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为探讨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LVH)与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方法为对51例LVH组,45例非LVH组高血压病人和20例正常人组进行了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检查,对LVH组采用培哚普利或培哚普利+肝素治疗24W前后的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进行观察。结果为LVH组与非LVH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异常改变,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更显著(P<0.01-0.001)。LVH组中左室重量指数(LVMI)与微循环障碍及血液流变性指标呈正相关;LVH组、非LVH组及正常人组白微栓出现率分别为21.6%、4.4%和0%(P<0.01)。结论是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改变可作为高血压病LVH病人的诊断、判断病情程度及治疗导向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体位改变对儿童足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微循环显微镜和微循环图像处理系统,对52名年龄均为6岁的健康儿童行左足甲襞微循环观测。受试儿童取仰卧位、坐位及站立位.分别观测三种体位下的足甲襞微循环十九项指标,并进行三种体位下微循环两两比较,探讨体位改变对儿童足甲襞微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儿童足甲襞微循环管襻数目、输入校和输出枝长度、输入枝和输出枝及襻顶直径、微循环血流速度等随体应改变出现显著性变化,其余指标无明显改变。指出观测儿童足甲襞微循环时,特别是动态监测的病例,应固定在同一体位下观测,以减少观测误差,提高足甲襞微循环的研究水平。认为仰卧位是儿童足甲襞微循环观测的最佳体位。  相似文献   

3.
足甲襞微循环管襻构型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人体生理状态下足甲襞微循环的血管构型,为探索病理状态下的足甲襞微循环形态学变化提供定量化的参考依据。方法 用微循环显微镜及其图像处理系统,对120名健康人(儿童40名、青春期青少年40名、成人40名)行左足拇趾甲襞微循环观察,详细记录足甲襞微循环第一排管襻的形态,对各种类型管襻进行统计分析,求出每一类型管襻占总数的构成比。结果 足甲襞微循环管襻以发夹型和交叉型为主,分别占37.5%和21.4%,麻花型占13.3%,扭曲型占14.3%,枝生型占6.0%,纤细型占3.0%,扩张型占2.8%,尖状型占1.7%。结论 足甲襞微循环管襻存在多种构型,以发夹型为主,是足甲襞微循环管襻的标准构型,交叉型次之,也是足甲襞微循环管襻的基本形态。其余构型包括麻花状、扭曲、枝生、纤细、扩张、尖状等,出现率较低,可视为异型管襻。健康人足甲襞微循环管襻异型率为41.1%。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40例小儿肺炎及20例健康儿童进行了甲襞微循环观察。以甲襞微循环加权积分法进行评分。结果表明,小儿肺炎组97.5%(ST=2.47%)出现甲襞微循环异常改变,总积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重症肺炎组甲襞微循环改变重,总积分值高于轻症肺炎组(P<0.01);肺炎急性期与恢复期对比中,总积分值下降幅度不明显者,病程长、易反复、预后差。提示,甲襞微循环观察对小儿肺炎的辅助诊断、病情程度的判定、预后估计及指导临床用药均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观测100例健康儿童足甲襞微循环,得出儿童足甲襞微循环十七项指标的正常数值,提出了儿童足甲襞微循环的检测方法;将该组儿童足与手甲襞微循环比较,指出足甲襞微循环的特点,为儿童足甲襞微循环的临床应用提供观测方法和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血管性疾病血液流变性与甲襞微循环的改变。方法血液流变采用LBY—N6A自动清洗旋转式血液粘度计,甲襞微循环采用WX—9型多部位微循环仪,检测149例脑血管性疾病血液流变学指标与50例正常组对照。结果脑血管性疾病中各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微循环指标与正常组对照都有一项或多项存在显著性差异(P<0. 05或 P<0. 01),甲襞微循环形态、流态、周围状态都有明显改变。结论脑血管性疾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有明显高粘倾向,红细胞聚集性增高.管径增粗,血流缓慢,易导至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7.
对原发性心肌病患者甲襞微循环状况进行初步观察,结果显示:18例患者中有1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甲襞微循环异常改变(88.9%),甲襞微循环加权积分均数3.92±1.55,以流态异常和血管袢畸形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8.
甲襞、球结膜微循环的应急观测方法是在甲襞、球结膜微循环加权积分综合定量评价方法的基础上,保留权值为4、3的指标,同时观察血管清晰度和红细胞聚集二项指标而形成。同时提供其应急观测积分表、异常分度积分值、诊断标准,并与常规方法进行比较,证明其可以反映绝大部分流态类指标和大部分形态类指标及重要的袢周改变,没有丢失微循环重度异常的信息,保证了重度异常诊断的正确。但在大致正常、轻度异常和中度异常的诊断中应急方法部有判重的倾向,说明应急方法漏掉了一些信息,不能全面地了解微循环的改变,造成了判重的倾向。因此应急方法不能代替常规方法,只能在特定条件下应用。  相似文献   

9.
抑郁症患者甲襞微循环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2例抑郁症患者的甲襞微循环进行观察并统计加权积分值。与正常对照比较发现:抑郁症患者的综合积分值比正常对照显著增高,59.5%的患者甲襞微循环存在明显改变,表现为管排数目减少、长度缩短、输入枝管径狭窄、袢项内径扩张,微血流缓慢,红细胞聚集,管周渗出、出血现象增加,乳头下静脉丛可见减少等改变,且甲襞微循环的改变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及Hamilton抑郁症量表评分无关。提示抑郁症患者存在的甲壁微循环障碍可能系疾病本身固有的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人体生理状态下足甲襞微循环的血管构型,为探索病理状态下的足甲襞微循环形态学变化提供定量化的参考依据。方法使用WX—753B型微循环显微镜、THI-SHARP CCD 137型摄像机频系统、XG—8型多媒体微循环图像处理系统,对40名健康儿童、40名健康青春期青少年、40名健康成人,行左足拇趾甲襞微循环观察,详细记录足甲襞微循环第一排管襻的形状,对各种类型管襻进行统计分析,求出每一类型管襻占总数的构成比。结果本组共观察120个拇趾甲襞共5719根管襻,平均每趾甲襞观察47.66±15.04根管襻,其中发夹型最多,有2146根,占总数37.5%;其次为交叉型,有1224根,占总数 21. 4%;麻花型有 759根,占总数 13. 3%;扭曲型有817根,占总数14.3%;枝生型有346根,占总数6.0%;纤细型有172根,占总数3.0%;扩张型有157根,占总数2.8%;尖状型有98根,占总数1.7%。结论足甲襞微循环管襻存在多种构型,标准构型以发夹型为主,交叉型次之,也是足甲襞微循环管襻的基本形态,其余构型出现率较低,可视为异型管襻。健康人足甲襞微循环管襻异型率为41.1%。本研究表明,足甲襞微循环构型与手甲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老年气虚血瘀证患者甲襞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特征及通心络胶囊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年龄 60岁以上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型 ) 60例 ,检测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指标 ,再随机分为治疗组 (通心络胶囊组 ) 3 3例和对照组 (尼莫地平组 ) 2 7例作比较 ,观察通心络胶囊对改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及临床症状的治疗作用。结果 :气虚血瘀症患者治疗前甲襞微循环中度及重度异常者 5 2例 ( 86.67% ,5 2 /60 ) ,其中治疗组 2 9例 ( 87.9% ,2 9/3 3 ) ,对照组2 3例 ( 85 .7% ,2 3 /2 7) ,以形态积分 ( 2 .5 8) >流态积分 ( 2 .2 2 ) >袢周积分 ( 0 .83 )为主要特征 ;血液流变学指标两组异常率同为 10 0 % ,其中以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升高 ,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为主要特征。治疗 3 0天后 ,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 (P均 <0 .0 5~ 0 .0 1)。并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治疗组为 90 .9% ,对照组为 70 .3 9 %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老年气虚血瘀证患者甲襞微循环异常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率极高 ,通心络胶囊对改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段已婚妇女甲襞微循环状况,并结合宫颈刮片和阴道镜检查结果,综合分析甲襞微循环在宫颈病变定性评估中的意义。方法:348例已婚妇女按年龄分为25~35岁,36~45岁和46~55岁三组,依次进行甲襞微循环形态、流态和袢周状态的检测积分,同时进行阴道镜检查和宫颈刮片检查。结果:甲襞微循环异常者主要集中在36~45岁年龄组,其积分值明显高于其它两个年龄组(P<0.05或P<0.01)。宫颈刮片细胞分类>Ⅱ级以及阴道镜检查结果异常者,也多出现于36~45岁年龄组,其异常率与其它两年龄组比较显著升高(P<0.01)。结论:存在明显宫颈病变妇女可发生甲襞微循环异常,在对宫颈病变定性评估中,甲襞微循环检测结果可以作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甲襞微循环观测辅助诊断的初步研究胡金麟*田牛*刘凤英*宋欣*李向红*规范化的甲襞、球结膜、舌、口唇、牙龈、耳廓、皮肤、子宫颈、阴茎头微循环观测方法标志着我国临床微循环的研究与应用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2]。临床微循环观测结果的数学公式表达,促进了...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变异性与微循环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 (EH)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异性 (ABPV)、甲襞微循环变化特点及二者的关系。方法 :以 3 0例年龄相当、血压正常的健康者作对照组观察了 67例EH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异性(ABPV)、甲襞微循环变化。结果 :发现高血压病组微循环的管袢形态、血流流态、袢周状态积分值及总积分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正常对照组甲襞微循环总积分值仅与年龄呈弱相关 (r=0 .3 75 ,P <0 .0 5 ) ,与偶测血压 (CBP)、动态血压的各参数平均值 (ABP)、ABPV无显著性相关。高血压病组总积分值主要与CBP、ABP呈显著正相关 ,与 2 4h、夜间的ABPVs、ABPVd呈显著负相关 ,其中与 2 4hABPs关系最为显著 (r =0 .60 4,P <0 .0 1)。结论 :高血压病昼夜血压水平与血压的变异性 ,对微循环恶化改变的发生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健康交通警察甲襞微微循环的观察,探讨职业因素对交通警察甲襞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应用田牛甲襞微循环综合定量评分方法,对86例健康交警及92例健康人的甲襞微循环进行观察测量、计分、比较。结果交警组的甲襞微循环总积积分值及管襻形态、流态、襻周状态积分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6.
使用一种新的光学容积脉波测定分析技术在临床上进行了初步观察。该仪器采用微机控制全部操作,对采集到的光学容积描记图(OPG)图形采集、保存、复现和分析进行控制,自动分析后可得到二十多项生理参数,经临床对34例患者OPG参数的观察,发现与健康人比,患者OPG参数劣化,其中最大高度和降中峡高度降低,收缩期充血指数下降,流入容积速度与流出容积速度缩短,平均灌注速度与相对供血量显著降低。通过与传统甲襞微循环观察比较结果发现,上述参数与甲襞微循环总积分具有密切相关性。此外,对部分患者心功能进行检测,发现随心功能异常程度增加,患者OPG参数趋向劣化。  相似文献   

17.
老年前期和老年期高血压病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变化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甲襞微循环变化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09例老年前期和老年期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的甲襞微循环,并与58例健康中老年人作对照;比较老年前期和老年期高血压病患者甲襞微循环变化。结果:老年前期和老年期高血压病患者存在甲襞微循环障碍,甲襞微循环形态积分、流态积分、管周状态积分和总积分值均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而老年期组甲襞微循环的管周状态、流态及总积分比老年前期组高。结论: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在治疗过程中辨证运用活血化瘀法以改善微循环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病各期甲襞微循环观测结果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 16项甲襞微循环临床观察指标在不同期高血压病时的意义。方法 :应用多元分析的因子分析方法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及方差最大旋转法提取因子 ,通过因子数、因子累积贡献率和收敛性等参数表示因子分析的结果。对因子与 16项甲襞微循环观测指标及其主要改变的对应关系进行初步分析。结果 :高血压病各期的微循环改变特征并不相同 ,在高血压Ⅰ期 ,主要以清晰度和血液流态的改变为主。在高血压Ⅱ期 ,大部分指标均有明显贡献。在高血压Ⅲ期则主要以微血管形态和血管运动性为主。在其中流速、红细胞聚集的影响在高血压不同分期时均出现 ,说明它们的改变始终伴随着高血压病的发展。结论 :通过因子分析 ,从高血压病临床微循环观测的大量数据中提取了非常有用的信息 ,将高血压各期的微循环特征用较少的指标表示出来 ,同时也认识到在疾病的不同病程阶段甲襞微循环各项指标的贡献不同 ,同一指标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其贡献率也不同。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中风偏瘫肩—手综合征(SHS)甲襞微循环的变化及针刺对其的影响,检查26例SHS患侧针刺前后及20例对照组的甲襞微循环。结果表明,SHS患侧甲襞微循环各类积分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且其总积分值和肩痛及手肿轻重程度有关。针刺后其流态、管周状态及总积分的积分值均显著下降(P<0.010.001)。结果提示,SHS患侧甲襞微循环存在明显障碍且和临床表现轻重程度有关;针刺治疗能使其微循环障碍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