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虚火喉痹,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慢性咽炎。除潘诚的《喉科心法》中轻轻一笔谈及阳虚喉痹之外,历来都认为是阴虚火旺之故,常以滋肾降火、养阴润肺或滋肾润肺论治。而干祖望老师则认为临床上“真正属阴虚者,十无二三;出于脾虚者,十居八九。”干氏“从脾治喉痹”,其治愈率达89%,有效率达98%。由此可见,有必要对虚火喉痹的观念作一辨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李莉 《河北中医》1989,11(3):22-23
喉痹一证,有虚实之分,初起肝肺火盛,上壅咽喉,多见肿痛,久则胆与三焦之火烁阴,迁延不愈,故《素问·阴阳别论》“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痹者,闭塞不通也。中医认为咽喉疾病,由于内外邪毒结聚,气滞血瘀,经脉痹阻是其病理变化。喉痹为多种疾病的总称,包括乳蛾、喉痹、咽喉溃烂等病,兹录余师高濯风主任医师治疗顽固性咽喉溃疡验  相似文献   

3.
古代中医将慢性咽炎称为“虚火喉痹”。笔者曾查阅中医文献对“喉痹”病名进行过考证[1]。从《内经》起历代医家一般认为“虚火喉痹”的病机都与阴虚有关,直到明代《景岳全书》才有“阴虚喉痹”和“阳虚喉痹”并立的论述。不知何故,张景岳的论点一直未被后来的医者所...  相似文献   

4.
喉痹为临床常见疾病,中医所言"喉痹"有狭义、广义之分。为探讨喉痹之病因病机及其论治,本文就喉痹的基本病机"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展开论述,在理论探讨喉痹病机和治疗的基础上,以实例佐证。喉痹之为病,为阴阳失常所致,关键所在复其阴阳。强调临床从其基本病机辨证,收效良好,为临床治疗喉痹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5.
喉痹主要表现干咳,咽部红肿痛。《素问·阴阳别论》日“一阴一阳结之谓之喉痹”。五官科检查常见咽部红肿,喉底颗粒突起,喉核肿胀不明显。喉痹一证,虽临床自觉症状单一.常不引人重视,但每因外感、饮食不慎、药物治疗而加剧,较多患者疗效不佳。笔者认为应作相应的检查以明确西医诊断,中西合璧、有的放矢.才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文章旨在浅析吴洪波教授关于肺气阴虚型慢喉痹的中医治疗经验,认为肺气阴虚型慢喉痹的主要病机一为久病肺气亏虚,气不化津,津聚成痰,痰气交阻于喉;二为久病肺阴亏虚致虚火上浮于喉。针对这类病症,吴洪波教授自拟舒喉方联合玄冬茶治予补肺气、理气祛痰、滋肺阴、潜虚火,药效甚喜,为临床应用中医药治疗肺气阴虚型慢喉痹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李淑良教授认为,部分难治性慢性喉痹为气血不足所致,应用八珍益母汤治疗气血两虚型喉痹取得了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罗芳 《四川中医》2011,(11):46-47
为探讨喉痹之病因病机及其论治,本文就《素问·阴阳别论》中"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展开论述。笔者认为咽喉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均有联系,其中与脾胃二脏的生理关系最密切。咽通六腑而胃主之,浊阴由咽而下达,主地气,喉通五脏而脾主之,清阳自喉而上腾,主天气,故阴阳升降之枢在脾胃,而阴阳升降之要道在咽喉。喉痹之为病,总为阴阳升降失常所致,其治关键在于调理阴阳升降复常,而从脾胃立论是治疗喉痹的一个重要辩治方法。  相似文献   

9.
喉痹为耳鼻喉科常见病。喉痹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历代以来别名众多,根据病因病机命名的病名有火证喉痹、阴虚喉痹、阳虚喉痹、格阳喉痹、瘟毒喉痹等,根据发病特点命名的病名有喉风、乳蛾、马痹、马喉痹等。历代医家对喉痹病因病机、治法各有见解,其病因病机可概括为火热上攻、虚火上炎、阳气虚衰、瘟疫邪气、痰热壅盛、风寒侵袭、风毒所客等,其治法可概括为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滋阴降火、益气温阳、祛痰消肿等内治法及针灸疗法。整理喉痹病名、因机、治则之源流,可为现代医者治疗本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干祖望论虚火喉痹中的脾虚阴火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国丰 《中医杂志》1996,37(3):153-154
虚火喉痹,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慢性咽炎。历代中医除潘诚的《喉科心法》中轻轻一笔谈及阳虚喉痹之外,历来都认为是阴虚火旺之故,常以滋阴降火、养阴润喉或滋肾润肺论治。而干祖望教授则认为临床上“真正属阴虚者,十无二三;出于脾虚者,十居八九。”干氏“从脾治喉痹”其治愈率达89%,有效率达98%,因此他提出一个新的证型,即脾虚阴火证。现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咽炎有急慢性之分,急性咽炎相当于中医学的风热喉痹,慢性咽炎相当于中医学的虚火喉痹。喉痹一名,最早见于《素问.阴阳别论》。"一阴一阳结,为之喉痹"。痹者,闭塞不通也。《喉科心法,单蛾,双蛾》又说:"凡红肿无形者为痹,有形者是蛾"。将咽炎  相似文献   

12.
喉咳,即喉源性咳嗽,典型症状为喉痒致咳,属中医学"喉痹"范畴。《内经》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本文尝试探讨"一阴一阳"的实质,将阴阳具体到"营卫"层面。"阴阳—营卫",前者言属性,后者言物质及功能。课题组认为"营卫气逆"是喉咳的关键病机,治疗上强调横向调营卫、纵向辨经。自拟喉痒止咳方,用法为频服代茶饮及药后自养,疗效满意,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正> 喉痹一词最早见于《素问·阴阳别论篇》“……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谓心主之脉,一阳谓三焦之脉也,三焦心主脉并络于喉,气热内结故为喉痹。喉痹是指咽喉红肿、闭塞、疼痛,甚则痹阻不通而言。本证临床比较常见,但妇女每逢经期即发咽肿喉痹者实为少见。余治一魏姓妇,35岁。自诉3年来每逢经期即发咽喉红肿疼痛,发热,周身不适,重则咽喉有阻塞感,呼吸或吞咽食物均感困难。经某医院诊为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给予抗生  相似文献   

14.
咽痛在临床上属常见症状,无论外感还是内伤均可引起咽痛。咽痛属中医“喉痹”范畴,中医认为引起喉痹的病因有两类,一类为外邪侵袭,壅遏肺系,  相似文献   

15.
探讨从刺营论治喉痹的机制.通过对喉痹的病因病机分析,认为喉痹发病的病机关键是热毒壅滞、痰火郁结,而咽喉局部脉络闭阻是喉痹发病的经络学基础.因咽喉部有多条经络循行,故咽喉与脏腑经络构成密切联系,当外邪侵袭或脏腑经络功能失常,均可致邪毒壅滞、痰瘀闭阻咽喉脉络而发病.在临床上,通过咽喉局部刺营或配合循经取穴刺营治疗,可疏通脉络、逐邪外出、解毒消肿、化痰祛瘀、调和阴阳,从而达到通利咽喉之目的.刺营法是治疗喉痹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格阳喉痹,为喉痹的一型,证见于《景岳全书·杂证谟》,由无根之火客于咽喉而成,证见咽喉微痛、色红紫,口干不欲饮,午后低热,脉沉而紧,或洪大无力,上热下寒。张景岳认为格阳喉痹源于肾阴亏损,水不制火,治疗此证应着眼于"虚",示人治当护养阴液,水足则火自降。现代临床对格阳喉痹研究不多,因症状主要表现为咽喉肿痛,或直接体现为乳蛾,即西医的扁桃体炎,故中医多以乳蛾论治。但格阳喉痹除了咽喉部的症状外,还伴有低热、腰膝酸软、上热下寒等阴虚症状,故不可与乳蛾混为一谈。治疗上要分清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辨证分型治疗喉痹疗效。[方法]对98例喉痹急诊患者辨证分型治疗。风热喉痹疏风清热汤;寒伏喉痹射干麻黄汤;阴虚喉痹封髓丹;阳虚喉痹八味地黄汤。连续治疗3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不良反应。连续治疗2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愈64例,显效2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4.00%。[结论]辨证分型治疗喉痹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喉痹一名,最早见于《素问·阴阳别论》:“一阴一阳谓之喉痹。”历代医家都把咽喉肿痛的各种疾病中凡咽喉阻塞,吞咽不利,甚至吞咽难下者,统称为喉痹。其中慢性虚证的咽病,称之为虚火喉痹,它相当于西医的慢性咽炎,其各型的咽部症状大都相似,但常因人而异,一般有咽部不适,如异物感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从《内经》以来对喉痹含义的认识,指出《内经》中咽部、喉部的解剖概念与现代的咽部、喉部相近,称咽为"咽""咽喉",称喉为"喉""喉咙";病名喉痹的病位偏向于喉,不是咽,但不能判断喉痹到底是什么疾病。后世医家所论喉痹有三层的含义,分别为:一是咽痛,二是发病急、进展快、病情险恶、出现咽喉梗阻的危重证,三是咽喉牙舌诸病症、其中包含现代的咽炎。建国以后的教材为规范病名,喉痹即类似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咽炎。理清喉痹历史源流和演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典籍,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双羊喉痹通颗粒治疗喉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喉痹患者随机分为A、B和C 3组,每组各30例。A组单用针刺治疗,B组单用双羊喉痹通颗粒治疗,C组运用针刺联合双羊喉痹通颗粒治疗。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A组总有效率86.67%,B组总有效率90.00%,C组总有效率96.67%。A、B、C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刺联合双羊喉痹通颗粒治疗喉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