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针刺治疗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3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假性延髓麻痹又称假性球麻痹或中枢性延髓麻痹 ,系由于支配延髓运动核的上位运动神经元病变所引起 ,其临床表现以构音障碍 ,吞咽困难 ,进食饮水呛咳和情感障碍为主要特征 ,是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其发生率约占中风病人的 4 5 % [1]。笔者采用头针、项针加局部取穴相结合 ,治疗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 30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30例均系 2 0 0 1~ 2 0 0 2年住院患者。其中男 18例 ,女 12例 ;年龄 5 2~ 76岁 ,平均 6 8.6岁 ;脑梗死 2 2例 ,脑出血 8例。诊断标准 :中风病人 ,具有饮水呛咳、吞咽困难主症 ,伴有构…  相似文献   

2.
假性延髓麻痹称假球麻痹 ,为脑中风常见的严重合并症之一 ,临床尚无特效疗法。笔者采用针刺治疗中风性假球麻痹 56例 ,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56例 ,其中男性 2 9例 ,女性2 7例 ;年龄最小 48岁 ,最大 83岁 ;病程最短 35天 ,最长 1 1个月。按照 1 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做病因诊断 ,按“脑血管疾病分类草案”进行病因分类。所有患者均经颅脑 CT或 MRI检查。其中两次中风后发病者 41例 ,首次中风后发病者 1 5例。1 .2 诊断标准  ( 1 )中风 30天…  相似文献   

3.
眼体针结合治疗中风恢复期56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笔者自 1 995年 7月~ 2 0 0 0年 8月应用眼体针配合治疗中风恢复期患者 56例 ,获满意效果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0 4例中风恢复期患者均参照 1 986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修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标准》和1 986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 [1] ,并经颅脑 CT检查确诊 ,随机分为治疗组 (眼针加体针组 )和对照组 (单纯体针组 )。治疗组 56例 ,男 30例 ,女 2 6例 ,年龄 35~ 76岁 ,脑血栓形成 42例 ,脑梗死 1 4例。对照组 48例 ,男 2 5例 ,女 2 3例 ,年龄 38~ 72岁 ,脑血栓形成32例 ,脑梗死 1 6例。发…  相似文献   

4.
谭白山 《河北中医》2002,24(1):19-20
中风属常见病、多发病 ,其中缺血性中风占全部脑血管病的 43%~ 65 % ,有报道高达 80 % [1 ] ,且致残率与复发率均相当高。 2 0 0 0~ 2 0 0 1年 ,笔者运用自拟天麻首乌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 38例 ,疗效较佳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38例 ,男 2 1例 ,女 1 7例 ;年龄 45~ 83岁 ,平均 64岁。1 .2 诊断标准1 .2 .1 中医诊断标准 符合《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缺血性中风肝肾阴虚型的诊断标准[2 ] 。1 .2 .2 西医诊断标准 依据第 2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第三次修订的《急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3]和头颅C…  相似文献   

5.
头针、舌针、项针联合治疗中风合并假性球麻痹124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香华  刘晓霞  李燕 《河北中医》2003,25(9):696-697
20 0 0 0 1~ 2 0 0 2 1 2 ,我们采用头针、项针、舌针及常规方法治疗假性球麻痹 1 2 4例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1 2 4例均依据《现代内科学》[1 ]确诊为中风合并假性球麻痹 ,其中男 72例 ,女 5 2例 ;年龄最小 1 9岁 ,最大 82岁 ,平均 ( 60± 1 0 )岁 ;脑出血 1 8例 ,混合性梗死 1例 ,脑梗死 1 0 5例 ;急性期 40例 ,后遗症期 1 0例 ,恢复期 74例。1 .2 病情分级 根据文献 [2 ]将其分为 3级 :轻 :一餐偶有呛咳 ,尚能正常进食 ;中 :一餐有 5次以上呛咳 ;重 :每口都呛 ,甚至不能吞咽 ,要靠鼻饲维持生命。1 .3 治疗方…  相似文献   

6.
中风发病时间的初探--附1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对我院近 5 a收住的中风患者中发病时间反应突出的 15 6例进行分析 ,所有的病例均按全国中风病诊断标准诊断 [1 ,2 ] ,探讨中风病发病与时间关系。1 临床资料 :本组 15 6例中男 10 2例 ,女 5 4例 (1∶ 0 .5 3) ;干部职工 35例 ,家务 33例 ,工人 6 8例 ,农民 2 0例。发病年龄 :4 0~ 4 9岁 15例 ,占 9.6 % ;5 0~ 5 9岁 32例 ,占 2 0 .5 % ;6 0~6 9岁 6 3例 ,占 4 0 .3% ;70~ 80岁 4 1例 ,占 2 6 .3% ;80岁以上5例 ,占 3.2 %。中医辨证为中脏腑 5 1例 ,中经络 10 5例 ;西医诊断为脑出血 4 1例 ,脑血栓 10 5例 ,脑梗塞 4例 ,蛛网膜下腔…  相似文献   

7.
针刺治疗假性球麻痹30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我院自 1 996年以来 ,采用针刺疗法治疗假性球麻痹 3 0 0例 ,取得满意的疗效 ,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来源 本组 3 0 0例假性球麻痹患者中 ,住院病人 1 83例 ,门诊病人 1 1 7例 ;脑梗塞 94例 ,多发性腔梗 1 0 9例 ,脑出血 97例 ;男性 1 78例 ,女性 1 2 2例 ;年龄最小 40岁 ,最大 83岁 ;病程最短1天 ,最长 2个月。1 .2 诊断标准 参照 1 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凡出现构音障碍、吞咽困难、饮水呛咳 ,咽反射存在、下颌反射亢进、掌颌反射阳性等症状和体征者 ,即为本病的诊断标准。1 .3 疗效标准 …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 ,我们采用中风脑康片治疗中风恢复期患者 1 3 5例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 3 5例均符合 1 989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中风恢复期标准 :发病后 2周~半年。中医诊断标准及辨证标准 (气虚血瘀证 )均参照 1 986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修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随机分为两组 ,采用单肓对照试验。治疗组 1 0 0例 ,男 72例 ,女 2 8例 ,年龄 4 3~ 6 9岁 ,平均 6 1 6 2± 7 1 9岁。对照组 3 5例 ,男 2 5例 ,女 1 0例 ,年龄 4 5~ 6 9…  相似文献   

9.
96例急性中风患者的舌象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舌诊是中医学的重要诊法之一 ,是望诊的重要内容。近 2年来 ,笔者在临床上对 96例急性中风患者的舌象进行了观察 ,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96例中男性 5 7例 ,女性 39例。 4 0岁以下 1例 ,4 0~ 5 9岁 18例 ,6 0岁以上 77例 ,平均年龄 6 6 4岁。其中脑梗塞 85例 ,脑出血 8例 ,混合性脑卒中 3例。1 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第 2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第 3次修订的急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 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 1996年通过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2 ] 。 96例住院病人均属急性中风 ,经头颅CT检查…  相似文献   

10.
康复胶囊治疗中风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 1993年 5月~ 2 0 0 0年 3月 ,笔者采用自制康复胶囊治疗中风病 ,疗效明显。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共观察病人 75 2例 ,均符合 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中风病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 5 6 4例 ,对照组 188例。治疗组中 ,男 32 4例 ,女 2 4 0例 ;年龄最小者 4 9岁 ,最大者 82岁 ,平均年龄 5 3.6岁 ;缺血性中风 36 6例 ,出血性中风 198例。对照组中 ,男 99例 ,女 89例 ;年龄最小者 4 9岁 ,最大者 80岁 ,平均年龄 5 3.1岁 ;缺血性中风 118例 ,出血性中风 70例。病例中排除昏迷不能进食或出凝血机制异常者。两…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87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 87例均为 1997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住我院患者。其中男 5 1例 ,女 38例 ;年龄最大 75岁 ,最小 36岁 ,平均 5 9岁。患者经头颅CT检查证实为脑出血 ,并无明显的中线移位 ,无脑疝形成 ,无继续出血倾向。1.2 诊断标准1.2 .1 西医诊断标准 :按照 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进行诊断[1] 。并符合 1986年 6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与卫生部中医急症中风病协作组修订《中风病中医诊断标准》关于中风病急性期的诊断[2 ] 。1.2 .2 中医诊断标准 :属风火上扰清窍证。症见 :神志恍惚 ,…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15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 15 6例 ,疗效满意 ,并与单用西医治疗的 71例进行对照观察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 15 6例中 ,男 98例 ,女 5 8例 ;年龄2 7~ 71岁 ,平均 4 7.1岁 ;初次腹水者 31例 ,第 2次腹水者 6 9例 ,3次以上腹水者 5 6例。对照组 71例中 ,男 5 1例 ,女 2 0例 ;年龄 2 8~ 6 5岁 ,平均 4 5 .72岁 ;初次腹水者 12例 ,第 2次腹水者 35例 ,3次以上腹水者 2 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具有可比性。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  相似文献   

13.
高扬 《江苏中医药》2003,24(2):41-41
笔者于 1997~ 2 0 0 1年期间 ,采用针刺结合XD—远红外线理疗对 6 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进行治疗 ,并设针刺治疗组 6 0例进行对照 ,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2 0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病人 ,诊断及中医辨证符合国家中医管理局发布《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所有病人均经头颅CT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其中脑梗死 82例 ,脑出血 38例 ;年龄最小 5 1岁 ,最大83岁 ;男 78例 ,女 4 2例 ;病程最短 7天 ,最长 3年。两组年龄、病情、病程均无明显差异。随机分成二组 :针刺治疗组 6 0例 ,综合治疗组 6 0例。2 治疗方法2 1 针刺治疗组…  相似文献   

14.
加减芪芎五虫汤治疗脑梗死48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 2 0 0 0年 11月~ 2 0 0 2年 5月 ,笔者采用自拟加减芪芎五虫汤治疗脑梗死 4 8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4 8例均为门诊病人 ,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风病诊断标准 ,证属中风中经络、气虚血瘀型。颅脑CT检查确诊为脑梗死。4 8例中 ,男 2 8例 ,女 2 0例。年龄最大者 78岁 ,最小者 5 6岁 ,平均年龄 6 4 4岁。病程最长者35 8d ,最短者 2d ,平均 2 4 2d。梗死部位 :基底节区者 2 4例 ,颞叶者 8例 ,额叶者 3例 ,顶叶者 5例 ,多发性脑梗死者 7例。合并病种 :高血压 2 9例 ,冠心病 8例 ,脑动脉硬化 7例 ,糖尿病 4例。2…  相似文献   

15.
针刺为主治疗中风116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科应用刘济生老中医治疗中风病的舌下针法并经过全科医务人员的进一步研究 ,得到了完善和发展。现将本科 1 992~ 1 997年 6月间收治的1 1 64例中风住院病人的治疗情况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64例均符合 1 986年 6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和中华医学会第 2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 3次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其中男 687例 ,女477例 ;年龄 2 6~ 93岁 ,平均 61 .94岁 ;病程 2 h~ 5a,多数 1~ 3个月 ;其中脑梗塞 954例 ,脑出血 2 0 2例 ,TFA发作 8例。2 治疗方法以体针、…  相似文献   

16.
<正>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是中风后常见的并发症,笔者在中风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1临床资料1.1纳入标准:1符合1995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的中风诊断标准[1];2符合肩手综合征的诊断和分期标准[2];3病情处于I期;4病程为1~3个月:5年龄在50~70岁。1.2一般资料:100例均为本院针灸科2014年5月~  相似文献   

17.
中风先兆是指尚未形成中风前所出现的一组综合征 ,中医学称“小中风”。在临床工作中对中风先兆能够及时的诊断、有效的治疗 ,对降低因此病而引起的致残率、死亡率有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近几年的临床经验 ,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 ,取得满意疗效 ,报道如下 ,以供同行参考。1 一般资料4 5例患者中 ,男 35例 ,女 10例 ;年龄最大 85岁 ,最小 4 5岁 ;伴有脑动脉硬化 2 4例 ,高血压病 4 1例 ,冠心病 3例 ,高脂血症 39例 ,颈椎骨质增生 9例。2 诊断标准全部病例符合 1988年第三届全国中风病研究会制定的中风先兆诊断标准 ,并参考山东济宁市中医院张…  相似文献   

18.
合谷刺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3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雷  朱广军 《中医杂志》2002,43(12):926-926
假性球麻痹是中风后的常见并发症。较之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恢复更加困难。并因吞咽困难导致严重的营养不良、反复发作的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直接影响中风病的预后。在临床实践中采用合谷刺法治疗中凤后假性球麻痹,取得一定疗效,本文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35例均为住院患者,男性27例,女性8例;年龄42~83  相似文献   

19.
腹针为主治疗假性球麻痹30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假性球麻痹为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性延髓麻痹 ,多见于急性脑血管病的并发症 ,临床症状以吞咽困难、构音障碍、饮水呛咳为主要特征。笔者自 1 998年以来采用“腹针疗法”为主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3 0例均经头颅CT确诊为脑血管病。其中脑梗死 1 9例 ,脑出血 7例 ,复合性中风 4例。男 1 3例 ,女 1 7例 ;年龄最小 45岁 ,最大 81岁 ;病程最短 2d ,最长 0 .5年。首次发病 5例 ,再次发病 2 5例。1 2 治疗方法。针刺主穴 :腹针 (中腕、下腕、气海、关元、滑肉门双、大陵双 ) ;配穴 :内关双、三阴交…  相似文献   

20.
针刺治疗假性球麻痹2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媛媛 《河北中医》2000,22(12):923
假性球麻痹是中风病常见合并症,患者多伴有吞咽障碍,构音障碍,语言障碍,双侧软腭、咽喉肌、舌肌运动困难,咽反射存在或亢进,吸吮反射阳性.1998-11-25~2000-06-30,笔者运用针刺治疗假性球麻痹25例,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一般情况本组25例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17例,女8例;年龄最小47岁,最大68岁,平均59.4岁;病程最短20日,最长6个月,平均58.5日;脑梗死20例,脑出血5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