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食管癌是人类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国家。也是本病死亡率最高的国家;据估计世界上一半的食管癌患者是中国人,全世界每年食管癌新增31万多例,而我国占16万左右。  相似文献   

2.
89例幽门梗阻的病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幽门梗阻(PO)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以指导及早诊治及判断预后。方法:对89例幽门梗阻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9例患者中消化道恶性肿瘤58例,消化性溃疡20例,其他11例。其中≥50岁67例,消化道恶性肿瘤49例,男36例,女13例;消化性溃疡11例。结论:老年PO患者中消化道恶性肿瘤所占比重高,宜早期选择合理诊断方法、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3.
管状消化道吻合器在食管癌、贲门癌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管癌、贲门癌是较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在我省恶性肿瘤死亡病例中占首位为23.03%。我院1992--2001年共手术治疗食管癌及贲门癌150例,术中应用上海产GF—Ⅰ管状消化道吻合器代替手工吻合,效果良好,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结肠及直肠原发性恶性肿瘤临床上亦较常见,据一般文献记载,在消化道中其发生率居第三位,仅次于胃癌及食管癌。我院在过去十年内,共收治胃癌437例,食管癌124例,结肠恶性肿瘤(包括直肠癌)125例。此与一般文献记载不同。本组患者分同时期入院患者(外科)之0.45%,本文仅就125例结肠恶性肿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消化道恶性肿瘤常见的有胃癌、食管癌和大肠癌。全国常见的十大恶性肿瘤中,消化道占三个,其中胃癌在我国占恶性肿瘤的首位。国内外专家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病因、诊断和治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上取得了重大进展,提高癌瘤患者的生存期,为保证人民的健康作了贡献。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了解海口地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的流行病学状况。方法 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063例消化道疾病住院患者和494 体检者进行问卷调查,记录临床症状及体征,按不同年龄组取523例住院患者、23例体检者做胃肠纤维镜、B超影像检查,检出阳性者,均取组织活检做病理切片予以确诊。结果 发现住院患者患消化道恶性肿瘤111例,占21.2%;体检者3例,占13%。结论 加强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环境致病因  相似文献   

7.
家族性食管癌组织中FHIT、p53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家族性食管癌组织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FHIT)和p53蛋白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74例河南省林州市食管癌患者(其中33例家族性食管癌,4l例非家族性食管癌)手术切除标本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FHIT及p53蛋白进行检测.结果:食管癌组织中FHIT蛋白异常表达率(39%,29/74)高于癌旁正常组织(3%,1/31),家族性食管癌组织中FHIT蛋白异常表达率(56%,18/33)高于非家族性食管癌组织(27%,11/41)(P均<0.05).家族与非家族性食管癌组织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HIT异常表达可能与食管癌家族高易感性密切相关;p53可能与其他易感因素协同作用,影响食管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豫东地区胃肠道恶性肿瘤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豫东地区胃肠道恶性肿瘤发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近14年来消化道内镜检出的1526例胃肠道恶性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豫东地区消化道内镜诊断胃肠道恶性肿瘤的检出率为10.4%(1526/14635),其中以食管癌为最多(915/1526,60.0%),胃癌次之(496/1526,32.5%),大肠癌最少(115/1526,7.5%);且胃癌男性所占的比例(75.2%)高于食管癌(63.2%)和大肠癌(42.6%),差异具显著性意义(P均<0.001);大肠癌患者高脂高蛋白低纤维素膳食所占比例(37/115,32.2%)也明显高于其他胃肠道肿瘤(198/1411,14.0%;P<0.0001)。结论:豫东地区胃肠道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较高,可能与多种环境因素有关,应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霜枝 《大家健康》2012,(8):12-13
“家族聚集”不等于遗传 在临床上医生在追溯恶性肿。瘤患者家人健康状况时,常会发现他们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或家族中的其他成员也有此类或相关的恶性肿瘤病史,这称为恶性肿瘤的家族聚集现象。看到一个家族中相继多人罹患恶性肿瘤,一些人便认为,肿瘤会遗传。其实,家族聚集现象并不等同于遗传,肿瘤的发生需要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并经过一段比较长时间的演变,最后才会长成肿块。  相似文献   

10.
肿瘤标志物CA-242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0 引言 消化道肿瘤是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在其肿瘤标志物检测中 CA- 2 42是一种唾液酸化的鞘糖脂类肿瘤相关抗原 ,能被 CA- 2 42 m Ab识别 ,不同于其他已知的肿瘤相关粘蛋白抗原 ,如 CA199,CA5 0 ,CA12 5及 CA15 3等[1 ,2 ] .我们对 15 1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了血清 CA- 2 42抗原检测 ,旨在探讨其在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作用 .1 对象和方法 本院 1997- 0 3/ 1999- 12住院患者 ,消化道恶性肿瘤 15 1例 (其中食管癌 2 0例、胃癌 42例、胰腺癌 2 1例、大肠癌 6 8例 ) ,消化道良性疾病 33例 ,均经病理和其他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11.
于俊秀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39):2789-2791
目的 探讨中国人家族性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报告一家族性胃癌家系,并中文文献报道的15个家系,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6个家族性胃癌家系63例患者中,男38例,女25例.中位发病年龄为54岁(30~72岁).亲代中位年龄为61岁,子代中位年龄为43岁,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94,P<0.01).同胞患者之间发病年龄具有相关性(rs=0.664,P<0.01).44例肿瘤部位明确的患者中,21例(47.7%)位于胃窦部.8个肿瘤部位资料完整的家系中,4个家系患病成员肿瘤部位完全一致.7个存在伴发肿瘤的家系中,5个为消化道肿瘤.结论 中国人家族性胃癌患者子代发病早于亲代,同胞患者之间发病年龄具有相关性;肿瘤部位以胃窦部多见,同一家系患者之间肿瘤部位趋于一致;伴发肿瘤以消化道肿瘤为主.  相似文献   

12.
我科共收治上消化道和肺多原发癌128例,占同期我科收治上消化道及肺部恶性肿瘤患者的1.4%。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手术治疗84例,1年生存率为100.0%(84/84),3年生存率为30.0%(21/70),5年生存率为19.6%(10/51);非手术治疗44例,其中32例在1年内死亡。说明对上消化道及肺多原发癌应采取积极的治疗,尽可能争取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炎克雷伯菌致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耐药性的分布情况。方法分析104例肺炎克雷伯菌致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资料,采用平板稀释法测定常用抗菌药物对该株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104例中>60岁者60例(58%),全部患者均有基础疾病,其中以恶性肿瘤最常见(31%);50%患者为混合感染。发病的危险因素为:广谱抗菌药物的应用(81%);机体的免疫抑制(77%);侵袭性治疗(31%);长期住院。临床症状及X线表现无特异性。耐药率高,众多常用药物中,仅有阿米卡星、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低于40%。结论肺炎克雷伯菌致下呼吸道感染多发生于患有各种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及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细菌的耐药现象严重,诊断及治疗有赖于病原学检查。  相似文献   

14.
探讨糖链抗原CA50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免疫放射分析方法检测了160例血清糖链抗原CA50含量,其中正常人21例,消化道良性疾病57例,消化道恶性肿瘤82例。  相似文献   

15.
食管癌术后消化道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消化道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1995年1月-2001年2月共对253例食管癌行切除术。其中164例采用吻合器吻合。结果:术后消化道并发症共51例次,发生率20.2%。其中吻合口瘘5例,吻合口狭窄9例,胃排空障碍3例,反流性食管炎34例。结论:食管癌术后消化道并发症较常见,通过提高手术操作技巧,应用适合类型的吻合器,加强手术后营养支持,提高病人术后自我护理能力能明显减少食管癌术后消化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61例外科患者应用全胃肠外营养(TPN)的经验,包括:手术前后营养支持、预防消化道瘘38例;营养支持治疗上消化道瘘患者5例、急性重症胰腺炎3例;术中监测中心静脉压、术后营养支持1例;单纯营养支持10例。结果:除急性坏死性胰腺炎1例和晚期癌肿广泛转移2例死亡外,其余患者均恢复。其中食管、贲门和胃上部癌根治术后行食管胃或食管空肠吻合术者共27例无一发生吻合口瘘;5例上消化道瘘4例自然闭合,1例手术切除愈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8F-双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像(PET-CT)在消化道肿瘤诊断、分期及手术后复发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消化道肿瘤患者进行PET-CT全身扫描,结合手术后病理、内镜、多种影像学检查及临床随访等资料,对PET-CT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估。结果50例患者中,PET-CT显像假阳性1例,假阴性5例,与临床符合44例,符合率88%。结论18F-FDG PET-CT在消化道肿瘤诊断、分期及手术后复发监测方面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对临床治疗有重大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62~1981年,我科将其它肿瘤或非肿瘤性病变误诊为恶性淋巴瘤共93例,占同期收治该类病人的17.8%。其部位分布依次为头颈部56例,胃肠道9例,腹股沟7例,肠系膜6例,躯干和四肢皮下5例,腋下1例,部位不详9例。复查后诊断:原发性未分化癌31例,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26例,转移性低分化癌21例,其它少见肿瘤共15例。  相似文献   

19.
分析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12例。83%以腹块和腹痛为主要症状,体征中腹块占91.5%,以恶性淋巴瘤居首位占61%。全组完全切除率为58%,行脏器联合切除占25%。完全切除加放疗、化疗3年存活率为28.5%,部分切除及活检未给其它治疗者5例预后差,均1年内死亡,差别显著。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间质瘤2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收集我院27例GIS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平均发病年龄48.6岁。发生部位分别为:胃13例(48.1%),空肠7例(25.9%),回肠5例(18.5%),十二指肠、结肠各1例(各3.7%)。本组病例术前均未能确诊。27例均行外科手术切除,病理证实良性21例(77.8%),恶性6例(22.2%)。肿瘤的大小与良恶性相关(P<0.05)。术后随访:良性GIST18例,平均随访时间24.6个月,16例无局部复发、转移;2例术后1年内复发再手术;恶性GIST6例,平均随访26.4个月,3例局部复发再手术,1例肝肺转移:2例死亡。5例恶性GIST术后辅以不规则化疗,但生存期未见明显变化。结论:GIST消化道症状无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肿瘤的大小是判断良恶性GIST的重要指标。目前间质瘤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对复发或远处转移者应积极再次手术,可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