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模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救治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16年9月—2017年8月(胸痛中心成立前)收治的急性STEMI并行急诊PCI的病人105例为对照组,2017年9月—2018年8月(胸痛中心成立后)收治的急性STEMI并行急诊PCI的病人139例为胸痛中心组。比较两组病人总缺血时间、就诊-球囊扩张(door-to-balloon,D-to-B)时间、D-to-B时间达标率(90 min)、导管室至球囊扩张(cathlab door to balloon,C-to-B)时间、病人决定时间、手术成功率及住院期间死亡率。结果胸痛中心组与对照组比较,D-to-B时间、病人决定时间明显缩短,D-to-B时间达标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规范化的胸痛中心模式能够缩短STEMI病人的D-to-B时间,提高心肌梗死救治效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院内“一键启动”流程实施对救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效果.方法 以急诊绿色通道为基础,胸痛中心为平台,建立院内“一键启动”流程,并对“一键启动”流程实施前后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一键启动”流程实施后的16个月内共收治了126例STEMI患者,与流程实施前16个月相比,入门-球囊扩张时间(D2B)缩短了42.9 min(38.1%),平均住院天数缩短了2d(20.2%),人均住院费用减少了2893元(5.11%),并有效降低了STEMI患者的院内死亡率.结论 采用院内“一键启动”流程,能有效缩短STEMI患者的救治时间,明显降低病死率,是控制医疗费用和提高服务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胸痛中心标准化流程建设,推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规范化诊治,提高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的救治效率。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将胸痛中心成立后标准化流程建设初期(试运行阶段)收治的STEMI患者设为对照组(n=70),标准化流程建设后期(流程完善阶段)收治的STEMI患者作为观察组(n=75),对比两组绕行急诊科和心内科冠心病监护病房(CCU)的例数、导管室启动时间、门-导管室(D-to-C)时间和患者进门-球囊扩张(D-to-B)时间。结果两组患者院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进门至导管室时间、球囊扩张(D2B)时间,首份心电图采集时间、肌钙蛋白获得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D2B90min的达标率分别为97.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痛中心标准化流程建设及完善,能促进本区域范围内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STEMI患者呼叫120院前急救系统就诊的意识,提高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比例,缩短D2B时间,显著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建设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救效率的影响。方法将我院胸痛中心建立前收治的120例STEMI患者设为对照组(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另抽取胸痛中心建立后收治的120例STEMI患者设为观察组(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对比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诊治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胸痛缓解率、ST段回落率以及心肌酶谱回落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且心衰发生率及院内死亡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痛中心的建设可显著提高STEMI患者的急救效率,对其救治效果的改善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模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治疗手段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建立胸痛中心并运用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救治流程后比较胸痛中心建立前后的救治现状。选取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STEMI患者800例,根据胸痛中心成立前后的不同阶段分组,胸痛中心成立前(2014年7月1日–12月31日)作为A组(162例);胸痛中心筹建期(2015年7月1日–12月31日)作为B组(173例);胸痛中心试运行期(2016年1月1日–2016年6月30日)作为C组(150例);胸痛中心成立初期(2016年7月1日–12月31日)作为D组(162例);胸痛中心持续运行期(2017年1月1日–2017年6月30日)作为E组(153例)。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胸痛中心成立后(C、D、E组)患者入院后进入胸痛中心救治流程,在胸痛中心成立前(A、B组)患者入院进入非胸痛中心救治流程。比较各组间STEMI患者的一般情况、院内并发症情况、直接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比例、进入医院大门到球囊扩张(门球时间,D-to-B)时间等。结果胸痛中心成立后(C、D、E组)D-to-B时间分别为(127±90)min、(73±23)min及(74±38)min,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胸痛中心成立前(A、B组)分别为(117±53)min、(141±88)min与D组(73±23)min,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组院内心房颤动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6.17%比15.43%,P=0.007]。D组PPCI比例显著高于A组(74.07%比50.62%,P0.001)和B组(74.07%比56.07%,P=0.001)。C、D、E三组PPCI比例(62.70%比74.10%比73.90%,P=0.045)、院内死亡率(8.00%比1.85%比7.19%,P=0.03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建立胸痛中心能够优化STEMI患者的诊治流程,有效缩短患者急诊滞留和D-to-B时间,使患者可以尽早接受PPCI,从而降低院内并发症和院内死亡率,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利用手机微信群开展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24 h急救"绿色通道"救治模式的作用。方法 2014年建立江苏省江阴市STEMI救治微信群,将全市5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医院的近200名医师通过手机微信群建立相互联系,在遇有怀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时,第一时间上传相关资料至江阴市人民医院心内科AMI救治组,明确AMI诊断及再灌注方案,并记录患者就诊-球囊扩张时间、入门-球囊扩张时间、住院天数、住院期间患者生存状况、心功能等,并与之前(2013年)同期STEMI患者的救治情况及生存状况进行对比。结果 2014年江阴市医疗机构共收治发病在24 h之内的STEMI患者190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172例,急诊溶栓4例,其余14例因患者原因未行上述治疗;相比2013年,STEMI患者178例,行急诊PCI154例,急诊溶栓4例,其余20例因患者原因未行上述治疗。自2014年开通手机微信群和快速转诊系统后,患者就诊-球囊扩张时间由2013年的(128.6±33.9)min缩短至2014年的(102.3±21.4)min(P0.01);入门-球囊扩张时间由2013年的(76.5±18.3)min缩短至2014年的(62.3±13.8)min(P0.01);住院天数由2013年的(8.8±2.4)d缩短至2014年的(7.1±1.9)d(P=0.045);2013年住院期间发生心血管事件22例,2014年发生12例(P=0.045)。结论手机微信群可快速传递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等重要信息,有利于上级医院快速会诊及下级医院及时转诊,能有效缩短患者就诊-球囊扩张时间,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率。该方法为AMI患者的救治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停留时间的影响因素,探讨针对影响因素进行的优化流程对诊疗效率的影响。方法:以我院急诊收入的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2017年8月至9月按胸痛中心常规救治流程诊疗的61例患者为常规救治组。分析常规救治组患者急诊停留时间的影响因素,并根据影响因素,建立"并联诊疗"的优化救治流程,用于2018年2月至3月的优化救治组(66例)。比较两组急诊停留时间、登记挂号时间、心电图时间、医患沟通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的差异情况。结果:与常规救治组比较,优化救治组急诊停留时间[69.12 (59.88,77.73)min比35.00 (30.00,40.00)min]、登记挂号时间[12.22 (10.23,15.45)min比2.00 (1.00,2.25)min]、心电图时间[8.55 (8.14,9.05)min比3.00 (2.00,4.00)min]、医患沟通时间[9.41 (5.58,14.31)min比5.00 (3.00,5.00)min]、导管室激活时间[10.00 (2.00,17.00)min比3.00(2.00,4.00)min]均显著缩短(P均=0.001)。两组在住院期间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9)。结论:根据STEMI急诊停留时间影响因素制定的优化救治流程,能够显著缩短患者急诊停留时间及各关键环节的用时,提高救治时效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PCI患者的发病-首次医疗接触(FMC)、百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FMC2B)和入门-球囊扩张(D2B)的观察以及不同来院方式对救治时间的影响,探讨胸痛中心运作对STEMI患者急诊PCI的影响.方法 选择435例STEMI急诊PCI患者,通过胸痛中心运作和流程的改进,观察胸痛中心运作对缩短发病-FMC、FMC2B和D2B时间作用.结果 STEMI患者发病-FMC 2010、2011和2012年组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12、62、78 min,各年组间无差异(P=0.368).2010、2011和2012年FMC2B的中位时间分别为287.0、313.5、421.8 min,组间无显著差异(P=0.135).D2B中位时间分别为107、78、59 min,各年组间D2B时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0),通过各种途径转运来院的患者D2B均有明显的改善(P=0.008),但自行来院患者的D2B各年组未见改善(P =0.846).结论 胸痛中心模式不仅仅局限在医院还必须扩大到整区域,缩短发病到再灌注时间必须依靠患者、家庭、社区和完整的医疗保健体系、胸痛救治网络的建设、EMS系统建设和与医院的无缝衔接、规范化胸痛救治流程推广和持续改进以及反复高质量的全员培训.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我院胸痛中心认证前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救治关键指标的变化。方法采取回顾性非同期队列研究方式,以我院通过中国胸痛中心联盟正式认证时间为划分时间点,将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STEMI患者为胸痛中心认证前组(206例),将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STEMI患者为胸痛中心认证后组(284例)。比较胸痛中心认证前后STEMI患者院前救治、院内救治关键指标的变化以及住院期间死亡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的差异。结果胸痛中心认证后组心电图(ECG)远程传输比例[122(43.0%)比62(30.1%),P=0.008]和绕行急诊科或CCU比例[117(41.2%)比64(31.1%),P=0.022]与胸痛中心认证前组比较显著增加,首次医疗接触至完成首份ECG(FMC-to-ECG)[3(2,5)min比5(2,7)min,P<0.001]与胸痛中心认证前组比较显著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S-to-FMC)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6)。胸痛中心认证后组ECG至确诊时间[(76.3±57.9)min比(92.0±65.8)min,P=0.040]较胸痛中心认证前组显著下降;胸痛中心认证后组进入医院大门至球囊扩张(D-to-B)时间[76.0(60.0,88.0)min比94.0(78.0,195.0)min,P<0.001]和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to-B)时间[(96.1±67.3)min比(112.4±84.0)min,P=0.022]均较胸痛中心认证前组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胸痛中心认证后组D-to-B时间<90 min达标率[201(70.8%)比119(57.8%),P=0.003]和FMC-to-B<120 min达标率[180(63.4%)比101(49.0%),P=0.002]均较胸痛中心认证前组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胸痛中心认证后组院内死亡率与胸痛中心认证前组比较,有下降趋势[11(3.9%)比10(4.9%),P=0.65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胸痛中心认证前后组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我院胸痛中心认证后较认证前显著缩短了STEMI救治时间,尤其是D-to-B时间,有助于提高胸痛中心STEMI患者的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抢救过程中应用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的效果。方法将自2019年1-12月进行治疗的STEMI患者68例分成两组,分别予以对照组及干预组患者常规救治流程及标准化救治流程。结果两组对比,干预组分诊时间等急诊时间窗均明显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比,干预组救治成功率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比,干预组心肌再梗死等并发症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EMI患者应用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能够缩短急诊时间窗,提高急诊抢救效率及救治效果,对于降低患者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医联体建设基础上完善县域"胸痛中心"协同救治体系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成效及预后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和2019年1-12月,完善"胸痛中心"协同救治体系建设前后,在我院心内科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STEMI患者161例。回顾分析完善"胸痛中心"协同救治体系建设前后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救治关键时间节点、心脏收缩功能、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以及住院时间、费用等相关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协同救治组STEMI患者的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SO-to-FMC)时间、转诊医院入门到出门(DI-DO)时间、首次医疗接触至到达PCI医院大门(FMC-to-D)时间、发病至首次球囊扩张(SOto-B)时间以及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to-B)时间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到达PCI医院大门至首次球囊扩张(D-to-B)时间均达标(90min),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协调救治组患者术后半年LVEF40%发生率、术后1年MACE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LVEF40%的发生率和住院费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现行"胸痛中心"医联体模式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全科医生对社区冠心病高危患者"网格化"管理,进而完善县域"胸痛中心"协同救治体系的建设,可以有效缩短SO-to-FMC、DI-DO、FMC-to-D、SO-to-B、FMC-to-B时间,能够进一步改善转运STEMI患者PPCI的救治成效及近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进门-球囊扩张时间(DTBT)对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PCI)治疗患者近、远期临床预后、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的影响,为中国胸痛中心建设提供数据参考。方法收集自2012年1月27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接受P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678例,并依据DTBT将患者分为研究组(DTBT90 min,411例)和对照组(DTBT≥90 min,267例),回顾性分析两组基线临床资料、冠状动脉影像特征、PCI相关数据以及术后1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结果 678例患者平均DTBT为(86.7±49.6)min,其中研究组为(64.9±15.6)min,对照组为(135.5±66.8)min。研究组住院时间[(9.6±4.1)d比(10.6±3.4)d,t=3.168,P=0.002]、医疗费用[(5.05±1.62)万元比(5.39±1.81)万元,t=2.019,P=0.044]均优于对照组。主要终点12个月心原性死亡率研究组低于对照组[7.1%(25/411)比12.7%(30/267),χ2=46.130,P=0.013],次要终点术后12个月累计MACE发生率研究组比对照组降低6.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7%(93/411)比29.9%(75/267),χ2=3.070,P=0.080]。结论与DTBT≥90 min相比,控制DTBT90 min能降低STEMI患者PPCI术后12个月随访心原性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信平台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转运和救治流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建立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胸痛中心为核心,"120"院前急救系统、急诊科以及武汉市周边区域不具备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能力的各基层医院参与的微信群。利用微信平台对疑似STEMI患者的病史和心电图等资料进行传输共享。对比分析微信平台应用之前(2014年12月1日至2015年8月31日)和之后(2015年9月1日至2016年5月31日)两组患者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to-B)时间、入门至球囊扩张(D-to-B)时间、住院期间死亡率以及住院天数的差异。结果微信平台应用前行PPCI的急性STEMI患者共计91例,微信平台应用后行PPCI的患者119例。两组患者支架置入、住院期间死亡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微信平台应用后患者的FMC-to-B时间[(115.6±34.0)min比(197.1±45.5)min,P0.001]和D-to-B时间[(80.4±9.3)min比(133.6±36.7)min,P=0.034]时间均较微信平台应用前患者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信平台的应用有助于不具备PPCI能力的医院对STEMI患者进行无缝隙转诊,明显缩短了FMC-to-B和D-to-B时间,提高了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14.
《内科》2019,(6)
目的探讨将优化急诊救治流程运用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中的效果。方法将2017年1~12月救治的STEMI患者32例设为对照组,将2018年1~12月救治的STEMI患者32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救治流程救治,观察组患者采用优化急诊救治流程救治。比较两组患者的急诊救治情况及救治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时间、心电图-导管室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死亡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急诊救治流程能显著缩短STEMI患者的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胸痛中心(CPC)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PCI)疗效及预后分析。方法纳入2015年12月至2017年11月于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并接受PPCI治疗的STEMI患者179例为研究对象。按时间顺序将胸痛中心成立前接诊的患者定义为非胸痛中心组(2015年12月至2016年11月)82例,将胸痛中心成立后接诊的患者定义为胸痛中心组(2016年12月至2017年11月)97例。研究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CPC质控指标首次医疗接触(FMC)、门-球时间(D-to-B),近期预后及医疗费用等情况。结果胸痛中心组与非胸痛中心组相比,FMC时间[(126.23±56.72)min vs.(180.72±77.56)min,P=0.042]、D-to-B时间[(120.63±81.42)min vs.(161.90±109.54)min,P=0.004]下降明显,D-to-B达标率[51.22% vs.21.56%,P=0.01]明显提高。两组住院死亡率、院内心力衰竭发生率及人均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PC建设能明显减少FMC及D-to-B时间,提高D-to-B达标率,提高对急性STEMI患者救治能力及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精细化管理在急性胸痛患者急诊救治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01~2016-12该院急诊科收治并接受常规管理的2 075例急性胸痛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017-01~2017-12该院急诊科收治并接受精细化管理的2 146例急性胸痛患者为观察组。观察组在急诊救治过程中的分诊评估、抢救处置、急诊观察等流程实施精细化管理,将各流程中的每一环节进一步做精做细,对时间节点进行环节管控。对两组护理质量进行评估,并对患者急诊治疗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从首次医疗接触到完成首份心电图的月平均时间、床旁肌钙蛋白检测从抽血到获得结果的月平均时间、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急诊接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STEMI患者急诊分诊准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急性胸痛患者急诊救治过程中实施精细化管理,可提高急性胸痛患者急诊救治的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从而缩短胸痛患者的救治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我院胸痛中心成立前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入门-首次球囊扩张(D2B)时间达标(90 min)比例差异,并分析D2B时间延误原因。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12月在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STEMI病人147例,其中胸痛中心成立前组73例,胸痛中心成立后组74例,分析两组D2B时间90 min比例差异,把D2B时间中各主要时间节点及主要时间延误原因进行划分,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胸痛中心成立后组STEMI病人D2B时间达标比例明显高于胸痛中心成立前组(P 0.05)。胸痛中心成立后组心内科医生接触病人时间延误比例较胸痛中心成立前组有明显降低(P 0.05)。而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开始手术知情时间、知情同意沟通时间、启动导管室时间延误比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胸痛中心成立后组导管室激活时间延误比例较成立前有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成立胸痛中心能明显提高STEMI病人D2B达标比例,提高STEMI病人救治水平。同时随着胸痛中心建设的推进,D2B时间延误原因构成会发生变化,需不断分析总结D2B时间延误原因,结合各中心实际情况不断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信一键启动导管室的模式,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流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围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建立乌鲁木齐市120急救系统及乌鲁木齐周边地区、邻近的不具备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能力的医疗机构等参与的胸痛中心微信群,通过微信平台实现院前心电图等资料传输及早期诊断,将STEMI患者直接转运至我院导管室行PPCI。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行PPCI的STEMI患者的病历资料318例,按是否微信启动导管室分为常规流程组和微信启动组,记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入门-球囊扩张(D2B)时间及达标率、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FMC2B)时间及达标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住院期间死亡率,梗死罪犯血管以及合并急性左心衰、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IABP)辅助等临床资料,比较两组临床数据差异并进行分析。结果:101例为微信启动组,217例为常规流程组,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微信启动组D2B时间[40(27,55)vs. 88(68,121)min,P<0.001]和FMC2B时间[67(55,82)vs. 117(92,150)min,P<0.001]均较常规流程组显著缩短,D2B时间达标率[94(93.1%)vs. 117(50.7%),P<0.001]和FMC2B时间达标率[82(81.2%)vs. 50(23%),P<0.001]均高于常规流程组,微信启动组住院期间死亡率显著降低[3(3%)vs. 20(9.2%),P=0.045],住院时间显著缩短[(7.3±3.1)vs.(8.8±3.9)d,P=0.012],住院费用显著减少[(4.5±1.3)vs.(5.6±1.8)万元,P=0.037],合并急性左心衰竭[5(5%)vs. 28(12.9%),P=0.03]、心源性休克[5(5%)vs. 31(14.3%),P=0.014]以及使用IABP辅助[11(10.9%)vs. 46(21.2%),P=0.016]均显著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梗死罪犯血管及合并恶性心律失常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以胸痛中心为依托,利用微信一键启动导管室的模式,优化了STEMI患者再灌注治疗的流程,缩短了总救治时间,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提高了救治效率,适合进行区域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旨在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施行新的胸痛流程对胸痛中心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救治指标与新型冠状病毒前情况的纵向对比,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胸痛中心流程。方法 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以下简称中大五院)胸痛中心由2019年2~9月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STEMI患者共82例为A组;由2020年2~9月行PCI治疗的STEMI患者共99例为B组,主要通过对比2019年2~9月与2020年2~9月中大五院胸痛中心的STEMI患者“入门-导丝通过时间(door-to-balloon time,DBT)”与“STEMI患者症状到首次医疗接触(symptom to first medical contact,S2FMC)时间”、“首次医疗接触至首份心电图(first medical contact to electrocar-diograph,FMC2ECG)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及患者病死率来...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胸痛中心(CPC)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再灌注时间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根据是否纳入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分为区域协同救治组(160例)和CPC成立前组(92例),比较两组患者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to-B)时间、入门至球囊扩张(D-to-B)时间和FMC-to-B时间<120 min、D-to-B时间<90 min达标率以及住院期间主要并发症;对患者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区域协同救治组FMC-to-B时间[(112.8±87.0)min比(154.5±64.1)min,P=0.022]、D-to-B时间[(84.5±47.6)min比(136.3±62.4)min,P=0.019]较CPC成立前组显著下降;而FMC-to-B时间<120 min达标率(69.6%比48.4%,P<0.001)和D-to-B时间<90 min达标率(82.7%比36.5%,P<0.001)较CPC成立前组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区域协同救治组患者LVEF[(58.7±3.5)%比(53.0±4.2)%,P=0.040]大于CPC成立前组,而MACE发生率(6.0%比12.7%,P=0.044)较CPC成立前组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PC区域协同救治体系有效缩短STEMI患者再灌注时间,减少住院期间主要并发症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