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关于针刺镇痛的机制已有许多报导(首先来自中国,然后是其它国家)。摘其要点可得下列资料。 (1)在神经传导递质方面:针刺改变了神经中枢内的神经传导介质(NT)的量,或改变了中枢NT的量影响针刺镇痛作用的方式。五羟色胺、乙酰胆硷和鸦片样物质(OLS)可归类为增强针刺效果的物质,或者这些物质是因针刺而增多;反之,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纳络酮是对针刺镇痛起相反作用的物质。可以认为,针刺的效果与上述物质有关,但主要是五羟  相似文献   

2.
P物质神经元及纤维广泛分布于下丘脑.延髓及脊髓等有关心血管调节中枢区域。目前认为,延髓—脊髓P物质能神经通路在血压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中枢神经介质乙酰胆碱调节心血管活动可能是通过P物质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3.
P物质是由VouEuler和Gaelum于1931年在猫的脑和小肠的提取液中发现的一种强效舒血管物质,阿托品不能阻断其作用,是由11个氨基酸组成的小肽,它能参与血压、生殖、痛觉等多方面生理功能调节。本文应用放射免疫方法,在分娩活跃期,行针刺镇痛前后,测产妇血中P物质含量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针刺后可明显降低产痛时产妇血中P物质含量。因此可以推断,针刺减少了痛觉传入递质—P物质的释放,而产生镇痛效应,似可以P物质含量变化来作为判定针刺镇痛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用切断家兔双侧迷走神经和损毁交感神经末梢的方法,来探求心肌中P物质的来源。结果表明:心房肌中有2/3的P物质的来源与迷走神经有关,有1/3的P物质来源与交感神经有关。心室肌中有2/3的P物质来源与交感神经有关,有1/3的P物质来源与迷走神经有关。  相似文献   

5.
P物质与镇痛     
P物质是从脑和肠内提取出来的一种11肽,其分子量约为1340。在外周具有促进平滑肌收缩、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等作用。近年来发现:它还是第一级感觉神经元的末梢所释放的一种神经介质,可以传递痛觉冲动。 本文作者发现,给小鼠脑内注射2毫微克P物质  相似文献   

6.
多胺,一般指腐胺、精脒、精胺等一类低分子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细胞内。多胺的生物学功能主要参与细胞内的代谢调节,直接或间节地影响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早在1965年,Abrams·A等已发现多胺影响细胞的功能,包括对生物膜功能的影响.多胺物质能兴奋氨甲酰—P:葡萄糖磷酸转移酶和葡萄糖—6—磷酸水解酶并提高葡萄糖—6—磷酸酶对磷酰基物质(phosphoryl substrates)的亲和力.其机理已被证明是多胺与生物膜相互作用的结果。实验证明,细胞内核酸、蛋白质、酶类和某些激素的代谢,都与多胺的存在和含量有关。细胞内多胺的含量与其限速酶——鸟氨酸脱羧酶  相似文献   

7.
中枢阿片肽介导不同频率电针镇痛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医学认为,体内有两套与痛觉相关的系统,一是痛觉的传导系统;二是痛觉的调制系统(内源性镇痛系统),针刺可激活调制系统产生镇痛作用。 中枢阿片肽主要分三大类,即β—内啡肽(β-EP)、脑啡肽(ENK)与强啡肽(DYN),它们是内源性镇痛系统的主要神经化学基础物质。研究表明,低频(2Hz)与高频(100Hz)电针可激活不同的中枢部位,释放不同类型的阿片肽,作用于不同的阿片受体而发挥镇痛效应。现结合有关工作与资料予以简述。 1 脑内β-EP介导低频电针镇痛  相似文献   

8.
苗蔚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7):2600-2600
8月26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细胞》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感觉系统研究组及其合作者完成的研究论文。论文阐述了张旭等科学家发现调控阿片类物质镇痛作用新原理的有关成果。这一发现突破了痛研究中对P物质和阿片类物质两大痛觉调控系统的传统认识,揭示了P物质前体分子是直接调控阿片系统镇痛功能和吗啡耐受的关键分子,为发展新型镇痛药物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尾核不仅参与躯体运动的调节,也和感觉机能有关。剌激尾核可选择性抑制各种感觉剌激在联络皮质和丘脑内侧部分的非特异性反应。剌激尾核能治疗恶痛,提高针剌镇痛作用;损毁家兔尾核,针剌镇痛效应显著降低,所以,尾核在针剌镇痛中的作用引起人们极大的重视。尾核内含有多巴胺(DA)、5-羟色胺(5-HT)、乙酰胆硷(ACh)、P 物质、内源性吗啡样物质以及 r-氨基丁酸(GABA)等多种神经递质和对这些递质敏感的神经元。本文重点介绍尾核和多巴胺神经元及其与针剌镇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脊髓P物质是伤害性传入末梢释放的一种兴奋性递质,它既可传递痛觉信息,又有镇痛作用。在脊髓水平参与痛觉调控,而电针在脊髓水平可能是通过内源性阿片肽抑制SP而产生镇痛作用。本文对近十年来脊髓P物质参与痛觉调控及在电针镇痛中的作用的研究状况作了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11.
针刺镇痛机理是目前很被重视的问题,国内外普遍开展了研究,已提出了不少学说和论点。有的是从生理角度出发,有的是认生化范围入手。但总的看来,都还没有真正解决这一难题。例如,有人认为是针感兴奋了某一中桓结构(如中央中核)对痛敏神经元(如束旁核)起到抑制作用;针刺使某一化学物质(如5—羟色胺,吗啡样物质)释放就能镇痛……都还不够全面,并不能解释所有针刺引起感觉变化的问题(如针刺可使感觉减退者恢复感觉),也不能进而解释许多有关疼痛生理的问题(如功能性痛与不痛)。因为这些学说和论点基本上都是以现有的一些疼痛生理学为基础的,而目前所有的疼痛生理学说都还是很不完全的。孤立地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自控硬膜外镇痛对腰神经根性痛病人血浆β内啡肽和P物质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腰神经根性痛病人42例,采用自控硬膜外镇痛及硬膜外腔注射甾体抗炎药物,每周1次,共3次,记录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测定治疗前后血浆β内啡肽和P物质的含量。结果治疗过程中,随疼痛症状的逐步改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由8.62±1.18降至1.54±1.03,β内啡肽逐渐上升,P物质逐渐减少(P<0.01),总有效率为92.9%。结论自控硬膜外镇痛可有效地治疗腰神经根性痛,在一定程度上可通过β内啡肽和P物质反映。  相似文献   

13.
抗组织胺药物镇痛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30年代后期就已发现组织胺可能是切口疼痛的介质之一。后来确认组织胺是所有细胞的一种成分,当注入人体皮肤时可以兴奋多种类型的“伤害感受器”。细胞受损即可释放组织胺,产生疼痛、血管扩张和水肿等表现。这种效应可能受到P物质神经源性介导释放的调节。来自初级传入神经  相似文献   

14.
许多资料都表明P物质(SP)是与痛传导有关的感觉介质,它广泛分布于感觉径路的一级神经元及其末梢和中枢神经系统内。并且,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P物质的含量有一定的变化。如:切断脊神经后根后,P物质集聚在神经节的一端,而在脊髓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针麻工作者,很早就根据辩证法的观点,提出“痛”与“抗痛”是并存于体内的一对矛盾,设想体内存在着一种抗痛机能,并研究了某些具有抗痛功能的脑结构(如尾核、中缝核等)及其与针刺镇痛的关系。国外于1973年、1975年分别从动物脑内发现阿片受体,以及与受体相互作用的内沅性吗啡样物质后,为上述设想提供了分子水平的依据。有关内啡肽(各种内沅性吗啡样肽的总称)的研究,被认为是“当前神经科学领域中发展最快的新课题”。由于这一发现揭示了脑内一  相似文献   

16.
中医认为,痤疮的病因病机多与湿、热、瘀、毒有关,临床主要分为肺经风热、脾胃湿热、肝郁气结、痰湿瘀滞等证.西医认为其病因病机多与激素分泌、毛囊皮脂腺分泌、角化异常、微生物感染、免疫功能异常及P(Substance P,SP)物质影响有关.对于痤疮的治疗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应用西医治疗,二是应用中医治疗,三是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组大鼠骨组织中P物质和骨密度的变化,为研究特种作业环境中骨组织的变化提供依据。方法:通过DEXA和ABC免疫组化分别测定9、18和27个月龄组大鼠的骨密度和胫骨干骺端的P物质。结果:9、18和27个月组的大鼠骨密度分别为0.2878±0.0188、0.3303±0.0288和0.2619±0.0322,P物质是++、+++和++++。结论:大鼠在27个月龄时已处于老年化,骨密度减少,而P物质随增龄而增加,骨密度与P物质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认为骨衰老早期骨密度无明显变化,此期骨组织中的P物质已有量的改变,对早期预测骨衰老有一定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超前镇痛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及患者血浆P物质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选择45例自愿参加研究的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超前镇痛组(A)、对照组(B)和全麻组(C),每组15例。分别于入室后、术毕、术后12h和24h这4个时间点采末梢静脉血3ml,用放免法测定标本中血浆P物质的浓度和血清IL-6的浓度,并于术后不同时间点观察视觉模拟(VAS)评分。结果患者术后8、12、24h的VAS评分A组显著低于B组和C组(P〈0.01)。患者术后12、24h的血浆P物质与血清IL-6的浓度A组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5或〈0.01),而B组和C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超前镇痛能够减轻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降低患者血浆P物质及血清IL-6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枳实对大鼠胃肠电活动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研究枳实对大鼠胃肠移行性综合肌电(MMC)的影响及其与P物质的关系,方法:采用电生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枳实灌胃前后大鼠胃肠电活动及P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浓缩枳实液可使大鼠胃肠MMC活动相时程与周期比值(A/T)增大,胃肠肌间神经丛内P物质增多,结论:枳实对大鼠胃肠MMC具有兴奋效应并可能与P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20.
我们以前的工作证明,针刺镇痛与大鼠各脑区氧耗量,三磷酸腺苷酶和碳酸酐酶的活性,以及第二信使物质 C—AMP 的含量有密切关系.认为针刺镇痛是一个复杂的生化代谢过程,是对中枢神经系统一个综合的调控结果.通过文献复习,近20年来,人们证明了多胺(一般指尸胺、腐胺、精脒与精胺)是一切生物体生命功能的调控物质。实验证明,多胺可抑制胃酸的分泌而起抗溃疡的作用;多胺还具有中枢镇痛作用,与美散痛(Methadon)吗啡,或类阿片活性肽的镇痛机理有其相似,之处。即:它们可通过对前列腺素水平的调控,从而影响细胞 C—AMP 水平,反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