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药复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用药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凡珍  王凡  宋琪 《四川中医》2008,26(1):19-20
目的:探索中药复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临床验证有良好疗效的中药复方161首,中药137味,共1476味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活血化瘀药和补气药的使用比例和使用频率最高,化痰止咳平喘药和理气药次之.结论: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是以益气活血为主,佐以化痰、理气;常用药以活血化瘀药和补气药为主.  相似文献   

2.
泉州区域药食两用中药资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泉州区域内药食两用中药原植物种类,为其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 2009-2018年,采用实地调查、图片拍摄、标本采集制作,结合文献调查等,对泉州区域内药食两用中药资源进行归纳整理与分析。结果泉州区域内药食两用中药原植物种类有33科63属75种,其中野生种类21科33属34种,栽培种类20科33属41种;有20种植物可做蔬菜食用,15种植物的果实是当地出产的水果。这些中药原植物可提供95味中药,包括清热药15味、理气药13味、补益药13味、解表药9味、止血药7味、化痰止咳平喘药7味等;药用部位以果实类药材最多26味,其次是茎或根茎类药材21味。结论泉州区域内药食两用中药资源丰富,需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文献数据分析中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STC)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计算机检索从建库至2020年1月收录在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有关中药治疗STC的中药组方,运用SPSS 20.0与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统计及聚类分析、因子分析以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127篇文献,有效处方130首,使用中药112味,使用频次≥20次的中药有24味,其中排名前三位的中药为白术、当归、黄芪,中药归类主要为补气药、补血药、补阳药,四气以温性为主,五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脾、胃、大肠经为主.通过聚类分析可将常用的24味中药分成9类;通过因子分析可将常用的24味中药分为9类;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两味药药对主要为当归与肉苁蓉、白术与枳壳;三味药药对主要为当归与肉苁蓉+白术、当归与麻子仁+肉苁蓉;四味药药对主要为白术与升麻+肉苁蓉+当归、白术与枳实+肉苁蓉+当归.结论:中药治疗STC应当注重补益气血,并兼顾滋阴润肠、散寒行气之法,从而标本兼治,正盛便通.  相似文献   

4.
药物的甘味与归经、作用及化学成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对药性气味理论,我们已经作过一些探讨[中中药通报1981;(4):39、1987;(1):53、现代应用药学1987;(5):12]。甘味药在常用中药中所占比例较大,本文就甘味药与归经、作用及化学成分的关系进行了一些探讨,并从理论上作了一些阐述,现介绍如下。常用中药中甘味药的概况1.甘味药在460个常用中药中所占的比例:甘味药(包括兼有其它味者,以不同)在全部460味中药中有172味,占37.4%;从寒凉、温热、平性三类来看,平性甘味药61味,比例最高,为全部平性药的55.0%,其次为寒凉性甘味药和温热性甘味药,分别占常用寒凉药196味和常用温热药153味的33.7%和29.4%,  相似文献   

5.
中药微量元素的作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罗炳锵 《中药材》1990,13(2):41-44
中医理论认为:中药的疗效来自于中药的基本性能一中药的性味、作用趋向(升、降、浮、沉)及归经. “性”可分寒、热、温、凉.“味”可分辛、甘、酸、苦、咸,其中辛、甘、酸属阳,苦、咸属阴.升浮属阳,沉降属阴.它们构成了中药的基本特征. 随着现代科学发展,不断揭示中药的气、味是有  相似文献   

6.
王苗苗  李运伦 《河南中医》2012,32(12):1689-1691
高血压病已成为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医药尤其是清热药中单味药和中药复方在防治高血压病方面有独特的优势,现将近年来清热药防治高血压病的实验研究进行总结,以期为中药防治高血压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中医药治疗小儿肺炎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1980年至2020年CNKI和CBM中中药治疗小儿肺炎的相关文献,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其用药和组方规律。结果:符合条件的545篇文献中,共纳入600条方剂,涉及245味中药,用药频次≥50次共有30味,其中化痰止咳平喘药有13味,清热药有6味,补虚药有3味,活血化瘀药有2味,解表药、平肝熄风药、理气药、消食药、收涩药、利水渗湿药各有1味;且中药主要归肺经(4 774次)、胃经(2 347次),其次是脾经(1 886次)、心经(1 661次)、大肠经(1 091次)经。治疗小儿肺炎的中药药味主要是苦味(占38%),其次为甘味(占30%);中药药性以寒性(占46%)为主,其次为温(占33%)。分析出核心药物组合18个,通过熵层次聚类分析得到治疗小儿肺炎新处方12个。结论:治疗小儿肺炎以化痰止咳平喘类和清热类药物为主,并且在治疗上治肺为关键,且应兼顾脾胃。  相似文献   

8.
孟凡珍  王凡  陈慧素 《中成药》2010,32(12):2195-2196
探索中药复方治疗高血压的用药规律,收集整理临床验证有良好疗效的中药复方200首,中药143味,共1 753味次,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补虚药和平肝息风药的使用比例和使用频率最高。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次之。中医治疗高血压是以补虚扶正、平肝息风为主,兼顾清热泻火、活血化瘀;常用药以补虚药和平肝息风药为主,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次之。  相似文献   

9.
中药酸味收涩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性味中“酸有收敛。固涩作用,一般具有酸味韵药物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症,是目前中药酸味作用的经典叙述。笔者对此存质疑义,条陈如下: 一大多数酸味药不具收敛作用《神农本草经》载酸味药13味,无一味阐明有收敛固涩作用。《中药学》载具酸味的药25味,除去兼涩味药(因涩味药有收敛固涩作用),有固涩收敛作用的只有4味。《药典》(90年版,一部)载具酸味药31味,除去兼涩味药,只有4味药有收敛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中药处方治疗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用药规律,从而为辨证治疗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临床验证有良好疗效的中药处方269首,中药267味,共3314味次,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前十位高频药为菊花、白芍、钩藤、牛膝、生地、石决明、夏枯草、茯苓、天麻、黄芩,与10味高频药物同用的药物主要有钩藤、白芍、生地、牛膝、菊花5味。总体用药规律:用药类别由高到低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药、平肝熄风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结论:中医治疗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是以补虚扶正、清热为主.兼顾理气、平肝熄风、活血化瘀;常用药以补虚药和清热药为主,平肝熄风药、理气药和活血化瘀药次之。  相似文献   

11.
邓晋丰治疗退行性颈腰痛用药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分析邓晋丰治疗退行性颈腰痛用药特点。方法:收集邓教授门诊治疗退行性颈腰痛的145张中药处方,统计处方的药物频数、药性功效类别,分析处方的配伍规律。结果:145张处方共用中药90味,频次≥20的中药28味,频次<10的药物48味;温性药44味,热性药4味;味辛药40味,味甘药41味;归肝经52味,归肾经38味;补虚类药物30味,祛风湿21味;归纳出18组药对,5个基本方剂。结论:以基本方进行辩证论治,药对是配伍的基本单位,用药重温补通利等是邓教授治疗退行性颈腰痛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中药药对由两种药物组成,是中药的特殊配伍.药对不同于单味中药,是中药学学术的升华、方剂学的基础;经常是方剂组成之母方.且很多治法学的内容,系由药对的功效启悟而来.而药对形成之基础,则以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孙河治疗干眼的用药规律。方法 纳入2020年9月—2022年6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河诊治的干眼患者的中药处方。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历信息录入Excel建立数据库,对处方中出现的中药名称、性味、归经统一规范化处理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一般情况:共得到中药方116个,涉及中药130味,累计使用频次1,681次。四气以寒性药最多,共62味(47.69%);五味以甘味药最多,共48味(36.92%);归经以肝经最多,共41味(31.54%)。(2)使用频次:使用频次>20次的中药(高频中药)有28味。排在前5位的是茯苓(92次,79.31%)、甘草(87次,75.00%)、玉竹(63次,54.31%)、枸杞子(60次,51.72%)、生地黄(59次,50.86%)。(3)高频中药功效分类:以补虚药最多,共8味(28.57%),其次为清热药6味(21.42%)、解表药5味(17.85%),活血化瘀药3味(10.71%),安神药2味(7.14%)。(4)高频中药聚类分析:共得到4类组方,功效分别为养阴清热、滋阴降火、疏肝健脾、滋补肝肾。(5)高频中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测大鼠分别长期口服关木通、马钱子、闹羊花等24味有毒中药后11项血生化指标的变化,评价和比较其安全性。方法:每味中药使用96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24只,分高、中、低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每天给药一次,连续3个月,于末次给药后24h取血,检测11项血液生化学指标。结果:在实验条件下,24味中药中有12味对肝功能造成损伤,有14味药对肾功能造成损伤,有7味药能使血糖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用药规律,总结中医各家的治疗思路和用药特色.方法 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近10年来收录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的相关文献,统计分析所使用的药物.结果 筛选出277篇文献,共计186味中药,累积使用频次为7762味次.其中39味中药使用频率在1%以上,为常用中药;药物种类共18类,其中前7类占90.16%;药性以温、寒、平为主,累积频率为92.89%;药味以辛、苦、甘为主,累积频率达86.53%; 27味虫类药,合计频次763味次,为全部中药的9.83%.结论 补虚药、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解表药、平肝息风药、利水渗湿药这7类中药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占主导地位,符合传统中医理论对类风湿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反映了现代临床医家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理念.四气五味理论的活用、对虫类药物的重视,更体现出了中医药的特色,为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了合理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7,(4):220-224
目的:用文献再评价方法,对《中药药理学》教材中收载有抗病毒作用的12味清热药进行再评价,以确定每味药抗病毒作用的确切性。方法:对《中药药理学》教材中收载具有抗病毒作用的12味清热药,通过检索、整理和分析2016年以前公开发表的各味清热药抗病毒作用的原始研究文献,根据重复和综合评价等原则,自拟中药抗病毒作用的评价标准,进行文献再评价,以确定其抗病毒作用的确切性。结果:板蓝根、黄芩、鱼腥草、金银花、苦参和大青叶6味清热药抗病毒作用确切,连翘、知母、栀子、黄连和青蒿5味清热药抗病毒实验依据不足。北豆根未查到抗病毒的有关实验研究文献。  相似文献   

17.
一、中药复方在临床应用上的优越性中药复方为多味药物组成的方剂,含有多种有效成分,主要发挥群药的协同作用来提高疗效,或相互监制,以减除不必要的毒性和副作用。所谓“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能使方药切合病情需要来确定药物的复方。 1、中药复方按君、臣、佐、使配伍,使众药产生集体作用,从而提高疗效。如泻心汤由大黄、黄连、黄柏、甘草组成,有抗菌作用,其抗菌强度大于每种单味药的作用,且方中甘草能缓和药性,可降低前三味药的寒凉和燥性,起健胃和脾之作用。 2.某些毒性大的中药,通过配伍后其毒、副反应明显减弱,如  相似文献   

18.
张雷 《河北中医》2011,33(7):1054-1054,1062
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处方的用药量,一般是指每味药的成人1日量,其次是指方剂中每味药的相对剂量。用药的安全、有效取决于正确的诊断和选药,还依赖于剂量的精准。兹就中药剂量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中药大剂量的使用情况、中药剂量一般使用原则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对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促进骨折愈合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别叙述了活血药、接骨药和补益药类计12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对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20味中药炒炭前后的溶出液中微量元素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对20味中药炒炭前后的溶出液中微量元素作了研究,结果表明,钙离子含量在炒炭前后的中药溶出液中,6种炭药较生药的溶出液有明显上升,另有6味炭药略有上升,其余8味炭药较生药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微量元素含量在中药炒炭后并没有见到上升,反而大多数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