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傅立叶频谱滤波为手段的振荡电位波形分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克服传统方法(Calliper-square)和带通放大器在测量振荡电位(OPs)中的不足,应用计算机傅立叶频谱滤波技术,从ERG中分离出振荡电位波形。分离出的OPs能够摆脱a-波,b-波对它的影响而独立地表现出来,使得对OPs的测量变得直观、方便、准确,并把对ERG、OPs的研究,从时域分析扩展到频域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视网膜电图(ERG)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变化,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4只一侧眼视网膜缺血SD大鼠随机分成损伤组、预处理组及丹参组每组8只。损伤组:大鼠视网膜在缺血60min后,分别经再灌注30min、24~72h后测量ERG。预处理组:大鼠视网膜在缺血后60min前24h行5min短暂缺血,再经上述再灌注时程后测量ERG。丹参组:大鼠缺血60min前30min球后注射复方丹参注射液0.05ml,再经上述再灌注时程后测量ERG。结果:损伤组各时程b波下降明显(P〈0.001),预处理组及丹参组再灌注72h后b波恢复(P〉0.05)。结论: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ERG的b波明显下降,ERG的b波是客观反映其损伤及功能恢复的敏感性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172例患者行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测。方法应用德国罗兰电生理仪检测,采用103个六边形刺激图形,记录172例患者多焦ERG的b波振幅密度值在六环的表现。结果多焦ERG表明各类眼底病变对视网膜损伤程度和范围是不相同的。结论多焦ERG检查具有局部定位和定量功能的诊断和分类,以及为眼底病变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高眼压后视网膜节细胞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慧  刘求理  罗学港  文建亚 《解剖学研究》2002,24(2):119-122,I005
目的 观察大鼠眼高压所致视网膜损伤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对节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以生理盐水加压注入Wistar大鼠眼前房至动物视网膜电图 (ERG)b波消失的临界压并维持 90min ,制成大鼠急性高眼压模型。实验组加压前 2d玻璃体内注射BDNF(3μg/kg ,0 1μg/ μl) ,实验对照组注射等量小牛白蛋白 ,加压后存活 3d复查ERG后处死 ,美蓝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节细胞的形态改变并作细胞计数分析 ,测量视网膜内核层 (INL)及内网层外缘至内界膜 (IPL ILM)的厚度。ABC免疫组化法检测谷氨酸的表达变化。结果 视网膜高眼压后IPL -ILM厚度小于正常对照组 ;节细胞数目减少 ,部分节细胞呈现坏死特征。BDNF处理后视网膜病理改变有明显改善 ,与实验对照组比较节细胞存活数增加 ,IPL ILM厚度大于实验对照组。高眼压后视网膜内可见谷氨酸免疫反应阳性双极细胞 ,BDNF处理后其免疫反应性类似于正常对照组。 3d后视网膜电图b波在BDNF处理组为正常的 75 3% ,而实验对照组仅为正常的 11 4 % (P <0 0 5 )。结论 大鼠眼高压可导致视网膜节细胞死亡 ,BDNF对高压后节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兴奋性氨基酸对高眼压后节细胞的损害可被BDNF改善  相似文献   

5.
同时记录的27例PERG和PVEP显示;视网膜病变主要表现为b波减低,P_(100)正常或b波和P_(100)潜伏期均延长,RCT正常;急性视神经炎的特点是b波正常,P_(100)潜伏期和RCT延长;视神经萎缩多表现为b波和P_(100)消失。提示PERG与PVEP联合应用较单项检查更有助于病变的定位。对视网膜和视神经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Z-LEHD-FMK进行体内实验,观察caspase-9抑制剂对RCS大鼠感光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32只 18 d RCS大鼠随机分4组,检查ERG后随机选择一眼为实验眼给予玻璃体内注射Z-LEHD-FMK 4 μg,对侧眼给予4 μg 2%DMSO作对照。各组分别在术后2 d、7 d、12 d、17 d行ERG检查,然后摘取双眼球,石蜡切片行HE染色及感光细胞凋亡的TUNEL检测,透射电镜观察视网膜超微结构。结果:实验眼注药后 7 d ERG b波振幅达到最大(137.35±7.41)mV,17 d时b波振幅为(57.91±9.27)mV,对照眼7 d及以后各组ERG接近熄灭型;实验眼注药后12 d视网膜外颗粒层才开始出现凋亡阳性细胞,17 d更明显,对照眼强荧光的凋亡阳性细胞在术后7 d已经很明显;光镜下注药后17 d实验眼感光细胞外颗粒层细胞数尚保持有7-8层,对照眼仅余下2-4层细胞,视网膜厚度变薄;透射电镜下实验眼注药后17 d可见部分感光细胞胞核、核仁固缩,对照眼从术后 7 d 开始见感光细胞呈现凋亡改变。结论:Z-LEHD-FMK能够延缓RCS大鼠感光细胞凋亡,合适的caspases抑制剂在适宜的时机应用对视网膜感光细胞凋亡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多焦技术是目前信号处理的一项先进技术,它在视觉电生理系统中的主要应用为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ERG)及多焦视诱发电位(multifocal visual evoked potential,mVEP)检测.其中,mERG可以同时刺激视网膜上多个小区域,在较短时间内反映各个小区域对应的ERG特性,从而精确快速敏感的测量视功能.本文主要从互相关函数、m-序列等入手介绍了多焦技术的原理,并对其在视网膜电图上的应用--多焦视网膜电图进行了描述,阐明了在多焦视网膜电图中如何对每个小区域的生理电响应信号进行分离.  相似文献   

8.
86例86眼视网膜挫伤患者经过视觉眼电图检查。异常率81例(94%)。异常改变主要表现为光峰电位降低或者光峰电位和暗谷电位一致降低。患者Arden比有变化,部分降低,部分正常,部分增高。光峰电位降低幅度超过100Nu者63例(78%)。光峰电位降低幅度与视力变化受检时间和视网膜挫伤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在诊断方面,EOG的价值与ERG和FFA作了对比。异常EOG和病理所见的视细胞损害相吻合。本文还对外伤性白内障、玻璃体积血和视神经挫伤的EOG检查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caspase-9在英国皇家外科学院(RCS)变性大鼠视网膜的时空表达状况与其视网膜电图(ERG)以及感光细胞凋亡的关系,以探讨caspase-9在感光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方法: 不同日龄RCS变性大鼠,检查ERG后处死取视网膜行caspase-9的免疫组化、荧光活力分析、Western blotting及凋亡TUNEL检测。 结果: 15及20 d变性大鼠ERG b波潜伏期分别为(58.60±3.42)ms、(56.45±1.08)ms,振幅分别为(109.07±14.50)mV、(109.00±7.35)mV,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25和30d组接近熄灭型。TUNEL阳性细胞只在变性大鼠的外颗粒层表达,25 d最明显。25 d后的变性大鼠感光细胞内节可见明显caspase-9阳性表达,其余各组未见表达。20 d caspase-9表现出最大活力[(10.98±0.13)nmol·g-1·min-1]。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caspase-9裂解条带在20 d时最明显,15 d组和对照组不表达。 结论: caspase-9的表达与视网膜感光细胞凋亡、视功能丧失存在时空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定向转染内源性光感受蛋白黑视素(melanopsin/opsin 4,Opn4)基因进入给光型双极细胞后,视网膜变性小鼠模型中视网膜神经元的光反应以及整体视觉行为的改变。方法:选用由甲基亚硝基脲(N-methyl-N-nitrosourea,MNU)诱导的成年CD1小鼠作为视网膜变性模型。于P0~P1 CD1乳鼠视网膜底注射Grm6-Opn4-GFP质粒,Grm6-GFP作为阴性对照。通过电转进行基因转染。术后5周对基因转染小鼠腹腔注射MNU诱导视网膜感光细胞变性,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共设计5个实验组:正常对照组(normal)、生理盐水Grm6-Opn4-GFP对照组(NS+melanopsin)、MNU诱导模型Grm6-Opn4-GFP治疗组(MNU+melanopsin)、MNU诱导模型Grm6-GFP对照组(MNU+GFP)和MNU诱导组(MNU)。诱导后连续7 d进行明暗箱测试,统计动物在暗箱中的活动时间比。随后进行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测试,计算体现给光双极细胞光反应的b波峰值、潜伏期和反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光反应的明视负波反应(photopic negative response,PhNR)。利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动物视网膜黑视素基因转导效果。结果:黑视素可以被定向转染进入视网膜给光双极细胞。明暗箱实验显示MNU诱导7 d后Grm6-Opn4-GFP转染的CD1小鼠滞留在黑箱的时间显著长于未转染组(P<0.05),ERG测试显示Grm6-Opn4-GFP转染的CD1小鼠的b波也有明显恢复(P<0.05)。结论:定向转染内源性光感受蛋白黑视素基因进入给光型双极细胞可部分恢复视网膜变性模型动物视觉。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视网膜电图(ERG)检测中所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利用微处理机实现ERG自动检测的方法,介绍了根据这些方法构成的ERG微机检测系统。该系统改进了ERG信号的引导方式;依靠计算机本身的功能,增强了系统抗干扰(特别是50Hz干扰)的能力;简化了操作,提高了检测效率。同时还在计算机上实现了EBG参数的自动测量,使EPG检测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便于该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急性大鼠眼高压诱导的不同缺血/再灌内层视网膜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眼高压诱导的不同缺血/再灌条件下内层视网膜形态与功能的变化。方法:成年大鼠,根据不同加压与再灌时间分组。左眼眼压升高至闪光视网膜电图b波消失的临界眼压且维持缺血30~90min。实验动物分别再灌1、3、7或14d复测b波,尼氏染色检测节细胞(RGCs)密度、内层视网膜厚度。结果:缺血60或90min组RGCs密度和内层视网膜厚度显著下降,且下降的程度随再灌时间的延长而加重。缺血30或45min组复测b波部分恢复;而缺血60min或更长时间组则b波未恢复。结论:缺血60min或更长时间导致内层视网膜严重损伤,而不同的眼高压维持时间和再灌时间都是影响视网膜损伤程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一、心室晚电位的概念 心室晚电位(ventricular late potentials)指发生在心电图上QRS波终末部并延伸到ST段内的延迟的心电活动.利用信息叠加技术(Signal-Add),用具有高分辨性能的记录器将晚电位记录下来,这种电位即称晚电位.能发现常规心电图所不能发现的高频低振幅电位.因一般心电图仅能发现MD级电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进行性肌营养不良(Duchenne/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DMD/BMD)患者视网膜眼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表型与临床分型以及基因型的关系。进一步探讨不同基因型的DMD患者抗肌营养不良蛋白(dystrophin)及其同源蛋白在视网膜上的表面爱功能,揭示DMD出现ERG异常的分子机理,方法 用11对引物对22例临床确诊的DMD/BMD患者作三步多重PCR进行基因缺失分析,并行ERG检查,结果 DMD/BMD患者ERG改变与临床分型及病情严重程度无关,与DMD/BMD的基因型有关,基因中央区缺失型的ERG异常率明显高于基因非缺失型,结论 DMD/BMD的ERG改变与DMD基因突变位点有关,可能DP260转录启动子与视网膜电信号的传导关系最密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视网膜振荡电位(Oscillatory potentials,OPs)的频域和时域分析方法及共临床应用。方法;测定了61例132只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眼和40只正常对照眼的OPs对OPs作快速富里叶变换得到OPs的频谱,比较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眼和正常眼的OPs频域和域各参数的改变。结果: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上眼OPs150~210Hz平均频谱的幅度显著下降,第三和第四个子波的潜伏期显  相似文献   

16.
视网膜对光刺激能够产生两种威受器电位,即早期感受器电位(ERP)和晚期感受器电位(LRP)。ERP只有在强烈光刺激下才产生。为几乎无潜伏期(不超过25微秒)、幅度为几百微伏的双相(向上称为R_1,向下称为R2)快波(持续期几毫秒)。由于它需要的激发光能过大,以及LRP因缺氧等消失后ERP仍能产生,故一般认为与视觉兴奋无关,因而不为电生理学家所重视,然而ERP必竟是视网膜的一个重要生物物理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青光眼持续高眼压对大鼠动物模型视网膜功能的影响。方法 制备青光眼高眼压大鼠动物模型并定时监测眼压;于术前和术后3 w、6 w进行闪光视网膜电图测量和形态学观察。结果 动物模型术后1 d眼压升高到最大值(3.07±1.10) kPa,术后1 w至6 w各时段眼压值分别为:(2.84±0.90) kPa,(2.86±0.54) kPa,(2.76±0.52) kPa,(2.70±0.51) kPa,(2.39±0.27) kPa,(2.09±0.39) kPa,均明显高于对侧眼眼压;造模3 w、6 w时的视网膜电图a波、b波及振荡电位波的幅值等时域参数均显著降低,且随高眼压的持续呈现进行性下降;常规HE染色,没有发现视网膜有明显的组织学和形态学改变。结论慢性高眼压在造成视网膜组织学和形态学发生改变之前视网膜的光学功能已经受损,且损伤随高眼压的持续呈现进行性趋势。  相似文献   

18.
单眼视神经离断家兔ERG和VEP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视神经中的由中枢投向视网膜的中枢性纤维在视觉功能中的调节作用.方法:制作单眼视神经离断家兔模型,切断中枢性纤维与视网膜的联系,但同时不损伤视网膜血循环系统,运用视觉电生理的手段观察手术眼与非手术眼视网膜电图(ERG)和视觉诱发电位(VEP)的变化.结果:手术前后之手术眼以及术后手术眼与非手术眼的ERG的变化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枢性纤维在视觉功能中的调节作用很微弱.  相似文献   

19.
迟电位(Late Potentials)是出现在QRS波群终末与ST段的高频低幅值心脏电活动,它与心肌梗塞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自1978年Berbari和Fontaine等报导采用计算机平均叠加技术从体表记录迟电位获得成功以来,迟电位的研究才明显深化。一、体表检测技术迟电位信号非常微弱,从心外膜直接记录时一般在1mV以下,从体表记录时为微伏数量级。由于骨骼肌活动、电极和放大器噪声及工频干扰的引入,即使在理想情况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用小波分解和盲源分离(blind source separation,BSS)算法结合来去除噪声和干扰提取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采用小波变换分解ERP,抽取出不同频带的细节信息;由小波系数判断选择多个尺度的子带信号,将它们分别与原始ERP组合进行盲分离,方法是极大化信号时间上的可预测性;将分离的结果进一步叠加平均.两类ERP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提取出的ERP主要成分波明显,易于辨识,信噪比比较单独运用盲分离算法提取出的结果要好.在应用实例中,有效地增强了ERP的μ波.该算法优点在于减少了刺激次数和波形失真,参数变化范围小,在临床上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