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如何降低地震灾害后伤员伤口感染率及伤肢截肢率. 方法 分析汶川地震后前方、后方医院收治伤员592例的伤口感染情况及治疗效果. 结果 伤后8 h以内送达前方医院的伤员,开放性伤口感染率为30.7%.伤后8 h以后送达前方医院者,开放性伤口感染率为79.9%.其中因气性坏疽截肢1例(0.17%),其他严重感染截肢5例(1.2%).闭合性损伤行择期手术后伤口感染率为7.1%.送达后方医院的伤员,开放性伤口均已在现场急救时或前方医院早期行清创、抗感染等治疗,其伤口感染率为50.8%,无截肢或在前方医院已经截肢.闭合性损伤者,行择期手术后伤口感染率为0.前、后方医院伤口感染主要细菌种类为粪肠球菌、大肠埃希菌等常见细菌.混合感染者多于单细菌感染,G-菌感染者多于G+菌感染.大部分感染伤口经敏感抗生素治疗后,感染得到有效控制. 结论 地震后开放性损伤伤员的伤口感染率高,因严重感染导致的截肢率高,在不同救治时期,均应该尽快彻底清创、早期抗感染后行外固定治疗,减少内固定.闭合性损伤伤员在前方医院择期手术后感染率明显高于后方医院.因此,在生命征平稳时应尽量送到后方医院治疗,可降低伤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下肢截肢手术适应证选择、并发症的发生及最终的结局. 方法 追踪5.12汶川大地震中现场截肢和在后方医院急诊F肢截肢手术的15例地震伤员的病例资料,分析下肢损伤的严重程度、截肢地点、截肢后是否开放及切口完全愈合拆线时间. 结果 15例中男9例,女6例,年龄11~51岁[(32±12)岁].截肢部位16处,GustiloⅢb 2例,GustiloⅢc 9例,Tschernen Ⅲ 5例.4例现场或帐篷截肢伤员术后均发生感染,行二次、高位、开放截肢手术.10例后方截肢伤员行一次性、高位、开放截肢,其中2例发生感染.1例后方截肢伤员进行的是高位截肢I期闭合切口,结果术后感染、切口流脓,出现菌血症. 结论 地震伤中现场和战地帐篷截肢术后发生感染概率非常高,后送后应尽早安排二次、开放截肢.地震伤员在后方医院采用一次性、高位、开放截肢对下肢毁损伤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震区驻军医院在雅安芦山“4·20”地震伤员早期救治经验. 方法 启动应急预案,建立帐蓬医院,依据《战伤救治规则》基本原则,针对本次地震伤员特点对伤员展开急救拣伤分类、紧急救治、分流、专科处理和后送等. 结果 地震后医院迅速启动重大灾害紧急救援预案,20min后向震心重灾区派出了装备齐全的应急医疗队;在医院展开了帐篷医院.2周内共收治地震伤员181例,现场直接转入伤员68例(37.6%),从经初步救治处理后转入(包括其他医院转院)伤员113例(62.4%);实施手术49台次,其中急诊手术30台次;34例(含14例重度伤员)在生命体征平稳后转送至上级医院.所有伤员无一例死亡,手术伤口无一例感染. 结论 军队医院平时完善的应急预案和物资储备、统一有序的指挥、规范的分级救治体系和训练,保证了对地震伤员的高效、高质量规范救治.但在精确的伤势(情)判断方法与标准、完善设备条件、伤员后送标准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赵瑞臣  阿琴 《西南军医》2012,14(1):57-58
目的探讨高原地震灾害中颅脑损伤的早期救治策略和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18日西藏亚东地震灾害中救治的34例颅脑损伤伤员。结果34例颅脑损伤伤员中,重型7例,中型6例,轻型21例,开颅手术13例,其中开放性颅脑损伤4例,闭合性损伤9例,死亡1例,转送后方医院13例。结论高原特殊的地理、医疗条件下,经快速合理的组织协调,准确掌握病情,重视早期急救,及时手术,可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伤残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高原地区地震伤的特点,阐述救治体会。方法:分析地震救治现场伤员的伤情及临床表现,按受伤部位、有无伤口、损伤程度进行分类,按野战医疗队编制分组给予相应处理并及时后送。结果:本组962例伤员,现场急救54例,清创缝合253例,石膏、夹板固定410例,1例头部和肢体受伤预产期孕妇现场助产正常分娩。1例因外伤性癫痫后送到我院实施剖腹产手术,母婴平安。所有伤员无1例死亡。结论:高原地区地震灾害因环境和建筑物等的特殊性所造成的创伤伤情有所不同,因人因地进行施救,确保伤员病情平稳,为后方医院治疗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批量伤员救治的接诊流程,以提高批量伤员的应急救治水平。方法 2009年7月~2012年3月我院急救中心接诊批量伤员共156人,通过启动绿色通道应急预案,快速分拣合安排至不同的救治区域,施行应对突发批量伤员处理预案,完善批量伤员的急救流程并运用于实践,共治愈149人,因病情危重,抢救无效死亡7人;抢救及时率达到100%。结果 156例中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到院后1~3h内死亡,3例多发伤致失血性休克到院30~60min内死亡,149例通过医院各科室的通力合作、全力抢救,均安然度过危险期治愈出院。结论绿色通道应急预案可以为救治重症伤员争取宝贵时间;在批量伤员的救治处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熟悉绿色通道流程,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抢救流程可以显著提高批量伤员的急救效果。  相似文献   

7.
军队医院成批伤员救治流程研究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军队医院成批伤员救治流程研究简介。文章说,成批伤员病情复杂,危急凶险,抢救难度大。大量伤员同时需要救治,而且危重伤员居多时,需要熟练的急救和复苏技术,按照常规流程无法完成救治任务。可按照卫生勤务学原则,根据伤情,对伤员进行鉴别分类,实行分级救治、后送医疗、紧急疏散  相似文献   

8.
全军第二届战伤急救和基础治疗学术会议于1985年5月29日至6月1日在昆明召开。会议共收到论文368篇,与上次会议相比,论文数量多,质量也有明显提高。现综述如下。 一、战救组织、急救和运翰 59医院报告,在战地,中心医院手术组加强师救护所能使大批伤员得到及时救治和一定的专科处理。与1979年相比,早期手术率提高30.2%,伤死率降低0.34%,伤口感染率下降39.1%。救治的重点是危重伤员,这是降低伤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分析汶川地震后送伤员的伤情特点和救治情况,探讨后方医院的医疗配置和伤员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14日~2008年6月13日我院抗震救灾病房收治的100例汶川地震伤员,总结分析其伤情特点和院内救治情况。结果100例伤员中主要以四肢骨折、软组织伤为多见,占78.O%,伤员中合并伤口、创面感染的病例占33.0%。全部伤员中有56例进行了86次手术,占56.0%,手术以软组织清创、修复手术以及四肢骨折固定为主,占全部手术的91.5%。治愈92例,好转8例,全部伤口、创面均愈合。结论地震灾区后送伤员的治疗以骨折固定、软组织伤清创修复、感染创面处理及康复理疗、功能锻炼为主,医疗配置应以创伤科、骨科、康复科为主。后方医院良好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以提高伤员的治愈率,降低伤员的死亡率、伤残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分类救治"在大批量地震伤员救治中的作用.方法 分析我院在5.12汶川地震收治伤员的伤情和救治情况.结果 我院地震后72小时共收治1 097例地震伤入院伤员,共开展手术169台(紧急手术39台,急诊手术29台,延期手术101台).1个月后GOS评价,治愈出院574例,好转388例,无效84例,死亡51例.结论 "分类救治"可为大量地震伤员的急救建立良好的救治体系,拓展伤员的救治空间,提高紧急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11.
加强汶川地震灾害医学救援的经验总结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汶川地震灾区内受灾严重的医院医学资料严重缺失,灾区内建制相对完整的医院也存在未住院病人资料不全、缺少最后治疗效果等情况,灾区外医院伤员资料较为齐全,但不能反映本次地震灾害医学救援的整体情况.加强经验总结现阶段的弥补措施和重点包括:(1)按照分级救治的策略收集整理资料;(2)努力挖掘现场救治的经验;(3)按行政区域收集灾区内医院资料;(4)收集颅脑损伤、胸腹损伤和休克伤员等的完整数据;(5)加强总结现场转运和院间转运的资料;(6)建立全国或区域性的卫生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牵头的资料收集体系.今后应加强创伤医学和灾害医学学科建设,制定全国统一的伤票或伤标、转运病历,以及发展电子伤票和数据库.  相似文献   

12.
近百年来,全球共发生里氏7级以上地震40余起,在中国就发生10起,造成60万人罹难,占全球因地震死亡人数的53%.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共造成6.9万人死亡,1.8万人失踪,37万人受伤,其中重伤员1万余名,伤情以外伤为主,骨折伤占74%.2010年4月14日,中国青海玉树发生7.1级强烈地震,共有269S人死亡,270人失踪,1.1万余人受伤,其中重伤员3100多名,骨折伤占58.4%.两次地震发生后,中国军队卫勤依法行动,迅即反应,尽遣精锐,高效指挥,科学组织,全面参与医学救援行动.在汶川地震中,共派出397支机动卫勤分队,7061名卫生人员,累计收治伤员6.9万人次,实施手术2.2万例.在玉树地震中,共派出25支机动卫勤分队,2025名卫生人员,实施手术1635例,创造了救治高原寒区批量地震伤员和高原病患者“零死亡”的奇迹.中国军队卫勤卓有成效的现场救治,使得两次地震在一周内救治伤病员的数量都达到了总数的60%,收治转运后送伤病员数占总数的80%,有效地发挥了突击队和主力军的作用,为夺取抗震救灾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军队卫勤在两次地震医学救援实践中得到的启示:一是必须创新医学救援理论;二是必须搞好军地组织协同;三是必须加强专业救援力量;四是必须加强配套手段建设;五是必须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汶川大地震大批伤员创疡治疗处理的最好方法.方法:对本院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医疗队在现场、门诊和住院抢救治疗地震伤员的创疡治疗处理过程和效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689例伤员2012处创疡创面均采用烧伤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治疗效果满意,现场、门诊急救治疗处理方便快捷,创疡创面无感染,无治疗后再次截肢,创面完全愈合.结论:MEBT/MEBO烧伤皮肤再生医疗技术不仅对普通烧伤创疡治疗效果好,同样对地震中大批创伤病员皮肤创面治疗效果好,现场和急诊抢救治疗处理快捷,效果可靠,在大地震伤员救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地震伤员转运救援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汶川地震伤员转运医疗救援中的影响因素. 方法 借助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院前急救预案配置协调指挥人员、受过心理专业培训的急救专科医护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进行转运伤员以及途中早期施行全程心理疏导. 结果 汶川地震伤员转运救援中,我院救援队员借助院前急救预案、专用器材库支持、整体救援模式和对伤员施行心理疏导,成功转运162例伤员. 结论 本次转运救援模式运行与途中心理救援实践提示,后方医院应建立应对特大灾害伤员心理应激的救援体制,建立健全应对特大灾害远程前接转运救援预案,完善与稳定应对特人灾害批苗伤员远程救援的专业医疗队伍以及建立和完善远程转运的专用医疗物资器材库.  相似文献   

15.
后方医院参与汶川地震医疗救援的行动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汶川地震医疗救援包括对地震灾区伤员的医疗救助、重建灾区医疗单位救治能力和补充医疗人员.后方医院应当在震后迅速采取行动,派出医疗分队前伸到灾区参与前线的医疗救助,快速建立区域性地震伤员救治网络,启动院内救治系统,积极收治伤员.在救命治伤的同时,不能忽视对伤员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6.
参考“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震区各级医院收治地震伤员情况,总结地震胸外伤救治的经验。强调了大规模群体伤分类救治、分级救治的特点和必要性,分析各级医院收治伤员差异(伤员到达各级医院时间、伤员获救后出现死亡的时间及死亡原因、胸外伤救治内容),胸部损伤的现场急救内容,地震胸外伤处理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7.
任岫  陶发胜 《武警医学》2017,(5):465-468
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区域性灾害医学救援认知度并分析医疗救援队人员构成情况,为灾害医学救援力量建设提供基本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新疆6所综合医院抽组的400名医疗救援队成员进行灾害医学救援认知度现场问卷调查,包括基本情况6项和问卷内容30项,其中等级资料15项,客观资料15项.资料内容涵盖了灾害救援基本概念认知度、现场急救基本技术掌握程度、灾害救援勤务认知度及新疆灾害救援风险因素认知度等4方面内容.结果 “其他专业”(占51.0%、70.6%、54.9%、47.1%)、“初、中级职称”(占40.8%、67.8%、39.2%、36.3%)对灾害救援认知度相对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专业”(分别占50.0%、46.4%、42.9%、50.0%)、“高级职称”(占21.6%、51.4%、25.7%、31.5%)对灾害救援认知度相对最低(P<0.05);文化程度与灾害救援认知度基本无关(P>0.05).结论 医疗救援队不同专业、不同职称的配备不规范,需优化编组并强化“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海军总医院第一医疗队在汶川地震救援中的医疗救援工作,探讨“蛙跳”医疗救援模式在地震灾害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海军总医院第一医疗队在四川省绵阳市地震灾区医疗救援的具体做法,分析总结成功实施医疗救援的工作特点。结果海军总医院医疗队在四川绵阳市北川县的医疗救援中,形成并成功实施“蛙跳”医疗救援模式:采取多种输送手段及早进入灾区中心,在相对安全区域建立医疗中心(安全岛),展开伤员的手术、治疗及前接和后送,并派出若干支医疗小分队随同工程救援人员深入现场搜救,对幸存者进行及时现场救治。结论在地震等自然灾害时,“蛙跳”医疗救援模式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医疗救援队的救援力量。  相似文献   

19.
The earthquake that struck Bam, Iran, in December 2003 was one of the most catastrophic natural disasters in recent years. Medical and assistance activities conducted by Iranian military forces in this event are discussed in light of the special capabilities of the military forces in search and rescue missions. Among the most significant activities of the Iranian military forces in this event are the following: reporting the first news about the event, starting search and rescue missions in the first hour after the disaster by the 1st Brigade of Bam as the first assisting force, setting up two field hospitals as the first Iranian field hospitals in the disaster area, transporting 937 assistance, medical, and health care personnel to the disaster area in the first day, setting up 23 field emergency and 13 field assistance centers in the area, running 8 post-hospital care center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and playing a significant role in airlifting 11,792 casualties to different hospitals around the country. Based on the recent experience and the exclusive abilities of military forces, a special role for these forces in search and rescue missions should b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