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0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59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59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23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123篇
预防医学   10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55篇
  2篇
中国医学   25篇
肿瘤学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总结了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应用Surgical Theater公司SuRgical Planner(eSRP)虚拟现实系统进行教学活动的经验。将虚拟现实技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分为神经解剖教学、术前计划教学和手术操作教学三类,例举其在脑血管解剖、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经蝶手术等方面的应用特点。比较不同类型的应用方法,总结学员在教学活动中可能的获益点,并提出今后需要改进点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前纵裂胼胝体入路切除第三脑室前、中、后部肿瘤的可行性和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153例第三脑室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病人均经前纵裂胼胝体人路行显微手术,术中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前MRI示肿瘤位于第三脑室前部68例(44.4%),第三脑室中部36例(23.5%),第三脑室后部49例(32.0%)。结果术后MRI证实手术全切123例(80.4%).大部切除26例(17.0%),部分切除4例(2.6%)。术后并发症:神经功能障碍45例(29.4%),脑室内出血13例(8.5%),癫痫15例(9.8%),脑积水14例(9.2%)。随访153例,时间3个月一5年。死亡15例,肿瘤复发或进展55例,其中2l例再次手术。结论经前纵裂胼胝体入路对第三脑室前、中、后部肿瘤暴露良好,可直视下切除肿瘤,手术全切率高。联合术中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银翘散灌肠治疗EB病毒感染的疗效及对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30例EB病毒感染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和对照组110例,2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和更昔洛韦静滴,治疗组加用银翘散灌肠,疗程14 d。疗程结束后统计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检测2组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水平。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CD3^+、CD8^+显著降低(P均<0.05),CD4^+、CD4^+/CD8^+显著升高(P均<0.05),且治疗组CD3^+、CD8^+降低的程度及CD4^+、CD4^+/CD8^+升高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Ig A、Ig G水平显著升高(P均<0.05),且治疗组Ig A、Ig 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过程中,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银翘散灌肠治疗EB病毒感染患儿疗效好,且能显著改善患儿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保留灌肠联合脾氨肽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方法将23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20例采用自拟中药银翘散保留灌肠联合脾氨肽治疗,对照组110例采用更昔洛韦治疗。统计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患儿退热时间、肝脾淋巴结肿大缓解时间、治愈时间、总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退热时间、肝脾淋巴结肿大缓解时间、治愈时间、总疗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中药保留灌肠联合脾氨肽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5.
胶质母细胞瘤治疗效果不佳,以肿瘤细胞为中心的治疗策略难以遏制胶质母细胞瘤的恶性进展。除肿瘤细胞之外,胶质瘤微环境中存在大量非肿瘤细胞以及可溶性细胞因子。非肿瘤细胞包括内皮细胞、周细胞、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间充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等;上述非肿瘤细胞成分与胶质瘤细胞形成一个有机体并调控胶质瘤的恶性进展。胶质瘤微环境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有助于开发全新的以非肿瘤细胞为靶点的治疗方法并改善胶质瘤患者预后。本文总结了研究较为广泛的内皮细胞、周细胞、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和间充质细胞与胶质瘤细胞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应的转化研究,展望了未来基于肿瘤微环境治疗胶质瘤的挑战与机遇。  相似文献   
6.
摘 要 目的:评估胺碘酮对住院患者QT/ QTc间期的影响及药品不良反应。方法:纳入2014年1~6月上海浦东新区公利医院心内科使用胺碘酮的住院患者共59例,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和合并用药等信息,观察应用胺碘酮注射液或胺碘酮片剂后心率、QT间期、QTc间期的变化,以及在用药期间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结果:用药后患者的平均心率、QT间期和QTc间期较用药前显著减慢(P<0.01)。59例患者中,12例用药后QTc>500 ms,5例患者用药后△QTc>50 ms且 QTc<500 ms。研究中,共有8例合并使用一种或多种可延长QT间期的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4例),阿奇霉素(3例),氟哌噻吨美利曲辛(1例),多潘立酮(1例)。32例应用胺碘酮注射液患者中有3例发生注射部位反应,用药中未出现与胺碘酮相关的心律失常[包括尖端扭转性室速(Tdp)]。结论:住院患者应用胺碘酮后QT间期、QTc间期均会不同程度延长,对于用药后QTc>500 ms、△QTc>50 ms或合并使用其他可延长QT间期药物的患者,Tdp发生风险增加,应及时调整胺碘酮用药方案并严密监测心电图,避免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8.
9.
胶质瘤来源于神经上皮组织,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40%。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病理学和临床标准将胶质瘤分为I~IV级,其中,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约占成人胶质瘤的50%,恶性程度极高,预后极差,即使经过手术切除以及术后标准放化疗,其中位生存期也仅为14.6个月[1]。这可能与GBM本身  相似文献   
10.
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虽然近年来在胶质瘤的手术技术、化疗、放疗等治疗手段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治疗效果都不是很满意,患者预后仍不容乐观,特别是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中位生存期只有8个月[1].随着分子靶向治疗的地位在治疗肿瘤中越来越重要,对胶质瘤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丝/苏氨酸激酶(serine/threonine kinase,Akt)/和哺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信号传导通路(PI3K/Akt/mTOR传导信号通路)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越来越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因此本文就PI3K/Akt/mTOR信号通路靶向治疗胶质瘤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