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4 毫秒
1.
梗阻性黄疸多是由于肝外胆管或肝内胆管阻塞所致,前者称为肝外梗阻性黄疸,后者称为肝内梗阻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多发生在30岁以下,而中年以上有右上腹绞痛或黄疸史者多为结石梗阻性黄疸或肿瘤梗阻性黄疸〔1〕。不同原因引起的梗阻性黄疸,其治疗方案也不同。目前多通过腹部B超、CT、MRI、经皮穿刺肝胆管造影、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核素胆系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在壶腹部病变所致肝外梗阻性黄疸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系统性回顾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2009年-2013年行EUS检查的患者,有163例为壶腹部病变所致梗阻性黄疸病例,比较分析EUS在不同病因所致梗阻性黄疸中的超声表现、定性诊断及对诊疗措施的指导作用。结果 163例患者皆为常规彩超(B超)、腹部CT、MRCP、MRI怀疑为低位梗阻性黄疸,最后均行EUS检查的患者,诊断病因有:胆总管结石71例(43.6%)、胆总管下端肿瘤23例(14.1%)、壶腹部肿瘤同时侵及胆总管下端胰头21例(12.9%)、胰头肿瘤18例(11.0%)、炎性狭窄16例(9.8%)、十二指肠乳头肿瘤13例(8.0%)、外压性1例(0.6%)。EUS对壶腹部病变所致梗阻性黄疸的诊断准确率达97.5%,明显优于其他影像学检查。结论 EUS对壶腹部病变所致梗阻性黄疸的定性、定位诊断及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与超声、多排螺旋CT(MSCT)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对梗阻性黄疸的部位及病因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128例患者行超声、MSCT及ERCP检查,其中35例患者行MRCP检查。结果在梗阻部位的诊断上,四种方法对肝内胆管和胰头部的诊断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RCP对肝外胆管梗阻的诊断准确率与MRC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显著高于超声和MSCT;在病因诊断上,对于胆系结石、胆管炎和胰头癌的诊断准确率,四种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CP、ERCP和MSCT对于胆管癌诊断准确率均优于超声;此外,ERCP在诊断乳头部肿瘤、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时优于超声和MSCT。结论 ERCP对梗阻性黄疸的部位(尤其是肝外胆管和十二指肠乳头部)及病因(胆管癌、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儿童梗阻性黄疸病因复杂, 常规行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可帮助诊断, 但是否需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引流, 不易判断。超声内镜用于诊断及治疗儿童梗阻性黄疸, 具有无创的优势, 往往可避免不必要的ERCP。本文报道1例超声内镜确诊的梗阻性黄疸的病例, 为诊断及治疗儿童梗阻性黄疸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治疗肝门区转移癌所致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6年开始随机选择自愿应用内镜治疗的晚期肝门区转移癌所致梗阻性黄疸患者,应用内镜胆道塑料内支架技术解除胆道梗阻,观察操作成功率、生存期等评价指标。共治疗肝门转移癌梗阻性黄疸患者38例,其中肝癌13例,胆囊癌3例,胃癌14例,食管癌2例,回肠腺癌1例,胰腺癌5例。结果所有患者治疗成功且临床黄疸完全消退,随访生存期92~521d,平均(185.42±104.41)d。随访观察5例患者更换胆道支架,更换时间3~14个月,平均(8.6±4.1)个月,其中支架移位1例,胆泥阻塞2例,肿瘤阻塞2例。结论内镜支架引流术是肝门区转移癌所致梗阻性黄疸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治疗成功率,可以一定程度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6.
肝外胆管癌(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ECC)是起源于肝外胆管包括肝门区至胆总管下端胆管的恶性肿瘤,确诊时胆道受侵犯压迫常合并出现梗阻性黄疸,患者多处于中晚期而丧失根治性切除机会.随着介入技术及医学材料的发展,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 PTCD)或胆道支架植入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iliary stent,PTBS)已成为解除胆道梗阻的主要治疗方法.然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目前发现胆道支架联合局部治疗可显著延长胆道通畅时间.本文综述关于PTCD/PTBS治疗肝外胆管癌合并梗阻性黄疸的进展,评价其临床疗效,并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法,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经皮肝穿刺胆管内支架置入联合区域性动脉化疗的方法进行栓塞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方法 梗阻性黄疸患者68例,采用经皮肝穿刺支架置入术(PTCD)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ACE)观察治疗成功率、并发症及临床效果.结果 PTCD成功率100%,Ⅰ期支架置入成功率78.6%(44/56),Ⅱ期支架置入成功率100%(12/12).术后并发PTCD引流管脱落2例,腹腔出血2例.随访62例(6个月~3 a),平均生存时间为18.2个月.结论 采用PTCD联合TACE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8.
肝细胞癌所致梗阻性黄疸的ERCP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所致的胆管梗阻的影像特点,评估通过ERCP治疗此类患者的疗效。方法 从2000年5月至2003年3月,292例因HCC所致的梗阻性黄疸患者共行ERCP诊疗358例次。患者年龄(51.9±10.6)岁,术前血清总胆红素为(232±158)μmol/L。ERCP时记录下其胆管影像特点,260例接受了内镜下治疗,治疗方法包括括约肌切开及胆管内坏死组织清除、鼻胆管引流术、塑料或金属支架置入和多方法联合应用。观察术后2周内患者体温、胆汁引流量和肝功能的变化,依据这些指标确定疗效。结果 根据放射影像的特点,将患者分成5种类型:Ⅰ型为肝内胆管狭窄或梗阻型(5.9%)、Ⅱ型为肝门部狭窄或梗阻型(19.0%)、Ⅲ型为肝外胆管狭窄或梗阻型(18.4%)Ⅳ型肝门部胆管内癌栓型(49.4%)和Ⅴ型胆管内游离瘤栓型(7.3%)。267例次治疗后患者接受随访,黄疸症状得到有效控制者占82.0%,其中血清胆红素显著降低者为 65.5%。结论 ER-CP对于诊断和姑息性治疗HCC引起的梗阻性黄疸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胆汁引流方法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肝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4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采用我们既往建立的二次手术方法分别建立梗阻性黄疸(OJ,n=12)、胆汁内引流术(ID,n=10)、胆汁外引流术(ED,n=10)及假手术(SH,n=10)模型.于第二次术后7 天留取肝脏标本.通过SABC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肝脏组织iNOS的表达情况.结果 假手术组大鼠肝组织几乎无iNOS表达.梗阻性黄疸时,大鼠肝组织iNOS表达增强,阳性面积增加(30.539±6.255),平均光密度升高(0.296±0.055).通过胆汁内引流术解除黄疸后,肝脏iNOS表达明显受到抑制,阳性表达面积减少(16.571±2.044)(P=0.017),平均光密度下降(0.204±0.029)(P<0.01).但通过胆汁外引流术后,肝组织iNOS表达阳性面积(38.186±7.495)及平均光密度(0.399±0.086)非但不减少,反而显著增加(P<0.01,P=0.004).结论 梗阻性黄疸时,大鼠肝脏iNOS表达增强,胆汁内引流术可明显抑制肝脏iNOS表达,而胆汁外引流术却使其表达增强,提示在抑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方面胆汁内引流术优于外引流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与内镜下球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ion,EPBD)及两者联合对治疗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2013-01/-2014-08 97例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术的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E S T组55例、EPBD组8例以及内镜下乳头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small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associated with balloon dilatation,sEST+EPBD)组34例.术后患者腹痛、黄疸等症状明显缓解.sEST+EPBD组一次取石成功率明显高于单纯EST及单纯EPBD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十二指肠憩室的胆管结石,s EST+EPBD组较EST组有更高的取石成功率(P<0.05);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EPBD组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EST组(P<0.05).结论:s EST+EPBD、EST、EPBD三种术式均为治疗梗阻性黄疸有效减黄措施,而s EST+EPBD术较单纯EST术及EPBD术有较高的取石成功率,尤其适用于十二指肠憩室等胆道解剖结构改变的患者.其术后并发症少,弥补了单纯EPBD术不足,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梗阻性黄疸患者均可通过ERCP以及鼻胆管引流术、胆管支架植入术或胆总管结石取石术来减轻黄疸,是目前此类患者的首选治疗手段[1]。熊去氧胆酸广泛应用于临床,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胆汁淤积性肝病等肝胆疾病疗效确切[2],本院应用熊去氧胆酸联合ERCP治疗梗阻性黄疸,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恶性梗阻性黄疸(MOJ)一经发现,仅5%~20%患者可行外科切除和分流术,且手术并发症和术后病死率较高。经皮肝胆管引流(PTCD)是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一种姑息性治疗方法,短期内减黄效果显著,配合胆道支架置入术,使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生存期得到明显改善。1适应证1手术不能切除的恶性梗阻性黄疸,如胰腺癌;2原发性胆系恶性肿瘤,以及肿瘤已侵及肝门部胆管汇合处或左右肝管;3中晚期肝癌引起的梗阻性黄疸;4肝门区转移性肿瘤,肿大淋巴结压迫胆总管;5各种因素致使行外科手术危险性大,如年老体弱,心、肺功能差,或者手术部位解剖结构复杂,技术上有难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我院近11年中各种原因引起的肝外梗阻性黄疸的病人进行了分析,报告了肝外梗阻性黄疸与肝外胆道扩张的相互关系和特点,对黄疸的鉴别诊断与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恶性梗阻性黄疸是指恶性肿瘤直接侵犯或压迫胆道致使胆汁排出受阻而引起的黄疸。由于诊断时多已失去了外科手术的机会,姑息性介入手术便成为减轻黄疸的重要治疗手段。本文将比较经皮经肝、经内镜及综合介入途径治疗的优缺点,其中胆管微创介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具有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总结重症肝炎(简称重肝)16例,肝外梗阻性黄疸9例,急性黄疸型肝炎(简称急黄肝)14例,正常成人对照21例血浆氨基酸测定结果,以探讨血浆氨基酸分析对重肝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作用。16例重肝中,急性重肝1例,亚急性重肝12例,慢性重肝3例,9例肝外梗阻性黄疸均经B型超声断层和/或逆行胰胆管造影诊断,其中5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胆道支架联合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对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74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均在DSA透视下经PTCD途径置入金属胆道支架。结果所有患者介入治疗后黄疸、皮肤瘙痒均明显减轻,术后胆红素水平显著下降(P0.01),肝功能较前好转(P0.01)。术后3个月生存率94.6%,6个月生存率60.8%,12个月生存率20.3%。结论胆道支架联合PTCD可有效缓解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在梗阻性黄疸大鼠胆道外引流术前后肝脏中的表达。方法监测梗阻性黄疸大鼠胆道外引流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组及假手术组TGF-β1的表达强度。结果 TGF-β1在梗阻性黄疸大鼠胆道外引流术前表达强度较高,术后3、6、9 d表达强度逐渐下降,与假手术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1TGF-β1在梗阻性黄疸大鼠胆道外引流术前术后肝脏中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术后不同时段差异不同,术后随时间推移TGF-β1表达减弱。2胆道外引流术可改善梗阻性黄疸大鼠肝损伤,越早引流肝损伤恢复越快。  相似文献   

18.
作者比较了内镜超声(EUS)与CT及ERCP两者联合应用所能提供胰周围肿块和梗阻性黄疸方面的有用的信息,以有助于处理上的不同。病人与方法:本组60位患者都有胰胆疾病的症  相似文献   

19.
<正>中医学将肝外胆管结石归结于"肝郁"、"胁痛"范畴,其病因病机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感湿邪等多种因素导致肝胆气郁、胆腑失于疏泄、胆汁壅滞、化生湿热、熏蒸胆汁、凝集成石。结石停于胆道,壅滞气机,气滞血瘀,胆汁郁而不宣,溢于皮肤而出现黄疸,严重者可引起胆绞痛、梗阻性黄疸、胆源性胰腺炎、化脓性胆管炎而危及生命〔1〕。临床上常用微创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ST)进行取石治  相似文献   

20.
胆道梗阻患者行ERCP治疗失败后行PTC与ERCP对接的研究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内镜等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ERCP治疗肝外梗阻性黄疸日趋成熟,具有安全、简便、并发症少等优点,已成为治疗胰胆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对少数由于各种原因致使ERCP乳头插管不成功或虽ERCP乳头插管成功但选择性肝内插管不成功的患者进行了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logrephy,PTC)与ERCP对接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这部分患者的胆道微创治疗成为可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