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64例同步检测且资料完整的肺胃寒热证患者及健康对照者,进行放免6项指标及相关经穴辐射热对证型诊断的判别分析,结果建立了临床常见肺胃寒热6证计量诊断判别式,经检验分析,判别效度较高,可供临床诊断参考,表为揭示肺 胃寒热6证经穴辐热诊断的规律提供了数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64例同步检测且资料完整的肺胃寒热证患者及健康对照者,进行放免6项指标及相关经穴辐射热对证型诊断的判别分析,结果建立了临床常见的肺胃寒热6证计量诊断判别式,经检验分析,判别效度较高,可供临床诊断参考,且为揭示肺胃寒热6证经穴辐射热诊断的规律提供了数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男男性行为(MSM)人群艾滋病(AIDS)患者和健康自愿者五脏六腑募穴红外温度进行比较研究,结合中医理论及艾滋病的流行病学、行为学、以及临床特征对结果进行分析解释,揭示MSM人群AIDS患者募穴红外温度的特异性,论证应用募穴理论指导临床诊断治疗的科学性。方法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拍摄48例MSM人群AIDS患者(疾病组)和25例健康自愿者(对照组)的红外热图,在红外热图上采集十二脏腑的募穴温度(6个单穴,6对双穴,共18个穴位),并计算穴位的红外相对温度,进行组间同名穴红外相对温度的比较及统计分析。结果:疾病组小肠募穴关元和膀胱募穴中极红外相对温度高于健康对照组,P <0. 001,有极其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 (1)膀胱募穴中极红外温度的特异性表现,具有揭示艾滋病MSM人群行为学及流行病学特点的意义,体现腧穴经络脏腑相关理论的科学性;(2) MSM人群AIDS患者与健康对照人群募穴红外温度的差异,体现募穴反映脏腑病症的特异性。关元和中极可作为AIDS患者临床诊疗常用的特定穴。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左右穴区及经穴连线艾灸前后红外温度,比较灸三阴交与关元效应差异。方法阴道涂片法筛选动情间期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三阴交组和关元组,每组12只。全身冷冻结合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法造模,治疗组分别灸双侧三阴交和关元,3壮/穴。红外热成像仪动态监测相关穴区及经络连线左右艾灸前后红外温度。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灸后5~30 min,模型组三阴交-血海经络连线左右温差显著增加(P0.05);灸后30 min,其他3组三阴交右侧穴区温度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灸后5~30 min,三阴交组三阴交-血海经络连线左右温差显著降低(P0.05),关元组10~30 min连线左右温差显著降低(P0.05);两艾灸组比较,三阴交组对连线左右温差影响早于关元组。结论艾灸可显著减小经络连线左右温差,缓解失衡状态,且灸三阴交恢复失衡作用早于灸关元。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中极穴等红外辐射温度特性分析,为经穴脏腑相关以及穴位特异性理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采集试验组33例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患者中极穴、中脘穴、内关穴的红外辐射温度,分析各穴位之间的差异性。同时以31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采集同名穴位的红外辐射温度,分析健康人群与OAB患者各穴位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试验组中极穴红外辐射温度明显高于右内关穴(P<0.01),中脘穴红外辐射温度明显高于右内关穴(P<0.05)。对照组中极穴与中脘穴、右内关穴红外辐射温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中极穴红外辐射温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中极穴(P<0.05);组间中脘穴、右内关穴红外辐射温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OAB患者中极穴红外辐射温度高于本体非相关穴位内关穴及正常人体中极穴,说明膀胱功能病变会引起其募穴中极穴红外辐射温度的升高。  相似文献   

6.
She YF  Zhu J  Ma LX  Xie JP  Li CH  Yuan HW 《针刺研究》2012,37(2):145-150
目的:通过观察正常女大学生经期经穴体表温度和同名穴位温差与室内温度和湿度的相关性,判断以这两个指标作为经穴反映胞宫功能状态的客观指标时,是否应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方法:正常女大学生49人,选取胞宫相关经穴血海、地机、中都、三阴交、太溪、太白、太冲、水泉,非相关经穴悬钟以及悬钟旁非经非穴,于经期第1天连续动态探测各测试点体表温度60min,每10min记录1次室内温度和湿度。利用发展模型建立因变量x(室内温度或温差)与y(体表温度或温差)之间的关系,进而判断两者的变化是否相关。结果:正常女大学生经期第1天双侧血海、地机、中都、悬钟、非穴的体表温度与室内温度呈正相关(P<0.05);各测试点同名穴位温差与室内温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各测试点的体表温度与室内湿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各测试点同名穴位温差与室内湿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结论:经穴体表温度较同名穴位温差易受室内温度的影响,两者均不易受室内湿度的影响,推测如果经穴体表温度作为反映胞宫生理及病理变化的客观指标时应该把室内温度作为协变量考虑,建议采用同名穴位温差作为穴位反映机体生理及病理变化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相关背俞穴的体表温度,观察肺脏病变状态下,相关背俞穴体表温度的特异性变化。方法:选取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和健康受试者各45例,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BK-MT02A医用红外热像仪检测两组受试者双侧肺俞、膈俞、脾俞及肾俞穴体表温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双侧肺俞、膈俞、脾俞及肾俞穴体表温度较对照组同侧腧穴体表温度升高(P<0.01,P<0.05);两组受试者双侧肺俞、膈俞穴体表温度高于同侧脾俞、肾俞穴(P<0.01,P<0.05),同侧肺俞与膈俞、脾俞与肾俞之间体表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肺俞、膈俞、脾俞及肾俞穴体表温度病理性升高,说明以上背俞穴具有反映肺脏疾患的特异性;体表温度显著升高的肺俞、膈俞穴,不仅为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本虚标实”的病机提供了客观依据,也体现了相同经络不同腧穴对肺脏疾患反映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健康人与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相关经络穴位疼痛阈值的差异。方法:选择无心理和生理疾病的健康成年人34例为正常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60例为IBS组。采用疼痛测量仪分别测量正常组与IBS组大肠经、小肠经、胃经、脾经、胆经和治疗IBS的临床常用腧穴等经络穴位处的疼痛阈值,重复测量3次,穴位主要选取每条经络双侧的井穴、荥穴、输穴、经穴、合穴、募穴、下合穴、原穴、络穴及背俞穴,并比较两组临床常用穴位的疼痛阈值情况。结果:IBS组大肠经五输穴、络穴疼痛阈值明显低于正常组(均P0.05),原穴合谷、募穴天枢、下合穴上巨虚、背俞穴大肠俞穴降低更为明显(均P0.01);IBS组小肠经五输穴、募穴、原穴疼痛阈值明显低于正常组(均P0.05),络穴支正、下合穴下巨虚、背俞穴小肠俞降低更为明显(均P0.01);IBS组胃经合穴足三里、背俞穴胃俞疼痛阈值明显低于正常组(均P0.05);IBS组胆经合穴阳陵泉、背俞穴胆俞疼痛阈值明显低于正常组(均P0.05);IBS组脾经背俞穴脾俞疼痛阈值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IBS组内关、太冲、太溪、三阴交、气海穴疼痛阈值明显低于正常组(均P0.05)。结论:IBS病变主要在胃经、大肠经、小肠经、膀胱经,但也与肝经、脾经、肾经部分穴位关系密切。当脏腑功能出现异常时,与脏腑相关的穴位出现疼痛阈值降低的现象,经络腧穴从相应的沉寂状态转向敏化状态。  相似文献   

9.
论俞募穴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对俞穴募穴的意义、与脏腑经络的关系、临床运用规律等方面进行阐述,探讨了俞、募穴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应用规律。并着重讨论俞、募穴的临床主治特点、临床应用及俞、募穴的多种配穴规律。  相似文献   

10.
背俞穴感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有人认为背俞穴的命名与十二经相关,但在古代文献中并未发现相关的记载。近代最早发现背俞穴与相应十二经有感传通路的是日本的长滨善夫。1949年,他发现一例经络感传显著者现象:“在脏腑各俞穴刺针的时候,都有象带状样的围绕感觉圈。有的直接贯通他所相当的脏腑,在他的募穴上发生强的感觉点,从这里移行到他所同名的经络”  相似文献   

11.
俞穴、募穴与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子午流注理论,在某经气血旺盛的时辰开取其俞募穴以治疗相关脏腑病,应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其应用方式有按时循经俞募配穴、手足同名经俞募配穴、表里经俞募配穴、俞募穴与母子穴相配、六合俞募配穴、子午相冲俞募配穴等。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患者经穴和耳穴温度失衡规律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经穴、耳穴温度信息变化规律,定量研究针刺对机体的调整作用及其机理,探讨耳穴—体穴相关、体表—脏腑相关和经络失衡规律等重要中医理论,我们采用了高精度、高灵敏的测温装置,分别对46名受试者,进行了25632穴(点)次的快速、无损伤观测,并观察冠心病患者针刺前后经穴、耳穴温度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研究背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关经络、穴位的客观检测与针灸的作用机理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经穴的低阻抗特性,针刺时的肌电、局部血流图、红外热象轨迹、同位素示踪等循经变化特点,经穴部位神经与血管分布特征等研究,使人们对经络、穴位的认识不断深入.近40年来,从温度计测温、液晶显像、红外热像技术,随着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先后用于经络、穴位温度的测量观察.已有的研究表明,人体正常状态下与生理、病理状态变化时,均可能出现经络和穴位的皮肤温度与非经络处不同或更为明显的改变,针刺穴位可引起相应经络循行部位与经穴的温度变化,为经穴的相对特异性、效应性及其用于疾病诊断与治疗提供了依据.然而,对于经穴温度变化的机理、调节途径等认识很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近10年内针灸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选穴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近10年国内用针灸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文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筛选出合格文献85篇,涉及54个经穴,使用频次共为495次。研究发现针灸治疗中风后尿失禁,选取经络以任脉、膀胱经、脾经为主;局部选穴主要以腹部及腰骶部腧穴为主;选穴以关元、中极、三阴交、气海、肾俞、百会、次髎、膀胱俞为最多;特定穴以交会穴使用最多,其次为募穴及俞穴。结论:现代针灸临床治疗中风后尿失禁仍以循经辨证取穴、局部取穴、取用特定穴为主。  相似文献   

15.
分析敦煌石窟《灸经图》背部腧穴取二寸三分的特色及临床意义,背部腧穴取2.3寸所揭示的膀胱经内外还有经,脏腑之腧内外还有脏腑之腧的经穴现象与其他古典经络理论共同揭示了横向经脉概念。探讨夹脊穴、腧募穴、带脉、循经感传、人体躯干横向皮节过敏带与横向经脉的关系。这些横向循行经脉与传统上下循行的经脉共同组成一个统一整体的网状结构经络系统。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针灸经络理论指出督脉总督诸经,然而它是怎样实现的呢,我从山形水势的走向进而联想到督脉、肾经、足太阳经、冲脉。五俞穴、俞募穴的位置、结构、相互的联系,结合现代中枢神经学说提出经络中枢学说。以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7.
钙离子在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系统介绍了团队前期研究成果,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基于生物化学对钙离子与经络腧穴关系,从经穴钙离子分布、针刺对经穴钙离子浓度的影响、脏腑病变时外周经穴钙离子浓度变化、络合钙离子对针刺效应的影响以及钙离子与神经、肥大细胞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以期推动经穴物质基础的研究,为经络腧穴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奇穴,……因其在十四经以外,又称经外奇穴”。推敲其义,谓穴在经之外。经穴,有的并不在十四经循行线上,如手太阴经的经穴列缺。奇穴,有的在十四经上,而又没有归属,如位督脉循行线上的印堂穴。临床针刺奇穴可以同样收到针刺经穴而具有调整十四经、脏腑的作用,达到治疗十四经、脏腑病变之目的。经络系统中经(主干)与络(分支)是不可割裂的有机统一整体。奇穴其实质应在经络之上。奇穴在经之外实与中医学脏腑——经络——腧穴(体表)整体统一相关理论相悖。笔者复习文献试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佘延芬  朱江 《中国针灸》2012,32(7):661-664
经穴具有反应功能和效应功能,反应功能是经穴与病变部位相关的直接体现,是效应功能产生的基础,穴位体表电阻为经穴反应研究的常用客观指标。基于体表电阻的经穴反应特异性研究中,仪器的选择是技术关键。目前用于经络穴位电阻探测的仪器主要有两电极和四电极两种类型,笔者通过对不同类型经络穴位电阻探测仪的特点及其测量干扰因素进行分析讨论,认为两电极的经络穴位电阻探测仪需进一步控制测量干扰因素,适宜于定性分析;四电极的经络穴位电阻探测仪,因其测量时干扰因素较易控制,故适宜于定量研究,但需要更多的研究单位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完善仪器设计,以适应研究需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测定肿瘤患者背俞穴和腹募穴在隔姜灸刺激下的皮肤初感温度、舒适温度和耐受温度的阈值区间,以期更好地指导该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并且对于艾灸医疗器械研制中治疗及安全参数的设定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方法:用电子测温仪分别测量患者的背俞穴和腹募穴在隔姜灸刺激下的初感温度、舒适温度和耐受温度值,将测得数据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恶性肿瘤患者的背俞穴和腹募穴在隔姜灸刺激下的初感温度、舒适温度和耐受温度依次升高,且背俞穴的耐受温度(42.99±3.27)℃高于腹募穴(40.35±3.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俞募穴隔姜灸对恶性肿瘤患者各时段热感度对比研究发现,二者的耐受温度存在差异,背俞穴热感温度的耐受阈值明显高于腹募穴;在舒适温度和耐受温度之间,有一个稍高于患者身体温度的最佳温度阈值,我们认为治疗疾病过程中,如何适当延长该温度的作用时间,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耐受温度作为患者接受隔姜灸刺激的极限温度,为临床灸法的安全使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