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自《伤寒论》茵陈蒿汤用治黄疸以降,后世医家及现行《中药学》教材多认为茵陈苦寒,清热利湿,为治黄疸之专药。笔者对此持有异议。因方剂的功效,源于方中诸药的有机配合,故方中单味药物的作用与其整体效能不相等同。茵陈蒿汤为苦寒之剂,而茵陈并非苦寒之品;茵陈蒿汤清热利湿,不等于茵陈有清热利湿之功;茵陈常用于黄疸病,但不能谓其即黄疸之专药。鉴于此,笔者认为,茵陈甘辛性平,质轻味薄,芳香馥郁,功专宣湿开郁,  相似文献   

2.
临床如何运用好苦寒药,这是一个专门课题。苦寒药具有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热燥湿等多种功效,《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中下品药,是真正意义上的治疗用药而极具疗效。但由于苦寒药药性猛烈,有克伐阳气,化燥伤阴,伤脾败胃等副作用。而临床用之过于谨慎,往往因噎废食,错失良机,延误病情。那么,怎样适时、适度、准确地把握苦寒药的应用,尤其是用于治疗虚损病就很值得研究。现就金元四大家之李东垣、朱丹溪治疗虚损病用苦寒药的经验作一整理研究,以供临床借鉴。李东垣所治虚损病,主要是脾胃元气内伤,中气不足,气虚湿浊…  相似文献   

3.
茵栀黄注射液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茵栀黄注射液主要由茵陈、栀子、黄芩等药物组成。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等作用。茵陈苦辛凉,有除脾胃肝胆湿热而退黄疸之效;黄芩苦寒,具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栀子苦寒,常用于热证、心烦、郁闷。三者联用加强了清热、利湿、退黄、护肝利胆的作用。近年来茵栀黄注射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现将其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关怿 《河南中医》2013,33(6):981-982
目的:研究中药临床治疗糖尿病的用药规律,指导临床遣方用药.方法: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筛选,收集整理经临床验证有良好疗效的中药,建立治疗糖尿病的中药复方数据库,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用药规律.结果:用药频次较高的中药为:生黄芪、山药、丹参、生地黄、葛根;按中药学分类统计,居于前列的为清热药、益气药、活血化瘀药、养阴药;从药物性味归经来看,以甘寒、苦寒之品,归肾、肺、脾胃经为多见.结论:中药治疗糖尿病以清热益气养阴及活血化瘀为法,应用甘寒、苦寒之药从肾、肺、脾胃同时治疗.  相似文献   

5.
慢性肝炎转氨酶长期不降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俞荣青 《中医杂志》1989,30(10):14-15
临床上常易遇到慢性病毒性肝炎转氨酶升高而长期不降的病例,治疗比较棘手。这类患者病情多在活动期,若一律清热利湿,往往并不奏效,且久用苦寒,脾胃易伤,会出现脘痛  相似文献   

6.
生大黄引起皮肤过敏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茵陈蒿汤出自《伤寒杂病论》,方中茵陈蒿清热利湿退黄,栀子之苦寒,清解三焦之邪热,大黄泄热通便、化瘀破结,共奏清热利湿退黄的功效。长期以来,临床上应用茵陈蒿汤治疗小儿哮喘的有效病例不乏其人。我  相似文献   

7.
论《伤寒论》中苦寒药的运用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灵辉 《中医研究》2005,18(1):14-15
张仲景不仅擅用温热药,对苦寒药的运用也十分灵活,为后世温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从清热泻火、解毒止利、攻下逐水、利湿退黄、清热祛瘀、清热养阴、寒热并用等七个方面总结了仲景在<伤寒论>中苦寒药的运用特点.  相似文献   

8.
辛开苦降法,首创于仲景<伤寒论>,并为后世医家所推崇.以苦寒清热药与辛热祛寒药为主组方,用以治疗脘痞腹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蛔厥久利等脾胃寒热错杂之证.在八法中属于"和"法.  相似文献   

9.
周雅莲 《陕西中医》1994,15(1):33-34
<正> 葛根芩连汤出自仲景《伤寒论》,治疗“表症未解,热利不止者”。葛根为君,滋阴清热;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炙草甘缓,调和诸药。药仅四味,组方严谨,是清热而不伤阴,利湿而不生  相似文献   

10.
黄兆鋆 《中医药学刊》2004,22(5):933-935
辛开苦降法,首创于仲景《伤寒论》,并为后世医家所推崇。以苦寒清热药与辛热祛寒药为主组方,用以治疗脘痞腹痛、恶心呕吐、肠呜泄泻、蛔厥久利等脾胃寒热错杂之证。在八法中属于“和”法。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中医医院刘华为教授认为,在临床中,由于皮肤过敏性及炎症性疾病皮损多表现为皮肤红热痒痛,一般辨证治疗时多使用清热、凉血、解毒等苦寒直折之品。然而很多情况下苦寒清热之药很难达到"去热"的目的。相反苦寒直折之品能进一步损伤  相似文献   

12.
王铁良教授临床治疗泌尿系感染经验主要体现在:1引经据典,探本朔源。将泌尿系感染这一现代病名与中医经典相结合,指出"湿热蕴结"是发病的主要原因,但情志等自身因素的影响不可忽视。2辩证论治,推陈出新。临证以"清热利湿"为重,大剂量苦寒清热药与温化寒湿药相配;同时注重调畅情志,把握好理气药运用的时机,疏理全身气机,以实现标本兼治,临床效益最大化。治疗上多采用经典方与经验药辩证结合,组方用药兼顾整体。  相似文献   

13.
苦参在黄疸型肝炎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喻森山 《中医杂志》1995,36(12):709-709
湿热蕴结(肝胆脾胃)是黄疸型肝炎的主要病理病机,因此用苦寒药清热燥湿是治疗该病的大法。临床上除常用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外,余尚喜用苦参。因为黄疸型肝炎系湿与热搏,浸渍肌肤,弥漫全身,非阴燥性烈而不伤正之品难以速除。“苦参,……味苦气腥,阴燥之  相似文献   

14.
龚丽娟教授认为慢性尿酸性肾病病因可责之于内外2个方面:外因为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入经脉,导致经脉痹阻,血行不畅,筋骨失养,内因为年高正气亏虚,饮食不节,嗜食肥甘醇酒等,致使脾胃受损,湿热内生,气血瘀滞,日久酿湿成痰化浊,终致湿浊痰瘀阻于肾,肾气渐亏,不能分清泌浊。慢性尿酸性肾病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治疗上龚教授提出以淡渗利湿、苦寒清热、活血通络三法组合成方,分期论治,急性期重在清热利湿,缓解期治当化痰祛瘀,兼清湿热,久病及肾治宜补益肝肾,化瘀泄浊。  相似文献   

15.
王付 《中医药通报》2005,4(2):14-15
仲景方之所以被誉为方剂之鼻祖,是因为其组方配伍思路独特,用药要点别出心裁,为后人组方用药奠定了理论基础与应用思路.在临床中组方用药能否恰到好处,都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然而,科学合理地组方用药并非易事.因药用性能有清热药、补虚药、祛湿药等等;而同是祛湿药又有燥湿药、利湿药、化湿药等;同是燥湿药又有苦温燥湿与苦寒燥湿;同是苦寒燥湿,又有泻下燥湿与清热燥湿等不同.<经方药物药理临证指南>指出,临证"究竟如何选药?怎样选药最为恰当?选择最佳的药物治疗疾病是最妥当的,欲达到这一步,就必须深入研究仲景方剂选药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及其规律性."于此试将经方用药指导临证科学组方,浅析于次.  相似文献   

16.
龙胆泻肝丸的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中利 《河南中医》2006,26(6):75-75
龙胆泻肝丸来源于古代名方《医方集解》,本方成份有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生地黄、当归、柴胡、甘草.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上泻肝胆实火,下清下焦湿热,为本方泻火除湿两擅其功的君药.黄芩、栀子苦寒,有清热燥湿,导热下行之效,为臣药.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可使湿热从水道排除;生地黄、当归滋阴养血;柴胡是为引诸药入肝胆而设,甘草调和诸药之效,以使标本兼顾.龙胆泻肝丸泻肝而不伤肝,利湿而不伤阴,其配伍相辅相成,疗效为医家和患者所称道.该药除用于高血压、急性眼结膜炎、急性中耳炎、尿路感染等证的治疗外,现在也常用于乙型病毒性肝炎及其他一些慢性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仲昱 《江苏中医药》2012,44(10):63-65
邹燕勤教授辨治淋证从虚实、脏腑入手。标实证辨明热重于湿,湿重于热,或湿热并重;本虚辨清气虚,阴虚或阳虚之候;病位分清在肺、在脾、在肾之不同,或兼夹并存。治疗上采用苦寒直折、清热解毒、清热利湿通淋、芳香化湿、淡渗利湿、清源洁流、健运中焦及补益肾元之淋证八法,临床配伍应用,并将清热利湿解毒法贯穿治疗始终。祛除湿热重视选择甘寒淡渗之品,补益脾肾选择以甘补为主,药性平和为上,用药上处处顾护脾肾,以防伤脾败胃,戕伐肾气。邹师遣方用药于"平淡之中见神奇",充分体现了孟河医派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8.
目前很多治疗肝炎的药物以清热、解毒、利湿法为主,所有成药以苦寒类居多,以此治疗肝炎,常可收到肝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的良好效果,但大多数无法使有关病毒指标转阴,即无法使之痊愈。  相似文献   

19.
姜伟  李润东 《光明中医》2021,36(2):195-197
李润东教授是山东省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指导老师,临床经验丰富,尤其在治疗肝胆脾胃疾病方面,理论扎实,实践成效显著。胆石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李教授认为肝胃不和、湿热蕴结是其主要病机,其病位在胆,与肝、胃有关,临床以肝胃不和兼湿热蕴结肝胆为多发,胆、肝、胃均位于中焦,中焦之病,以疏通气机、利湿清热为主。文章论述李润东教授在多年临床经验基础上自拟"五金利胆排石汤"疏肝和胃、清热利湿治疗胆石症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20.
龙胆泻肝汤为清泄肝经之著名方剂 ,出自《医方集解》。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 ,泻肝胆实火 ,清下焦湿热 ,为君药 ;黄芩、栀子苦寒泻火解毒为臣 ;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使湿热从小便而出 ,生地、当归滋阴养血以防肝经实火与苦寒泻火利湿之品损伤肝阴 ,柴胡疏肝解郁、条达肝气 ,均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为使。综观全方 ,泻中有补 ,疏中有养 ,使邪去而正不伤。笔者常用本方治疗某些男科疾病 ,疗效颇佳 ,兹举例如下。例 1 :阴茎异常勃起周某 ,32岁。平时性欲较强 ,经常自行勃起坚硬 ,入夜不减 ,性交后暂有痿软 ,过后勃起坚硬如故。平素身体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