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背景:墨西哥钝口螈脊髓切断可以再生,再生过程伴随胶质细胞数目及分布的改变,研究墨西哥钝口螈脊髓全切后胶质细胞的变化,对进一步探讨其脊髓切断再生机制有重要意义。 目的:观察墨西哥钝口螈脊髓全切后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的变化。 方法:选用成年墨西哥钝口螈,分为脊髓全切组和对照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脊髓全切后1,3和10 d的损伤脊髓及周围区cd11b标记的小胶质细胞、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标记的星形胶质细胞及髓鞘碱性蛋白标记的少突胶质细胞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脊髓全切后短期内cd11b染色阴性;脊髓损伤后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及髓鞘碱性蛋白阳性细胞染色强度,1 d组阳性细胞染色强度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3及10 d组阳性细胞染色强度较对照组低。墨西哥钝口螈小胶质细胞染色阴性,可能存在不同于哺乳动物的标记蛋白;脊髓全切后3及10 d在损伤脊髓及周围区的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及髓鞘碱性蛋白阳性细胞染色强度较对照组低,提示钝口螈脊髓急性损伤早期未见星形胶质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增生,无胶质瘢痕形成。  相似文献   

2.
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及GFAP和NOS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大鼠自由落体脑损伤模型,伤后1、3、7d取脑切片,行Nissl染色以及GFAP免疫组化和NADPH—d组化单标记及双标记染色。结果:损伤区周围皮质GFAP阳性细胞胞体增大、突起增粗增长,GFAP阳性细胞数量与正常侧及对照组相比,伤后1d即有明显增加,伤后3d、7d数量持续增加;损伤侧海马CAI~3区和DG各层GFAP阳性细胞排列紊乱,胞体增大、突起增粗增长,GFAP阳性细胞数量与正常侧及对照组相比则无明显变化。损伤区周围皮质、损伤侧海马NOS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加。伤后3d损伤区周围皮质和损伤侧海马中GFAP与NOS双标细胞分别占GFAP阳性细胞的14.2%和13.4%左右。结论: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大量的星形胶质细胞活化、GFAP表达增加并且部分转化为NOS阳性细胞,提示其参与了脑组织的损伤与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采用SD大鼠56只,于顶皮质作一宽2mm的冠状切口,用尼氏染色和AchE阳性纤维染色,观察损伤后胰岛素对切口两侧胶质细胞变化的影响.结果:损伤组和损伤用药组损伤切口两侧的胶质细胞在1~2W内迅速增生和集聚;2~3W出现胶质瘢痕,4~8W内增生的胶质细胞减少,胶质瘢痕收缩成一条致密带,再生胆碱能纤维沿切口两侧生长,难以穿越瘢痕组织,胰岛素用药组皮质损伤切口两侧的胶质细胞增生虽较损伤组轻,但还不足以有效的抑制胶质瘢痕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采用SD大鼠56只,于顶皮质作一宽2mm的冠状切口,用尼氏染色和AchE阳性纤维染色,观察损伤后胰岛素对切口两侧胶质细胞变化的影响。结果,损伤组和损伤用药组损伤切口两侧的胶质细胞在1 ̄2W内迅速增生和集聚;2 ̄3W出现胶质瘢痕,4 ̄8W内增生的胶质细胞减少,胶质瘢痕收缩成一条致密带,再生胆碱能纤维沿切口两侧生长,难以穿越瘢前组织,胰岛素用药组皮质损伤切口两侧的胶质细胞增生虽较损伤组轻,但还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脂结合蛋白(BLBP)对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方法 在体外培养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的基础上,应用小干扰RNA(siRNA)沉默细胞内源性BLBP的表达后,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BLBP及c-Myc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变化;随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试剂检测细胞活力,Ki67免疫荧光标记增殖状态的细胞,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 结果 应用siRNA沉默星形胶质细胞内源性BLBP的表达后,BLBP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明显下降,原癌基因c-Myc的表达水平也显著下调;BLBP基因沉默能够抑制细胞的活力并减少Ki67阳性细胞的数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后发现,BLBP表达不足能够减少S期细胞的比例。 结论 BLBP基因沉默能够抑制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能力,BLBP在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过程中发挥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6.
卡马西平对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和GFAP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治疗剂量卡马西平对SD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治疗剂量卡马西平每24 h单次灌胃给药后,于不同时间点经心脏灌注,取脑;GFAP免疫组化染色测量海马GFAP阳性细胞数量及形态。结果1周组海马CA1区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及GFAP表达无变化,1个月组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及GFAP表达量无明显增加,3个月组GFAP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达对照组的1.74倍(P<0.05);并伴细胞体积增大,侧支增多。结论治疗剂量的卡马西平对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和GFAP表达的影响呈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7.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双标记和组织化学方法,对双侧颈总动脉反复短暂缺血造成再灌流损伤的小鼠部分脑区(额、颞叶大脑皮质、海马、胼胝体、丘脑和纹状体)中的铁、铁蛋白和转铁蛋白的分布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在正常状况下,铁蛋白和转铁蛋白阳性细胞以少突胶质细胞为主,部分星形胶质细胞也显示阳性反应,阳性细胞分布密度在胼胝体、丘脑和纹状体内较高,在皮质和海马处较低。铁阳性细胞也是少突胶质细胞,分布密度同铁蛋白阳性细胞。缺血再灌流损伤后,在上述脑区中铁蛋白和转铁蛋白阳性的少突胶质细胞密度下降;而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除反应性增生外.部分仍含有铁蛋白或转铁蛋白,神经元呈弱阳性。铁的含量变化不大。提示少突胶质细胞在缺血、缺氧后,因铁代谢失调造成损伤,说明铁及其调节蛋白参与了缺血再灌流的病理过程。同时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在铁代谢调节中可能起到一定的代偿作用。本文还对神经胶质细胞在缺血再灌流损伤与修复中的地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背景:前期研究发现控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神经元样细胞联合移植可有效促进猕猴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的恢复。 目的:观察控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神经元样细胞移植抑制猴脊髓损伤后胶质瘢痕形成的作用是否优于单纯细胞移植。 方法:取12只恒河猴,采用改良Allen氏法制作急性重度脊髓损伤模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实验组以控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神经元样细胞移植修复,对照组以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神经元样细胞移植修复,空白对照组以磷酸盐缓冲液修复。修复后5个月,取出脊髓组织制成石蜡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胶质瘢痕的形态特征、构成特点及瘢痕中神经纤维的再生情况,检测胶质瘢痕面积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染色的平均吸光度值。 结果与结论:脊髓损伤部位胶质瘢痕由混合性增生的星形胶质细胞和组织细胞构成。空白对照组脊髓胶质瘢痕累及范围广,星形胶质细胞增生显著,神经丝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阴性,胶质瘢痕面积、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染色平均吸光度值高于实验组与对照组(P < 0.05);实验组、对照组脊髓胶质瘢痕累及范围较局限,神经丝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有少量神经纤维通过瘢痕区,并且实验组胶质瘢痕面积、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染色平均吸光度值低于对照组(P < 0.05)。结果表明,控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性神经元样细胞移植可更强抑制脊髓损伤后胶质瘢痕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兔视网膜激光损伤后神经元细胞有无凋亡改变及视网膜Muller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变化。方法 应用末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X切口末标记法(TUNEL法)标记凋亡细胞。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视网膜Muller细胞GFAP表示。结果伤后6h、1、3、7d视网膜各层可见散在分布的TUNEL阳性凋亡细胞,尤以外核层多见,伤后3d,视网膜可见Muller细胞GFAP表达;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PDGFRα)在小鼠黑质纹状体损伤周边的经时表达和定位。 方法 取8周龄BALB/c小鼠,按文献制备小鼠黑质纹状体通路损伤模型,分别于术后第1、4、7、14 d取损伤脑组织(延及损伤部位前后2 mm)进行检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p-PDGFRα蛋白的经时表达;采用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检测p-PDGFRα的定位表达。 结果 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均显示,损伤后4 d p-PDGFRα表达至高峰水平,免疫荧光双重染色结果显示其表达在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祖细胞和粒细胞上。 结论 脑损伤可以使PDGFRα活化并表达于损伤周围,活化的PDGFRα可能与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祖细胞和粒细胞的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11.
Glial changes following an excitotoxic lesion in the CNS--II. Astrocytes.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Astrocytes are involved, as are microglia/macrophages [Marty et al. (1991) Neuroscience 45, 529-539], in the formation of a glial scar after CNS lesions. This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follow the time-course of changes in the morphology and distribution of astrocytes that takes place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a glial scar after kainic acid injection in the rat thalamus. The astrocytes were identified using an antibody raised against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 and the progression of their reaction to the lesion was followed from 24 h to one year after the kainate injection. Three periods could be distinguished dur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astrocytic response in the neuron-depleted area. There was an initial appearance of a large number of GFAP+ cells. These cells displayed profound morphological differences from the normal. They were enlarged, round and devoid of processes. These GFAP+ astrocytes disappeared four days after the lesion. This increase of the GFAP+ cells in the neuron-depleted area may be due to cytoskeletal changes and thus an increased exposure of antigenic sites. In a second period between four and 14 days, the only GFAP+ elements present in the neuron-depleted area were long and straight processes. These processes entered the lesioned area from the periphery and seemed to follow axon bundles. Additionally, during the first weeks, the number of reactive astrocytes increased in a small band just around the area of neuronal loss. The third period began after two weeks. The lesioned area became gradually occupied by GFAP+ astrocytes.(ABSTRACT TRUNCATED AT 250 WORDS)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及进行微囊化兔雪旺细胞移植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变化.方法: 13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微囊组、细胞悬液组、损伤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4组,术后3、 7、 14及28d,冰冻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显色观察GFAP表达的变化.结果:大鼠脊髓损伤后3~14d, GFAP阳性细胞数及平均光密度均增加;至第28天时则减少,但仍高于正常组.其中阳性细胞数和平均光密度在第7天开始,微囊组与细胞悬液组、损伤组比较均有明显降低.结论: 微囊化异种雪旺细胞移植能抑制损伤脊髓GFAP的表达,减轻由反应性胶质化所形成的胶质瘢痕.  相似文献   

13.
中枢神经系损伤后不同时期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神经毒6-羟多巴胺注入大鼠一侧中脑腹侧被盖区,用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抗体对损伤鼠中脑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观察星形胶质细胞在受损伤1d至30d的不同时期的变化,术后1 ̄3d,针道所经处见到GFAP阳性反应的细胞纤维,其胞体增大,纤维短粗。术后1周,针道周围反应性胶质细胞增多,有些反应性胶质细胞发出长的突起横向延伸垂直于针道,损害区附近血管增生,紧贴血管外周的胶质细胞也出现反应性变化。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后胶质细胞的反应性变化规律及与轴索继发损伤的相互关系。 方法 SD 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DAI损伤1d、2d、3d、7d组,每组8只。参照Marmarou方法制做 DAI 模型,并对大鼠的脑干部位进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离子钙结合适配器分子1(Iba1)、少突胶质细胞系转录因子2(Olig 2)、CC-1、NG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TUNEL染色,并且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进一步观察脑干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 DAI大鼠损伤后3d脑干Iba1标记的小胶质细胞细胞数目显著增多,一直持续至伤后7d,且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呈肥大样形态学改变;DAI大鼠伤后1周内脑干GFAP标记的星形胶质细胞数目虽有所增多,但并没有统计学意义;CC-1标记的成熟少突胶质细胞在DAI后1d即开始明显降低,且随损伤时间的延长而进一步降低。DAI大鼠脑干TUNEL标记的凋亡细胞随损伤时间延长持续增多,与成熟少突胶质细胞的丢失成正相关。Olig2标记的少突胶质细胞系表达在DAI损伤后1周内各时间点均明显增高,于损伤后3d达峰值。NG2标记的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数量于损伤后3d和7d显著增多。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示,DAI大鼠损伤呈现由髓鞘到轴索的特点,最早表现为髓鞘松解,轴索完整;且脱髓鞘会进一步促进轴索骨架崩解,最终导致轴索变性。 结论 成熟少突胶质细胞对DAI损伤具有选择易感性,髓鞘脱失是轴索继发损伤的重要因素。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增殖,并伴随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探索胶质细胞的动态变化将为进一步解释轴索继发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成年大鼠脊髓完全性横断模型研究反应性胶质细胞的时空分布和变化。将30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T9横断伤1周、2周、4周和8周组,每组6只。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图像分析系统对各组动物脊髓内星形胶质细胞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显示:脊髓横断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数目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距损伤近侧端较距损伤远侧端的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数目增加显著(P<0.05);脊髓横断组髓磷脂碱性蛋白(MBP)阳性的少突胶质细胞数目的时间及空间分布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结果提示,星形胶质细胞是胶质瘢痕的主要成分,而少突胶质细胞在瘢痕形成过程中并非是反应活跃的成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青年猫与老年猫大脑皮层第一躯体感觉区(SI区)髓质中胶质细胞和S100蛋白免疫阳性细胞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阳性细胞的年龄相关性形态学变化, 探讨该变化的原因及其在老年性躯体感觉功能衰退中的意义.方法 选青年猫与老年猫各4只,用改良的Holzer结晶紫染色显示SI区髓质中所有胶质细胞,并用成年动物Golgi法显示其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法(SABC法)显示S100蛋白免疫阳性(S100-IR)细胞及GFAP免疫阳性(GFAP-IR)细胞.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用BI-2000医学图像分析系统计数SI区髓质中的胶质细胞、S100-IR细胞及GFAP-IR细胞的数量,测定S100及GFAP表达的平均吸光度值和阳性细胞面积比.结果 与青年猫相比,老年猫SI区髓质中胶质细胞、S100-IR细胞及GFAP-IR细胞密度显著增加(P<0.01),S100-IR细胞及GFAP-IR细胞占胶质细胞的比例均增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平均吸光度值及阳性细胞面积比也显著增大(P<0.01);星形胶质细胞胞体膨大,突起稠密、粗大.结论 衰老过程中,猫SI区髓质中存在明显的反应性胶质化, 其中星形胶质细胞对衰老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体外天麻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h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验证其多能分化特性,检测分化后细胞的免疫原性.方法:通过贴壁法分离hMSCs,体外扩增培养.天麻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神经细胞特异性抗原标志物神经元烯醇化酶(NSE)、巢蛋白(Nesti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分化后细胞HLA-DR表达,用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的方法检测神经细胞分化的hMSCs是否引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反应(Human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hPBLs).结果:hMSCs可通过贴壁法成功分离并可在体外大量扩增.天麻诱导3小时后大部分hMSCs转变为神经元样细胞,出现胞体和突起.免疫细胞化学染色NSE及Nestin呈阳性,GFAP阴性.流式细胞术显示h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后HLA-DR表达阴性,混合培养结果也显示分化hMSCs不引起hPBLs增殖反应.结论:天麻可在体外诱导h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分化hMSCs不引起人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具有低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8.
利用H-E和Nissl染色法、免疫细胞化学法、Golgi镀银法及透射电镜技术,对60例6周至足月人胚胎海马神经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的分化、发育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神经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均由未分化细胞转化而来。未分化细胞、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在对硝酸银的嗜染性、免疫细胞化学特征及超微结构特征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别。神经细胞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细胞,主要有锥体细胞、颗粒细胞和篮状细胞等。星形胶质细胞和放射状胶质细胞为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细胞。未分化细胞体积小、球形、胞质少,为NSE及GFAP阴性,硝酸银镀染也不着色;透射电镜下未分化细胞核异染色质丰富,胞质内缺乏特化的细胞器,但糖原含量丰富。胚胎早期室管膜神经上皮细胞及由此迁徙而来的中间层细胞均由未分化细胞构成。星状胶质细胞和放射状胶质细胞出现较早,第11周开始出现于室管膜下的室床及海马伞部;随胎龄增加,单位面积垦状胶质细胞数量增加,17周后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并且均匀分布于海马各个部位与区域。15周后中间层细胞陆续开始分化为锥体细胞和颗粒细胞,到足月胚胎锥体层及颗粒层不再有未分化细胞。  相似文献   

19.
胚胎干细胞C3B鼠视网膜下腔移植分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胚胎干细胞在具有正常视网膜结构的C3B鼠视网膜下腔中的诱导分化情况。 方法:胚胎干细胞传1代后进行拟胚体培养。拟胚体消化成单细胞后联合视黄酸注入C3B鼠视网膜下腔,注射后1周、3周、2月处死小鼠取材进行病理切片、电镜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测。 结果:1周时,可见到注射部位视网膜层水肿增厚。3周和2个月时,3只移植眼内出现畸胎瘤,占所有移植眼的25%,其余眼球注射部位仅见瘢痕组织或眼球萎缩。电镜发现增殖的细胞核异型性明显,具肿瘤细胞特征。免疫组化显示:畸胎瘤部分区域MAP-2强阳性反应;可见团状或集落状细胞GFAP强阳性反应;个别细胞Nestin阳性反应。 结论:胚胎干细胞移植入具有正常视网膜结构的C3B鼠视网膜下腔,未能出现ESC向视网膜组织分化或嵌入视网膜组织,相当部分的鼠眼出现了畸胎瘤,其临床安全性和致瘤性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