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静 《北方药学》2014,(11):70-70
目的:观察1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术后应用盐酸替罗非班的副作用。方法:对12例行PCI术的患者术中及术后给予盐酸替罗非班应用。结果:术后梗死相关血管的慢血流及无复流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术后观察不良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但使用盐酸替罗非班的患者出血事件稍多。结论:使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可以减少PCI围手术期缺血事件,但可增加出血危险,应加强观察和护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PCI)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治疗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PCI术,观察组在PCI术中加用盐酸替罗非班。观察并比较两组梗死相关动脉术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术后1个月内出血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TIMI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观察组4.4%低于对照组13.3%(P<0.05);出血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中可显著改善梗死血管的TIMI血流,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对围手术期转归的影响。方法40例PCI术前具有形成血栓的高危因素或PCI术时发现慢血流或血栓的ACS患者,应用盐酸替罗非班观察相关血管的血栓负荷、急性心肌梗死相关血管血流(TIMI血流)、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40例ACS患者术中即刻造影均未见有明显的新发血栓形成,原有新鲜血栓消失,靶血管血流明显改善。术后40例患者住院期间未发生MACE与出血并发症。结论对ACS患者PCI围手术期存有靶血管高危因素的患者,应用盐酸替罗非班能够明显改善心肌组织再灌注水平,减少PCI治疗后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替罗非班在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择期PCI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择期冠脉介入治疗(PCI)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因错过急诊再灌注治疗时机的STEMI患者一周后行择期PCI术,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25例)和对照组(23例),替罗非班组术前开始应用替罗非班,持续至术后36—48h,对照组行常规PCI,观察两组冠脉复流、30d再梗及死亡情况,并观察其出血并发症、安全性。结果替罗非班组PCI术后无慢血流及无复流(TIM10—2级)发生,TIMI3级血流100%,对照组TIM10~2级血流发生率13.0%,TIMI3级87.0%,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30d替罗非班组无再梗死及死亡。对照组再梗死及死亡发生率为4.3%,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并不增加出血并发症。结论盐酸替罗非班在STEMI患者择期PCI中应用可改善冠脉血流,减少术后再梗及死亡,不增加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骆金伟 《海峡药学》2010,22(9):119-120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68例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PCI+替罗非班,28例)和对照组(PCI,40例)均于发病12h内行急诊PCI术。PCI术前服用氯吡格雷300~600mg,阿司匹林300mg,术后各75mg.d-1,PCI术中均给予肝素8000~10000U。替罗非班组PCI术中冠脉内注入盐酸替罗非班10μg.kg-1,静脉维持量0.15μg.kg-1.min-124~36h。观察两组PCI术后即刻梗死相关血管(IRA)心肌梗死溶栓(TIMI分级)血流情况,术后30天内出血并发症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替罗非班组TIMI3级血流96.4%(27/28),对照组82.5%(33/40)(P〈0.05)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替罗非班组7.1%(2/28),对照组17.5%(7/40)(P〈0.05);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应用盐酸替罗非班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减少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陈丹 《中国实用医药》2012,7(28):149-149
目的 观察血栓抽吸导管联用盐酸替罗非班和重组人脑利钠肽在急性心肌梗死直接冠脉介入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血栓抽吸、替罗非班、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30例患者TIMI 3级血流96.67%(29/30),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替罗非班组3.33%(1/30),出血并发症发生率16.67%(5/30).结论 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PCI介入治疗中,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基础上再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改善STEMI患者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效果好,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较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替罗非班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PCI术后炎症变化的影响。方法将32例ACS患者冠脉造影术后(CAG)随机分为两组,A组(16例)ACS患者CAG术后即刻加用替罗非班。B组(16例)ACS患者CAG术后仅给常规治疗。ACS患者CAG术后应用替罗非班前、PCI术后第1、7天测血清hs-CRP和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含量。结果替罗非班组(A组)患者较常规治疗组(B组)患者hs-CRP、MMP-2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替罗非班能明显降低ACS患者PCI术后血清hs-CRP和MMP-2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国产替罗非班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介入治疗(PCI)中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PCI治疗,观察组采用PCI与替罗非班治疗。结果对比90 d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组间无差异(P>0.05),但观察组有下降趋势;两组均无大出血,皮肤、黏膜出血发生率无组间差异(P>0.05)。结论国产替罗非班可用于ACS介入治疗,安全可靠,能进一步减少心肌缺血事件,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诊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术前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心室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9月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进行急诊PCI治疗的118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做为观察对象,随机将118例患者分成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9例,对照组患者在急诊PCI术前常规服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后7d及60d的左心室功能及术后90d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7d及60d的左心室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90d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术前应用盐酸替罗非班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左心室功能,提高临床预后,且不会增加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替罗非班在经桡动脉入径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确诊为初发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患者195例随机分为常规PCI组和替罗非班PCI组,其中常规PCI组97例服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等后行急诊介入治疗,替罗非班PCI组98例,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予静脉注射替罗非班后行急诊介入治疗。观察2组冠脉血流结果 ,心肌酶,左心室射血分数以及术后发生出血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 PCI组术后冠脉血流TFC及TMPG明显好于常规急诊PCI组,1周及术后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较RP组有明显提高(P〈0.05),住院期间6个月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率方面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经桡动脉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早期联合应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2例接受急诊PCI的STE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38例),两组均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肝素:观察组PCI术前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对照组PCI术后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比较两组术后TIMI血流分级、心电图ST段回落率、无复流、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TIMI血流3级、心电图ST段回落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无复流、心力衷竭发生率及梗死后心绞痛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诊PCI术前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可以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减少无复流,改善心功能,并不增加出血风险,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盐酸替罗非班应用在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术中的实验数据观察,分析讨论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近一年内就诊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6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实验组样本在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手术前到术后36h持续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对照组样本则进行常规的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并且无其他药物干涉。观测两组样本的冠脉无复流、出血事件、30天内再梗死情况及30天内不良心脏事件的情况。结果:实验组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术后TIMI3级血流发生率为100%,没有出现冠脉无复流、30天内无再梗死发生;对照组样本术后TIMI3级血流发生率81.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联合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对开通冠脉、改善冠脉血流有疗效意义,并且能有效防止手术后再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术(PCI)中对冠状动脉血流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11年11月收治的1152例ACS患者行支架术,其中发生慢血流或无复流的应用替罗非班治疗后症状、心电图、TI-MI血流恢复情况及其不良反应进行观察。结果:PCI术中发生慢血流43例,无复流1例,经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后TIMI血流有效恢复43例。牙龈、穿刺部位渗血6例。结论:替罗非班对ACS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术冠状动脉血流的改善效果显著,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好,可以明显改善支架置入术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90例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常规PCI+替罗非班,45例)和对照组(常规PCI,45例),均于发病12 h内行急诊PCI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梗死相关血管(IRA)血流TIMI分级情况,左室射血分数(LVEF)指标,术后30 d内出血并发症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基础临床情况、术前造影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替罗非班组与对照组TIMI 3级血流分别为95.6%(43/45)和88.9%(40/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组LVEF(58±8)%优于对照组(5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d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分别为6.67%(3/45)和13.33%(6/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可以改善术后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情况,减少术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过程中联合应用血栓抽吸导管和盐酸替罗非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0月符合急诊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共128例,以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4例。观察组给予血栓抽吸与盐酸替罗非班,对照组给予盐酸替罗非班完成PCI术。观察2组患者术前、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情况、住院期间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1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以及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住院期间LVEF、术后即刻TIMI血流情况高于对照组,1个月内MACE发生率和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中联合应用血栓抽吸导管和盐酸替罗非班安全可行,可降低无复流发生率,无致命性出血并发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桔抗剂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效果。方法:60例ABC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前者给予常规治疗加替罗非班持续泵入36h,后者只给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30d内心脏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及出血的比例。结果:替罗非班组的心脏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出血的比例无显著差异。结论:盐酸替罗非班用于ACS患者效果显著且安全。  相似文献   

17.
替罗非班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应用及安全性。方法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58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替罗非班组。观察15 d两组复合事件发生率(死亡、再梗死、心绞痛)和出血事件。结果替罗非班组心脏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出血事件主要发生在牙龈出血及皮下出血,未发生颅内出血等事件。结论替罗非班在ACS的常规治疗基础上能进一步减少心肌缺血事件,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孙琪  石宇杰  张健  崔俊玉 《河北医药》2011,33(14):2097-2099
目的探讨高龄(≥75岁)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及药物治疗并发严重出血发生率及其高危因素。方法高龄ACS患者162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组121例及药物治疗组41例,比较2组间院内严重出血发生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严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总体出血发生率为4.3%(7/162),PCI组与药物治疗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4.8%(2/41)与4.1%(5/12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80岁、氯吡格雷、替罗非班负荷治疗可增加严重出血发生风险。结论同药物治疗相比,PCI治疗未增加高龄ACS患者出血并发症。年龄〉80岁、氯吡格雷、替罗非班负荷治疗增加严重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栓导管抽吸术联合盐酸替罗非班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血流分级及并发症。方法将本院2012年1月~2013年7月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5例,予行冠脉内导管血栓抽吸术联合盐酸替罗非班介入治疗;对照组30例,予行冠脉内单纯导管血栓抽吸介入治疗。比较分析血流分级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术后,TIMI血流分级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脉内导管血栓抽吸术联合盐酸替罗非班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可明显减少患者介入治疗术后梗死及冠脉无复流现象。  相似文献   

20.
杨洪庆 《首都医药》2011,(12):37-38
目的观察国产替罗非班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非手术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120例ACS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国产盐酸替罗非班,60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60例),观察两组病人住院期间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出血并发症及血小板减少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两组之间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国产盐酸替罗非班在ACS治疗中可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出血事件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