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8 毫秒
1.
心脏移植已经成为终末期心力衰竭的最终有效治疗方式。但术后移植心脏血管病变严重影响患者长期存活。鉴于移植心脏去神经化导致的无症状或症状极不明显的特征,亟需一项有效、无创、适合国人的移植心脏血管病变诊断筛查工具。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由于其较高的冠状动脉病变诊断价值成为一项比较令人满意的移植心脏血管病变诊断筛查工具,可以在国内尚未建立起冠状动脉造影或血管内超声筛查诊断移植心脏血管病变系统的情况下,发挥巨大的临床和预防作用,有利于患者自身利益和国内心脏移植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由于移植心脏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llograft vasculopathy,CAV)的特征使之很少有机会接受血管重建术.本文报道1例同种原位心脏移植术后右冠状动脉CAV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情况.  相似文献   

3.
心脏移植后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是影响受体远期存活的主要因素之一,表现为心外膜下及心肌内冠状动脉弥漫性、同心圆状的纤维性内膜增厚,管腔狭窄,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免疫因素和非免疫因素均参与该病变过程。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是主要检查手段。临床表现与冠状动脉狭窄的范围和程度有关。新型免疫抑制剂、他汀类药物等可以延缓病变进程,但不能从根本上防治血管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移植心脏血管病(CAV)是心脏移植后严重的长期并发症之一,本研究旨在评估国人CAV的发病率以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04年6月至2017年4月在阜外医院接受心脏移植的525例患者。CAV定义为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或冠状动脉造影(CAG)发现任意一支冠状动脉的狭窄,按照国际心肺移植协会(ISHLT)分级标准分为CAV0~3级。在心脏移植术后第1个月内行CTA除外供体冠状动脉病变,分别在心脏移植术后第1、3、5、7、10年进行CTA或CAG筛查CAV。本研究就CAV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近远期生存情况等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将ISHLT年报及国内外文献报道的CAV危险因素纳入回归分析。结果:平均随访(65.8±40.7)个月期间,22例(4.19%)术后发生CAV(阳性组),术后1、3、5、7、10年累积发病率分别为0.2%、1.2%、2.7%、4%和10.4%。CAV阳性组患者诊断CAV后平均随访(47.7±22.3)个月期间,8例死亡,其中6例系CAV 3级,2例系CAV 2级。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后高总胆固醇血症、术后未坚持服用他汀类药物及术后吸烟的患者CAV发生率更高(P均0.01),术后使用他克莫司比环孢素(2.1%vs 6.0%,P=0.02),使用吗替麦考酚酯比硫唑嘌呤(3.7%vs 16.7%,P=0.04)的患者CAV的发生率低。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吸烟史(P=0.003)、术后未坚持服用他汀类药物(P=0.002)及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的选择(P=0.048)与CAV的发生相关。结论:术后吸烟史与CAV的发生有关,术后坚持服用他汀类药物能减少CAV的发生;免疫抑制剂的选择也可能影响CAV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心脏移植后冠状血管病变(cardiac allograftvasculopathy,CAV)是心脏移植术后远期的重要并发症,是限制心脏移植患者术后长期存活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它的5年发生率高达20%~40%。主要病理表现是在心脏移植后的早期出现弥漫性血管内膜增厚,与血管炎症相似,随着时间发展,脂质沉积,粥样斑形成、钙化,最后管腔狭窄、闭塞,心肌内小血管较心表大的冠状动脉更早闭塞,发生微小的星状的心肌梗死[1]。CAV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研究结果表明,免疫学和非免疫学因素对其发病及病变的程度均有影响。免疫学因素包括:HLA抗原匹配程度、急性及亚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CAV)特点和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结果。方法:在2012年9月至2018年6月期间,阜外医院共进行454例心脏移植。移植前供体心脏冠状动脉均正常。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确诊为CAV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和PCI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变特点、治疗情况和远期随访结果。结果:接受PCI治疗的8例(1.8%)CAV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1例。接受心脏移植时年龄(41.9±16.1)岁,心脏移植后至接受PCI的时间为(6.1±2.4)年。患者因胸痛、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头晕等症状住院,但仅4例(50%)为典型胸痛症状者。药物洗脱支架(DES)共治疗成功11处病变。术后平均电话随访(31.4±24.7)个月,4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复查,3例患者有3处靶病变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SR),2例患者有6处病变为闭塞性病变接受再次PCI。未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的4例患者,2例患者发生心原性死亡。结论:发生CAV的患者缺血症状不典型,弥漫性闭塞病变发生率较高,PCI是CAV的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比较40例心脏移植前、后诊断的异同来评价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40例患者术前全部经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凡有心绞痛症状,超声心动图证实存在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或存在明确的危险因素等条件之一,且病情允许的患者在术前作冠状动脉造影。若≥1支冠状动脉主支的横断面面积减少75%以上被认为是有意义的冠状动脉病变。术前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全部行双核素检查,评价存活心肌。所有心脏移植术取下的心脏均被称重,测量室壁厚度,并经大体检查和组织学检查。结果心脏移植术前诊断为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IDC)占45.0%,酒精性心肌病17.5%,冠心病占17.5%,肥厚型心肌病7.5%。高血压病、瓣膜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克山病和心肌致密化不全各1例,各占2.5%。术前诊断为冠心病者,受体心脏均有严重冠状动脉病变。术前诊断为IDC的18例和酒精性心肌病的7例患者,受体心脏病理检查共有8例(占32%)可见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术前诊断为高血压心脏病和主动脉瓣换瓣术后心力衰竭的患者各1例,也可见冠状动脉严重病变。术前诊断为IDC和克山病者,6例受体心脏病理诊断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术前诊断为IDC者1例,在移植取下心脏后被病理诊断为巨细胞心肌炎。结论早期正确诊断心力衰竭的病因,可决定患者不同的治疗方法(血管重建而不是心脏移植),且能判断移植患者的预后。本研究的结果提示:无论临床表现如何,所有怀疑IDC的患者均应尽早作冠状动脉造影,并尽可能查明其病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对移植心脏脏冠状动脉血管病病变的认识。方法:对尸检病例心脏进行HE染色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EBER原位杂交检测等方法,对浸润淋巴细胞进行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①移植心脏冠状动脉血管病主要病变表现为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冠状动脉内膜弥散性、同心圆样内膜增生、散在淋巴、单核细胞浸润、部分伴脂质沉积、血栓形成及较少钙化;②心肌细胞可表现为局灶变性、坏死及纤维瘢痕形成,部分出现明显心肌纤维化;③血栓可出现于冠状动脉主干及各分枝、附着于心室壁及肺动脉内;④移植心脏冠状动脉血管病可伴有急性细胞排斥反应,浸润淋巴细胞可单纯出现在心肌间质内,也可以表现为增厚冠状动脉血管内膜同时伴发淋巴细胞浸润,多次发生急性细胞排斥反应,可以加重移植心脏冠状动脉血管病的发病。结论:移植心脏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临床不易早期发现,确诊需要冠状动脉血管造影、血管内超声等影像学检查;移植心脏冠状动脉血管病常伴发急性细胞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9.
<正>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多发病、常见病,对其精确、全面的诊断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存和预后。长期以来,冠状动脉造影一直是诊断冠状动脉病变和用于指导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主要方法和"金标准",然而冠状动脉造影仅显示被造影剂填充的管腔轮廓,通过管腔形态的改变间接反应位于管壁上的粥样硬化病变,在评价冠状动脉病变方面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心脏超声技术在冠心病的辅助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将结合冠心病的病理、生理发生机制介绍心脏超声技术对冠心病诊断的各种评价方法及进展。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病变桥血管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移植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对CABG术后旁路移植血管的病变进行介入治疗。术后即刻进入临床随访,记录心脏事件的发生,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造影。结果对66例患者的74支病变桥血管(83处病变)进行了介入治疗,造影成功率为96.97%(64/66),临床成功率95.45%(63/66)。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2例,1例经处理恢复血流,1例处理无效。远端栓塞1例,D型夹层造成血管急性闭塞1例,重新置入支架后成功。住院期间无心脏事件发生。64例患者完成6个月的临床随访,心脏事件发生率为31.3%(20/64)。37例患者接受了造影检查,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为32.5%(13/40)。结论桥血管病变的介入治疗是可行、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