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糖尿病肾病与糖基化终产物受体基因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糖尿病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最为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疾病最常见的原因.糖尿病肾病所致的肾衰竭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而且糖尿病肾病在大多数国家也是成为肾衰竭的主要原因[1].糖尿病的病程延长和代谢控制紊乱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生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临床特征为蛋白尿,渐进性肾功能损害,高血压,水肿,晚期出现严重肾衰竭.随着糖尿病发病人数的逐年增多,DN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在美国,DN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疾病的首位原因.在国内,DN所导致的肾衰竭亦日益增多,因此,DN作为糖尿病患者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但是,DN的确切发病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还不明确,诸多因素在DN的发生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多项研究显示,IL-18参与DN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DM患者终末期肾衰竭的主要原因。美国2009年的数据显示由DM导致的终末期肾病(end-stagerenaldisease,ESRD)占ESRD需要透析治疗患者的54%。一旦发生DN,其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竭的速度比一般肾脏疾病快14倍之多。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一部分.临床DN一旦发生,出现持续性蛋白尿则病情将不可逆转,往往进行性发展至终末期肾衰竭.所以早期有效地防治DN具有重要意义.我院自2002年5月~2004年4月采用洛汀新、保肾康、藻酸双脂钠,对32例DN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取得一定的疗效,现回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肾病蛋白尿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导致终末期肾衰竭的主要病因。蛋白尿贯穿于DN整个病程,表现为早期的微量白蛋白尿,逐渐发展到难治性大量蛋白尿,最后出现肾衰竭。蛋白尿不仅与DN肾损伤程度密切相关,而且是直接导致。肾功能恶化的重要危险因子。因此,研究DN蛋白尿的发生机制是寻找有效防治DN措施的关键。DN蛋白尿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下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血尿IL-18检测在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糖尿病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早期诊治DN尤为重要。DN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免疫功能紊乱可能参与其发病。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IL-18)是近年来发现的具有多种免疫调节功能的细胞因子,在参与和促进免疫性肾损伤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本研究检测老年患者血尿中IL-18含量,以探讨其在早期诊治老年DN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肾病(DN)是2型糖尿病临床常见的严重微血管并发症,是造成终末期肾衰竭的常见原因.我们联用前列腺素E1和黄芪注射液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EDN)患者,观察其对EDN的尿蛋白及肾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微血管病变之一,DN所致的肾衰竭是DM患者致死的原因之一.据报道发达国家,如英国2型DN患者已占终末期肾病患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30%,而在美国约占45%[1].由于临床DN一旦发生,肾脏损害发展速度较快,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绝大多数患者都在较短时间内进入ESRD.因此,早期治疗对控制和延缓DN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全身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病的重要因素。临床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持续性蛋白尿,其肾功能将进行性下降,往往发展至终末期肾衰竭。可以说糖尿病肾病是临床的常见病但又是难治病。现代医学主要以控制血糖、血压、血脂、饮食调节等为主,但临床疗效不尽如人意。中医对于糖尿病肾病很早就有认识,并且在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的主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慢性肾衰竭的常见原因。其发生首先以微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为起点,继而发生以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和系膜基质扩展为特征的肾小球硬化。据欧、美、日本的统计资料表明,目前DN已跃升为终末期肾病(ESRD)的首位原因,占35%左右。近年来,我院应用肾元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的主要微血管并发症,是当前导致终末期肾病(ESRD)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积极研究DN的发病机制,寻找有效的药物预防DN的发生、发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DM引起的肾脏病变早期主要表现为肾小球和肾小管肥大,而肾小球肥大与后期肾小球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肾病(DN)已逐渐成为我国最常见的继发性肾脏病,也是引起终末期肾衰竭常见的原因。若在肾病早期阶段进行有效干预治疗,有希望延缓甚至逆转DN的发展。陈民报道阿魏酸钠对DN能起到延缓其进展的作用。本研究联用黄芪与阿魏酸钠注射液治疗早期DN患者,探讨其对内皮素、尿白蛋白排泄率及肾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糖尿病人群中糖尿病肾病(DN)发病率约为20%~40%,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和死亡原因.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人数的快速增长,DN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已经成为终末期肾病(ESRD)的首位原因.DN早期主要的病理改变为肾小球肥大,肾小球和肾小管基底膜的增厚及系膜区细胞外基质(ECM)的进行性聚积;后期是肾小球、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最终导致蛋白尿和肾衰竭.DN的发病机制复杂,其确切机制尚未明确,目前的研究结果提示代谢紊乱、血流动力学改变、炎性反应机制、细胞因子、氧化应激、遗传因素、激肽系统及自噬等多种因素参与了DN的发病.现将近年来有关DN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是导致终末期肾衰竭的重要原因,其发病机理为临床研究热点。有关DN患者血清Visfatin水平变化与氧化应激(OS)关系及舒血宁对其影响的研究国内尚少报道。  相似文献   

15.
肝细胞生长因子与糖尿病肾病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糖尿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增多,据统计全球约有1.2亿糖尿病患者,我国约有2 000万糖尿病患者,而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ies,DN)也在不断增加,DN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其病理变化呈慢性进行性进展,最终导致终末期肾衰竭,是糖尿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正糖尿病肾病(DN)是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肾衰竭和糖尿病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2013年全球有近3.47亿糖尿病患者,WHO预测2030年糖尿病将成为第七大死亡原因~([1])。在我国DN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2-3])。尽管只有一小部分糖尿病患者会最终发展至DN或(和)终末期肾病(ESRD),但是糖尿病急剧增长的发病率将导致ESRD人数的增多。随着ESRD患者增多,肾脏替代治  相似文献   

17.
正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引起的严重性及危害性较大的一种慢性并发症,是终末期肾衰竭的主要原因,由于该病起病隐匿,往往造成患者预后不良,因此,临床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具有重要意义[1]。目前,临床对糖尿病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1(secreted frizzled-related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三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在发达国家,糖尿病所致的终末期肾病(ESRD)已成为肾衰竭的首要原因.现代医学研究认为,DN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确切机制仍尚未完全明了.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现代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进程中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主要病理变化是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和以肾小球系膜区为主的细胞外基质积累,导致弥漫性或结节性肾小球硬化.其发病率占糖尿病患者的47.66%,据美国肾脏病资料库1996年的统计表明,在终末期肾衰竭患者中,糖尿病肾病占首位,约为36%,是糖尿病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1].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提升,糖尿病肾病的优化治疗问题已成为医学界广泛关注的重要命题之一.  相似文献   

20.
正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最典型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据2015年统计,将近40%的美国DM患者合并DN,DN是导致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主要病因。现在临床上对DN的防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控制血糖、血压,纠正血脂紊乱,调控蛋白尿等;对于肾衰竭的患者是以透析或肾移植为主要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