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的检出率、伴有代谢异常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将12789例体检者(排除乙肝病毒感染、过量饮酒者)进行体格检查、血压、血糖、血脂、肝功、血红蛋白、尿酸、血乙肝表面抗原检测及肝脏超声检查,根据ALT升高与否(〉40 U/L)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各代谢组分的差异.结果 ALT升高的检出率为8.69%.ALT升高组的腰围、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空腹血糖、血红蛋白、总胆红素、谷氨酰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水平均高于ALT正常组,而年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ALT正常组(P〈0.05).ALT升高组超重、肥胖、各型高脂血症、空腹血糖受损、糖尿病、舒张压高、高尿酸血症、脂肪肝检出率高于ALT正常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脂肪肝、舒张压、体质指数、总胆固醇、血红蛋白是ALT升高的危险因素,年龄、HDL-C是保护因素.结论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脂代谢紊乱、肥胖是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空腹血糖水平与发生多代谢异常的相关性。方法对929名体检人群空腹血糖水平及相关代谢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空腹血糖正常(NFG)、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及2型糖尿病组群的体重指数、血压、血脂、血尿酸、脂肪肝的变化特点,观察三组多代谢异常的检出率及聚集状况。结果NFG、IFG和2型糖尿病组的体重指数、血压、三酰甘油、总胆固醇、血尿酸水平及脂肪肝发生率依次递增,多代谢异常在IFG和2型糖尿病人群的检出率明显高于NF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FG组与2型糖尿病组间仅高三酰甘油和脂肪肝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5、3.98,P〈0.05)。各组代谢异常聚类随血糖水平的增高而相应升高,这种关系在代谢异常个数≥3时尤为密切。结论IFG和2型糖尿病人群暴露于代谢异常聚集的风险高于NFG组,具有更高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危险。及时干预多代谢异常,对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及相关的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血清谷丙转氨酶(ALT)与脂肪肝之间的关系,并总结临床经验,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54例脂肪肝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划分为观察组;另外选取52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的谷丙转氨酶(ALT)、胆固醇(TC)、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异常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胆固醇、空腹血糖、甘油三酯的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脂肪肝程度的不断加重,患者的谷丙转氨酶、空腹血糖以及甘油三酯的异常率也在不断升高,且谷丙转氨酶在轻度、中度、重度中的异常情况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脂肪肝患者病情的发生不仅与脂肪代谢紊乱有关,还与血清谷丙转氨酶、血糖、胆固醇以及甘油三酯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13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组)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包括身高、年龄、性别、体质量、腰围、血压、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谷丙转氨酶(ALT)、尿酸(UA)、高密度脂蛋白(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等。结果:NAFLD患者高发年龄在40-60岁之间,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NAFLD患者体质量、体质量指数、腰围、血压、FPG、TG、LDL-C、ALT、U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早进行临床生化和超声检查,同时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预防NAFLD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胆固醇者与血脂代谢水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糖、血尿酸、尿素氮、肌酐水平,体重及体质指数、脂肪肝发生率,心电图改变的关系。方法随机收集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体检者中低胆固醇者206例,以及胆固醇正常者100例,抽血检测其血脂代谢水平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以及ALT、AST、血糖、血尿酸、尿素氮、肌酐水平和B超检出脂肪肝水平,心电图检查,同时测量血压、体重及体质指数。采用Excel 2003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者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构成比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和胆固醇正常者相比,低胆固醇者的TG、TC、ALT、AST、血糖、血尿酸、肌酐、尿素氮水平及脂肪肝患病率、体重及体质指数、血压低于胆固醇正常者,其中,两组间ALT、AST比较,u=2.049、2.555,P均〈0.05,两组间体重及体质指数、血压、TG、TC、血糖、血尿酸、肌酐、尿素氮水平、脂肪肝患病率比较,χ2/u=6.66、7.562、5.634、4.798、6、22.885、4.724、2.584、3.043、2.819、44.156,P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胆固醇者HDL、心电图异常率高于胆固醇正常者,两组间HDL比较,u=5,P〈0.01,心电图异常率比较,χ2=4.7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胆固醇者的脂肪肝患病率、体重及体质指数、TG、TC、ALT、AST、血糖、血尿酸、尿素氮、肌酐水平、血压明显低于胆固醇正常者,而HDL和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胆固醇正常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脂肪肝与谷丙转氨酶、血糖及血脂的相关性。方法:以70例脂肪肝病例纳入本次研究,设为观察组,另取63例非脂肪肝病例为对照组,入组病例均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其中血糖、总胆固醇、谷丙转氨酶以及甘油三酯水平,并对研究结果相关数据作统计学处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糖、总胆固醇、谷丙转氨酶以及甘油三酯水平异常率更高,组间差异显著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肪肝患者病情与谷丙转氨酶、血糖及血脂异常存在密切相关性,检测上述指标水平有利于早期发现并治疗脂肪肝,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两年的体检结果比较分析城市中小学教师的总体健康状况。方法将武汉市硚口区中小学的全体教师参加体检2006年的5526例与2008年的4482例,比较分析两年度正常人数与异常人数比率,以及两年度体重、血压、血脂、空腹血糖、肝功能、心电图异常及脂肪肝、乙肝感染、结石性疾病在总体人群及35岁以下、36~55岁、56岁以上三个年龄阶段人群的发病率,采用χ^2检验。结果2008年体检见异常人数的比率较2006年上升(χ^2=28.35,P〈0.05);血压偏高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χ^2=4.51,P〈0.05),而体重指数、血脂、空腹血糖、肝功能转氨酶、心电图异常者,脂肪肝、结石性疾病(包括胆石症、肾结石)等疾病呈上升趋势(P〈0.05);血脂异常、脂肪肝、转氨酶异常、心电图异常的各年龄阶段的人群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P〈0.05);空腹血糖偏高、结石性疾病的发病率增加均在35岁以上人群(P〈0.05)。结论两年的时间里中小学教师除血压偏高、乙肝感染外,各常见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特别是青中年尤为值得关注,应该加强对城市中小学教师的健康管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的临床及代谢特点。方法110例T2DM患者分为2组,T2DM合并NAFL为T2DMN组,60例;T2DM不伴NAFL为T2DM组,50例。通过分析2组之间病程、体重指数(BMI)、血压、空腹血糖(FBS)、尿酸(UA)、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lc)、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高密度脂蛋白(HDL-C)、甘油三酯(T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HOMA.ISI)等指标,了解T2DM合并NAFL的临床及代谢特点。结果T2DMN组的ALT、TG、HOMA.IR、U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HOMA.ISI、HDL-C则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UA、TG与糖尿病脂肪肝呈正相关(r=0.274、0.260、0.344,P〈0.05);HOMA-ISI、HDL-C与糖尿病脂肪肝呈负相关(r=-0.154、-0.156,P〈0.05)。结论T2DM患者合并NAFL与血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IR)及肥胖等有关,IR可能是NAFL发生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张世蘋 《现代预防医学》2015,(17):3107-3111
摘要:目的 了解高校教职工人群脂肪肝患病分布趋势,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为高校群体脂肪肝的防治工作提供一定依据。方法 对2014年某高校健康体检的1447名教职工进行身高、体重、血压、血脂、空腹血糖、转氨酶、肌酐、尿酸及腹部B超检查,并对体检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脂肪肝总检出率为25.7%,60岁之前检出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χ2=41.053,P<0.001),50~60岁组达高峰为37.4%,随后下降;男性检出率(38.5%)明显高于女性检出率(16.0%)(χ2=93.428,P<0.001);脂肪肝组超重肥胖、血脂紊乱、高血糖、高血压和肝功能异常检出率高于非脂肪肝组(P<0.01);超重肥胖、血脂紊乱、高血糖、高血压的检出率与脂肪肝检出率性别和年龄趋势一致,男性高于女性,与年龄呈正相关;体重指数、空腹血糖和甘油三酯分层分析,脂肪肝检出率随体重指数和甘油三酯水平增高而升高,最高达85.5%和62.0%,趋势性卡方检验χ2值为364.493和208.155(P<0.001),提示体重指数和甘油三酯与脂肪肝发生关系最为密切。结论 高校教职工脂肪肝患病率高,肥胖、血脂紊乱与脂肪肝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某高校职工2型糖尿病人群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方法对该校175名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体重指数、血脂(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谷丙转氨酶的检查,从而观察该人群中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易患因素。结果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组中,BMI、三酰甘油及谷丙转氨酶较无非酒精性脂肪肝组明显升高。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中,肥胖、高三酰甘油血症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sF)水平在成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入选的158例健康体检人群,进行血清铁蛋白、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空腹血糖(FBG)、血尿酸(UA)、谷草转氨酶(AST)及谷丙转氨酶(ALT)等各指标检测及肝脏超声检查,根据肝脏超声结果分为NAFLD组(68例)及正常对照组(90例),比较两组间血清铁蛋白水平及血脂、血糖、尿酸、转氨酶等生化指标情况。结果NAFLD组中血清铁蛋白水平及甘油三酯、尿酸、转氨酶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进一步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铁蛋白与谷草转氨酶及谷丙转氨酶显著相关(r=0.260、0.299,P〈0.01)。结论血清铁蛋白水平的升高可能提示NAFLD患者肝损的一个有效指标,并在NAFLD的进展过程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代谢异常在单纯性肥胖儿童脂肪肝发生中的作用。方法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在武警陕西省总队医院小儿内分泌专科门诊确诊的158例单纯性肥胖儿童,根据研究对象是否合并代谢异常,分为代谢异常组96例及非代谢异常组62例。对所有研究对象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及血压。空腹12小时后,进行肝脏B超,并采集空腹血,检测血脂全套、转氨酶、血糖。结果肥胖代谢异常组身体质量指数、腰臀比与非代谢异常组相比,均具有显著差异( t值分别为6.22和4.14,均P<0.05);腰围身高比与非代谢异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0,P>0.05)。代谢异常组儿童甘油三酯,谷草转氨酶及谷丙转氨酶的水平均显著高于非代谢异常儿童(t值分别为5.42、7.34和9.56,均P<0.05)。肥胖儿童仅合并1项代谢异常时脂肪肝发病率为44.44%,当合并4项代谢异常时,发病率高达85.71%,不同程度代谢异常组儿童脂肪肝发病率之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χ2=14.32,P<0.05)。结论肥胖儿童体内代谢异常越严重,脂肪肝发病越高,脂肪肝可能是肥胖儿童体内代谢紊乱达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正常高值血压合并空腹血糖受损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131(TGF-β1)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180例。根据血压及空腹血糖水平分为3组:A组(对照组)(血压〈120/80mmHg,空腹血糖〈6.1mmol/L组)60例,B组(正常高值血压+空腹血糖〈6.1mmol/L组)60例,C组(正常高值血压+6.1mmol/L≤空腹血糖≤7.0mmol/L组)60例。ELISA法测定TGF-β1水平,同时检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酸、体重质量指数(BMI)。结果B组和C组TGF-β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2.071、2.147,P〈0.05),C组TGF-β1水平高于B组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TGF-β1与收缩压间呈正相关(r=0.279,P=0.047)。结论正常高值血压患者血清TGF-β1水平升高,TGF-β1可能介导了正常高值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脂肪肝与谷丙转氨酶(ALT)、血糖(FBG)、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的相关性,为预防脂肪肝提供依据。方法2006年10月对某高校816名高级知识分子、高级干部进行健康体检,B超检查诊断脂肪肝218例,同时空腹抽血进行谷丙转氨酶、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的测定,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脂肪肝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血糖、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的异常率均高于非脂肪肝组,且随着脂肪肝程度的加重,血清谷丙转氨酶、血糖和甘油三酯的异常率越高。结论脂肪肝与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血糖、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的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5.
石胜利  沈洁  濮先明 《中国医师杂志》2010,12(11):1580-1582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脂肪肝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对中山小榄人民医院336例诊断T2DM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合并脂肪肝组178例,不合并脂肪肝组158例.结果 脂肪肝组与对照组比较,脂肪肝组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收缩压(DBP)、舒张压(SBP)、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C)、胆固醇(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空腹C肽(FCP)和空腹血糖(FBG)均显著升高(P<0.05);两组谷草转氨酶(A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脂肪肝组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CP、BMI和WHR对脂肪肝的发生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患者存在明显胰岛素抵抗;脂肪肝可能是代谢综合征的一个组成部分.FCP、体重指数、腰臀比为其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正常体质指数人群血尿酸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调查2014年4至9月接受年度健康体检的血尿酸水平正常的2 193名正常体质指数体检者(男性1 106人,女性1 087人)。脂肪肝根据B超检查确定,代谢异常的判定采用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方案第3次报告的中国人修订标准。按照血尿酸水平分布把男性和女性体检者的尿酸分别分为四分位水平[Q1~Q4,Q1为最低水平]。危险因素分析采取Logistic回归分析并校正混杂因素,选取血尿酸Q1水平为参考标准,分析血尿酸与脂肪肝的关系。结果男性和女性脂肪肝组和非脂肪肝组相比,血尿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339.0±47.6)μmol/L比(309.3±53.5)μmol/L ,t=3.296,P〈0.01;女性(273.6±41.6)μmol/L比(243.9±47.6)μmol/L,t=3.178,P〈0.01]。在校正年龄、体质指数、腰围、收缩压、舒张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转肽酶、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肌酐、尿素氮,吸烟和代谢综合征后,男性和女性的血尿酸在Q3和Q4水平患脂肪肝的风险均高于Q1水平[男性,OR (95%CI)分别为2.058 (1.255~ 3.374)和3.383 (2.085~5.490);女性,OR (95%CI)分别为2.186 (1.090~4.384)和2.420 (1.214~4.821)] (P〈0.05 )。 结论正常体质指数人群血尿酸水平与脂肪肝独立相关,在正常范围内的血尿酸水平升高可能是脂肪肝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尿酸排泄分数与原发性痛风患者血尿酸、体质量指数(BMI)、血压、血糖以及血脂等代谢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择62例原发性痛风患者为痛风组和3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痛风组患者按尿酸排泄分数水平分为尿酸排泄减少组29例(尿酸排泄分数〈7%)、混合组25例(7%≤尿酸排泄分数≤12%)和尿酸生成增多组8例(尿酸排泄分数〉12%)。抽取患者空腹血,检测血肌酐、血尿酸、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脂水平,留取24h尿,测得24h尿尿酸、尿肌酐,根据公式计算尿酸排泄分数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痛风组BMI、平均动脉压、血尿酸、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餐后2h血糖明显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排泄分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酸排泄减少组、混合组、尿酸生成增多组年龄、血尿酸、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BMI、平均动脉压、三酰甘油、尿酸排泄分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痛风组,尿酸排泄分数与血尿酸均呈负相关(r=一3.900,一0.476,P〈0.05)。痛风组尿酸排泄分数与24h尿尿酸呈正相关(r=0.465,P=0.001),与三酰甘油水平呈负相关(r=一0.304,P〈0.05)。痛风组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尿酸排泄减少组(尿酸排泄分数〈7%)尿酸排泄分数与血尿酸呈负相关(r=一0.392,P〈0.05),非尿酸排泄减少组(尿酸排泄分数≥7%)尿酸排泄分数与血尿酸呈正相关(r=0.437,P〈0.05),而24h尿尿酸与血尿酸无相关性(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O脂代谢异常与非酒精性脂肪肝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闻收治的脂肪肝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人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谷丙转氨酶、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异常率;根据B超检查将观察组分为轻、中、重三个等级,比较其血清谷丙转氨酶、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异常率。结果:观察组患者TG、TC和ALT的异常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患者TG、TC和ALT水平随着脂肪肝严重程度加重而加重,轻、中、重度脂肪肝患者间TG、TC、ALT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不仅仅是脂代谢紊乱的结果,还和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河北省张家口地区体检人群高尿酸血症患病情况及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为高尿酸血症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在张家口市某医院体检的人群为研究对象,检测其血尿酸、血压、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糖、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分别根据男女尿酸水平四分位数分组,统计并比较不同组间上述指标分布差异;根据各指标判定标准分层并比较男女人群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及与各项指标间的关系。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尿酸水平与各项指标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研究人群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23.50%(4 060/17 273),男性患病率(31.22%)高于女性(1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不同尿酸组年龄、BMI、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甘油三脂、总胆固醇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男性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P0.01),女性则升高(P0.01)。随着BMI指数的增加,男女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均升高(均P0.01)。高血压组和高血脂组人群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女性高空腹血糖组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高于空腹血糖正常组(P0.01),而男性高空腹血糖组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则低于空腹血糖正常组(P0.01)。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总人群和女性尿酸水平与BMI、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甘油三脂和总胆固醇均呈正相关(均P0.01),而男性尿酸水平与空腹血糖呈负相关(r=-0.064,P0.01),与其他指标呈正相关(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超重或肥胖(OR=2.273)、高甘油三脂(OR=2.227)和高胆固醇(OR=1.121)为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而女性(OR=0.398)和高空腹血糖(OR=0.686)则是其保护因素。结论张家口地区体检人群高尿酸血症患病率较高,其与超重或肥胖、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互为因果或者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20.
中青年男性体重指数与血压、血脂、血糖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调查体检人群体重指数(BMD与血压、血脂、血糖水平的关系。方法:对2005年我院健康管理中心2112例中青年男性体检资料进行分析,根据BMI分为超重肥胖组和对照组,分别比较两组之间血压、血脂、血糖水平以及高血压、血压正常高值、血脂异常、糖尿病、空腹血糖受损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超重肥胖组的血压、血脂及空腹血糖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且高血压、血压正常高值、血脂异常、糖尿病及空腹血糖受损的发生率显著增高(P〈0.005);BMI与血压、血脂、血糖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01)。结论:超重肥胖影响血压、血脂、血糖,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