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经心包穿刺置管持续引流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心包积液患者的B超检查,并在B超引导下进行心包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心包积液.结果39例中等量和大量心包积液患者均在B超定位、引导下穿刺置管一次性成功,成功率达到100%.心包积液引流管的放置时间为5~15d.通过反复对引流的心包积液检验,最终37例病因明确,2例原因不明.其中癌性积液15例,结核性积液22例.结论 采用B超引导经皮穿刺置管法引流心包积液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心包积液.  相似文献   

2.
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大量心包积液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大量心包积液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6例大量心包积液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心包穿刺置管引流组(导管组)20例,传统心包穿刺抽液组(抽液组)16例,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心包积液引流量、积液吸收时间、住院日。结果导管组与抽液组相比,并发症明显减少(p<0·01),心包积液引流量明显增多,心包积液吸收时间、住院日均明显缩短(p<0·01)。结论心包穿刺置管引流并发症少,症状改善快,可缩短住院日及减少住院费用,疗效和安全性优于传统穿刺抽液。  相似文献   

3.
心包穿刺是一项有危险的操作技术,在临床上,大量心包积液较常见,需反复多次心包穿刺抽液,并发症时有发生,本文根据我科2例大量心包积液实例,介绍心包腔置管引流的具体方法及优、缺点。1 临床资料 病例1:男,54岁,胸闷气促1个月,加重半个月入院。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心包穿刺置管的临床应用。方法:1%利多卡因局麻后经心尖区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引流。结果:10例大量心包积液患者均1次穿刺置管成功,未发生感染及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心包穿刺置管术较传统心包穿刺安全、有效,便于在基层开展。  相似文献   

5.
李金锋  王化云 《中国保健》2009,(15):615-615
心包积液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病因多种多样,心包穿刺抽液不仅可以明确心包积液的性质,帮助作出病因诊断并及时治疗,而且是缓解心包填塞症状的最有效措施。常规心包穿刺术是一项具有危险性的操作,如果方法掌握不当,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尤其对大量心包积液患者,反复实施心包穿刺,更增加了穿刺并发症和感染的风险。本院近年来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心包穿刺并留置导管,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心包穿刺诊治心包积液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心包积液病人经B超检查引导穿刺抽液、生化、脱落细胞检查及病理证实的临床资料,分析心包积液声像图与穿刺抽液的临床价值。结果45例心包积液均穿刺成功,疾病不同,心包积液颜色性质可不同,心包积液量不等,穿刺体位、方法可不同。结论B超检查对心包积液的诊断、指导穿刺和选择治疗方法等有重要价值,同时具有无损伤、无痛苦、无电离辐射、操作简便、准确性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心包穿刺置管引流大量心包积液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分析1999年3月~2004年3月收治的21例大量心包积液临床资料.结果:21例患者均一次引流成功,病因分析;心包转移瘤(8例)、结核性心包炎(5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尿毒症(2例)、不明原因(3例).结论:经皮心包穿刺置管引流大量心包积液的可行、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对老年心包积液患者行心包穿刺置管术后感染的预防效果,为临床心包穿刺置管治疗大量心包积液患者提供可行的方法,以预防感染的发生。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4年3月心包积液行心包穿刺置管术老年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A组58例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发生感染后给予广谱抗菌药物治疗,并行细菌培养,根据结果选择敏感抗菌药物治疗;B组62例患者给予预防性应用头孢唑林及甲硝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心包感染以及穿刺部位感染、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结果 A组患者心包感染和穿刺部位感染发生率分别为6.90%和10.34%,B组患者无心包感染,穿刺部位感染发生率为1.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分别为(11.33±2.81)d和(6 929.82±436.39)元,B组患者分别为(8.78±1.09)d和(4 832.84±335.28)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心包积液老年患者行心包穿刺置管术后感染发生率均明显降低,表明行心包穿刺置管术进行治疗的老年患者实施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寻找一种简便有效的心包胸腔穿刺引流方法。方法 2002年以来,我科采用Seldinger法对大量心包积液8例,胸腔积液26例,自发性气胸5例进行穿刺置入动脉鞘管引流,引流到没有液体或气体溢出后24h拔管。结果 39例患者都得到有效引流,临床有效率100%。未发生与操作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应用Seldinger法进行心包、胸腔穿刺置入动脉鞘管引流心包积液、胸腔积液、自发性气胸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推广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心包穿刺的方法、效果、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对56例心包积液行心包穿刺术患者心包穿刺点的选择,操作方法,心包脏、壁层间距选择,穿刺针头大小,锋利程度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56例心包穿刺术均取得成功,好转20例,治愈36例.结论 心包穿刺术是一项操作简单,但危险性高,须有经验的医师操作或指导,最好能在B超下穿刺操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心包积液穿刺引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超声实时引导下对113例心包积液患者进行122次心包穿刺.结果 122例次心包穿刺1次穿刺或置管成功率100%,未发生穿刺或置管相关并发症.结论 超声实时引导下进行心包穿刺引流,是有效和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心包穿刺留置导管术后引流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包穿刺留置导管术后两种引流方法的疗效、安全性.方法 86例心包穿刺留置导管术后的心包积液患者,随机分为持续引流组(43例)和间断抽液组(43例).持续引流组:以持续25~35滴/min的滴速引流积液,至无液滴出.间断抽液组:首次抽液不超过100 ml,以后200~300 ml/次,每日或隔日1次,至抽尽积液.结果 与间断抽液组比较,持续引流组的排空积液时间明显缩短(P<0.01),导管留置时间也缩短(P<0.05),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心包穿刺留置导管术后应用持续引流法引流心包积液更安全、更有效,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博莱霉素局部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的疗效。方法 先对2 9例大量恶性心包积液患者行经皮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术,再于心包腔内一次注入博莱霉素6 0mg。治疗后1个月内观察疗效,心包积液变化参考WHO癌性渗液疗效判定结果。结果 完全缓解(CR) 7/ 2 9例;部分缓解(PR) 18/ 2 9例;无效(NC) 4 / 2 9例;总有效率为86 %。结论 博莱霉素局部治疗恶性心包积液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经皮穿刺心包腔内置管化疗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疗效观察。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3年08月~2014年08月收治的40例恶性心包积液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不留管治疗方式,治疗组采用经皮穿刺心包腔内置管化疗治疗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存活率以及积液情况。结果:治疗组的存活率为65.00%,对照组的存活率为25.00%,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恶性心包积液患者采用经皮穿刺心包腔内置管方式开展治疗过程,疗效更高,同时能够明显的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心包穿刺留置导管术后引流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包穿刺留置导管术后两种引流方法的疗效、安全性。方法86例心包穿刺留置导管术后的心包积液患者,随机分为持续引流组(43例)和间断抽液组(43例)。持续引流组:以持续25~35滴/min的滴速引流积液,至无液滴出。间断抽液组:首次抽液不超过100ml,以后200-300ml/次,每日或隔日1次,至抽尽积液。结果与间断抽液组比较,持续引流组的排空积液时间明显缩短(P〈0.01),导管留置时间也缩短(P〈0.05),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心包穿刺留置导管术后应用持续引流法引流心包积液更安全、更有效,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包穿刺引流部位与安全性和引流程度的关系。方法对46例中等量以上心包积液患者,11例选取左肋缘与剑突左缘交角下1cm为穿刺点;28例选取左侧第4肋间距胸骨左缘1~2cm处为穿刺点;7例选取左侧第4肋间心浊音界内侧1~2cm为穿刺点,留置引流导管直至积液消失。结果46例患者均一次穿刺、置管成功,无相关并发症;选取左侧第4肋间距胸骨左缘1~2cm处为穿刺点时进针深度最小;引流导管位于心包底部几率最高;采用反复抽送导引钢丝的方法能有效区分穿刺针是在心包腔内还是心腔内。结论选取左侧第4肋间距胸骨左缘1~2cm行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术操作简便,安全、有效;采用多种预防措施可有效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尹华  汪艳  汉京彦 《医疗装备》2002,15(11):32-33
心包积液是多由于心包炎性病变引起渗出液积聚在心包腔内。多由感染、自身免疫、肿瘤、邻近器官疾病等原因引起。小量的心包积液对心脏及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 ,积液过多或骤然增多 ,可使心包压塞 ,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 ,烦燥不安 ,血压下降 ,甚至休克。自 1 997年 1月~ 2 0 0 1年 1 0月 ,对 2 9例心包积液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心包穿刺抽液并注入药物 ,积级治疗原发病 ,精心护理 ,心包积液均明显减少或消失 ,减轻了病人痛苦 ,多数病人治愈出院。现将护理介绍如下。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本组心包积液患者共 2 9例 ,其中男性 1 8例 ,…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一种安全、简便、可靠的心包穿刺并有效治疗心包积液的方法。方法对27例心包积液患者术前经二维超声心动图定位、定向并测定进针深度后,以Seldinger法进行心包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连接无菌引流袋持续引流,必要时进行冲洗并注入相应药物,观察疗效、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结果27例病例均一次穿刺置管成功,导管留置时间2~31d,引流液量300~7600ml,心包积液引流彻底,心包压塞症状消失,心功改善,疗效显著,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术前经二维超声心动图定位、定向并测定进针深度后,以Seldinger法进行心包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对心包积液进行治疗安全、简便、可靠,疗效显著且无严重并发症,完全能替代以往的常规心包穿刺术。  相似文献   

19.
正常心包腔内含有25~30mL液体,任何原因使心包腔内液体积聚的量增加超过50mL则称为心包积液,心包积液是最常见的心包疾病,尤其是在超声心动图成为心血管疾病的常规检查方法后,心包积液在病人中的检出率明显升高[1]。心包积液的临床表现主要与心包腔内的液体量、液体蓄积的增长速度及心包的特征等3个因素有关,由于心包自身有适应生理性心脏容量扩大10%~20%的能力,少量心包积液不致影响心包压力,但当积液量短时间内大量积聚超过500mL时,可导致急性心脏压塞症状,甚至死亡[2]。  相似文献   

20.
高用 《中国卫生产业》2012,(14):155-155
目的 评价B超定位下心包腔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持续引流治疗心包积液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4例患者均在B超定位下,在心尖部或剑突下进行心包腔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引流,观察患者的液体引流及临床情况.结果 全部病例均安全置管引流,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流管时间3~18d,平均6d,所有患者术中、术后未发生并发症.结论 在B超定位下,经皮心包腔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持续引流治疗心包积液,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