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于双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2例怀疑或确诊双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行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CTA),使用Vitrea2工作站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分析并将图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照。结果:本组患者所有CTA图像成像清晰,血管管壁钙化、管腔闭塞及狭窄均能得到良好的显示,经DSA检查对照,CTA诊断下肢动脉闭塞符合率为99.2%,下肢动脉狭窄符合率为98.4%。结论: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能准确的显示下肢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及狭窄程度,对于临床诊断、随访与治疗方法的选择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头颈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部CTA检查资料。结果正常3例,颈总动脉狭窄16例,颈内动脉狭窄25例,椎动脉狭窄或纤细14例,颅内动脉瘤2例,颅内动脉畸形4。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于头颈部血管病变的病因诊断、治疗计划、评价预后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6层和64层螺旋 CT 在诊断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时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医院2012年5月-2014年6月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疑似患者13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16层螺旋 CT 及64层螺旋 CT血管造影检查(CTA),并最后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将下肢血管狭窄程度分为正常、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和闭塞5个级别,分别记录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对其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 DSA 诊断有108例患者共计232处狭窄,确诊为下肢动脉狭窄闭塞症,16层及64层 CTA 与 DSA 均有较好的相关性(K ﹥0.75),64层CTA 一致性较较16层 CTA 略好。结论64层螺旋 CT 与16层螺旋 CT 均可为诊断下肢狭窄闭塞提供较为准确的影像信息,均具有较好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CTA造影诊断脑动脉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脑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例临床诊断为脑动脉狭窄的患者行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CTA对脑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价与DSA呈高度相关(P〈0.05),对脑动脉钙化的显示优于DSA。结论 CTA能清晰地显示脑动脉系统,是诊断脑动脉狭窄的一项较实用的客观可靠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对中老年后循环缺血(PCI)患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异常的病因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13例反复发作性眩晕、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的中老年PCI住院患者,采用128层螺旋CT进行头颈部CTA检查,分析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情况。结果头颈部CTA显示中老年PCI患者椎基底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为主要致病原因,约占55.75%;先天变异及发育不良占31.86%,是PCI的另一重要致病原因。结论 128层螺旋CT可一站式完成头颈部CTA检查,既可单独显示血管,又可显示血管邻近结构,对评估中老年PCI患者的病因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照数字血管减影(DSA),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48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患者行CT血管成像(CTA)检查。其中29例于检查后1周内行DSA检查。CT扫描范围1000~1 200 mm,层厚6 mm,螺距0.8,重建层厚1 mm,对比剂用量1.5 mL·kg-1,注射速率4~5 mL·s-1。CT薄层重建数据发送至工作站进行MPR,VR及MIP重建技术,DSA采用分段进行下肢动脉造影检查。将接受两种检查方法的29例患者的CTA与DSA相同血管节段进行比较。结果以DSA为金标准,CTA诊断下肢动脉狭窄(≥50%)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2.5%(161/174)、97.1%(103/106),χ2值0.385,P值为0.984>0.05,说明CTA诊断下肢血管狭窄与DSA结果无明显差别。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能清晰显示下肢动脉及其病变,是下肢动脉狭窄硬化性疾病的可靠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64层螺旋CT检查(64CTA)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价值。方法将2012年5月-2014年6月间就诊的130例疑似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总结所有患者的64CTA检查、彩色多普勒检查及下肢动脉造影(DSA)检查结果,以DSA检查结果作为确诊标准,对比分析64CTA检查及彩色多普勒检查在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130例入组者中共有108例患者经DSA确诊为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64层螺旋CT检查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性均显著高于彩色多普勒检查(P<0.05)。ROC分析显示,虽然64层螺旋CT检查及彩色多普勒检查对于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均有着显著的诊断价值,但64层螺旋CT检查的诊断价值更高。结论64CTA检查相对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于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有着更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头颈部动脉慢性狭窄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将42例可疑头颈部动脉慢性狭窄性病变的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对双侧椎动脉(VA)、双侧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ICA)以及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和大脑后动脉(PCA)分别进行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多种后处理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42例的动脉重建图像对动脉硬化、狭窄、闭塞有特征性显示,其中17例患者经DSA证实。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可直观显示动脉的异常改变,提供血管狭窄部位、程度、侧支循环情况等有价值的诊断信息,对指导临床医师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及观察、判断疗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超声(DUS)、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在诊断头颈部动脉狭窄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头颈部动脉狭窄性病变患者562例,分别行DUS、CTA、MRA、DSA检查,并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CTA检测方法与金标准DSA的检测结果比较接近,DUS及MRA稍次之。结论颈动脉CTA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对颈动脉血管斑块及血管狭窄性病变诊断有重要价值,对于大血管的病变,CTA可作为首选方法之一,DUS和DSA检查可以有效互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颅颈动脉狭窄和斑块的诊断中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的应用价值。方法95例符合标准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实验组,以同期52例诊断为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2周内行64层螺旋CTA扫描。结果实验组95例患者中存在斑块者81例,斑块检出率为85.3%,高于对照组36.5%,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颅颈动脉狭窄和斑块的检出率,混合斑块和软斑块的总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层螺旋CTA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动脉狭窄和斑块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西门子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 收集来我院就诊的疑似冠状动脉狭窄患者36例.均进行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DSA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方法中冠状动脉狭窄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价值,并与64层以下冠状动脉CTA进行对照.结果 36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的丽种检查结果,经统计学分析,西门子128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为98.08%、特异性为95.69%、准确性为96.43%.与64层以下螺旋CT比较,对患者心率、屏气等方面的要求更加宽松.结论 西门子128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高.方法 简单、快速准确、无创伤,患者易接受,可作为疑似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的首选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256层螺旋头颈部CT血管成像( CTA)与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病变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CTA及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结果,分析二者对颈动脉颅外段血管狭窄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对斑块检出率的差异。结果 CTA与颈部血管彩超诊断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符合率为73.5%(1138/1548),对轻、中度狭窄诊断有较低程度的一致性(κ值分别为0.01、0.05),对重度狭窄、闭塞诊断有较高程度的一致性(κ值分别为0.34、0.47)。 CTA对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中斑块检出率[11.3%(175/1548)比1.4%(29/1548)]明显优于颈部血管彩超[3.2%(50/1548)比0.3%(4/1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89,P<0.01;χ^2=19.14,P<0.01)。结论 CTA在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血管狭窄及斑块方面明显优于颈部血管彩超。  相似文献   

13.
64排螺旋CT造影诊断急性颅内动脉瘤破裂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急性颅内动脉瘤破裂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20例经DSA或手术证实急性颅内动脉瘤破裂受检者,全部行CTA检查,对CTA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及DSA进行对比,综合评价CTA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优势和不足。使用CT机为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Cardiac 64层,三维后处理为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Siemens Inspace及NeuroDSA软件,CTA的诊断结果由两名以上放射科医生和神经外科医生确定。结果 CTA发现阳性病例20例,共21个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7个,大脑前动脉瘤4例,后交通动脉瘤5个,大脑中动脉瘤3个,颈内动脉瘤2例。结论 64层螺旋CTA诊断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高,CTA可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病因诊断学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排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CTA)在冠心病筛查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19年10月某院收治的70例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64排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检查,1周内进行选择性冠脉造影(CAG)检查。以CAG诊断为金标准,记录CT影像表现,统计冠状动脉狭窄情况;以CAG检查为金标准,分析64排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对冠脉狭窄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70例患者经64排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检查,以CAG检查为金标准,螺旋CTA图像表现为冠状动脉轻度狭窄44支,中度54支,重度40支,正常105支;CAG检查冠状动脉轻度狭窄39支,中度62支,重度46支,正常106支。螺旋CTA图像显示轻度冠状动脉狭窄数量多于CAG检查数量,中度、重度狭窄少于CAG检查;64排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检查敏感性为87.18%,特异性为97.06%。结论:冠心病采用64排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筛查,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为冠心病临床筛查、诊断提供参考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16层螺旋CT在CTA检查脑动脉瘤的诊断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CTA检查脑动脉瘤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对23例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进行CTA检查和经后处理成像,与DSA和手术结果对照。结果本组23例患者CTA中发现动脉瘤26个(其中3例为2个动脉瘤),发病部位分布依次为前交通动脉15个、后交通动脉5个、大脑前动脉3个、大脑中动脉2个、基底动脉1个。CTA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及其与周围血管关系与DSA和手术结果基本一致。结论16层螺旋CT在应用CTA检查脑动脉瘤的诊断准确率很高,作为一种无创、安全、可靠、简捷的检查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颈脑血管成像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50例128层螺旋CT颈脑血管成像检查,对其图像进行观察分析、统计研究,并与DSA检查结果相对照.结果:动脉瘤18例,血管畸形5例,动脉硬化96例,动脉变细42例,静脉异常9例,血管发育变异6例.其中有43例做了DSA检查,检查结果与颈脑血管CT成像结果相符和.结论:128层螺旋CT可以无创、快速、准确并清晰地检查出颈脑血管病变,可作为颈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4排CT全脑低采样灌注及血管成像在早期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0年2月-2011年2月急诊科诊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6例采用64排CT(Philips Brilliance 64)行头部血管成像(CTA)及Jog模式CT灌注扫描。于工作站对图像数据行后处理,观察血管狭窄情况,比较各感兴趣区CBF、CBV及MTT。结果 (1)CTA共发现30例患者存在血管狭窄,占83.3%。(2)CT灌注图像中,脑梗死区及半暗带区与对侧正常对照区相比,CBF及MTT均有显著性改变(P〈0.05)。脑梗死区CBV及CBF低于半暗带区,MTT长于半暗带区,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CT全脑低采样灌注及血管成像可以为早期脑梗死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有利于患者及时、准确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VCT)脑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9例临床怀疑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行64排VCT脑血管造影检查。均采用VR、MIP、CPR、VE对图像进行后处理。结果79例中,正常19例,异常60例,其中动脉瘤11例,动静脉畸形5例,脑动脉狭窄和闭塞19例,多发动脉硬化21例,血管发育异常4例。结论64排VCT脑血管造影为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提供一了种更为安全及定位、定性准确的检查手段,可能能取代或部分取代数字血管造影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