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三七皂甙单体Rg1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肠上皮细胞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COX)活性及膜电位的影响。方法健康Wistar大鼠24只,随机等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N)、失血性休克5小时组(HS)、单纯复苏对照组(RE)、复苏加Rg1治疗组(Rg),每组6只。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COX活性。结果失血性休克5小时大鼠肠上皮细胞线粒体摄取Rhoda-mine123减少,即膜电位水平显著降低(P0.01),单纯复苏组膜电位有轻微提高,复苏加Rg1治疗组线粒体膜电位明显提高,恢复到正常组水平。失血性休克5小时大鼠肠上皮细胞线粒体COX活性显著降低,单纯复苏后其活性仍然较低。复苏加Rg1治疗组COX活性较休克组比较有明显升高,并显著高于单纯复苏组。结论复苏加Rg1可显著提高失血性休克大鼠肠上皮细胞线粒体COX活性及线粒体膜电位。Rg1提高COX活性可能和提高该酶的产量和质量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肠组织在失血性休克及复苏后的能量代谢变化与上皮细胞增殖的相关性。方法:Wistar大鼠48只,分为对照组,单纯休克和复苏0.5、1.2、6h,每组8只,采用休克复苏模型;取各组空、回、结肠组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ATP、ADP和AMP。另取Wistar大鼠64只,分为对照组、单纯休克组和复苏2,6,12,24,72h和7d组,每线8只,制作休克复苏模型,采用^3H-TdR掺入法测定各组肠上皮细胞增殖能力。结果:失血性休克后肠组织ATP含量显著降低,为对照组的26.3%-39.7%;复苏后ATP恢复较慢,复苏6h后为对照组的63.5%-67.7%。失血性休克及复苏早期(2h)肠上皮增殖明显受抑制,复苏12h显著升高,72h增殖达高峰,复苏后7d基本恢复正常。结论:休克及复苏后肠上皮细胞增殖与能量代谢恢复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失血性休克大鼠肠上皮细胞线粒体DNAATPase 6 ,8基因表达及线粒体功能的改变 ,为阐述休克肠道靶学说和线粒体能量代谢提供分子生物学基础。 方法  2 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休克前组和休克 1,2 ,3,4 ,5h组。采用RT -PCR方法观察线粒体ATPase 6 ,8mRNA量的改变。用透射电镜观察、生物体视学测量线粒体形态 ,用Clark氧电极测线粒体呼吸功能。 结果 失血性休克 1,2h ,ATPase 6 ,8基因表达增强 ,以后渐减弱 ,至休克 5h表达最低 ,ATPase 6 ,8基因表达分别降为正常的 6 9.3%和 78.4 % (P <0 .0 1和P <0 .0 5 )。失血性休克 2h和5h ,线粒体平均截面积、长径、面密度、体密度均显著增加 (P <0 .0 1) ,休克 5h时分别为休克前的2 .0 ,1.4 5 ,1.4 7,2 .2 2倍。休克 5h ,线粒体比表面和数密度分别下降 32 %和 2 4 % (P <0 .0 1和P <0 .0 5 ) ,嵴和基质破坏明显。失血性休克后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呼吸控制率和氧化磷酸化效率比休克前显著降低 (P <0 .0 1)。 结论 失血性休克时大鼠肠上皮细胞线粒体DNAATPase 6 ,8基因表达下调 ,线粒体呼吸功能出现障碍 ,线粒体超微结构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定量分析大鼠失血性休克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形态与功能的改变,探讨失血性休克缺血缺氧时肠上皮细胞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失血性休克2h和5h组,采用电镜观察、生物体视学测量线粒体形态,用Clark氧电极测线粒体呼吸功能。结果:失血性休克2h组线粒体平均截面周长、长径、平均直径及其面密度、体密度分别较对照组增加24%、27%、25%、26%、44%,失血性休克5h组则分别较对照组增加45%、45%、45%、47%、122%。休克5h组与对照组比较,平均截面积增加100%,比表面和数密度分别下降32%、24%,嵴和基质破坏明显。休克2h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CR)已下降,休克5h组线粒体呼吸控制率与对照组比较减少26.9%。P/O值三组无改变。结论:失血性休克时大鼠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形态发生显著改变:表现为肿胀,嵴和基质破坏,数量减少。RCR值失血性休克2h开始降低。P/O值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Rg1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肠上皮细胞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失血性休克对大鼠肠黏膜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乳酸脱氢酶(LDH)、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大鼠存活情况、肠上皮黏膜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探讨人参皂苷单体Rg1对大鼠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紫外分光法测定各组动物处理后肠黏膜组织中SOD活性、MDA含量、LDH活力;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肠上皮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观察各组动物存活情况及肠黏膜组织病理形态改变。结果失血性休克导致实验大鼠肠黏膜组织SOD活性显著降低、MDA含量显著升高、LDH活力显著降低、线粒体膜电位显著降低(P〈0.01)。Rg1治疗显著提高肠黏膜组织中SOD活性、降低MDA含量、提高LDH活力;稳定肠上皮细胞线粒体膜电位(P〈0.01),显著改善动物存活情况及病理形态改变。结论Rg1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肠道上皮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异常凋亡、抗脂质过氧化、保护线粒体功能及结构完整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 1 5℃低温海水浸泡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流动力学和一些生化代谢的影响。方法 采用雄性 Wistar大鼠 ,分为 3组 :正常对照组 (n=8) ;失血性休克组 (n=8) ;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组 (n=8)。测定血流动力学 ,血乳酸 (L A)、乳酸脱氢酶 (L DH )、磷脂酶 A2 (PL A2 ) ,血液和组织 MDA,分离肝线粒体 ,测定线粒体 H - ATP酶和琥珀酸脱氢酶 (SDH)。结果 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浆L A、L DH、PL A2 、血浆和组织 MDA均显著高于失血性休克组和对照组 ,而血流动力学、肝细胞、心肌细胞线粒体 H - ATP酶和 SDH均显著低于失血性休克组和对照组。结论  1 5℃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大鼠伤情明显加重 ,血流动力学减弱 ,缺血再灌流损伤加重 ,线粒体酶及能量合成和分解均下降 ;代谢性酸中毒加重 ,磷脂酶活性升高 ,膜通透性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脾脏在失血性休克发生发展中的变化。方法:取失血性休克后2h的犬脾标本匀浆后分别用比浊法测定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含量,放射免疫法测定5种细胞因子含量。取同一批标本超薄切片后,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失血性休克后2h脾内IgA,IgM,IL-1水平明显降低,脾内各种免疫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细胞肿大,核膜皱缩,核大畸形,染色质浓集,胞质空泡化,内质网扩张,排列紊乱,线粒体肿大,嵴断裂。氧合液复苏对休克后脾细胞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结论:失血性休克可引起脾免疫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急性运动中和运动后,骨骼肌线粒体活性氧(ROS)生成与解偶联蛋白3(UCP3)表达的相互关系,探讨骨骼肌胞浆中解偶联蛋白库的作用.方法采用修正的SD大鼠三级递增负荷跑台运动模型,分别选取安静态、运动45、90、120、150min和运动后3、6、12、24h为实验观察点(time course),荧光法测定骨骼肌线粒体ROS生成;荧光定量PCR测定UCP3 mRNA;蛋白印迹法测定骨骼肌和线粒体UCP3蛋白表达;免疫荧光分析检测骨骼肌线粒体外是否存在UCP3蛋白.结果(1)急性运动中及运动后UCP3 mRNA含量和线粒体UCP3蛋白水平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UCP3 mRNA含量在运动45min时显著高于安静态(P<0.01),并持续增高到150min时.虽然在运动后明显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安静态(P<0.05);线粒体UCP3蛋白含量在运动120min和150min时显著高于安静态(P<0.001),而骨骼肌UCP3蛋白含量各时间点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2)免疫荧光分析显示,安静态胞浆内存在大量UCP3蛋白,运动120分钟时明显减少;(3)急性运动中及运动后骨骼肌线粒体ROS生成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运动45min开始显著升高(P<0.05),并持续升高至运动120min(P<0.001),150min时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安静态(P<0.01);运动后3、6、12、24hROS生成均高于安静态,12、24h显著高于安静态(P<0.05).结论骨骼肌细胞胞浆内存在"UCP3蛋白库",可在运动应激条件下快速动员装载入线粒体,发挥运动抗氧化的快速应答效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大鼠烟雾吸入性肺损伤后吸入20 ppm的一氧化氮(NO)对中性粒细胞(PMN)活性氧的影响.方法 72只雄性Wistar大鼠,体重为250~350g,随机分入Ⅰ、Ⅱ及Ⅲ组,每组各24只.各组再按伤后6、12及24小时3个时相点均分为3组.另取8只大鼠以同样方法致烟雾性损伤,测定伤后1小时伤后值.再取另外8只非致伤大鼠测定伤前值.除了伤前值组大鼠外,其余各组均复制成重度烟雾吸入性损伤模型.Ⅰ、Ⅱ及Ⅲ3组分别于致伤后2小时开始应用动物呼吸机进行定容机械通气,Ⅰ组吸入空气,Ⅱ组吸入氧气(FiO2=0.4),Ⅲ组除吸氧外(FiO2=0.4)再吸入20ppm NO.处死大鼠后制备肺组织匀浆.用试剂盒测定肺组织活性氧水平(ROS)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数据均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结果用(x)±s表示.结果 伤后肺组织匀浆ROS含量均升高.伤后6小时及12小时时,3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至24小时,Ⅱ组较Ⅰ组降低(P<0.05),Ⅲ组较Ⅰ组降低更为明显(P<0.01),Ⅲ组亦低于Ⅱ组(P<0.05).TNF-α含量伤后明显升高,伤后12小时及24小时,Ⅲ组均低于Ⅱ组(P<0.05).ROS与TNF-α含量正相关性明显(r=0.442,P<0.01).结论 吸入浓度为20 ppm的NO能抑制烟雾吸入性损伤大鼠的PMN产生ROS.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重症失血性休克大鼠血小板线粒体变化程度与休克轻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36只Wistar大鼠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休克30,60,120 min组、休克120 min+等渗盐水+输血组(NS组)及休克120 min+虎杖苷+输血组(PD组),每组6只.荧光素-荧光素酶试剂盒测定血小板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含量;电镜观察血小板线粒体形态;Calcein-AM和CoCl2测定线粒体通透性转变孔状态;JC-1线粒体膜电位试剂盒探测线粒体膜电位(△Ψm)变化;过氧化脂质(lipid hydroperoxide,LPO)试剂盒检测血小板中LPO;吖啶橙(acridine orange,AO)检测血小板溶酶体稳定性. 结果 休克60 min组血小板ATP合成显著减少(P<0.01),ATP含量随休克时间增加而减少,在NS组中减少最为明显[为正常值的(50.75±9.15)%].休克30 min组出现线粒体肿胀,嵴结构模糊消失,线粒体膜电位(△Ψm)下降及溶酶体稳定性下降(苍白细胞增多);休克60 min组钙黄绿素荧光减弱(P<0.01).PD组上述各指标都有所改善,特别是血小板ATP水平恢复到正常值的(79.57±8.48)%. 结论 重症休克30~60 min时发生血小板线粒体功能不全,血小板线粒体功能检测可作为重症休克诊断和治疗的一项非损伤性指标.  相似文献   

11.
观察异丙酚对猕猴失血性休克并复苏血浆内皮素(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影响,12只失血性休克并复苏模型的猕猴随机分为异丙酚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不用异丙酚;异丙酚组在放血前用计算机靶控技术使猴血浆异丙酚浓度达到8mg/L并维持此水平,分别于放血前、失血性休克2h和复苏2h时抽取血标本,用放免法测定血浆ET和CGRP含量。结果显示,异丙酚组在失血性休克2h和复苏2h时CGRP水平和CGRP/ET比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复苏2h时异丙酚组ET水平较对照组低,提示在失血性休克并复苏的猕猴,惜 内酚能增加机体血浆CGRP含量,降低血浆ET含量。  相似文献   

12.
失血性休克大鼠肠上皮细胞PGC-1基因表达改变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失血性休克大鼠肠上皮细胞核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PGC-1)基因表达的改变,以探讨核转录因子对编码呼吸链亚基的细胞核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观察失血性休克大鼠肠上皮细胞PGC-1基因mRNA量的改变,用Western-bl...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容量平衡盐液复苏对初进高原失血性休克犬DO2、VO2及pHi的影响,以评价不同容量平衡盐液的复苏效果。方法:初进高原犬18只,随机分为3组(n=6)。Ⅰ组为单纯休克组,Ⅱ、Ⅲ组分别为输注1.5、3倍失血量的乳酸林格氏液(LR)组。于放血前、放血毕、休克1h和液体复苏20、60、120min,测定并计算DO2I、VO2I、O2ER和pHi。结果:DO2I在休克1h时降至基础值的30%左右,VO2I约为基础值的40%。复苏后DO2I和VO2I显著增加,但复苏2h时组Ⅲ的DO2I和VO2I值显著低于组Ⅱ(P〈0.05)。失血性休克后PgCO2逐渐升高,pHi逐渐降低。复苏20min时两复苏组PgCO2、pHi已接近休克前值,但复苏60、120min时两复苏组pHi较休克前显著降低,且以组Ⅲ降低显著(P〈0.05)。结论:在改善全身氧输送和内脏血流灌注方面,1.5倍容量平衡盐液复苏明显优于3倍容量复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通管输血在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应用。方法:中重度失血性休克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常规输血组、三通管输血组,对比观察两组复苏后2 h内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尿量达到早期复苏目标的例数,统计分析达标情况。结果:三通管输血组的达标例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通管输血大大提高了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早期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应用放射免疫技术观察分析了低氧条件下失血性休克家兔血浆血栓素和前列环素含量变化及其与肺损伤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低氧条件下失血性休克后TXB_2和6KPGF1a的平衡失调直接参与了休克后肺损伤的重要原因,用高渗盐液复苏能纠正其TXB_2与6KPGF1a平衡失调,降低肺损伤程度,对休克后的肺损伤具有明显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脾脏在失血性休克时花生四烯酸代谢中的作用。方法 取失血性休克犬和家兔动静脉血及脾组织匀浆放免法测定TXB2 和 6KPGF1α含量。结果 休克后 2h动脉血浆中TXB2 和 6KPGF1α含量均显著增高 ,而休克后2h由脾静脉取血测定结果是TXB2 水平显著增高 ,6KPGF1α水平降低。休克后脾组织内TXB2 水平明显降低 ,6KPGF1α水平增高。切脾对TXB2 无影响 ,而对 6KPGF1α有明显影响。结论 脾脏参与了失血性休克时花生四烯酸的代谢 ,对休克的发生发展起了一定作用 ,而氧合高渗高胶液复苏有助于恢复脾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以提高治愈率. 方法 总结2002年1月-2006年12月急诊收治的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96例,其中常规液体复苏组55例,限制性液体复苏组41例,对其创伤严重程度、休克程度、复苏开始时间、输入液量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 常规液体复苏组输液量为(3 432±1 156)ml,治愈率为64%,死亡率为36%;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输液量为(2 685±524)ml,治愈率为83%,死亡率为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救治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