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他林治疗术后顽固性呃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部手术后时常有顽固性呃逆发生,且一般处理方法又难以奏效。患者极为痛苦。近来我们对7例术后呃逆患者使用利他林治疗,效果较好。用药方法及效果:利他林10~20mg,用5%葡萄糖溶液稀释后静脉缓慢注射。静注后7例呃逆逆均立即停止。其中3例曾用安定、阿托品、度冷丁、麻黄素及按摩耳穴无效,而改用利他林后呃逆立即停止。1例使用利他林10mg 2小时后呃逆复发,再用利他林10mg足三里封闭,同时静脉追加10mg后呃逆停止再未复发。但随后出现轻微头痛,血压轻度增高,均自行缓解。讨论:一、呃逆原因:膈肌由膈神经支配,膈神经起源于C3~6。呃逆反射的传入神经纤维是迷走神经,膈神经,T6~12交感神经链。传出神经纤维是膈神经。可能还有其它传出通路。反射中枢在C3~5水平。脑部可能没有特殊的中枢调节呃逆。呼吸中枢、膈中枢以及视丘交感中枢的联合作用,可能担  相似文献   

2.
1989年6~10月我们应用体外膈肌起搏器(EDP)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19例,其中慢支13例,哮喘1例,肺心病3例,肺冠心病2例,病程5~40年。一、治疗方法:患者取坐位,17例于颈部两侧胸锁乳突肌下1/3外缘,即膈神经处(2例因左侧胸膜增厚及钙化,仅于右侧膈神经处)放置阴极(治疗电极),阳极(参考电  相似文献   

3.
我们自1988年以来,用体外膈肌起搏治疗危重病人顽固性呃逆5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与治疗结果男29例,女21例,年龄42~75岁,平均56.3岁。原发病:上消化道出血12例,肺心病10例,脑血管病7例,风心病5例,尿毒症5例,病毒性脑炎3例,肝硬化3例,急性心肌梗塞3例,肺癌2例。凡经常规应用镇静剂、解痉剂、针灸、中药、屏气等反复治疗无效者为顽固性呃逆,遂用体外膈肌起搏治疗。治疗方法:体外膈肌起搏应用中山医科大学自行设计的EDP-I型体外膈肌起搏器。病人取半卧位或卧位,将两个治疗电极分别置于两侧胸锁乳突肌外缘下1/3处,无关电极分别置于两侧胸前皮肤,每次治疗30分钟,呃逆反复发作可重复应用。疗效判断:(1)显效:治疗1~2次呃逆即消失,并至出院未再复发者,(2)有效:治疗后呃逆减轻或重复应用仍有效者。(3)无效:治疗3次以上呃逆不减轻者。结果:显效40例(80%);  相似文献   

4.
受试者26例膈肌衰弱病人并以84例健康人作对照,年龄分别为26~73岁和21~79岁,身高分别为157~200cm 和152~205cm。用隔离刺激器发放的方波脉冲经皮刺激膈神经。刺激电极(直径5mm)置于环状软骨水平,胸锁乳突肌后缘。刺激频率1Hz作用时间0.1ms,电压80~160V。记录膈肌动作电位的电极置于第7和第8肋间隙。  相似文献   

5.
对肩顶部、锁骨及胸骨上端部位的手术,以往我们大多采用全麻、硬膜外麻醉、肌间沟阻滞或局麻,对病人生理干扰大,且有危险性;肌间沟阻滞及局麻则镇痛不全。近年来,我们改用颈丛神经浅丛阻滞,效果满意。 1.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头转向健侧。两臂自然下垂。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相当于第四颈椎横突位置注一皮丘,左手提起胸锁乳突肌,右手持针沿皮丘处在胸锁乳突肌深面穿刺进针1.5cm,回抽无血,缓慢注药10ml,边注药边退针,退至皮下  相似文献   

6.
1990年 10月~ 2 0 0 0年 10月 ,我院收治胸部刺伤膈肌破裂 2 2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 2 2例患者中 ,男 2 0例 ,女 2例 ;年龄 16~4 0岁。刺伤位于左胸 18例 ,右胸 4例。就诊时间 :17例在 2 4小时以内 ,5例为伤后 2 4~ 4 8小时。患者均有胸闷、胸痛 ,其中有呼吸困难者 18例。手术与结果 :患者均在入院后 15小时内施行手术。术中见膈肌裂口 2~ 5 cm。患者合并血胸 15例 ,气胸 11例 ,合并胃裂伤 10例 ,肺裂伤 9例 ,脾裂伤 4例 ,肝裂伤 4例 ,肾裂伤 1例。 13例患者发生左侧膈疝 ,疝入左胸的脏器依次为大网膜、胃、结肠、小肠、脾。…  相似文献   

7.
我们应用利多卡因、氯丙嗪内关穴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32例(患者年龄27~70岁,病程2~10天),效果显著。其中流行性出血热24例,上消化道大出血4例,脑出血、肝硬化腹水各2例。 方法及结果:注药前以11/2号针头直刺双侧内关穴15~20mm,得气感后注射2%利多卡因1ml、氯丙嗪12.5mg(每侧各半)。若注射1次见呃逆不止,第二天可再注射1次。本组注射1次呃逆消失24例,2次6例,3次1例。 讨论:内关穴注射利多卡因和氯丙嗪可达到舒肝和胃、理气降逆的目的。利多卡因通过调节植物神经功能,反射性地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使膈神经由兴奋状态转为抑制;或直接作用于膈神经使之抑制。氯丙嗪则通过阻断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使兴奋性增高、功能紊乱的膈神经得到抑制和调整,两药合用,有协同作用。我们体会,穴位注射药物量以  相似文献   

8.
呼吸肌疲劳与撤机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近 2 0年来 ,随着呼吸生理学及其实验手段的发展 ,人们已较清楚地认识到 ,作为呼吸运动动力泵的呼吸肌出现疲劳 ,特别是吸气肌疲劳 ,是呼吸衰竭发病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 ,在各种与呼吸功能不全有关的疾患 ,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神经肌肉疾病等的治疗中 ,对呼吸肌肌肉功能的评价和治疗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人的呼吸肌由膈肌、肋间肌和腹肌 3部分组成 ,另外还有辅助呼吸肌 ,包括胸锁乳突肌、颈部、背部及肩带肌肉 (斜角肌、斜方肌等 )。按功能分类 ,呼吸肌可分为吸气肌 (膈肌、肋间外肌、胸锁乳突肌等 )和呼气肌 (肋间内…  相似文献   

9.
王风华  姜勇  杨福兰 《山东医药》2002,42(22):70-70
1999年 2月~ 2 0 0 1年 5月 ,我院采用穴位注射 6 5 4 - 2治疗肝癌呃逆 5例 ,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 5例均为男性 ,年龄 37~ 5 6岁。呃逆持续 2 4小时以上者 3例 ,10小时以上者 2例。用 2 ml注射器、5 .5~ 7号针头抽取 6 5 4 - 2 10 mg,选择一侧内关穴常规消毒 ,垂直刺入 2~ 3cm ,稍作提插 ,出现酸、胀、重、麻针感后抽吸无回血 ,便缓慢注入药物 ,拔针后用拇指腹按揉5 min。结果 :2例于注射后 5 min内停止呃逆 ,无复发 ;2例于2 0 min后奏效 ,无反复 ;1例于注射 30 m in后奏效 ,但第二天复发 ,再次注射后 2 0 m…  相似文献   

10.
亚急性甲状腺炎因有咽喉部疼痛常就诊于耳鼻喉科。近5年来 ,我院曾遇 10例亚急性甲状腺炎 ,均被误诊 ,现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3例 ,女 7例 ;年龄 2 0~ 5 0岁。主要症状均为咽痛 ,吞咽时加重 ,伴随发热 4例 ,声嘶 1例 ,耳痛、耳鸣 1例 ,颈侧痛 2例。发病前均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查体 :甲状腺均有不同程度的肿大、表面光滑、质韧、有压痛、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 ,其中 3例肿大的甲状腺上可触及结节 ;颈部淋巴结不大 ;2例 1侧胸锁乳突肌中上部压痛 ;6例咽部充血。误诊为急性咽炎 5例 ,急性喉炎 1例 ,卡他性中耳炎 1例 ,颈动脉炎 2例…  相似文献   

11.
靳松 《山东医药》2008,48(18):50-50
对45例手术治疗的腮腺良性肿瘤患者,采用胸锁乳突肌瓣修复术区.随访6个月~1 a,局部凹陷畸形不明显,Frey综合征发生率13.3%(6/45),与对照组的52.3%(23/44)相比,P<0.05.认为胸锁乳突肌瓣用于腮腺良性肿瘤手术后局部组织缺损的修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1994年 1月~ 2 0 0 2年 1月 ,我院共收治季肋部刀刺伤 86例。现报告如下。资料分析 :本组男 84例 ,女 2例 ;年龄 14~ 66岁 ,平均3 1.8岁。左侧伤 5 4例 ,右侧 3 0例 ,双侧 2例。合并左侧膈肌破裂 41例、肋骨骨折 2例 ,膈疝 19例 ,胃破裂 3 0例 ,脾破裂 1例 ,血气胸 3 5例 ;右侧膈肌破裂 2 0例、肋骨骨折 3例 ,肝破裂19例 [巨大肝破裂 (15 cm× 5 cm) 1例 ] ,血气胸 15例。入院后均予封闭伤口 ,必要时胸腔闭式引流 ,并视其病情发展行手术治疗。结果 :左侧膈肌破裂 41例中 ,首诊确诊 3 1例 ,误漏诊10例 ;右侧膈肌破裂 2 0例中 ,首诊确诊 15…  相似文献   

13.
张楠 《山东医药》2011,51(50):98-99
目的观察小剂量吗啡联合地塞米松在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5例行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C组。根据患者手术部位采用腋路或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手术持续时间2h左右。臂丛神经阻滞用药0.375%罗哌卡因和0.5%的利多卡因混合液30-40ml。A组神经阻滞用药混合液加地塞米松10mg,B组神经阻滞用药混合液加用吗啡2mg,C组神经阻滞用药混合液加用地塞米松10mg、吗啡2mg。结果A、B、C组有效镇痛持续时间分别为(9.6±1.2)、(23.5±1.4)、(38.2±1.5)h,B组与A组比较,P〈0.05;C组与A、B组比较,P均〈0.05。A组无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出现;B组出现恶心呕吐7例、皮肤瘙痒6例、呼吸抑制1例;C组出现恶心呕吐2例、皮肤瘙痒1例、呼吸抑制1例。B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与A组比较,P均〈0.05;C组与A组比较,P均〉0.05。结论臂丛神经阻滞术加用小剂量吗啡和地塞米松,可显著延长术后镇痛时间,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4.
评价Champion 730 2心脏起搏系统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 9例患者 ,男 6例 ,女 3例 ,年龄 6 7.0± 10 .9(4 3~ 81)岁 ,其中病窦综合征 5例 ,Ⅲ度房室阻滞 4例 ,术前均伴有晕厥、乏力、气短等心动过缓症状。植入时的起搏阈值 0 .5 6± 0 .15V(脉宽 0 .5ms)、阻抗5 0 0 .0± 10 0 .8Ω(5V起搏时 )、R波振幅 12 .2± 3.6mV。本组病例术后晕厥、气短、乏力等心动过缓症状消失 ,无头晕、胸痛等特殊不适 ,无囊袋血肿及破溃发生 ,亦无胸大肌跳动、膈肌刺激症状出现。 1例于置入第 4天出现竞争心律 ,X线证实电极由右室流入道脱位至…  相似文献   

15.
陈龙  王东  杜珍 《山东医药》2010,50(46):82-83
目的比较5种不同的腮腺切除术,探讨预防手术并发症的腮腺切除方法。方法对92例行腮腺浅叶切除术的良性腮腺肿瘤患者术前随机分为A、B、C、D、E组。A组25例(为对照术)行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B组18例术中保留咬肌筋膜;c组14例术中不保留咬肌筋膜,植入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ADM)覆盖创面;D组19例保留咬肌筋膜并辅以ADM植入:E组16例保留咬肌筋膜,用胸锁乳突肌瓣修补腮腺切除后的缺损区。观察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B、C、D、E组术后发生涎瘘者分别为2、1、1、0、0例,面瘫分别为1、0、0、0、0例,组间比较,P均〉0.05;术后发生面部凹陷者分别为16、11、9、12、0例,E组发生率最低(P〈0.05);发生Frey综合征者分别为17、3、3、1、1例,A组最高(P〈0.05)。结论采用保留咬肌筋膜联合胸锁乳突肌瓣修补腮腺切除区的腮腺浅叶切除术,可有效预防术后面部凹陷畸形及Frey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自1980年6月至1990年8月,我们应用胸锁乳突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11例,取得较好效果。1.临床资料:11例中,男6例,女5例;年龄36~68岁,平均54岁。均为恶性肿瘤,其中颊部6例,舌部3例,牙龈与口底部2例,此11例均无远处转移,手术治疗后局部无瘤存在,残留的缺损创面可在同侧胸锁乳突肌的中下段设计单岛或双岛状  相似文献   

17.
赵光灵  刘卓吾 《山东医药》2003,43(30):63-63
20 0 2年 10~ 12月 ,我们将艾司洛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 ,并观察其对心血管的影响。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文 ASA ~ 级急症上肢手术患者 4 8例 ,男 32例 ,女 16例 ;年龄 2 0~ 5 5岁 ;体重 4 5~ 70 kg。无心脑血管疾患 ,无特殊药物应用史 ,术前收缩压 (SBP)、舒张压(DBP)、心率 (HR)、心电图均正常。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2 4例 ,两组间性别、年龄、病情均无显著性差异。方法 :两组术前 30分钟肌注安定 10 mg、阿托品 0 .5 mg,用 1.5 %利多卡因与 0 .12 5 %布比卡因混合液 2 0 ml进行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 ;治疗组在臂丛阻滞…  相似文献   

18.
198 4~ 1998年 ,我院共收治外伤性膈肌损伤患者 2 0例 ,其中合并膈疝 12例 ,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17例 ,女 3例 ;年龄 10~ 6 0岁。其中闭合性损伤 13例 (有 11例合并膈疝 ) ,开放性损伤 7例 (1例合并有膈疝 )。临床表现为胸闷呼吸困难伴胸痛 19例 ,恶心呕吐伴腹痛 18例 ,休克 9例。术前经 CT、胸片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 ,明确诊断膈损伤并膈疝者仅 6例 ,余均在手术中发现。手术全部使用气管插管麻 ,经胸切口 4例 ,经腹切口 13例 ,经胸腹联合切口 3例。 2 0例患者合并胃破裂 4例 ,肝破裂 2例 ,脾破裂 5例 ,骨盆骨折尿道断裂 1例。除 …  相似文献   

19.
刘炳国 《山东医药》2001,41(3):69-70
星状神经节阻滞广泛用于各类疼痛的治疗。 1998年以来 ,我们对 16例过敏性鼻炎患者行星状神经节阻滞 ,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本组男 18例 ,女 14例 ;年龄 18~ 49岁 ,平均 2 8.6± 5 .5岁。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喷嚏、鼻塞、嗅觉障碍、头痛、耳鸣、流清鼻涕及听力障碍 ,心功能 ~ 级。将 3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 16例 ,给予扑尔敏、非那根、激素、维生素等治疗 ,治疗组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星状神经节阻滞方法 :患者仰卧位 ,伸展颈部 ,稍张口使颈部肌肉放松。常规消毒皮肤 ,术者食指和中指将颈动脉和胸锁乳突肌推向外侧…  相似文献   

20.
侯晓丽  姜学兵 《山东医药》2004,44(23):74-74
近年来 ,我们采用阿托品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胃部手术后顽固性呃逆 2 1例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 :本组 4 1例患者 ,其中男 2 7例 ,女 14例 ;年龄 2 9~ 72岁 ,平均 4 9.3岁 ;其中胃穿孔修补术 4例 ,胃癌根治术 2 2例 ,胃大部切除术 15例 ;术后均出现顽固性呃逆。将4 1例患者随机分为穴位注射组 2 1例和肌肉注射组 2 0例 ,两组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 (P>0 .0 5 )。穴位注射组患者平卧 ,用 5 m 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阿托品 ,常规消毒后于双侧足三里穴垂直刺入 ,反复提插刺激 ,得气后回抽无回血 ,每侧注入阿托品 0 .5 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