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陈宏琼 《黑龙江医学》2014,(11):1287-1288
目的 对常频通气联合西地那非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选取78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患儿,将其平均分成两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常频通气进行治疗,实验组则采用常频通气联合西地那非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观察并比较两组新生儿患儿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新生儿患儿的肺动脉压(PAP)、动脉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患儿的体循环动脉压及心率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常频通气联合西地那非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可纠正新生儿低氧症.减少呼吸机的使用时间。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叠加常频通气治疗新生儿气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重症气胸并呼吸衰竭新生儿49例,均进行胸腔闭式引流。25例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设为对照组,24例高频振荡通气叠加常频通气(HFOV+SIMV)治疗设为治疗组,观察两组患儿2、8、12、24h吸入氧浓度、动脉血气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氧合指数以及胸片恢复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结果治疗不同时间,治疗组吸入氧浓度、动脉血气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氧合指数、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胸片恢复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高频振荡通气叠加常频通气治疗新生儿重症气胸较单纯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疗效做正确的分析与评价。方法: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新生儿呼吸衰竭患者中选取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据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儿采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机械通气(CMV)治疗。比较两组患儿各时间点肺通气氧合功能改善情况比较及治疗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每组中患儿治疗后各时间点与0h相比较,所有指标均得到改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相比较,治疗前各个指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PaCO:、吸入氧浓度及氧合指数程均下降,PaO2/PaCO2均升高,但是各时间点两组数据之间相比较,实验组变化更为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颅内出血,两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慢性肺疾病、气胸患者两组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频振荡通气是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型治疗手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高频振荡通气叠加常频机械通气(HFOV+CMV)与常频机械通气(CMV)Of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治疗作用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治愈率等的差异。方法:治疗组15例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采用HFOV+CMV治疗,对照组19例新生儿呼吸衰竭惠儿采用CMV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变化、用氧浓度、上机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治愈率。结果:治疗组治愈13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1例,对照组治愈11例,死亡2例,放弃治疗6例。与机械通气前相比治疗组2h后PC02即明显下降(P〈0.05),与CMV组比较差异极为显著(P〈0.01),8h后下降极为显著(P〈0.01),与CMV组比较有显著意义(氏0.05);治疗组机械通气治疗8h后氧舍功能即明显改善,表现为FiO2、OI、MAP均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意义(P〈0.05),24h~48h后氧舍功能进一步改善,FiO2、OI、MAP均进一步下降,患儿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愈率高、机械通气时间缩短,气胸及VAP发生率下降(P值均〈0.05),但Ⅲ级以上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明显(P〉0.05)。结论:HFOv+CMV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疗效优于传统机械通气,并发症低,可作为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首选模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叠加常频通气联合西地那非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持续肺动脉高压新生儿8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HFOV叠加常频通气联合西地那非口服或鼻饲1 rng/kg,2~3次/d;对照组采用HFOV联合西地那非口服或鼻饲1 rng/kg,2~3次/d,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1,6,12,24,36 h的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氧浓度比值(PaO2/FiO2)、氧合指数(OI)、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a/APO2),观察两组使用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结果: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PaO2/FiO2、OI、a/APO2逐渐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振荡叠加常频通气联合西地那非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疗效肯定,对于改善肺通气,降低肺动脉压效果更好,更能缩短呼吸机使用天数、氧疗时间和住院天数,提高治愈率,减少住院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 HFOV)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RDS)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04~2014-05间我院收治的80例NRDS患儿,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频机械通气( CMV)治疗,观察组采用HFOV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24 h后呼吸机参数FiO2、MAP、OI值均低于对照组,血气分析中PCO2值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吸氧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可改善患儿通气,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具有显著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李珍 《现代实用医学》2010,22(7):806-807
目的观察双管鼻塞式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CPAP)联合氨溴索治疗新生儿重症肺炎的效果。方法90例新生儿重症肺炎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予一般治疗,治疗组在一般治疗基础上予鼻塞式CPAP联合氨溴索治疗,评价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机械通气率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住院日均较对照组缩短(P〈0.05),24h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pS值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鼻塞式CPAP联合氨溴索治疗新生儿重症肺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7):51-54
目的研究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患儿,依据治疗方法将这些患儿分为高频振荡通气组(n=40)和常频机械通气组(n=40)两组,对两组患儿的原发病、血气指标、血压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频振荡通气组患儿的胎粪吸入性肺炎、吸入性肺炎比例均显著高于常频机械通气组(P0.05),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炎、湿肺比例均显著低于常频机械通气组(P0.05),PaO_2显著高于常频机械通气组(P0.05),FiCO_2、SPAP均显著低于常频机械通气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5.0%(2/40)显著低于常频机械通气组20.0%(8/40)(P0.05)。结论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效果较常频机械通气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频振荡通气结合西地那非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给予高频振荡通气结合西地那非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西地那非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2组PAP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PA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PaO2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OI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高频振荡通气结合西地那非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机械通气(nvov)治疗新生儿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148例新生儿Ⅱ型呼吸衰竭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高频振荡通气。对照组采用常频机械通气。结果:两组间症状明显缓解时间及血气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FOV治疗新生儿Ⅱ型呼吸衰竭十分有效,且安全性好,比常频机械通气有很大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联合西地那非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的疗效。方法 50例PPHN患儿分为HFOV组(A组,n=16)、HFOV联合低剂量西地那非组(B组,n=16)和HFOV联合高剂量西地那非组(C组,n=18),观察并比较3组治疗前及治疗3 d后肺动脉压(PAP)、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和动脉血CO2分压(PaCO2)。结果治疗前各组PAP、PaO2、SaO2及PaC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PAP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PAP降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有效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PaO2、SaO2较治疗前升高,PaCO2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 2组PaO2和SaO2升高的幅度及PaCO2下降的幅度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SaO2升高的幅度和PaCO2下降的幅度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OV联合西地那非治疗PPHN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高频振荡通气对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对我院2007-06~2012-02NICU病房收治的59例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机械通气方式分为高频振荡通气组(HFOV组)及常频机械通气组(CMV组),对两组患儿一般情况、临床治疗及疗效评价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两组患儿一般情况及宫内情况比较显示CMV组年龄大于HFOV组(P<0.05);羊水粪染HFOV组多于CMV组;两组原发病比较胎粪吸人性肺炎(MAS)差异显著(P<0.05);HFOV组肺动脉高压程度重于CMV组(P<0.05);高频振荡机械通气前、后血气变化显示机械通气后二氧化碳分压(PCO2)、吸入氧浓度(FiO2)较机械通气前下降;氧分压(PO2)及经皮氧饱和度(SaO2)较机械通气前升高(均P<0.01);机械通气后HFOV组吸入氧浓度较CMV组更低(P <0.05);MgSO4应用及颅内出血发生率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HFOV组合并气胸且行胸腔闭式引流少于CMV组(P<0.05). 结论 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疗效肯定,且对合并气胸的患儿可以减少闭式引流操作,同时没有增加颅内出血危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高频通气(HFOV)联合珂立苏治疗足月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疗效。方法:66例重症足月的RDS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高频组和常频组,高频组43例,采用高频通气(HFOV)+珂立苏治疗;常频组23例,采用常频机械通气(CMV)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上机后1、6、12h的二氧化碳分压、吸氧浓度和氧合指数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平均上机时间、用氧时间、住院天数、治愈率、死亡率及气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OV+珂立苏可以提高足月儿重症RDS治愈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联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5例PPHN患儿在高频振荡通气下联合NO吸入,浓度从20×10-6mg/L(20ppm)开始,有效后可逐渐调低NO的浓度,降至5×10-6mg/L后维持3672 h。治疗时监测NO吸入前、吸入1 h、24 h和48 h后的pH值、肺动脉压力(PAP)、平均气道压(MAP)、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OI)、动脉导管前及动脉导管后的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血压、心率、吸入前后监测二氧化氮(NO2)的浓度。结果与吸入前比较,吸入1 h、24 h、48 h时MAP、PAP、OI均下降(P〈0.05),动脉导管前、后SpO2、PaO2、pH值升高(P〈0.05),心率、血压无明显改变(P〉0.05)。治疗期间,监测NO2均在安全范围内。结论 NO联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PPHN有显著疗效,而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素用于治疗胎儿生长受限(FGR)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4例胎儿生长受限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复方丹参(对照组)、普通肝素(UFH)、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终止妊娠前,行彩色超声检查,监测胎儿生长情况和脐血流变化,同时监测各项凝血指标,记录新生儿情况并进行随访。结果:(1)UFH组、LMWH组治疗后宫高、胎儿股骨长、头围、腹围增长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LMWH组胎儿双顶径增长显著高于对照组(P=0.031)。(2)两肝素组治疗后脐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S)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D)的比值(S/D比值)、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肝素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UFH组、LMWH组治疗后新生儿胎龄、出生体重、身长、胎盘重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而两肝素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新生儿窒息、胎死宫内、新生儿死亡发生率、早产发生率和新生儿畸形发生情况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足月小样儿发生率明显高于两肝素组(P=0.005),而肝素组之间则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与LMWH相比,新生儿转重症监护病房(NICU)几率明显升高(P=0.003)。(4)各组孕妇治疗前后各项凝血功能检测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产后出血量及产后出血发生率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素可改善胎盘血流,使胎儿体重增加,减少足月小样儿的发生率,且不增加产后出血发生机会,对母亲及胎儿都较安全。LWMH治疗FGR,新生儿转NICU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效果优于普通肝素,且使用方便,产妇易于接受,更适于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酚妥拉明在新生儿重型湿肺中的治疗价值.方法 对60例重型湿肺新生儿进行回顾性研究,将使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辅助通气(n-CPAP)+酚妥拉明的新生儿设为实验组,将单纯使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辅助通气(n-CPAP组)的新生儿设为对照组,两组均适当辅以限液、利尿、改善肺部循环等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结果 实验组新生儿治疗后动脉氧分压(PaO2)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实验组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酚妥拉明治疗新生儿重型湿肺效果好,应在湿肺新生儿中早期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中、晚孕超声检查相关指标(MCA、UmA)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40例足月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观察组)的临床资料,并选取同期入院检查的114例正常足月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采用方差的比较分析方法分析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别,并做好诊断的实验评价。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流参数之fd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娠期孕妇进行中期和晚期的超声检查能够提示颅内缺氧缺血性改变,为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依据,有明显的羊水过少、混浊和UGR且伴有异常MCAPI、UmAPI的孕妇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临床监测和随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比例辅助通气(PAV)叠加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1月~2012年10月我院PPHN患儿12例,采用PAV+SIMV的叠加模式进行机械通气治疗,通气过程中,以维持患儿的动脉血氧饱和度(85%~93%)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aC02,25~40mmHg)为目标调节呼吸机参数。观察通气后1、24、48、72、96h的心率(HR)、平均动脉血压(MABP)、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OI)及呼吸机参数等变化。结果所有12例患儿均痊愈出院,平均通气时间为(107.8±7.9)h;平均吸氧时间为(8.7±1.8)d;平均住院时间为(24.2±7.6)d。机械通气后,患儿HR、呼吸频率(RR)明显减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pH值、PaCO2数值和PaO2数值均在正常范围内,各个时间点数值整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OI、吸入氧浓度、平均动脉血压(MABP)、呼气末压(PEEP)、弹性卸载(EU)、阻力卸载(RU)、气道峰压(PIP)的数值及SIMV设置呼吸次数,均随着时间延长逐步减小,各个时间点数值整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AV+SIMV的通气模式在治疗新生儿PPHN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脂以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1级或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18例,随机单盲分为2组:对照组59例,给予厄贝沙坦为基础的降压治疗;观察组59例,服用厄贝沙坦的同时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口服,每晚1次。疗程均为24周。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脂、心功能的变化。结果 2组治疗前血脂及血浆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TC、LDL-C、HDL-C、TG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TC、LDL-C降低,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G、HDL-C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组治疗后BNP水平下降,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2组治疗前后对比LVEF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24周后,对照组患者的IVST、LVM、LVMI以及LA均较前下降(P<0.05),而LVDd、LVSd、LVPWT、E/A比值均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组患者的IVST、LVPWT、LVM、LVMI均较前下降,LVDd、LVSd均减小,E/A比值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比较,除LVEF外,治疗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1)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联用厄贝沙坦和阿托伐他汀能显著降低TC、LDL-C及BNP水平,减轻房室压力、逆转房室扩大及心室肥厚,显著改善左室舒张功能;(2)阿托伐他汀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可能没有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高频震荡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通气效果及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RDS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各23例,分别采用HFOV治疗和常频机械通气(CMV)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肺功能变化、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HFOV治疗组患儿在治疗2h时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动脉二氧化碳(PaCO2)出现改变,经治疗6h后,氧浓度(FiO2)、氧合指数(OI)显著下降,动肪./肺泡氧分压(a/APO2)明显上升,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MV组在治疗6h后PaO2、PaCO2和OI等指标,与开始治疗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OV组与CMV组治疗至同一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HFOV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肺气漏并发症低于CM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出血(IVH)发生率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患儿的氧疗时间、住院时间HFOV组比CMV组为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OV组能更快、更好地改善RDS患儿的肺氧合功能,通气效果、病程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明显优于CMV组,早期应用于RDS治疗具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