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为预防内地害鼠随青藏铁路进入西藏以及该地害鼠迁入内地危害,防止鼠疫等鼠传疾病随铁路沿线流行,对青藏铁路青海段农区鼠类群落组成及密度进行调查.方法 在青藏铁路青海段的湟源县、海晏县、刚察县、乌兰县、德令哈市、格尔木市,采用夹夜法在农田以及农房调查.结果 农田共布放有效夹2377夹次,捕鼠8种129只,另有1只鼠残体,以小家鼠、长尾仓鼠和柴达木根田鼠为主;农房布放有效夹760夹次,捕鼠38只,另有1只鼠残体,以小家鼠和黄胸鼠为主;农田和农房鼠密度均以2010年8月乌兰县(12.45%)及德令哈市(12.77%)最高.结论 格尔木市有褐家鼠和黄胸鼠分布,湟源县有黄胸鼠分布,需加强监控;鼠密度高的地区应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青藏铁路沿线代表性地区鼠类种群构成,确定是否有褐家鼠分布.方法 户外用鼠夹法,室内用鼠夹法、鼠笼法和粘鼠板法,分别在拉萨、那曲、林芝地区的居民区室内外、垃圾场、粮库、宾馆饭店等场所捕获鼠类,并进行形态学鉴定,计算鼠密度和鼠种构成.结果 青藏铁路沿线的拉萨、那曲和林芝地区共布放1817个鼠夹(鼠笼、粘鼠板)/夜,捕鼠126只,未捕获褐家鼠.拉萨和林芝地区以黄胸鼠为优势鼠种,分别占84.1%和70.0%,那曲县以小家鼠为主,占98.1%.结论 3个地区的居民区以黄胸鼠和小家鼠为优势鼠种,未发现褐家鼠分布.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沙地草场鼠类群落演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鄂尔多斯沙地草场1991~1998年鼠类群落演替。方法1991~1998年每年4~10月中旬在达拉特旗,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沙地草场改良试验站的不同生境内,利用直线夹日法调查,并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归纳。结果调查生境共有10种鼠栖息,分别为三趾跳鼠、五趾跳鼠、三趾心颅跳鼠、小毛足鼠、子午沙鼠、长爪沙鼠、黑线仓鼠、达乌尔黄鼠、褐家鼠和小家鼠。1991~1998年,鼠类群落结构由以喜干旱的荒漠草原鼠类为主(三趾跳鼠、小毛足鼠和子午沙鼠)演替为以较喜湿的典型草原鼠类为主(黑线仓鼠)。结论鄂尔多斯沙地草场鼠类群落的演替是由于该地实行围封、种草、种树的草场改良措施,使鼠类栖息环境发生了变化,即流动沙地和半流动沙地减少,固定沙地增多引起的。  相似文献   

4.
五台山保护区啮齿动物区系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掌握五台山保护区啮齿动物种类数量和区系分布。方法 :以实地考察 (夹夜法 )为主 ,结合访问及文献进行综合整理。结果 :该区啮齿动物共有 13种 ,隶属 2目 5科。其中古北界啮齿动物 9种 (占 69.2 3% ) ,东洋界 1种 (占 7.69% ) ,广布种 3种 (占 2 3.0 8% )。在动物区系组成上以古北界成分为主体 ,长尾仓鼠数量明显占优 ,中华鼢鼠、长尾仓鼠、大仓鼠为优势种 ,草兔、黑线姬鼠、大林姬鼠、花鼠为常见种 ,岩松鼠、达乌尔鼠兔、褐家鼠为偶见种 ;以前文献记载的山西绒鼠、小家鼠、子午沙鼠 ,在本次调查中均未捕到。结论 :为更好地保护五台山的自然生态 ,要定期进行有害啮齿动物监测工作 ,采取有针对性的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预防害鼠随青藏铁路出入西藏自治区(西藏),并造成对西藏和内地的危害,防止鼠疫等鼠传疾病随铁路流行,对青藏铁路沿线那曲段草场鼠类群落组成及密度进行调查。方法在青藏铁路沿线的那曲、安多县和附近的班戈、聂荣、比如及嘉黎县草场,安多县河川草地及那曲县香茂乡青藏铁路护坡和农舍采用夹日法调查。结果草场共收回有效夹1828夹,捕鼠145只,另53只鼠残体,捕获率为10.83%,其中捕获鼠2种,加上河川草地捕获鼠2种,及观察到鼠1种,草场以高原鼠兔为优势种,另有少量的长尾仓鼠、白尾松田鼠和喜马拉雅旱獭;铁路护坡捕获高原鼠兔1种,另有1只鼠残体;农舍布放有效夹286夹,捕鼠20只,在青藏铁路沿线的农舍以小家鼠和白尾松田鼠为主要害鼠。草场捕获率以7月那曲县为最高,达30.32%。结论青藏铁路那曲段草场以高原鼠兔为优势种,青藏铁路沿线的那曲县香茂乡农舍以小家鼠为优势种;未发现褐家鼠和黄胸鼠分布,但需要加强监控;鼠密度高的地方需要治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动物间鼠疫相关信息,及早发现鼠疫疫情。[方法]对2000~2009年吕梁市所属临县、兴县鼠疫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0~2009年,野外累计布鼠夹20 800夹次,捕鼠1 491只,平均鼠密度为7.17%;捕获的野鼠中,子午沙鼠占59.02%,长尾仓鼠占30.99%,大仓鼠占8.12%,其他鼠类占1.88%。室内布鼠夹7 490夹次,捕鼠1 344只,平均密度为17.94%;捕获的家鼠中,小家鼠占90.92%,褐家鼠占7.81%,大仓鼠占1.19%,子午沙鼠占0.07%。合计调查活体子午沙鼠2 351只,鼠体染蚤率为38.66%,平均蚤指数为4.62。合计探鼠洞1 850个,发现染蚤洞干53个,洞干染蚤率为2.86%,蚤指数为0.92。合计挖鼠巢141个,鼠巢染蚤率为37.59%,蚤指数为1.91。2000~2009年合计检测各种鼠血清11 483份,间接血凝试验F1抗体均为阴性。[结论]鼠密度呈现下降趋势,鼠血清间接血凝试验F1抗体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青海省海东地区鼠类种群特征。方法采用夹夜法,按不同生境调查海东地区鼠类,对生态学资料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海东地区共捕获鼠类427只,隶属2目6科15种,其中在针阔混交林捕获鼠类7种82只,捕获率3.90%;林缘灌丛捕获鼠类6种112只,捕获率4.53%;高山灌丛捕获鼠类7种77只,捕获率3.35%;高山草原捕获鼠类7种95只,捕获率2.94%;农田居民区捕获鼠类9种61只,捕获率2.60%;高山草原中的生物量最高,为35.95;林缘灌丛次之,为34.70;高山灌丛最低,为21.59;小家鼠及褐家鼠的肥满度在农田居民区中最高,为5.18和4.05;长尾仓鼠在高山草原中的肥满度最高,为3.80;大林姬鼠在林缘灌丛中的肥满度最高,为2.97。同一鼠种在不同生境中的生物量、肥满度各有其特点和差异。结论青海省海东地区鼠类区系构成较为混杂,降低优势害鼠的种群密度,防止鼠害发生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掌握华亭县不同生境鼠类侵害状况。方法采用夹夜法进行鼠密度及鼠种调查。结果不同生境平均鼠密度3.06%,其中以居民区最高,为3.40%;特殊行业次之,为3.10%;农村自然村最低,为2.12%。居民区以小家鼠为优势鼠种,其次为褐家鼠,偶尔可见黑线姬鼠;特殊行业以褐家鼠占明显优势;农村自然村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结论城区内鼠密度较高,应加强灭鼠及鼠传疾病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南昌市鼠类种群结构和季节动态变化。方法分别采用粉迹法和夹夜法连续4年监测不同生境的鼠情。结果 2007-2010年南昌市平均鼠密度夹夜法为1.24%,粉迹法为5.96%,3月和9月为鼠密度高峰期。捕获鼠中褐家鼠占35.62%,小家鼠占33.38%,黄胸鼠占23.84%;居民区褐家鼠占56.99%,特殊行业褐家鼠占49.84%,小家鼠占27.54%,自然村小家鼠占45.71%,黄胸鼠占30.48%。结论南昌市鼠密度较高,鼠密度季节消长较为明显,优势鼠种由褐家鼠变为小家鼠,不同环境类型优势鼠种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汉坦病毒的监测分析,掌握葫芦岛市居民区鼠类中的汉坦病毒流行情况,为制定人间汉坦病毒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鼠笼捕获小动物,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小动物肺中的汉坦病毒抗原,用RT?PCR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在2005-2006年选取葫芦岛地区9个不同地点的居民区和2个野外地点捕鼠,共捕获褐家鼠254只,小家鼠17只,黑线姬鼠5只,褐家鼠带病毒率为4.72%,小家鼠为5.88%。提取汉坦病毒抗原阳性鼠肺组织中的病毒RNA,从褐家鼠中共扩增出9株汉坦病毒,基因分型全部为汉城病毒,并且分离到1株病毒。而从小家鼠和黑线姬鼠中未扩增到病毒。结论葫芦岛市居民区的鼠类以褐家鼠为主,其携带的病毒属于汉城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农村城镇化后不同生境鼠类的群落结构,为开展鼠害的科学治理提供基础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调查农村城镇化后鼠类的群落结构,每个样区布放300个夹夜,夹距5 m,夹线间距50 m以上,鼠夹晚放晨收。结果农村城镇化后,城镇与农田结合部成为鼠类最重要的栖息环境,家栖鼠类的数量和生物量大幅度增加,野栖鼠类的优势度明显下降,主要表现为:在城镇和农田结合部,褐家鼠为第一优势鼠种和危害最大的害鼠;在离开城镇500 m的农田,黄毛鼠为第一优势鼠种,其次为褐家鼠,板齿鼠、褐家鼠和黄毛鼠是危害最大的害鼠;而在离城镇2 km的农田,黄毛鼠为第一优势鼠种,其次为小家鼠,黄毛鼠和板齿鼠是危害最大的害鼠。结论农村城镇化间接为鼠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引起农田鼠类群落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必须针对这种变化趋势加强鼠害的可持续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中俄边境地区鼠类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黑龙江省中俄边境地区鼠的种类组成和生态习性。方法采用笼日法和夹日法捕鼠。结果在黑龙江省中俄边境5个市(县)共捕鼠3461只,计3科8属11种,优势种为黑线姬鼠(58.3%),室内优势种为小家鼠(75.9%),野外优势种为黑线姬鼠(43.4%)。不同生境、场所和月份的主要鼠种组成有所不同。灌丛和阔叶林生境的鼠类均出现2次高峰。野外的黑线姬鼠和大林姬鼠均出现2次高峰;室内的小家鼠和褐家鼠均出现1次高峰。结论为黑龙江省中俄边境地区深入开展鼠类的生态和防治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黑龙江省萝北口岸鼠类的种类组成和季节消长。方法采用夹日法在耕地、林缘草地和口岸储存仓库生境中捕鼠。结果2009—2010年在黑龙江萝北口岸共捕鼠1 073只,经分类鉴定隶属于3科8属9种。萝北口岸地区的优势种为褐家鼠(45.20%)。3种生境中,耕地的优势种为黑线姬鼠(29.67%)和大仓鼠(26.60%);林缘草地的优势种为褐家鼠(32.80%)和大仓鼠(20.00%);储存仓库的优势种为褐家鼠(66.97%)和小家鼠(32.68%)。4种常见鼠的活动季节分别为:黑线姬鼠12个月,小家鼠为9个月,褐家鼠和大仓鼠均为8个月;在整个活动季节期间,小家鼠在6月、褐家鼠在7月、大仓鼠在8月、黑线姬鼠在10月均仅出现1次高峰。结论在黑龙江省萝北口岸存在着感染和发生鼠传疾病的潜在威协。因此,在该口岸应加强鼠类监测,防鼠、灭鼠和个人防护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黑龙江省逊克口岸鼠类的种类组成和季节消长。方法采用夹日法在耕地、林缘草地和江堤生境中捕鼠。结果 2009年在黑龙江省逊克口岸3种生境中共捕鼠1 117只,计3科8鼠9种。逊克口岸地区的优势种为黑线姬鼠(43.42%)。黑线姬鼠是耕地(68.63%)和江堤(37.66%)的优势种;红背鼠平是林缘草地(43.94%)的优势种。鼠的活动季节分别为:黑线姬鼠、朝鲜姬鼠和红背鼠平均为12个月,小家鼠为9个月,褐家鼠为8个月,黑线仓鼠为7个月,长尾黄鼠和花鼠均为5个月。在整个活动季节期间,黑线姬鼠月出现2次高峰;红背鼠平、朝鲜姬鼠、小家鼠、褐家鼠、黑线仓鼠和长尾黄鼠仅出现1次高峰。结论本次调查为黑龙江省逊克口岸鼠的种类组成、生态和防治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青海省啮齿动物的种类与地理分布。方法现场采集标本并鉴定。结果在青海省发现44种啮齿动物。结论小家鼠、褐家鼠、草兔在青海省分布广泛,灰旱獭与喜马拉雅旱獭在全省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广东省家栖鼠形动物种类构成及在不同季节的繁殖情况,为科学灭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每月选择1个乡镇,采取逐日捕鼠方法,实施监测和调查。同时将捕获的鼠形动物进行鉴定及解剖,观察并记录妊娠情况。结果广东省乡镇居民区鼠形动物的笼捕率平均为9.98%,其中鼠类的笼捕率为4.98%;鼠形动物种群构成比分别为褐家鼠48.73%、黄胸鼠15.50%、臭鼩鼱35.17%、小家鼠0.59%;其中褐家鼠年平均妊娠率为4.06%,平均每胎妊娠胎仔数为5.35只;黄胸鼠年平均妊娠率为5.63%,平均每胎妊娠胎仔数为2.76只;臭鼩鼱年平均妊娠率为15.00%,平均每胎妊娠胎仔数为3.32只。结论在城镇居民区褐家鼠和臭嗣鼯已成为绝对优势种,小家鼠为少见种;褐家鼠和黄胸鼠的繁殖期一年有春秋季2个高峰,其中春季的繁殖高峰超过秋季,但褐家鼠在8月还有一个小的繁殖高峰。臭鼩鼱一年四季均可繁殖,也有2个高峰,其中前峰出现在3—6月,后峰在10-11月。鼠密度也呈现春秋两季的高峰期。广东省需实施春秋两季的灭鼠。  相似文献   

17.
莆田地区家鼠的种类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演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7~1989年,在莆田地区农村逐月对家鼠种群进行调查,布放14400笼日,捕鼠2841只,捕获率为19.73%。捕获鼠4种,小家鼠占总数的56.88%,但其组成比有一定的季节变化;有的月份(如8月),褐家鼠数量可接近或超过小家鼠;黄胸鼠为常见种,冬季的组成比较高;黄毛鼠在5月和12月前后偶尔窜入室内。通过相关分析,小家鼠与黄胸鼠、褐家鼠种群数量间相关非常显著或显著,而褐家鼠和黄胸鼠种群数量无相关性。比较50~80年代调查资料,发现家鼠群落处于不断变化中,群落优势种的演替趋势是: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  相似文献   

18.
广州市鼠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控制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了解广州市各环境的鼠类群落结构特征 ,为鼠害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对各种环境现场调查的鼠情进行分析及数量统计。结果 有效控制前 ,广州市鼠类群落结构为褐家鼠 >黄胸鼠 >小家鼠。随着对鼠害控制工作深入开展 ,鼠类群落结构演变成黄胸鼠 >褐家鼠 >小家鼠和小家鼠 >褐家鼠 >黄胸鼠等不同的结构类型。结论 褐家鼠为广州市家栖鼠中的主要优势种群 ,是鼠害控制工作的重点对象。对于具有天花板及夹层结构的建筑物 ,要加强对黄胸鼠的控制工作。在较长时期有效控制鼠害后 ,特别在物流频繁的仓储类环境中 ,要注意加强对小家鼠的监控。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兴凯湖鼠类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调查黑龙江省兴凯湖鼠的种类及生态习性。方法:夹目法捕鼠。结果:在兴凯湖共捕鼠2177只,计7属8种,黑线姬鼠(73.3%)为野外优势种,小家鼠(75.9%)为室内优势种。不同生境、场所和月份鼠种组成有所不同。黑线姬鼠、小家鼠、褐家鼠在5-11月间出现一次高峰。结论:为有效开展调查地区的鼠类防制提供了生态学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