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伤椎内植骨术治疗新鲜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并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术治疗新鲜胸腰椎骨折3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测量伤椎前、后缘高度和 Cobb 角,比较植骨后推体高度的恢复度和 Cobb 角的纠正度.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5个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5.4个月.全部随访患者未出现断钉、断棒及椎弓根钉拔出.所有病例术后及随访时椎体高度和 Cobb 角均纠正良好,脊柱椎体排列良好,椎体内植骨融合良好.其中11例1年后,10例1年半后取内固定物,取内固定物半年后拍片未见椎体高度丢失和塌陷.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伤椎内植骨术治疗新鲜胸腰椎骨折治疗能不仅有效恢复伤椎高度,尽早形成伤椎的骨性愈合,增加伤椎前、中柱的支撑力,重建了伤椎前、中柱的稳定性,而且保留伤椎邻近节段的运动单元功能,恢复脊柱的生理功能,有效防止断钉、内固定物松动、椎体前缘高度丢失、Cobb 角变大、继发腰椎不稳、临近节段间盘退变以及椎管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短节段跨伤椎固定联合经伤椎注入液态人工骨强化和单纯短节段跨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95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资料,其中A组(40例)采用短节段跨伤椎固定结合可注射液态人工骨(硫酸钙骨水泥)伤椎椎体成形,B组(55例)采用短节段跨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所有患者术后随访至少12个月。对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椎管侵占率和VAS疼痛评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术后伤椎后凸Cobb角、椎管侵占率、伤椎前缘压缩率及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A组与B组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0.05),两组术后长期随访伤椎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压缩率、VAS评分,B组较A组疗效好,结果有显著性差异(<0.05)。结论经伤椎液态人工骨强化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更加牢固的固定效果,前中柱重建稳定,后柱固定牢固,矫正度丢失少,疗效满意,是治疗单一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胸腰爆裂骨折短节段固定附加伤椎置钉内固定并椎体内植骨不融合临床疗效。 方法 2011年1月-2013年8月选择51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给予附加伤椎固定的三椎体固定,并经伤椎椎体内植骨,不融合进行临床研究。 结果 51例随诊3~26个月,平均18个月,椎体高度和后凸角无明显丟失,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术后CT片显示椎管狭窄得到明显改善。脊髓损伤恢复程度,按Frankel分级标准评定,平均改善2~3级。 结论 胸腰椎爆裂骨折行伤椎固定使术后脊柱稳定性増加,有利于矫正后凸畸形,保留了胸腰椎运动节段,可有效防止创伤后椎间盘退变的发生,有利于脊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路复位固定、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术,治疗脊柱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经伤椎椎弓根孔道将骨粒植入椎体并用短节段钉棒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12例,观察手术前后及随访期椎体高度丢失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术后x线片显示Cobb角平均矫正19.5°,椎体高度丢失恢复近50%.随访4~24个月,平均10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术后3个月时患者腰背疼痛VAS评分平均减少6.5分,Cobb角增大0.1°,椎体高度减少2%,钉棒无松动、断裂.结论:经椎弓根植骨钉棒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压缩性骨折,操作简单、安全、疗效确切,是防止术后矫正度数丢失、应力集中致钉棒断裂等并发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比较球囊扩张硫酸钙骨水泥(Calcium sulfate cement,CSC)椎体增强与后外侧植骨融合结合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经临床确诊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30例。椎体增强组患者采用球囊扩张CSC椎体增强结合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组应用后外侧植骨融合结合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中央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等指标,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患者的VAS得分和ODI分值均显著降低,术后疼痛情况明显改善(0.01);术后1年,椎体增强组的中央高度比均明显高于植骨融合组且术后1年椎体增强组的矢状面Cobb角远远小于植骨融合组,提示术后椎体增强组疗效优于植骨融合组,矫正丢失更少,差异均存统计学意义(0.01),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内固定失败。结论球囊扩张CSC椎体增强与后外侧植骨融合均可有效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但CSC椎体增强早期可更好的恢复伤椎的高度,增加伤椎的稳定性和椎体强度,减少矫正度丢失,保留脊柱的节段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胸腰椎骨折是常见的脊柱骨折,采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后路矫形内固定手术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临床治疗方案,分析其临床疗效及矫形后近期椎体高度丢失对提高脊柱重建生物力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年至2013年就诊于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诊断为胸腰椎骨折的患者(胸10-腰2)36例,采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进行每3个月定期随访,记录不同时间点患者腰背痛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比、伤椎后凸Cobb角。通过CT评估脊柱骨折愈合后取出内固定,建议患者术后1年随访,记录上述指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矫形手术、内固定取出手术,并完成内固定取出手术后1年门诊随访,记录不同时间患者的各项评估指标。和术前相比,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比、伤椎后凸Cobb角明显改善并能有效保持(P<0.05);取出内固定术后,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比、伤椎后凸Cobb角有所丢失(P<0.05)。结论:通过分析椎体前缘高度丢失原因,治疗近期疗效与胸腰椎节段特殊的生物力学因素、椎间盘损伤后的应力传递改变等密切相关。对于胸腰椎骨折矫形手术内固定取出后,仍需要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及必要的支具保护,从而维持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椎弓根椎体内植入人工骨术治疗疼痛性骨质疏松症并胸腰椎多节段骨折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102例314个骨质疏松症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椎体采用经双侧椎弓根钻孔椎体内减压并植入人工骨术.术前术后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ual analogue scale,VAS)并随访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全组均安全完成手术,平均每个椎体手术时间为12 min.所有患者疼痛明显缓解,VAS术前为(9.2±0.9)分,术后3 d(3.2±0.7)分,术后7d(2.5±0.5)分,术后3个月(2.7±0.6)分.术前、术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患者睡眠、运动明显改善,随访3~19个月(平均9.8月),疼痛无加重,所处理椎体高度无丢失.结论:经椎弓根椎体内植入人工骨术对多节段骨质疏松症椎体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斜前方腰椎间融合术(OLIF)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AS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骨科收治的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患者29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3例采用OLIF手术治疗(OLl F组),16例采用PLIF手术治疗(PLl F组)。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腰痛和患肢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前、术后3个月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面积。结果 29例患者均获12~36个月随访,平均(20±3. 5)个月。OLIF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少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者术后腰痛和患肢痛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PLIF组有2例患者出现术中硬膜囊破裂、脑脊液漏发生; OLIF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于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采用OLIF与PLIF治疗均疗效显著,但OLIF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安全性高等优点,更符合现代微创手术的理念。  相似文献   

9.
背景:后路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器械可使骨折达到近似解剖复位效果,明显提高疗效,但远期随访矫形度数丢失、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较普遍。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 方法:对73例胸腰椎骨折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伤椎一侧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对侧经椎弓根通道采用自体骨和同种异体骨行椎体内植骨。 结果与结论:73例随访6个月内均获骨性愈合,脊柱植骨融合率100%,无螺钉松动、折断。1例Frankel分级C级无变化,1例D级无变化,其余患者神经功能及腰背痛明显改善;置入后6个月损伤节段后凸平均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椎管前后径残留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恢复。表明经伤椎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骨折可获得满意复位,重建椎体高度,增强脊柱的抗压稳定性,减少内固定因应力过大造成的断钉、矫正丢失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背景:椎体内植骨重建椎体前中柱结构及恢复椎体形态被重新认识,选择合适的植骨材料可以促进骨愈合,有利于重新建立长期脊柱的稳定性。目的:探讨3种不同植骨材料经单侧椎弓根植入重建椎体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纳入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10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3组治疗,分别采用后路经单侧椎弓根植入自体骨、自体骨联合同种异体骨与同种异体骨。植骨前后采用X射线观察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及Cobb角,CT观察伤椎椎体内植骨愈合,选择终末随访CT用Mimics软件计算伤椎骨缺损面积。结果与结论:102例患者均获得24-36个月随访。3组植骨后不同时间点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Cobb角均较植骨前恢复(P0.05);植骨后不同时间点3组间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同种异体骨组植骨后9,12,24个月的Cobb角高于自体骨组、自体骨联合同种异体骨组(P0.05)。同种异体骨组植骨不同时间点骨愈合率低于自体骨组、自体骨联合同种异体骨组(P0.05),骨缺损面积高于自体骨组、自体骨联合同种异体骨组(P0.05)。表明3种植骨材料经单侧椎弓根重建椎体形态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能够减少椎体高度、Cobb角丢失和骨缺损面积,自体骨联合同种异体骨在骨愈合及减少骨缺损方面与自体骨疗效相似,均优于同种异体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Wiltse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纳入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我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53例,按手术入路分为Wiltse肌间隙入路组(A组,28例)和传统后正中入路组(B组,26例)。患者Frankel分级为E级,无需椎管减压和植骨融合。A组采用Wiltse肌间隙入路手术,B组采用传统后路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情况,测量伤椎体前缘高度与Cobb角,并进行比较。 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5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等指标A组均优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术后1月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Wiltse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操作简单,置钉方便,可减少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对椎旁肌影响小,减轻术后腰痛程度,缩短康复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罗贤如  张宏波 《医学信息》2019,(12):160-161,164
目的 观察中医传统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OVCF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行PVP术,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医传统手法复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凸角(Cobb's角)。结果 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Cobb's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1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Cobb's角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 d、术后1个月、术后个3月VAS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前缘高度、Cobb's角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1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Cobb's角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术治疗OVCF具有复位效果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纠正骨折后后凸畸形的优点,且能很大程度的弥补单纯PVP术的缺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椎体成形术(PVP)中明胶海绵填塞治疗椎体前壁破损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OVCFs)的临床疗效。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我科2016年1月~2018年10月采用PVP手术治疗老年性OVCFs椎体前壁破裂80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明胶绵组和对照组,各40例。明胶体海绵组PVP手术中对椎体前壁破损者联合明胶海绵填塞,对照组行常规PVP手术治疗椎体前壁破损患者。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单个椎体骨水泥注入量、椎体数、手术前后VAS 评分、ODI指数、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以及骨水泥前方渗漏率。结果 8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单个椎体骨水泥注入量以及椎体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VAS评分、ODI指数、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手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明胶海绵组术后3 d VAS评分和ODI指数均低于术前[(2.68±1.34)分 vs (7.08±0.61)分,(20.91±6.09)vs(74.59±6.46)],对照组术后3 d VAS评分和ODI指数均低于术前[(2.73±1.28)分 vs (6.81±0.87)分,(21.95±5.20)vs(75.96±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胶海绵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大于术前[(22.09±2.41)mm vs (18.05±2.74)mm],Cobb角小于术前[(11.01±2.42)° vs (20.80±5.23)°],对照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大于术前[(21.81±2.31)mm vs (18.36±2.67)mm],Cobb角小于术前[(12.74±3.06)° vs (22.41±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胶海绵组骨水泥前方渗漏率低于对照组(5.00% vs 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椎体前壁破裂者椎体成形术中是否使用明胶海绵填塞与其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但可有效降低椎体前方骨水泥的渗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前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研究前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例,记录其VAS(visual analogue scale)、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隙矢状面Cobb角、腰椎前凸角、椎间融合情况、并发症等。 结果 患者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的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改善;术后手术节段椎间隙前高度增加3.6 mm(P<0.05);术后手术节段椎间孔高度、矢状面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均有改善;所有患者椎间植骨融合良好。2名患者发生融合器下沉。 结论 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前路腰椎融合术应用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较好,创伤小,术中出血少,围手术期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前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研究前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例,记录其VAS(visual analogue scale)、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隙矢状面Cobb角、腰椎前凸角、椎间融合情况、并发症等。 结果 患者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的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改善;术后手术节段椎间隙前高度增加3.6 mm(P<0.05);术后手术节段椎间孔高度、矢状面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均有改善;所有患者椎间植骨融合良好。2名患者发生融合器下沉。 结论 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前路腰椎融合术应用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较好,创伤小,术中出血少,围手术期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人工植骨结合二次球囊扩张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术中骨水泥外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单侧椎弓根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的60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中发现造影剂外渗15例(T11 3例,T12 3例,L1 5例,L2 2例,L4 1例,L5 1例),将人工骨压成粉末,调成稠糊状,使用骨水泥推注器将其注入椎体中,二次行球囊扩张后,在X线机透视下将牙膏状骨水泥缓慢注入椎体内。术后观察有无骨水泥外渗,以及后凸畸形Cobb角和疼痛视觉模拟 (VAS)评分改善情况。根据疼痛缓解程度评定疗效。结果 15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术后第3天复查X线片显示各病椎体高度恢复良好,椎体内骨水泥充填良好,分布均匀,无椎间、椎旁及椎管内骨水泥外渗。后凸畸形Cobb角平均矫正10.1°±2.4°, VAS评分平均降低(6.2±0.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Cobb角=16.299,tVAS评分=120.062,P值均<0.01)。术后15例获随访4~24周,平均19周。术后4周复查X线片显示各病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邻椎无新鲜骨折,患者疼痛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可正常行走,其中疗效优2例、良13例。结论 人工植骨结合二次球囊扩张可有效预防球囊扩张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术中骨水泥外渗,其术后远期临床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郭运岭  李蕊  王雷 《医学信息》2019,(1):119-121
目的 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五禽戏运动疗法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73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单纯行PVP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五禽戏运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及术后1年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Barthel指数和复诊率。结果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Barthel指数比较,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3.24±1.10)分 vs (4.01±1.88)分,椎体前缘高度高于对照组[(1.95±0.25)cm vs (1.83±0.23)cm],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91.54±3.75) vs (81.03±4.02)],1年内复诊率低于对照组(5.71% vs 26.32%),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五禽戏运动疗法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能有效减轻患者腰部疼痛,避免椎体再次受到压缩,有助于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降低再次腰痛复诊率。  相似文献   

18.
背景:在对伴骨质疏松的腰椎疾病患者进行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时,椎体添加骨水泥可有效增加内固定稳定性,但对相邻节段的影响尚不明确。 目的:观察伴骨质疏松的腰椎疾病患者进行椎体骨水泥强化内固定后,早中期随访中骨水泥强化对相邻节段的影响。 方法:以87例伴骨质疏松的腰椎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后路椎管减压术,并分为3组:常规螺钉组,常规螺钉+骨水泥组,可灌注骨水泥螺钉+骨水泥组。样本平均随访6-18个月,平均随访为9个月。测量术前、术后3 d、末次随访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固定节段上位相邻椎间隙高度、固定节段上位相邻椎体变形指数、固定节段椎体上缘终板及相邻上位椎体下缘终板凹陷角度、固定节段Cobb角。 结果与结论:①常规螺钉组、常规螺钉+骨水泥组、可灌注骨水泥螺钉+骨水泥组3组内末次随访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较前明显减小(P < 0.05),组间两两对比无显著差异(P > 0.05)。表明骨质疏松患者脊柱后路固定时,是否添加骨水泥及不同添加方式,对早中期主观疗效影响无显著差异,且均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②常规螺钉+骨水泥组、可灌注骨水泥螺钉+骨水泥组2组末次随访对术后3 d固定节段Cobb角变化小于常规螺钉组(P < 0.05),常规螺钉+骨水泥组、可灌注骨水泥螺钉+骨水泥组2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表明添加骨水泥辅助的内固定稳定性明显优于未添加骨水泥常规手术。③常规螺钉+骨水泥组、可灌注骨水泥螺钉+骨水泥组2组术后3 d出现上终板凹陷角度增大;末次随访观察到相邻上位椎体下终板凹陷角度、椎体矩形指数及相邻椎间隙均减小,且前两项指标的改变程度明显大于常规螺钉组。表明添加骨水泥辅助内固定对相邻椎间盘退变程度无显著影响,但明显改变了相邻椎体终板及椎体的形态,增加了相邻椎体发生骨折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Coflex棘突间固定装置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随访期>5年的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15例,其中Coflex组54例,融合组61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及术前和末次随访时JOA、ODI、VAS、 SF-36评分;比较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邻近节段椎间活动度增加量、椎间隙高度丢失量及Pfirrmann 分级评定。 结果 两组间临床观察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椎间活动度增加量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组椎间隙高度丢失量较Coflex组明显(P<0.01);融合组相邻节段椎间盘Pfirrmann分级进展较Coflex组明显(P<0.05)。 结论 Coflex植入术和融合术临床疗效相当,并能延缓影像学上的邻近节段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