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腹股沟疝手术院内感染管理中的应用。方法本院于2017年7月~2017年12月对腹股沟疝手术患者运用PDCA循环管理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并制定持续质量改进措施,比较PDCA循环管理实施前后患者医院感染情况及手术室护士手部卫生情况。结果 PDCA循环管理实施后手术室护士手部卫生相关知识知晓率、洗手依从率、洗手合格率、无菌操作合格率、6S洗手法正确率明显高于实施前(P 0. 05);实施后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多重耐药菌感染、医疗纠纷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P 0. 05),而患者满意率高于实施前(P 0. 05)。结论 PDCA循环管理能有效增强手术室护士医院感染管理意识,提高护士洗手依从率及合格率,有效预防腹股沟疝患者术后感染,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PDCA循环在控制医院感染管理质量中的价值.方法 抽取2018年10月至2018年12月未展开PDCA循环管理前,住院患者病例1000例,对医院感染案例进行筛选,于2019年01月展开PDCA循环管理,抽取2019年10月至2019年12月住院患者病例1000例,对医院感染案例进行筛选,并与PDCA循环管理前医院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 PDCA循环管理前,医院感染率为1.20%,PDCA循环管理后,医院感染率为0.50%,感染率明显下降,但数据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医院感染的控制效果较好,能够降低医院感染率,有效提高管理质量,不断优化医院管理模式,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1月~2013年6月重症监护病房收治患者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管理模式。2013年7月~2013年12月重症监护病房收治患者为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指导下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管理模式。采取现场抽查、采样监测和标准评估等一系列手段,收集本科室在感染管理上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前后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发生率、感染管理的各种监测资料。结果我科在PDCA循环管理模式实施之前,共收治重症病人149例,发生医院感染34例,医院感染率22.8%;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后共收治重症病人137例,发生医院感染12例,医院感染率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后医务人员手、物体表面、空气、使用中的消毒液、器械清洁合格率均高于实施PDCA前,使用呼吸机、中心静脉插管、留置导尿管感染率均低于实施PDCA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循环法在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管理实践中的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妇产科门诊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12月在妇产科门诊手术室行手术治疗的4 831例患者和238名工作人员(包括医务人员、实习人员、卫生员)作为研究对象。2010年1月起对我院妇产科门诊手术室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对比PDCA循环管理实施前后医院感染率、医务人员洗手依从比率及手卫生合格率情况。结果: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进行医院感染控制后,患者医院感染率为0.43%,与控制前2.2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务人员洗手依从比率和手卫生合格率分别为93.80%、93.02%,显著高于控制前的77.06%、70.64%(P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运用于医院感染控制,可降低医院感染率,提高医务人员洗手依从性及手卫生合格率,确保医院感染控制各种制度的切实执行及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DCA管理在CT增强扫描病人造影剂外渗预防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行CT增强扫描病人160例,根据PDCA管理实施时间将病人分为实施前(2017年1月—2017年6月)及实施后(2017年7月—2017年12月),比较PDCA实施前后两组病人治疗依从率、造影剂外渗发生率、病人满意率、医疗纠纷发生率及护士护理服务质量情况。[结果]实施后病人治疗依从率、病人满意率高于实施前(P0.05),而实施后病人造影剂外渗发生率及医疗纠纷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健康宣教、病房管理、分级护理、护理操作技能、护理核查工作、服务态度等方面评分均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PDCA管理能有效提高放射科护士护理服务质量,提高CT增强扫描病人治疗依从率,降低造影剂外渗发生率,从而提高病人治疗满意率,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PDCA循环管理在防止新生儿皮肤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自2016年1月起对新生儿皮肤损伤实施PDCA循环管理,在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的2016年1月—2016年12月随机抽取80例新生儿设为观察组,于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的2015年1月—2015年12月随机抽取80例新生儿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新生儿皮肤损伤的发生率、皮损评分,并比较两组新生儿家长的心理状态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皮肤损伤发生率为1.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75%(P0.05);观察组新生儿在治疗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的皮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家长护理后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等心理状态评分相比于护理前降低(P0.05),而在护理后观察组家长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家长的护理满意度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6.25%(P0.05)。[结论]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内实施PDCA循环管理,可有效减少新生儿皮肤损伤的发生,减轻皮肤损伤程度,改善新生儿家长的心理状态,使其积极配合护理工作,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7.
赵珏人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18):2934-2936
目的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老年患者进行感染控制管理,分析其对降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发生率的作用。方法对2017年1月~2017年12月该院老年医学科收住的需留置导尿管的486例患者实施PDCA循环模式的管理,与2016年1月~2016年12月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前的462例需留置导尿管的患者进行对比,比较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前后CAUTI的发生率及各项改进护理措施执行的情况。结果各项针对CAUTI的护理改进措施较实行PDCA循环管理模式前得到有效改善,CAUTI的发生率也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长期留置导尿管的老年患者的护理工作中,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后,可明显提升各种护理改进措施的有效执行率,降低CAUT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PDCA(Plan-Do-Check-Act)循环应用于控制医院感染管理质量中的效果,为临床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医院妇产科医护人员70名.PDCA的应用时间为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比较PCDA循环管理方案应用前后的医院感染质量.结果 PDCA实施前,调查例数1 206例,感染例数19例,感染率为1.55%;实施后,调查例数1 756例,感染例数6例,感染率为0.34%,实施后医院感染率明显降低(P<0.05);PDCA实施前,手卫生合格率为77.08%,考核成绩合格率为81.48%;实施后,手卫生合格率为93.41%,考核成绩合格率为96.43%,PDCA实施后手卫生合格率和考核成绩合格率明显提高(P<0.05);为婴儿辐射台、洗婴台、阴道镜检查治疗仪在实施PDCA后物体表面菌落数明显降低,且杀菌率明显升高(P<0.05);PDCA实施前灭菌物品合格率为91.83%,实施后灭菌物品合格率为96.20%,PDCA实施后灭菌物品合格率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 PDCA循环可以有效提高管理质量,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医院的消毒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 PDCA 循环加强对医院感染监控员的培训,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根据 PDCA 循环分析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培训的目的并组织进行医院感染培训,由医院感染监控员对病区存在易诱发医院感染的因素进行改进,对培训的效果进行检查和反馈。[结果]将 PDCA 循环引入医院感染的培训管理中以后,与未引入 PDCA 循环前比较,医院感染监控员的理论成绩有明显提升(P <0.05),病区手卫生合格率有明显提升(P <0.05),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P <0.05),且病房环境医院感染指标评分有明显提升(P <0.05)。[结论]将 PDCA 循环运用于医院感染培训管理中,能强化对医院感染监控员的培训效果,提高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麦文丽  郭建波  苏明容 《全科护理》2014,(35):3318-3319
[目的]观察 PDCA 模式在血液透析留置针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2013年1月—2013年8月(实施PDCA 模式前)对30例血液透析病人进行留置针常规护理;2013年7月—2014年2月对30例血液透析病人进行留置针 PDCA 模式管理,分析实施前后留置针的穿刺成功率、皮肤损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留置时间、护理时间等。[结果]实施 PDCA 模式前后,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皮肤损伤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实施前、护理时间明显短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PDCA 模式在血液透析留置针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明显,能明显延长留置针的留置时间、缩短护理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肿瘤科医院感染护理质量控制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PDCA循环的4个阶段8个步骤,成立持续质量改进小组,对肿瘤科医院感染护理质量控制问题进行分析,针对原因进行整改。[结果]肿瘤科医院感染护理质量控制得分由2014年平均92.9分提升至2015年平均97分。[结论]采用PDCA循环进行医院感染管理的质量控制,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护理质量控制问题的发生率,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2.
赵贵荣 《当代护士》2018,(8):177-179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样本资料来源本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2016年1月-2017年12月记录的静脉药物配置情况及护理管理资料,其中2016年1月-2016年12月为PDCA循环管理实施前,2017年1月-2017年12月为PDCA循环管理实施后,研究对象为在此期间在岗的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护士,比较PDCA循环管理前后的差错事件发生率及护士考核合格情况。结果 PDCA循环管理后,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差错事件的发生率由PDCA循环管理前的0.37‰降为0.18‰;PDCA循环管理后,19名护士的理论考核成绩及实际操作考核成绩显著高于PDCA循环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护理管理时引进PDCA循环管理模式,可以显著提高护士的药学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水平,降低配置时差错率的发生,保证临床用药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程追踪管理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源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方法]2018年1月—2018年6月针对NICU发生医源感染的环节及原因采用全程追踪管理,并制定持续质量改进措施,评价实施前(2017年6月—2017年12月)至实施后(2018年1月—2018年6月)NICU护士护理操作执行情况及NICU医源感染发生情况。[结果]实施后NICU护士手卫生执行率、医源感染预防控制知识掌握率较实施前显著提高(P0.05),实施后医疗废弃物处理、无菌技术操作、环境卫生管理、仪器器械消毒灭菌质量、一次性无菌物品管理等护理操作合格率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静脉导管血流相关感染、尿道插管相关感染等发生率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全程追踪管理能有效提高NICU护士医源感染预防控制知识及无菌操作技能,从而能有效降低NICU医源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吴艳 《全科护理》2014,(35):3320-3322
[目的]运用 PDCA 循环加强对医院感染监控员的培训,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根据 PDCA 循环分析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培训的目的并组织进行医院感染培训,由医院感染监控员对病区存在易诱发医院感染的因素进行改进,对培训的效果进行检查和反馈。[结果]将 PDCA 循环引入医院感染的培训管理中以后,与未引入 PDCA 循环前比较,医院感染监控员的理论成绩有明显提升(P 〈0.05),病区手卫生合格率有明显提升(P 〈0.05),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P 〈0.05),且病房环境医院感染指标评分有明显提升(P 〈0.05)。[结论]将 PDCA 循环运用于医院感染培训管理中,能强化对医院感染监控员的培训效果,提高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下儿科医护人员洗手依从性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本院儿科43名在岗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医师16名,护理人员27名;另选同期在本院住院治疗的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医院感染观察对象。记录PDCA循环管理实施前后医护人员洗手执行情况、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并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在儿科实施PDCA循环管理1年后,无菌操作前后、接触患儿前、接触患儿后、脱手套后以及其他需要洗手时的洗手依从率均显著高于实施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施前与实施PDCA循环管理1年后,接触患儿体液后洗手依从率均为100%,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DCA循环管理实施后医护人员洗手依从率依次升高,医院感染发生率依次降低,4个周期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医护人员洗手依从性与医院感染发生率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两者呈负相关(r=0.874,P0.05)。结论:儿科医护人员洗手依从性与医院感染发生率呈负相关,对儿科医护人员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可提高医护人员的洗手依从性,显著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将循环管理(PDCA)运用于精神科供应室质量管理中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精神科患者6526例,在供应室质量控制中采用PDCA管理方法,以2010年1月—12月为对照组,2011年1月—12月为观察组,观察医院感染发病率、供应室工作满意度及护理质量考核情况。结果 院内感染发生率显著降低;供应室满意度有明显提高;各项护理质量考核结果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规范而有效的质量管理,不仅使院内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同时提高病房对供应室工作满意度和护士工作质量,是精神科供应室质量管理的有力保证,更利于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5年7月开始实行PDCA循环,分别抽取PDCA循环实施前(2015年1月—6月)和PDCA循环实施后(2015年7月—12月)消毒供应室工作流程中400例器械样本进行测试,对比工作人员消毒液使用、手术器械包装、手术器械消毒和消毒用品合格情况。采用自制问卷调查医院相关科室对供应室消毒供应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实施PDCA循环之后,消毒供应室的各项工作的合格率较PDCA循环实施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施PDCA循环后相关科室对供应室消毒供应工作的满意度为92.73%,高于实施前的6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PDCA循环管理能优化消毒供应室工作流程,改善消毒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 PDCA 模式在血液透析留置针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2013年1月—2013年8月(实施PDCA 模式前)对30例血液透析病人进行留置针常规护理;2013年7月—2014年2月对30例血液透析病人进行留置针 PDCA 模式管理,分析实施前后留置针的穿刺成功率、皮肤损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留置时间、护理时间等。[结果]实施 PDCA 模式前后,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皮肤损伤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实施前、护理时间明显短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PDCA 模式在血液透析留置针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明显,能明显延长留置针的留置时间、缩短护理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医护协同管理在脑外伤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医护协同管理实施前后分别各抽取颅脑外伤病人80例,2016年1月前对脑外伤病人实施常规性护理管理,2016年1月—2016年12月通过建立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对脑外伤病人实施护理干预。记录医护一体化管理实施前后脑外伤病人医院感染发生率、MDRO发生率、医护人员MDRO知晓率、洗手依从率及病人满意率情况,分别于医护协同管理实施前后向护士发放脑外伤护理质量调查问卷进行护理质量评价。[结果]实施后病人医院感染发生率、MDRO发生率低于实施前(P0.05);医护人员MDRO知晓率、洗手依从率及病人满意率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神经外科护理人员病房管理、基础护理、病历书写、护理记录、意外风险处理及总护理质量等方面评分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医护协同管理有助于加强医护间沟通及交流,促进医护彼此合作,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减少MDRO发生,从而提高病人满意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项目管理在预防老年痴呆住院病人意外事故中的应用。[方法]2018年1月—2018年12月对老年痴呆住院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运用PDCA管理方法,分析老年痴呆住院病人意外事故发生原因,设立干预目标,并制定干预对策,比较项目管理实施前(2017年1年—2017年12月)及实施后(2018年1月—2018年12月)老年痴呆不良事故发生率、病人满意率及医疗纠纷发生情况。[结果]实施后病人坠床、走失、跌倒、呛噎食、意外伤等意外事故发生率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病人家属对基础护理、住院环境、不良事件管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满意率高于实施前(P0.05),而实施后护患纠纷发生率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项目管理能有效预防老年痴呆住院病人意外事故发生,降低医疗纠纷发生,提高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