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直肠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Wang Q  Xie R  Zhang QY 《中华肿瘤杂志》2005,27(9):544-546
目的 检测结直肠癌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研究结直肠癌患者血浆FIB水平与结直肠癌临床分期、浸润程度和转移的关系,探讨其对于结直肠癌辅助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使用ACL200血凝分析仪检测229例初诊结直肠癌患者和31例结直肠良性疾病患者血浆中FIB含量,应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对其中98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包括癌胚抗原(CEA)、糖抗原19-9(CA19-9)和糖抗原72-4(CA72-4)的检测;以酶联免疫分析检测糖抗原242(CA242)和组织多肽特异抗原(TPS)。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血浆中FIB水平明显高于结直肠良性疾病患者。结直肠癌患者的FIB水平随临床分期和浸润程度增高而升高;有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者明显高于无转移者,并且远处转移者高于仅有淋巴结转移者;FIB水平与CEA、CA242和TPS水平呈正相关,而与CA19-9和CA72-4未见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存在FIB异常,重度结直肠癌患者(高临床分期、高浸润程度、远处转移等)血浆中FIB升高。  相似文献   

2.
恶性肿瘤与高纤维蛋白原血症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Liu X  Wang S  Wu Z  Sun W  Wan W 《中华肿瘤杂志》2002,24(1):51-52
目的 通过监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研究其在治疗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ACL-200血凝分析仪对43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的血浆进行FIB测定。结果 恶性肿瘤患者的FIB水平较非恶性肿瘤患者显著升高;部分化疗后好转的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后的FIB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复发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FIB水平再次升高。结论 FIB在辅助诊断恶性肿瘤、监测疗效及评估预后方面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雪飞  黄伶  李勇  黄挺 《肿瘤学杂志》2008,14(4):305-306
[目的]探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DD)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乳胶凝集定性试验检测了81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以及35例健康受试者血浆DD水平(对照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DD阳性率为44.44%,显著高于对照组(x^2=22.56,P〈0.05);且化疗前未发现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D阳性率为22.5%,明显低于化疗前发现有转移的患者(65.85%,x^2=15.41,P〈0.05);化疗后DD阳性率为59.26%,高于化疗前(44.44%),但两者无差异(x^2=3.56,P〉0.05);化疗后达到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的患者(CR+PR)血浆DD阳性率(35.48%)明显低于化疗未缓解者(SD+PD)(74%,x^2=11.76,P〈0.05)。[结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可作为观察恶性肿瘤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疗效判定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血浆组织因子水平与肺癌病理特征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娥  应可净 《中国肿瘤》2006,15(10):695-697
[目的]探讨血浆组织斟子(TF)水平与肺癌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104例经病理确诊肺癌患者.36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和30例健康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TF水平。[结果]肺癌组TF水平显著高于肺部良性疾病组和健康组(P〈0.01)。非小细胞肺癌(NSCLC)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小细胞肺癌(SCLC)组TF水平高于非小细胞肺癌组(P〈0.01)。NSCLC临床TNM分期的Ⅲ期、Ⅳ期TF水平显著高于Ⅰ~Ⅱ期(P〈0.05,P〈0.01),Ⅳ期TF水平高于Ⅲ期(P〈0.01).SCLC临床TNM分期的Ⅳ期TF水平显著高于Ⅲ期(P〈0.01)。[结论]血浆TF水平与肺癌的病理组织分型有关;肺癌组血浆TF水平随TNM分期增加而升高,提示检测血浆TF水平可作为判断肺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的关系,为胃癌的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2004年间住院并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361例,建立数据库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胃癌肿瘤大小、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与胃癌预后相关(P〈0.05);而在相同浸润深度时,淋巴结转移与胃癌预后无关(P〉0.05)。结论:对于浸润深度相同,而淋巴结转移程度不同的胃癌,积极手术治疗能取得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肿瘤型丙酮酸激酶(tumorM2pyruvatekinase,TUM2-PK)在结直肠癌血浆中的浓度变化,及其作为肿瘤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Elisa方法测定16例健康对照组人群血浆TuM2-PK浓度,以及40例结直肠癌患者治疗前血浆TUM2-PK浓度(其中22例追踪测定术后血样浓度,7例追踪肿瘤复发转移后进行XELOX方案化疗1次后血样浓度)。同时期测定血清癌胚抗原(CEA)浓度。结果:结直肠癌患者的血浆TUM2-PK值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血浆TUM2-PK值与Dukes分期较晚(P〈0.01)以及复发远处转移(P〈0.01)明显相关。在接受手术的患者中血浆TUM2-PK在原发肿瘤的病理分级不良(P=0.047)、淋巴转移阳性(P=0.030)、有远处转移(P:0.022)、DukesD期(P=0.048)情况下明显升高。在特异性相同的情况下,血浆TUM2-PK敏感性比血清CEA高(80%VS52.5%),联合检测的敏感性明显上升。追踪术后及化疗后患者血浆TUM2-PK浓度变化,发现其浓度显著下降(P〈0.01)。结论:血浆TUM2-PK水平在罹患结直肠癌,尤其是发生浸润转移的患者中明显升高,并且在术后及化疗后下降明显,有望成为筛选和提示进展的诊断指标,并在检测疾病动态变化方面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血管生成素-2(Ang-2)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102例NSCLC患者和60例良性肺部疾病患者血清Ang-2水平,并以90例健康人血清作为对照,分析Ang-2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NSCLC组患者血清Ang-2水平高于良性肺部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P均〈0.01)。Ⅲ-Ⅳ期患者血清Ang-2水平高于Ⅰ~Ⅱ期患者;有淋巴结转移患者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手术前高于手术后;复发后高于复发前;存活期1a以内患者低于存活期1a及以上患者,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血清Ang-2水平与肿瘤活动度密切相关,能够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也可用于判定手术效果、监测复发和评估预后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子宫颈癌患者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在血浆中的含量,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94例子宫颈癌患者及30名健康妇女(对照组)血浆中可溶性uPAR(suPAR)的水平。结果30名健康妇女血浆suPAR水平为(0.5023±0.1724)ng/ml,94例子宫颈癌患者血浆suPAR水平为(1.0433±0.2736)ng/ml,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理类型、病理分级、生长类型和肿瘤局部大小与血浆suPAR水平变化无显著相关(P〉0.05),临床分期、淋巴结是否转移和侵犯肌层深度与血浆suPAR水平变化相关(P〈0.05)。结论血浆中suPAR水平可能是反映体内整个尿激酶型纤溶酶原(uPA)激活系统活性的指标,它的升高可能与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血浆suPAR可作为子宫颈癌患者疗效判断、临床分期、疾病进展及预后预测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腺癌患者术前四项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值与临床病理学方面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胃腺癌患者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F)、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值。结果APTT在不同年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低年龄段胃腺癌APTT较高年龄者延长,而TT较后者缩短(P〈0.05)。TT在Ⅲ期胃腺癌较Ⅰ~Ⅱ期缩短(P〈0.05)。FIB在高年龄组、高分期、肿瘤范围≥5cm、淋巴结转移数〉2枚者要高于低年龄组、低分期、肿瘤范围〈5cm、淋巴结转移数0—2枚者(P〈0.05)。其余凝血指标在年龄、性别、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淋巴结阴阳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年龄组胃癌患者APTT、TT、FIB不同,提示在研究胃癌凝血功能时要对不同年龄组进行分析。胃癌患者凝血功能紊乱,特别是恶性程度高的胃腺癌患者FIB升高,提示FIB可作为监测胃癌恶性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唾液酸(SA)在恶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酶法对50名健康人、90例良性疾病及160例恶性肿瘤患者血清SA的水平进行检测,分析血清SA水平在肿瘤不同病理类型及相关治疗前后的表达变化。结果恶性肿瘤各组血清SA水平均显著高于良性疾病组及健康对照组(P〈0.01),恶性肿瘤各组阳性率亦显著高于良性疾病组(P〈0.01);各组织学类型恶性肿瘤组血清SA水平显著高于良性疾病组及健康对照组(P〈0.01),但各组织学类型恶性肿瘤组之间血清S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患者经相关治疗后,病情好转组血清SA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情恶化组血清SA水平有上升趋势,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SA对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疗效判断、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c-erbB-2和组织蛋白酶D(cath—D)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28例乳腺癌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erbB-2和cath—D蛋白的表达水平。并与患者的临床病理指标和预后做关联分析。结果c-erbB-2阳性率为36.5%,cath-D阳性表达率为40.9%。cath—D的表达水平与患者肿块直径大小显著相关,肿瘤直径〉5cm者cath—D的阳性率显著高于〈2cm者(x^2=21.0,P〈0.0001);cath-D阴性的68例中,24例(35.29%)有淋巴结转移,cath-D阳性者淋巴结转移率(63.83%)明显高于cath-D阴性者(P〈O.0001)。c—erbB-2表达比不表达患者预后差(P=0.01)。结论c-erbB-2阳性表达和cath-D阳性表达者,恶性程度高,易转移、预后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type-1,PAI-1)浓度作为食管鳞状细胞癌预后指标的可能性。方法:收集20例健康人、54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手术前、后)及14例术后复发转移患者血浆标本,采用ELISA法测定其血浆uPA、PAI-1浓度,并分析血浆uPA、PAI-1浓度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健康人群血浆uPA、PAI-1浓度显著低于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血浆uPA、PAI-1浓度(P〈0.05)。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手术前血浆uPA、PAI-1浓度显著高于术后血浆uPA、PAI-1浓度(P〈0.05),显著低于术后复发转移患者血浆uPA、PAI-1浓度(P〈0.05)。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血浆uPA、PAI-1浓度与年龄、性别无关,不同性别及年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临床分期有关,临床分期越晚,浓度越高(P〈0.05)。与组织分化程度有关,分化程度越低,浓度越高(P〈0.05)。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有淋巴结转移组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结论:uPA、PAI-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进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血浆浓度可作为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预后判断指标,浓度升高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癌症患者血浆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受体(u-PAR)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85例癌症患者血浆中u-PA和u-PAP水平,并与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肝癌、肺癌、大肠癌、胰腺癌和胃癌患者的血浆u-PA和u-PAR水平均同步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胃癌和肺癌患者u-PA和u-PAR水平在术后出现明显回落(P<0.05或P<0.01),复发时又升高;胰腺癌有转移者明显高于无转移者(P<0.05);鼻咽癌仅有u-PAR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癌症患者血浆u-PA和u-PAR水平显著异常,可作为评估浸润转移和复发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食管鳞癌DNA定量分析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原发性食管鳞癌的DNA定量分析,探讨肿瘤细胞DNA含量与食管鳞癌的关系。方法采用CMIAS真彩色医学图像分析系统,对食管鳞癌术后标本以Feulgen法染色制成的石蜡切片进行检测,并计算出肿瘤细胞DNA相对倍体均值(简称11值)。结果u值随食管肿瘤增大而升高(P<0.01)。u值随食管癌分期增高而升高(P<0.01)。区域淋巴结有转移比无转移的u值大(p<0.01)。u值随食管癌组织学分级增加而升高(p<0.01)。结论食管鳞癌患者行DNA定量分析,可以帮助判断食管鳞癌的分期、恶性程度、预后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5.
血清性激素的水平对男性肺癌患者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背景与目的研究表明内分泌激素失调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拟探讨检测男性肺癌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和免疫放射法测定男性肺癌患者(62例)、肺良性疾病患者(30例)及正常健康人(30例)血清雌二醇(E2)、睾酮(T)、泌乳素(PRL)、生长激素(GH)、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结果男性肺癌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水平显著降低(t=0.348,P〈0.01),E2、PRL、FSH水平显著升高(t=0.362,P〈0.01;t=2.913,P〈0.05;t=2.739,P〈0.01);男性肺癌组与肺良性疾病组比较T水平显著降低(t=3.903,P〈0.05);鳞癌组和腺癌组与小细胞肺癌组比较T水平显著降低(t=0.358,P〈0.01;t=3.902,P〈0.05),鳞癌组与腺癌组比较FSH及TSH显著升高(F3.918,P〈0.01;t=2.912,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比较T水平显著降低(t=3.914,P〈0.01),其它激素无明显差异。结论肺癌患者血清中性激素水平紊乱,检测血清中E2、T、PRL及FSH对肺癌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并可作为判断患者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Wu YF  Xu HM  Chen JQ 《中华肿瘤杂志》2005,27(8):492-495
目的探讨胃癌细胞溴化脱氧脲嘧啶核苷(BrdUrd)标记指数(LI)、G2/M期细胞比率(G2/MPF)、DNA含量与胃癌淋巴管侵袭、淋巴结转移、静脉侵袭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用BrdUrd/DNA双参数流式细胞术(FCM)检测60例胃癌新鲜标本。碘化丙啶(PI)用于检测细胞DNA的荧光探针,抗BrdUrd单克隆抗体用于掺入DNA中的BrdUrd探针。荧光标记的羊抗鼠抗体用于第二抗体。用体外标记BrdUrd法检测S期比率,同时检测DNA倍体和G2/MPF。结果淋巴管侵袭阳性者BrdUrd LI和G2/MPF均明显高于阴性者(P〈0.01),二者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结转移阳性者BrdUrd LI和G2/MPF较阴性者明显增高(P〈0.01),二者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异倍体癌淋巴结转移阳性者明显增高(P〈0.05),二倍体癌的5年生存率较异倍体癌明显增高(P〈0.05)。淋巴结多数转移者(〉5个)的BrdUrd LI较无转移者(P〈0.01)和少数转移者(1~4个)明显增高(P〈0.05),G2/MPF较无转移者明显增高(P〈0.01);淋巴结少数转移者较无转移者的G2/MPF明显增高(P〈0.05),淋巴无结转移、少数转移和多数转移者之间比较,其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异倍体癌淋巴结多数转移者明显增高(P〈0.01)。静脉侵袭阳性的G2/MPF较阴性者明显增高(P〈0.01)。结论胃癌细胞BrdUrd LI、G2/MPF、DNA含量和脉管侵袭与胃癌预后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及预后相关因素以指导临床诊治,提高生存率。方法: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70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的41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获随访。结果:41例患者中AFP阳性率9.8%(4/41),肝硬化阳性率22.0%(9/41)。根治性切除组1、3、5年生存率82.3%、45.8%、45.8%;非根治性切除组1、3年生存率9.2%、0%。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根治性切除(P〈0.01)、淋巴结转移(P〈0.01)、术前直接胆红素水平(P=0.012)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以手术治疗为主。根治性手术切除是获得长期生存的唯一途径。根治性切除、淋巴结转移、术前胆红素水平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血清维生素B12(VitB12)的水平与急性白血病不同类型、不同疾病阶段的关联。方法:收集140例确诊为急性白血病的患者,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95例、急性杂合型白血病(hybrid acute leukemia,HAL)2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43例,分成3组:初治组63例、第1次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组(CR1组)57例以及复发组20例。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3组患者血清VitB12的水平。结果:初治组中,血清VitB12水平的升高主要见于AML患者,尤其是M3患者。AML初治患者中血清VitB12水平升高者显著多于CR1的AML患者(P〈0.01);AML复发患者中血清VitB12水平升高者也显著多于CR1组的AML患者(P〈0.01)。ALL初治患者与CRI患者相比,血清VitB12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LL复发患者的血清VitB12水平升高者显著多于CR1的ALL患者(P〈0.01)。结论:VitB12是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指标之一,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存在血清VitB12水平的动态变化,血清VitB12水平的升高与疾病活动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95例乳腺癌患者及80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治疗前乳腺癌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乳腺良性肿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有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临床Ⅰ~Ⅱ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低于Ⅲ期患者(P〈0.05)。乳腺癌患者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在乳腺癌患者的病情评估、疗效观察、预后判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45例食管小细胞癌治疗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食管小细胞癌治疗及预后。[方法]45例食管小细胞癌,17例采用单纯手术治疗,28例采用手术加术后全身化疗的方法。[结果]45例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32个月,有淋巴结转移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0vs23.1%,P〈0.05);单纯手术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手术加化疗组(0vs11.1%,P〈0.05)。[结论]食管小细胞癌是一种临床少见的恶性程度很高的肿瘤,淋巴结有无转移及治疗手段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