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中风 每年入冬以后,各医院急诊科的中风患者骤然增多.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20问     
《rrjk》2010,(24)
进入冬季,各医院门诊中风患者明显增多。冬季是中风高发季节,由于发病急,来势猛,难以预测,病死率和病残率较高,近年来中风有年轻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春季到来,各大医院接诊的中风患者骤然增多。春季气温、气压多变,忽冷忽热,极易造成人体血管的舒缩变化,使老年人本身已经硬化的脑血管难以适应而导致中风发生。而高血压和颈椎病是诱发中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中风,即急性脑血管意外的总称,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我国年平均发病率为219/10万,患病率719/10万,而且逐年上升,夏季(7~8月)中风病人有逐渐增多趋势。  相似文献   

5.
我国每年"中风"(学名脑卒中)新发病例达250万,死亡病例达200万,即每12秒就有一个"中风"新发病人,每21秒就有一个人死于"中风",且近年来年轻人发病有增多趋势."中风"患者中有75%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等残障,其中生活不能自理的重残占40%.如果不采取有效防控措施,预计到2030年,全国将有3100万"中风...  相似文献   

6.
高花兰 《药物与人》2009,(11):25-25
秋冬时节.剧烈的天气变化让很多老年人脆弱的血管承受不住.脑中风的病人开始增多。中风之后.不仅病人难受.家里人也跟着着急上火.更多的是担心患者什么时候才能恢复到以前的模样。中风后药物治疗固然重要.  相似文献   

7.
于伟 《健康博览》2005,(4):16-18
由冬春脑血管意外增多引出的话题   每年,中风有两个高发时段:秋冬和冬春两个季节交替时期,温度、气压、湿度等剧烈变化,为诱发老年脑中风最主要的客观原因.另外,春末夏初时节,天气时雨时晴,气温忽冷忽热,也是中风容易发的时期.据浙江省中医院急诊中心反映,近段时间几乎每天都有患急性脑血管意外的患者,较之去年同期有明显增加,尤其是危重的脑血管病人的增多,是历年来所少有的现象,可能与今年天气温度低于往年,寒冷天气增多有关.   ……  相似文献   

8.
中风患者多见于老年人。凡上了年纪的人,特别是有家族史的人,更不能掉以轻心,应引起高度的重视,预防中风的突然发生。 中风是指脑血管的病变,如脑动脉的变性,脑动脉硬化、脑动脉瘤破裂等病所致。中风在临床上可分为脑梗塞、脑血栓、脑溢血、脑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多种类型。颅腔是个半封闭的腔隙,容纳脑及颅内的被膜、血管等。由于颅内液体增多,压迫脑组织,使脑压升高,形  相似文献   

9.
中风也称脑卒中,分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种类型。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头针治疗中风是一种经临床验证卓有成效的治疗方法。目前临床上运用最为普遍的是头针、体针、舌针及穴位注射。近年来头针和体针、舌针、电针结合治疗中风的文献日趋增多。多种针灸治疗手段结合,有利于瘫痪肢体功能恢复,较单一传统针灸疗法具有明显优势。头针、体针、舌针及针灸配合药物治疗各有特长,辨证论治综合运用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同时证实针灸对中风患者症状的改善和后遗症的康复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风也称脑卒中,分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种类型。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头针治疗中风是一种经临床验证卓有成效的治疗方法。目前临床上运用最为普遍的是头针、体针、舌针及穴位注射。近年来头针和体针、舌针、电针结合治疗中风的文献日趋增多。多种针灸治疗手段结合,有利于瘫痪肢体功能恢复,较单一传统针灸疗法具有明显优势。头针、体针、舌针及针灸配合药物治疗各有特长,辨证论治综合运用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同时证实针灸对中风患者症状的改善和后遗症的康复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急性脑血管意外俗称中风,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的特点。随着我国人口不断老龄化,同时社会竞争压力日益增强,心脑血管疾病增多,中风发病率越来越高。脑血管疾病是我国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存活者一般遗留有轻重不等的偏瘫、失语和痴呆等后遗症,对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严重压力和负担。本文将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金秋10月,天气由热转凉,秋雨渐多,昼夜温差悬殊,是多种疾病的高发期。老年人因脏器“老化”,功能减退,适应性差,抵抗力弱,更易发病。因此,要重视预防。1.伤风感冒。从10月下旬始,由于气温下降,伤风感冒病人增多。研究认为,在气温下降和空气干燥时,感冒病毒的致病力增强。当环境气温低于15℃时,上呼吸道的抗病力下降。因此,着凉是伤风感冒的重要诱因。要合理更衣,加强锻炼,增强体质。2.中风。研究认为,10月末和11月初是高血压病发作的第一高峰期,据临床统计,90%以上的中风病人有高血压病史。因此,此时的中风病人明显增多,这与气温低、气压高…  相似文献   

13.
在院前急救的疾病谱中,中风的救护量是属于“大户”,仅次于创伤、心脏病和呼吸道急诊。原来患有高血压的老人,由于脑动脉硬化,再加上因冬季气温骤降、寒潮袭击而诱发脑血管意外(中风)的患者急骤增多,其中不少老年患者因在家中急救、护理不当,贻误治病导致死亡的屡见不鲜。因此,患者发病后在家庭中抢救是否及时、处理是否妥当,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一般来讲,家庭急救中风病人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中药熏洗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护理方法和要领.方法 对中风后肢体偏瘫的患者78例,分为 2 组:观察组 41 例给予中药熏洗治疗每日40 min,每日1次,同时配合常规药物治疗及针灸;对照组37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针灸.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6%,对照组为 83.2%,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 0.05).结论 随着中风发病率的增加,中风偏瘫患者也日益增多.我院在2010~2011年使用中药熏洗治疗中风后偏瘫的患者,疗效满意,现总结治疗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5.
《长寿》2010,(1)
中风即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是人类三大致死性疾病之一。约75%的存活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认知障碍等后遗症。每年入冬以后,各医院急诊科的中风患者骤然增多,这是因为人体受冷空气刺激后,导致交感神经异常兴奋,全身毛细血管痉挛性收缩,易引起血压升高,再加上中老年人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  相似文献   

16.
筱武 《长寿》2010,(1):23-23
在冬季,最令人担心的就是患高血压的老年人。这是因为,低温可使体表血管弹性降低,外周阻力增加,使血压升高,进而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即中风)。寒冷的刺激还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从而使小动脉痉挛收缩,增加外周阻力,使血压升高。因此,高血压病人在冬季要注意做好自我保健,预防中风发生。  相似文献   

17.
中风偏瘫也被叫做半身不遂,是指一侧肢体不能自己控制活动,活动不利或完全不能活动。偏瘫病人常伴有同侧肢体的感觉障碍如冷热不知、疼痛不觉等。患中风后,大部分患者都遗留偏瘫,不仅由于生活不能自理给患者带来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国内外学者近年来对中风偏瘫康复训练的中西医护理研究日益增多。给予偏瘫患者早期康复训练和中西医护理,能够恢复肢体的部分功能,降低了致残率,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正从中医角度来说,"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冬天更易外中"风邪"而诱发中风。缺血性、出血性中风都会在冬春季节如过年前后高发。寒冷刺激人体神经,使外周血管阻力增大,血压极易升高,而致硬化的脑血管极易破裂,出现脑出血;其次,寒冷可使血管收缩,血流不畅,又能使人体血液中纤维蛋白浓度升高,加上气候干燥,容易引起血液黏稠度增加而加速形成血栓。如果不幸在寒冷季节引发中风,病人合并症也相应增多且康复  相似文献   

19.
杨峰 《长寿》2011,(10):40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老年痴呆症的患病率也随之升高,它已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癌症、中风而导致老人死亡的"第四大杀手"。对待老年性痴呆症,关键在于预防,而有氧代谢运动,则是不花钱的良方。  相似文献   

20.
凌瑞琴 《长寿》2013,(8):72
入伏以来,天气持续高温,脑中风的患者明显增加,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居多。据临床统计资料显示,一年四季中,有两个中风发病高峰期,即寒冷的冬季和气温在32℃以上的盛夏,而且气温越高,患中风的危险越大!这是因为三伏天气温高、气压低,身体排汗及水分蒸发量增多,为了散热,皮肤血管扩张,皮下血液循环的血流量是正常气温下血流量的3~4倍。这种超常的血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