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测定婴儿巨细胞病毒(CMV)肝炎治疗前后血清IL-10及IL-18水平,探讨它们在婴儿CMV肝炎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1例CMV肝炎患儿治疗前后及20例健康婴儿血清IL-10及IL-18的水平。结果CMV肝炎患儿血清中IL-10及IL-18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均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呈显著正相关(r=0.67,0.70,P<0.05)。阴转组在治疗结束后血清IL-10及IL-18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而未阴转组IL-10及IL-18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IL-10及IL-18共同参与了CMV肝炎的发病,其血清水平变化可作为婴儿CMV肝炎炎症活动性和肝损害程度的评判指标,并对预测药物抗病毒疗效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T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thrombocytopenia ITP)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与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P患者和健康体检者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IFN-γ、IL-4、IL-17)水平.结果 入院时,观察组CD8 +/CD3+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CD4+/CD3+、CD4+ CD25、CD4 +/CD8+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D8/CD3+、CD4 +/CD3、CD4+ CD25+、CD4 +/CD8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入院时,观察组IFN-γ、IL-17水平高于对照组,IL-4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IFN-γ、IL-17水平明显降低,IL-4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T细胞亚群发生失衡,同时出现细胞因子紊乱,ITP患者血液中T细胞亚群及相关因子水平变化可作为评估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婴儿巨细胞病毒(CMV)肝炎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变化与年龄分布特点。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110例婴儿CMV肝炎患者及55例健康同龄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B淋巴细胞(CD19)、NK细胞(CD16+56)的百分率,两组结果进行比较。并对婴儿CMV肝炎患者年龄进行统计。结果 CMV肝炎年龄1月婴儿占25%,2月婴儿占50%,3月婴儿占15%;巨细胞病毒肝炎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D4+及CD4+/CD8+比值明显下降(P0.01、P0.001),CD8+细胞明显升高(P0.001),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3+、CD19+及CD16+56+细胞结果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儿CMV肝炎感染与年龄相关,绝大多数在出生后1~3月,患儿细胞免疫功能受损,辅助性T细胞功能低下,抑制性T细胞功能亢进。CD4+、CD8+及CD4+/CD8+比值结果明显异常,T细胞亚群检测可以作为婴儿CMV肝炎的辅助诊断指标。婴幼儿出生后1~3月对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预防应得到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霉菌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本院2016年1—12月妇科门诊150例霉菌性阴道炎患者为研究组,同期选择体检健康者150例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化学发光法分别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泌物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Th_1类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和干扰素(immune interferon,INF)-γ]、Th_2类细胞因子(IL-4、IL-6和IL-10),比较各组分泌物及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和TH_1/TH_2细胞因子的变化。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前,研究组分泌物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_3~+、CD_4~+、CD_8~+百分比和CD_4~+/CD_8~+,IL-2、TNF-α和INF-γ表达较对照组降低,IL-4、IL-6和IL-10表达较对照组升高(均P0.05);治疗后,两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霉菌性阴道炎患者存在Th_1/Th_2失衡,表现为Th_2淋巴细胞亚群占优势的免疫应答,Th_1类介导的IL-2、TNF-α和INF-γ低表达,Th_2类介导的IL-4、IL-6和IL-10高表达,Th_1/Th_2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与霉菌性阴道炎患者的免疫功能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联合检测在早期识别嗜血细胞综合征(HP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8年12月本院确诊嗜血细胞综合征为HPS组(30例),对照组为同期因发热住院非HPS患儿30例,健康组取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30例。比较3组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γ-干扰素(IFN-γ)和白介素-2(IL-2)水平。结果3组IFN-γ与IL-2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2.97、291.49,P<0.01)。HPS不同病程IFN-γ与IL-2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0.91、4.14,P<0.05);3组CD4^+与CD8^+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60.36、10.23,P<0.01);HPS不同病程CD4^+与CD8^+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3.38、7.03,P<0.01);HPS与IFN-γ和IL-2水平呈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0.73、-0.66,P<0.01),而与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亦呈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0.74、-0.57,P<0.01)。结论外周血IFN-γ和IL-2水平联合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有助于早期识别嗜血细胞综合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丙肝)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临床确诊的50例丙肝(丙肝组)和4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免疫荧光法检测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用化学发光法检测IL-2、IL-6水平。结果慢性丙肝患者CD4细胞、CD4/CD8及IL-2明显低于对照组,而CD8细胞和IL-6水平则高于对照组;血清IL-2水平随病情进展而降低,而IL-6的水平随病情进展而升高(P值均0.05)。结论慢性丙肝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通过改变Th1/Th2型细胞因子浓度,扰乱机体正常的细胞免疫功能,可导致丙肝感染患者发生慢性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白细胞介素-6(IL-6)和IL-32在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分布,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将2013年6月-2014年12月医院收治的29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和7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设为急性乙型肝炎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员30名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IL-6和IL-32两种细胞因子的分布水平。结果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CD4+比例、CD4+/CD8+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CD8+显著高于对照组;乙型肝炎患者IL-6和IL-3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型肝炎患者IL-6和IL-32水平与CD8+比例、谷丙转氨酶(ALT)和总胆红素(TB)呈正相关,与CD4+比例、CD4+/CD8+比值和血清白蛋白(ALB)呈负相关。结论 T细胞亚群比例异常在乙型肝炎患者中普遍存在,机体免疫异常与IL-6和IL-32水平升高有关,二者通过参与免疫应答过程促进肝组织损伤及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6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Th1、Th2、Th17及Treg细胞比例,ELISA法检测IL-2、IL-4、IL-6、IL-10、IL-17和IFN-γ水平。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和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FEV1、FEV1/FVC和FEV1预计值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且治疗组各指标的改善幅度更大(P 0.05)。2组患者的Th1、Th17比例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h2、Treg比例较治疗前显著上升,且治疗组各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改善幅度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IL-2、IL-17和IFN-γ水平较治疗前下降,IL-4、IL-6和IL-10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各细胞因子水平改善幅度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能够有效纠正哮喘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衡,调节细胞因子释放,改善患者肺功能。  相似文献   

9.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Th1、Th2型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IBS患者外周血TH1型细胞因子IL-12、IFN-γ及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水平。结果IBS组IFNγ-、IL-12水平有升高趋势;IL-4及IL-10水平显著降低;pIBS组IL-12水平呈增高趋势,IFN-γ水平升高;pIBS组IL-4、IL-10水平显著降低;非pIBS组IL-12、IFN-γ呈降低趋势,非pIBS组IL-4、IL-10水平呈增高趋势。结论受感染因素影响,腹泻型IBS患者Th1、Th2型细胞因子产生失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慢性肝病患者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变异(HBV BCP)与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12(IL-1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及病毒含量(HBV DNA)的关系. 方法 采用PCR微板核酸杂交结合ELISA检测显示技术,对176例HBV慢性感染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轻、中、重度,肝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和原发性肝癌)血清进行检测HBV BCP区核苷酸(nt)1762碱基A→T和1764碱基G →A联合突变;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技术,检测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10、IL-12、TNF-α和IFN-γ)水平. 结果 HBV BCP变异阳性组、阴性组间对细胞因子(IL-10、IL-12、TNF-α和IFN-γ)及HBV DNA复制水平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P变异阳性组的血清IL-10(80.96±30.86 vs 72.11±24.19 mg/L)、IL-12(41.33±15.10 vs 35.98±14.47 mg/L)、TNF-α(56.04±27.05 vs 38.01±10.49 mg/L)、IFN-γ(19.81±12.29 vs 16.55±8.99 mg/L)和HBV DNA(108.2478±0.9826 vs 105.8876±1.4822拷贝/ml)的水平明显高于BCP变异阴性组. 结论 HBV BCP变异可导致血清IL-10、IL-12、TNF-α、IFN-γ和病毒复制水平增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白细胞介素(IL)-6、T淋巴细胞亚群及天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影响.方法 选择胃癌根治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为单纯全身麻醉组,Ⅱ组为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组.分别于麻醉前、麻醉后2 h、术后1 d和6 d抽取静脉血,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IL-6含量,用流式细胞仪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数量.结果 两组麻醉后2 h IL-6均较麻醉前明显升高(P<0.05或<0.01),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Ⅰ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及NK细胞与麻醉前比较均有所下降(P<0.05);术后1d两组IL-6均较麻醉前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均较麻醉前明显下降(P<0.05或<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d各组数据均恢复至麻醉前水平.麻醉后2d、术后1 d CD8较麻醉前稍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胃癌根治术患者麻醉手术后免疫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以单纯全身麻醉明显.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明显轻于单纯全身麻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外周血白细胞介素-6(IL-6)、IL-17、辅助性T细胞17(Th17)与调节性T细胞(Treg)在新生儿败血症治疗前后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 收集2020年8月至2022年1月期间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新生儿败血症患者86例作为观察组,129例新生儿非败血症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患儿外周血中IL-6、IL-17、Th17、Treg、Th17/Treg的表达水平,比较上述指标在观察组治疗前后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分析其在治疗前的相关性。结果 (1)观察组治疗前后和对照组的IL-6、Treg、Th17/Treg检测值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28.900、9.610、6.780,P<0.05)。(2)观察组早产儿治疗后的IL-6、IL-17、Th17/Treg水平均低于治疗前(Z值分别为-2.850、-2.150、-3.400,P<0.05);观察组早产儿治疗后的Treg水平高于治疗前(t=-2.440,P<0.05)。(3)观察组足月产儿治疗后的IL-6、Th17/Treg水平均低于治疗前(Z值分别为-4.570、-3.020,P<0.05),观察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病毒性肺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IL-6水平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3年11月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急诊收治的100例病毒性肺炎患者, 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 选取20例同期的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 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 检测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IL-6, 分析不同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及IL-6之间的差异, 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病毒性肺炎患病和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死亡组合并糖尿病比例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病死率高于未合并糖尿病者[60.7%(17/28) vs 12.5%(9/72), P<0.05]。病毒性肺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总数、辅助/诱导性T淋巴细胞(Th)、CD4+/CD8+比值、B淋巴细胞数、自然杀伤(NK)细胞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 IL-6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死亡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总数、Th细胞、CD4+/CD8+比值、B淋巴细胞数、NK细胞明显低于存活组(均P<0.05), IL-6水平显著高于存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细胞因子和非生物型人工肝在重型肝炎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测定正常组、重型肝炎保守治疗组及重型肝炎人工肝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IL-2、IL-6、TGFβ1、TNF-α、sFas、IFN-α的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人工肝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患者治疗前血清IL-2、IFN-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IL-6、TGFβ1、TNFα-、sFas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人工肝治疗后血清IL-2、IFN-α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IL-6、TGFβ1、TNF-α、sFas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保守治疗后血清IL-2、IL-6、sFas、IFN-α水平较治疗前变化不明显(P>0.05),TGFβ1、、TNF-α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死亡及疗效差自动出院的患者经人工肝治疗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极易反弹,治愈及好转的患者经人工肝治疗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不易反弹。结论非生物型人工肝对IL-6、TGFβ1、TNF-α、sFas有较好的清除作用,可使IL-2、IFN-α水平升高,对重型肝炎疗效明显。观察重型肝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对病情评估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豚鼠感染1型嗜肺军团菌(IP1)后外周血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仅肿瘤坏死因子(TNF-α)、CD4^+和CD8^+水平的改变。方法 检测正常豚鼠外周血上述细胞因子和T细胞亚群的水平作为对照组,观察豚鼠感染IP1后24、72和120h外周血上述细胞因子和T细胞亚群的水平,并与对照组加以比较。结果 豚鼠感染IP1后各时间段外周血细胞因子和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升高,其中IFN-γ,IL-6和CD8^+升高更为显著。结论 豚鼠感染LP1后免疫功能表达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白细胞介素(IL)-6、T淋巴细胞亚群及天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影响。方法选择胃癌根治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为单纯全身麻醉组,Ⅱ组为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组。分别于麻醉前、麻醉后2h、术后1d和6d抽取静脉血,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IL-6含量,用流式细胞仪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数量。结果两组麻醉后2h IL-6均较麻醉前明显升高(P〈0.05或〈0.01),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Ⅰ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及NK细胞与麻醉前比较均有所下降(P〈0.05);术后1d两组IL-6均较麻醉前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均较麻醉前明显下降(P〈0.05或〈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d各组数据均恢复至麻醉前水平。麻醉后2d、术后1d CD8较麻醉前稍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胃癌根治术患者麻醉手术后免疫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以单纯全身麻醉明显。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明显轻于单纯全身麻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变异(HBV BCP)与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12(IL-1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及病毒含量(HBV DNA)的关系。方法采用PCR微板核酸杂交结合ELISA检测显示技术,对176例HBV慢性感染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轻、中、重度,肝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和原发性肝癌)血清进行检测HBV BCP区核苷酸(nt)1762碱基A→T和1764碱基G→A联合突变;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技术,检测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10、IL-12、TNF-α和IFN-γ)水平。结果HBVBCP变异阳性组、阴性组间对细胞因子(IL-10、IL-12、TNF-α和IFN-γ)及HBV DNA复制水平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P变异阳性组的血清IL-10(80.96±30.86vs72.11±24.19 mg/L)I、L-12(41.33±15.10vs35.98±14.47 mg/L)、TNF-α(56.04±27.05vs38.01±10.49 mg/L)、IFN-γ(19.81±12.29vs16.55±8.99mg/L)和HBV DNA(108.2478±0.9826vs105.8876±1.4822拷贝/ml)的水平明显高于BCP变异阴性组。结论HBV BCP变异可导致血清IL-10I、L-12、TNF-α、IFN-γ和病毒复制水平增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黄芪颗粒对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患儿IL-6、ECP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2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BPD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同期健康查体婴儿30例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两组婴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将60例BPD患儿随机分为两组:黄芪组30例、常规组30例,黄芪组患儿在BPD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自矫正胎龄3个月龄时给予黄芪颗粒治疗[0.2 g/(kg·次),2次/d,14 d为1个疗程,共使用3个疗程],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IL-6、ECP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体质量身长增长差值及用药后1年内因感染再入院率。结果与同龄健康婴儿比较,BPD组患儿血清IL-6、ECP水平明显增高[(17.5±8.65)pg/ml vs.(9.7±3.09)pg/ml,(30.13±10.18)pg/ml vs.(13.44±5.27)ng/ml]、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均明显降低(均P<0.01)。黄芪组患儿在使用黄芪颗粒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和治疗后对照组患儿比较,血清IL-6及ECP水平明显下降[(12.14±4.39)pg/ml vs.(17.80±9.67)pg/ml,(16.96±6.88)pg/ml vs.(17.21±7.65)pg/ml,(19.48±7.35)pg/ml vs.(30.22±10.79)pg/ml,(26.03±10.02)ng/ml vs.(30.35±9.50)pg/ml],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明显增高(均P<0.05),同时患儿体质量增长明显优于常规组,因感染再入院率明显低于常规组[(1.38±0.21)kg vs.(1.26±0.20)kg,11例(36.7%)vs.19例(63.3%),均P<0.05)]。结论黄芪颗粒可以降低BPD患儿的炎症指标,增强其免疫功能,促进其生长发育,减少感染概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荨麻疹患者T细胞亚群、IL-4、IL-10、IL-17、IL-25、Ig E、Ig G以及补体C3、C4的水平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本院就诊的56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作为疾病组,选取同期来本院体检的5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2组T细胞亚群、IL-4、IL-10、IL-17、IL-25、Ig E、Ig G以及补体C3、C4的水平。结果疾病组的CD8+低于对照组,CD4+/CD8+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组的IL-4、IL-10、IL-17、IL-25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组的Ig E、Ig G水平高于对照组,C3、C4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细胞亚群、白介素(IL-4、IL-10、IL-17、IL-25)、免疫球蛋白(Ig E、Ig G)及补体系统(C3、C4)可能参与了慢性荨麻疹的发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来氟米特临床治疗狼疮性肾炎对白细胞介素13(IL-13)、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用药前后血清IL-13、IL-18含量。结果研究进行1周后,来氟米特治疗组IL-13、IL-18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IL-13、IL-18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来氟米特治疗狼疮性肾炎可能与降低血清IL-13、IL-18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