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国药炒炭的炮制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炒炭的炮制机理与炒炭过程中药物的成分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具有止血作用的可溶性钙离子的增加,鞣质含量的提高,还有某些止血成分含量比例上升,而抗止血成分比例下降,或者是产生了新的止血成分,如炭素等,都能使药物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山楂炒炭前后微结构及凝血成分的变化,为其止血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山楂炒炭前后微结构的变化,并计算孔隙率;采用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鞣质及总黄酮含量;采用酸碱滴定法,检测有机酸含量;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钙离子含量。结果 山楂炒炭后孔隙数量增加,孔隙率升高;总黄酮、鞣质和有机酸含量下降;钙离子含量上升。结论 山楂炒炭后产生止血作用可能是物理和化学两方面的共同结果;疏松多孔结构有利于凝血成分的释放,而钙离子可能是其主要止血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3.
炭药在血证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炭药的特点炭药 ,即炒炭后的中药。炒炭是一种中药炮制方法 ,即将药物置锅内用武火或中火进行加热 ,将药物表面炒至焦黑似炭 ,内部为焦黄或焦褐色 ,达到部分炭化而未至灰化 ,即“炒炭存性”。中药炒炭的主要目的是 :①使药物增强止血作用 (如地榆炭、侧柏叶炭、茜草炭等 ) ;②使药物产生止血作用 (干姜炭、乌梅炭、荆芥炭、防风炭等 )。炒炭后的中药 ,其作用具有了双重性 :其一 ,炒炭后的所存之性 ,也就是原药材的固有特性 ,有不可忽视的治本之功 (这是炭药的个性 ) ;其二 ,炒炭后新获得(增强 )的作用 ,即收敛、固涩、止血之功 ,具有治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乌梅炒炭前后化学成分及药效变化进行研究,阐明乌梅炒炭的炮制原理。方法 采用液质联用技术鉴定乌梅炒炭前后的化学成分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以小鼠肠推进和断尾实验比较乌梅炒炭前后药效的变化。结果 乌梅炒炭前后化学成分具有明显差异,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将乌梅与乌梅炭化学成分聚为2组并标示出6个主要差异性成分,其中柠檬酸-葡萄糖溶液(acid citrate dextrose,ACD)具有抗凝作用。药理实验结果表明,乌梅水煎液和乌梅炭水煎液均具有涩肠作用,乌梅炒炭后产生了止血作用,止血作用的活性部位为透析袋内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成分。结论 乌梅与乌梅炭均具有涩肠作用,乌梅炭的止血作用可能与其炒炭后ACD等成分含量降低及产生的相对分子质量大的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5.
茜草炭炮制前后显微鉴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景丽  胡本祥  张琳 《中药材》2006,29(8):780-781
目的:研究茜草炒炭前后显微组织的变化,并探讨药物炒炭后止血作用增强的原因。方法:取茜草炒炭前后的粉末,按常规方法制备水装片和水合氯醛装片,置荧光数码显微镜下观察,绘图。结果:茜草经炒炭后,其纤维、导管等有不同程度的炭化,草酸钙针晶束的数量及体积明显减少。结论:制炭后的茜草均产生了炭素,该成分可促进止血、收涩;其草酸钙针晶束部分被破坏,产生可溶性的钙离子促进了血液凝固,因此增强了止血功能。这个结果与“炒炭止血”的理论相吻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大黄炒炭前后大黄酚、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甲醚的含量变化及炒炭前后对止血作用影响.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鉴别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其成分种类和含量变化.采用毛细玻管法和剪尾法测定对小鼠止血作用的影响.结果 通过薄层色谱鉴别,生大黄炮制后化学成分种类没有变化;大黄炒炭后大黄酚、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甲醚的含量均有所下降;炒炭后止血作用增强.结论 临床上应用大黄止血时,以大黄炭为好.  相似文献   

7.
<正> 54.止血药生用好,还是炒炭用好? 答:中药传统用药习惯,认为止血药以“炒炭存性”比较合适,并有“血见黑即止”之说。所以临床选用的止血药,大都是炒炭后应用。至于止血药究竟是生用好还是炒炭用好?根据临床实践,认为少数止血药,如炮姜炭、艾叶炭、槐花炭、血余炭等,可以炒炭应用,其止血效果较好。而大多数止血药,生用效果较好,如地榆生用对各种出血症的出血,作用非常好,而地榆炭作用显著降低;又如蒲黄“生用行血,炒用止血”,但生用止血、化瘀效果极好,炒炭后的止血、化瘀作用就大大减弱。因此临床应用止血药物时,不能一律都要炒炭。  相似文献   

8.
根据中药"炒炭存性"炮制理论,栀子炒炭要求"存性",即需要保存中药"本来之真性",即凉血,又具有止血等炮制作用。笔者通过查阅近些年的研究文献,总结得出栀子炒炭前后的化学成分发生显著变化,栀子苷类成分含量下降,鞣质类成分含量升高,结合动物实验方法以及具有中医特色的血热出血模型方法,栀子炭的凉血止血作用的炮制机制得到进一步阐明,为栀子炭的合理用药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药炒炭止血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炭药在历代中医用药中均占有重要地位。据统计,曾经炒炭用过的药物有200种左右,目前沿用的炭物尚有70余种,中国药典1977年版中收载22种,在所有的炭药中,大部分都能增强产生止血作用,本文就其止血机理的现代研究作一讨论。1中药炒炭止血的现代研究从药理角度讲,止血的作用机理主要是达到收缩血管反应。经验证明,中药炒炭制品能缩短凝血和出血时问,如蒲黄、大蓟、小蓟、侧柏叶、首草、地榆、槐花、藕节、血余炭等,炭药止血的作用机理是多方面的。钙离子和炭素对止血作用的影响:绝大多数植物体中都含有钙,其中大部分是以草酸钙…  相似文献   

10.
槐米不同炮制品的鞣质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品为豆科植物槐(Sophra japonica L.)的干燥花及花蕾。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称槐米。我们临床上多用槐米。其功效与主治为“凉血止血,清肝泻火,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吐血、衄血、肝热目赤、头痛眩晕”。传统用药经验认为,槐米炒炭后能缓和其寒性,产生涩性,增强止血作用。从槐米有效成分之一芦丁来看,经炒炭后含量大为降低,所以不是增强止血作用成分,炒炭后产生涩性,说明其鞣质含量发生明显变化且鞣质具有止血作用。故笔者对槐米不同炮制品的鞣质进行含量测定后,以数据来说明其变化,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小鼠出血、凝血时间及没食子酸含量为指标,探讨生品及不同炒炭方法对铁苋菜止血作用及没食子酸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剪尾法及玻片法测定小鼠出、凝血时间;HPLC法测定没食子酸。结果与空白组比较,生品及各炒炭制品对小鼠的止血作用均有显著性(P0.01);与生品组比较,中火炒炭制品对小鼠的止血作用具显著性(P0.05),文火炒炭和武火炒炭制品比较无显著性。铁苋菜生品中没食子酸含量最高,炒炭制品随火力增加没食子酸含量逐渐降低。结论铁苋菜炒炭宜选用中火炒制,可发挥更好止血作用。  相似文献   

12.
十灰散止血作用物质基础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崔箭 《江苏中医药》2004,25(2):46-48
目的:探讨十灰散止血作用的物质基础。方法:测定十灰散及方中诸药炮制前后鞣质、钙及微量元素的含量,比较其成分变化。结果:十灰散经炒炭后,其鞣质含量增多,钙离子含量升高,多数药物微量元素含量增多。结论:十灰散止血作用的物质基础可能与炮制后鞣质、钙离子含量及微量元素含量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13.
炒炭药是指将药物炒至全部为焦黑色,但中间仍呈黄褐色为度。药物炒炭后,可增加炭素,炭素具有吸附作用,可增强止血作用。但某些药物炒炭后因性味改变和有效成份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反而没有原药材的止血作用好.临床实际运用中,将炒炭药分为温(热)性、平性、凉(寒)性三类,温(热)性炒炭药多用于虚证出血,如气虚不摄,血溢脉外的出血;凉(寒)性炒炭药多用于实证出血,如火热亢盛,迫血妄行的出血;平性炒炭药则虚实证出血皆可选用.血证中正确选用炒炭药,既可治本又能治标,能缩短出血时间,减少出血量;消除或减轻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广山楂炒炭前后鞣质、吸附力、5-羟甲基糠醛、原儿茶酸含量及止血作用的变化,探讨广山楂炒炭止血的合理性。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广山楂炒炭前后鞣质的量和吸附力变化;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5-羟甲基糠醛与原儿茶酸含量;观察广山楂炒炭前后对小鼠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影响。结果:广山楂炒炭后鞣质、5-羟甲基糠醛、原儿茶酸含量增加,吸附力增强;生广山楂和广山楂炭在相当于1倍临床剂量下均能显著缩短小鼠的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广山楂炭的作用强于同等剂量的生广山楂。结论:广山楂炒炭后止血作用增强,为其"炒炭止血"机理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茜草炭止血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振凌  周艳  黄显峰 《中成药》2007,29(12):1803-1805
目的:对茜草炭化学成分进行比较,为茜草炭寻找合适的质量指标。方法:TLC定性比较,柱层析、制备液相分离,核磁、质谱鉴定结构,凝血实验研究止血作用。结果:茜草在炒炭后化学成分减少的同时有成分含量增加,提取分离鉴定为1,3-二羟基蒽醌,有止血作用。结论:1,3-二羟基蒽醌可以作为茜草炭的质量控制指标成分。  相似文献   

16.
黄芩炒炭前后鞣质含量及炭素吸附力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比较生黄芩和黄芩炭的鞣质含量及炭素吸附力强弱,探讨黄芩炒炭止血作用机理。 方法: 采用磷钼钨酸/干酪素-分光光度法及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分析比较生黄芩及黄芩炭的鞣质含量和吸附力大小。 结果: 黄芩炒炭后,鞣质含量显著下降,炭素吸附力明显上升。 结论: 鞣质含量高低和炭素吸附力大小对黄芩炒炭止血作用的影响不尽一致,尚需结合黄芩所含化学物质的变化,深入探讨黄芩炒炭止血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7.
棕榈炭炮制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对棕榈的制炭问题,进行了生棕榈、炒成不同程度炭、焖煅炭的成分预试,薄层层忻,鞣质含测,凝血止血作用等实验比较。其结果,标榈自古至今以炭入药,且强调存性,存性程度越小,原药损耗越大,成分损失越多,止血效果越差。样品中以炒轻棕榈炭之原药损耗最低,成分破坏最少,凝血效果较好,而焖煅棕榈炭,其成分基本损失殆尽,亦未显示止血作用,从而证实了传统要求制炭存性是有科学道理的。本文根据实验研究结果认为以炒轻棕榈炭入药用为宜。  相似文献   

18.
大蓟炭止血药效物质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大蓟炭止血药效物质,为阐明大蓟炒炭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毛细管法,对大蓟炭各部位止血作用进行初步筛选,确定止血主要作用部位;根据初步筛选结果,对可能的主要止血部位黄酮类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并与各部位止血作用进行比较研究;在对黄酮类部位的止血作用明确后,对其进一步提取分离以获得大蓟炭止血活性成分。结果:与大蓟炭各部位止血作用比较研究发现,黄酮类部位具有明显止血作用,其中发挥主要止血作用的成分应为柳穿鱼黄素而非柳穿鱼叶苷。结论:初步确定了大蓟炭主要发挥止血作用的黄酮类成分,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揭示大蓟炭炮制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石典花  戴衍朋  苏本正  孙立立  张学兰  张军 《中草药》2020,51(23):5963-5971
目的 对侧柏叶“炒炭存性”科学内涵进行探讨。方法 采用HPLC特征图谱法对侧柏叶和不同炒制程度侧柏炭化学成分进行比较研究,并对色谱峰进行归属;采用体外止血和抑制斑马鱼脑出血实验对侧柏叶、不同炒制程度侧柏炭及炒炭前后特征变化成分进行止血药效比较研究。结果 不同炒炭程度对侧柏叶化学成分的影响不一,炒炭适中时侧柏叶原有杨梅苷、槲皮苷、异槲皮苷、穗花杉双黄酮、扁柏双黄酮等黄酮类成分炒炭后明显降低了,新产生的槲皮素和山柰酚量较高。体外止血实验表明,与空白组相比炒适中炭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均具极显著性差异(P<0.01),凝血酶时间(TT)具显著性差异(P<0.05),质量浓度为50 μg/mL的炒适中炭即具有明显抑制斑马鱼脑出血作用(P<0.01),且止血作用的增强与炒炭后新产生的槲皮素和山柰酚明显相关。结论 侧柏叶炒炭后化学成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增强了止血药效作用,且两者均与炮制程度相关,研究结果初步解析了炭药传统炮制要求“炒炭存性”的科学内涵,为炭药传统炮制理论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中药炒炭临床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炒炭是中药炮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目的是使药物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中药炒炭以明代为盛 ,至今沿用的仍有 70多种。由于种种原因 ,对于中药炒炭的认识、作用机理、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分歧 ,造成炭类饮片质量不统一 ,以至影响临床疗效。笔者在资料文献整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