例,有效11 例,有效率为42.86%.结论 温针灸比单纯针刺治疗肩周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道家针灸特殊手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针灸,是道家医学家发明的有别于一般针灸的独特针灸术。道家针灸学也不同于现行的一般针灸学,他是以太极阴阳、九宫八卦、河图洛书、于支甲子等具有强烈时空观的道学理论为基础理论的,所以特别讲究时辰禁忌、时间针法、八卦针法等。道家针灸不仅在治病选穴上与一般针灸不同,在针刺手法上尤为独特,常常是同一穴位手法不同,疗效调异。因此掌握道家特殊针刺手法十分必要。现以宋代琼瑶真人《针灸神书》为例,介绍其特殊针刺手法。1特殊手法琼瑶真人在《针灸神书)}上介绍了几种道家针灸用得最广、疗效最好的特殊针刺手法,即现行针…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文献数据挖掘探讨针灸治疗肩周炎在间隔时间、留针时间、疗程、干预顺序方面的应用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近5 a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PubMed数据库中针灸治疗肩周炎的文献,采用频数分析方法明确选取的针刺间隔时间、留针时间、疗程、干预顺序等参数的规律。结果:757篇针灸治疗肩周炎临床研究文献纳入研究,发现:(1)间隔时间一般为1次/d,占总文献的81.83%,总有效率87.88%;(2)留针时间以20 min~30 min(包括20 min及30 min)多见,占总文献的93.45%,总有效率88.11%;(3)总治疗次数一般在10次~20次,占总文献的45.39%,总有效率88.17%;(4)针刺干预顺序以先针刺下肢腧穴后针刺局部腧穴多见,有47篇,占比67.14%,总有效率85.57%。结论:时间因素对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有一定影响,尚需进一步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温针灸与单纯针刺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组与单纯针刺组各30例,分别运用温针灸和单纯针刺进行治疗,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数等.结果: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均有改善或消失,两组血小板数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单纯针刺组疗效优于温针灸组(P<0.05).远期疗效温针灸组优于针刺组.结论:温针灸与单纯针刺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都具有良好疗效,单纯针刺以近期疗效见长,温针灸以远期疗效为优.  相似文献   

9.
针灸治疗痛证的疗效是众所周知的。临床上多以"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理论为指导,针刺时选取疼痛局部腧穴,并配合循经远取,以达"疏经通络"之目的。但针刺顺序多无一定规律,或仅依据传统的"从上向下"的针刺顺序。笔者近年来按一定的顺序针刺,取得较好  相似文献   

10.
"孔雀开屏"是郭义教授总结出的一组针灸组方,因针刺后形似孔雀开屏时的情景得名,临床善于治疗颈椎病、脑血管疾病等多种病症,效果显著。该组方简约精炼,配合得当,采用局部配穴法和左右配穴法,重视针刺手法和操作顺序,可为临床治疗颈椎病、脑血管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将中风偏瘫患者分为针灸结合康复训练组(n=50),针灸组(n=32),康复训练组(n=31),采用针刺治疗和康复训练.在治疗前后对患者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总有效率针灸结合康复训练组明显高于针灸组和康复训练组(P<0.01),而针刺组和康复组的总有效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是治疗中风偏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临床针灸治疗疾病过程中,发现尤其在头部选穴针刺时,由于针灸针的针柄与头发颜色相似,如果同时进行针刺的患者数量过大(或者全身选穴进行针刺),针刺和取针不是同一位医生时,漏拔与忘拔针灸针的现象就可能发生.鉴于此,笔者经过对比分析和重新设计,将针灸针做了小小的改动,并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韩晓慧  李军  廉玉麟 《新中医》2008,40(2):10-11
廉玉麟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教授,主任医师.从事中医针灸教学及临床研究工作30余年,在临床研究及针灸理论方面造诣颇深.现将廉教授应用针刺治疗呃逆经验总结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试述影响针灸疗效的三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灸治病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近50年以来,针灸工具和应用方法又有了很大发展.在穴位、经络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形成了多种新方法,如电针、水针、头针、耳针、磁针等可谓丰富多彩.但针灸的主要方法是指针刺、取穴,这是针灸临床医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在针灸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直接影响着针灸的疗效,本文就影响针灸疗效的几个主要因素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5.
微创埋线:针灸学发展的新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灸治疗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针灸疗法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其在临床上的疗效毋庸置疑,针灸治疗安全无副作用的特点也顺应了自然医学的发展方向.目前,临床针刺治疗模式基本上沿袭了传统的针刺模式:一是使用的针具为针灸针,针刺治疗的作用依赖针对穴位的局部刺激来获得;二是间歇性的刺激模式,针刺治疗基本上是每日1次或隔日1次.传统的针刺模式使得针灸学发展大大受到限制.首先,临床上患者对针刺的恐惧感大大地限制了针刺疗法的推广应用.此外,在整个针刺治疗期间,患者必须每日到医院接受针刺治疗,很不方便.特别是对于那些行动不便的患者,只能选择住院治疗或放弃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6.
Li JH  Su YS  Jing XH  Shi H  Chen SL  Zhang L  Jin ZG 《中国针灸》2011,31(7):665-669
综合分析Cochrane Library系统评价数据库(CDSR)收录的针灸系统评价文献和部分国外发表的针灸临床系统评价文献,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2009年CDSR共评价67种疾病,37种已经得出初步结论.其中针灸的有效病种有7种,包括特发性头痛、慢性颈痛、青光眼、风湿性关节炎、化疗后的恶心呕吐、经皮电刺激治疗原发性痛经和膝骨关节炎,但大部分临床证据有待提高,其他30种疾病因证据不足尚不能得出结论.分析发现,已发表的大部分针灸临床系统评价研究结果认为针刺和假针刺疗效没有显著性差异,针刺的疗效相当于安慰剂疗效.因此建议加强针灸临床的科研设计,明确研究病种选择和研究目的的关系,对针灸临床研究加强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加强针灸基础理论研究和针灸理论基本问题的实验研究,建立符合针灸临床特点的临床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7.
Zhang H 《中国针灸》2011,31(5):473-475
杨廉德主任医师是我国著名针灸专家,在其60年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中,融合中西,厚积薄发,在针刺手法及糖尿病、精神疾病、哮喘等疾病的针刺治疗方面均有所创新,在针灸领域的中西医结合方面有独到建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针灸方法及时机对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评价。方法:选取周围性面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和针灸组各40例。根据患者接受针刺或针灸治疗的时间(早期与稳定期),分为20例早期针刺组、20例稳定期针刺组,20例早期针灸组、20例稳定期针灸组。结果:经过治疗,早期针刺组与早期针灸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期针刺组与稳定期针灸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0%、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愈早介入,疗效愈好;疾病稳定期治疗采取针灸治疗,效果好于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9.
针刺指力作为贯穿整个针刺操作过程的重要环节,在针刺量学研究中开展针刺指力相关的量学研究非常必要.笔者检索了近20年来针刺指力和针刺作用力相关文献,发现虽然在针刺指力研究方面已经做了一些探索,但比较零散,缺乏深入的研究,仍属于针刺量学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应提高针灸界对针刺指力研究的重视程度,加强相关理论和实验研究,加强针刺指力相关测量仪器的研制,扩大其在教学和科研中的应用,以便更好更快地推进针灸的现代化及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温针灸在术后胃瘫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温针灸在治疗术后胃瘫病人的疗效。方法 :将 17例胃瘫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温针灸组采用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方法治疗 ,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的方法治疗。结果 :温针灸组治愈率为10 0 % ,平均治疗 6 .2 2± 3.96次 ,针刺组治愈率为 88.2 3% ,平均治疗 15 .38± 4 .2 1次。结论 :温针灸对术后胃瘫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优于针刺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