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遗传性联合凝血因子缺乏症是一组罕见的出血性疾病:该文报道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Ⅴ联合因子Ⅷ缺乏症,主要临床表现为自幼起牙龈间断渗血;实验室检查血浆凝血因子Ⅴ凝血活性部分(factor Vcoagulant activity,FⅤ:C)、FⅧ:C异常,抗FⅤ:C与FⅧ:C抗体正常。提示对于自发性出血患者,在排除继发因素后应尽快转送上级医院检查以明确有否凝血因平缺乏.  相似文献   

2.
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是一组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患者血浆中凝血因子活性下降引起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 包括获得性凝血因子Ⅰ(FⅠ)(纤维蛋白原)、FⅡ(凝血酶原)、FⅤ、FⅦ、FⅧ、FⅨ、FⅩ、FⅪ、FⅫ、FⅩⅢ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缺乏。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如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等)、消耗或破坏增多[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及产生抗凝血因子抗体(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等)等[1]。其中, 由患者体内产生抗凝血因子抗体引起的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症较为罕见, 且临床表现异质性较大, 目前对其诊断及治疗较为复杂。本文从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对由抗凝血因子抗体引起的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症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正> 血友病甲是一种严重的遗传性凝血系统障碍疾病,由于患者血浆中的凝血因子Ⅷ缺乏而引起,可导致严重出血。治疗这种疾病的各种制剂中FⅧ活性(FⅧ∶C),以及患者或基因携带者血浆中的FⅧ∶C,一般多采用一期法来测定。此法需要乏因子Ⅷ血浆作基质。以往这  相似文献   

4.
因子Ⅷ抑制物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FⅧ抑制物是一种可以抑制或中和F血凝血活性的同种抗体或自身免疫抗体[1]。同种抗体见于部分先天性血友病甲患者;自身免疫抗体见于非血友病患者,由此引起的疾病亦称之为获得性血友病。FⅧ抑制物一旦形成,常规治疗方法时常不能有效地控制出血,成为临床棘手的问题。1FⅧ抑制物形成的相关因素FⅧ抑制物产生的病因较为复杂。同种抗体与以下因素有关:①血友病甲的严重程度。重型患者易形成FⅧ抑制物,而轻型患者较少见[2]。FⅧ基因严重的分子缺陷造成无FⅧ蛋白合成和分泌,替代疗法的FⅧ类似异体抗原,导致免疫反应,形成同种抗体,即F…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1例获得性血友病A(AHA)合并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结合1例胃印戒细胞癌患者相关的AHA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及文献报道,对本病的病因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讨论。结果 AHA是由针对凝血因子Ⅷ的自身抗体导致的罕见出血性疾病,多见于老年人;与其相关的常见疾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约50%的AHA患者既往身体健康。出血最常累及软组织。AHA患者存在的各种促血栓形成因素(先天性、获得性)均有助于静脉血栓形成。AHA患者的治疗包括凝血因子替代止血治疗和抗体清除治疗,静脉血栓的抗凝治疗则有可能加重患者出血倾向。本例患者为一66岁男性胃癌患者,术前APTT延长,术后软组织血肿,血浆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下降,FⅧ抗体滴度128BU,予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环磷酰胺(CTX)抑制抗体生成、输注FⅧ、凝血酶原复合物(PCC)止血;此后,出现右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停用PCC,并予胃癌联合化疗,出血和血栓症状消失,凝血功能恢复正常。结论 AHA合并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罕见,治疗相互矛盾。及时识别这两种疾病同时存在并采取综合性、个体化治疗措施是成功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1引言血友病甲是因凝血因子Ⅷ(FⅧ)缺乏或功能异常所致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目前主要的治疗是输注FⅧ制剂以达到治疗和预防自发性或外伤后出血的目的,但反复输注FⅧ制剂可能导致患者产生FⅧ抗体.随着血液制品病毒灭活技术的提高,血友病患者输血后传染病发生率大为降低,而血友病输注凝血因子后产生抗体已成为治疗血友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产生FⅧ抗体的血友病甲患者较未产生抗体的患者具有更高的病死率,对这种病人的处理已成为当前的医学难题之一,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现将影响FⅧ抗体产生的因素、FⅧ灭活机制及临床处理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分析本院血友病A患者的实验室诊断数据,了解医院就诊血友病A临床分型、抑制物存在情况及获得性血友病的诊断思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证据.方法 对患者进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Ⅷ因子活性(FⅧ∶C)检测,抑制物筛查采用APTT纠正试验做定性判断,阳性者用Nijmegen定量检测抗体.结果 359名血友病A患者以重型和中型居多(共占81%),亚临床型仅14例.抑制物筛查22例阳性,FⅧ抗体定量检测平均抗体滴度35 BU.获得性血友病1例;2例患者同时存在FⅧ∶C、FⅨ∶C低下和抑制物阳性.结论 医院就诊的血友病A患者主要为重型和中型,亚临床型少见;FⅧ抑制物筛查及抗体滴度在临床治疗方案选择中及其重要;获得性血友病诊断思路应该为实验室数据结合临床、遗传学、自身免疫性检查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确定1例大疱性类天疱疮并获得性血友病 A 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诊断;通过体内外干预实验观察获得性血友病 A 患者体内的 FⅧ抑制物对正常人血浆及兔 FⅧ凝血活性(FⅧ:C)的影响;确定患者 FⅧ抑制物的 TgG 亚型和结构表位,以揭示该病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用Ⅰ期法测定患者血浆 FⅧ:C;以 Bethesda 单位(BU)表示 FⅧ:C 抑制物滴度;用蛋白 A-琼脂糖柱纯化患者及正常人血浆 IgG;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分析其对 FⅧ:C 的抑制作用;观察 FⅧ抑制物对兔血浆 FⅧ:C 活性的抑制作用;分别用抗 IgG_1、IgG_2、IgG_3、IgG_4抗体作 Western blot,结合灰度扫描确定患者血浆 IgG 亚型相对表达量;散射比浊法测定患者及正常人体内各 IgG 亚型浓度;用 FⅧ/FⅧ抑制物固相结合试验及 Western blot 鉴定患者 IgG 抗体(FⅧ抑制物)作用于 FⅧ的具体“表位”。结果①患者 APTT 明显延长,正常血浆不能纠正;FⅧ:C<1.5%,FⅧ抑制物滴度为147.8 BU;②纯化的患者 IgG 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正常人混合血浆 FⅧ:C;动物实验显示患者血浆能以时间依赖方式延长兔血浆 APTT;③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 FⅧ抑制物成分主要为 IgG_4,其次为 IgG_1,FⅧ抑制物作用于FⅧ:C 的结构相对分子质量为44×10~3。散射比浊法测定结果显示患者体内 IgG_4、IgG_1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结论研究结果证明大疱性类天疱疮并获得性血友病 A 患者体内 FⅧ抑制物对 FⅧ:C有抑制作用,FⅧ抑制物的 IgG 亚型主要为 IgG_4,其次为 IgG_1;患者 FⅧ抑制物作用于 FⅧ的表位为相对分子质量为44×10~3的肽段,揭示了该获得性血友病 A 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制备并鉴定抗凝血因子Ⅷ(FⅧ)c2区单克隆抗体(单抗),研究其对FⅧ活性的影响.方法 体外表达rFⅧ C2区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鼠源性单抗.不同剂量的单抗与正常人新鲜混合血浆孵育后测定FⅧ活性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ELISA法测定该单抗对rhFⅧ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磷脂酰丝氨酸(PS)及血小板结合实验的影响.结果 获得一株抗FⅧC2区单抗,命名为SZ-132.与血浆孵育后呈剂量依赖方式抑制FⅧ活性,APTT明显延长;抗体浓度超过25μg/ml时,FⅧ活性为0;该抗体能够抑制rhFⅧ-vWF、rhFⅧ-PS及rhFⅧ与血小板的结合.结论 SZ-132是一株特异性针对FⅧ C2区的抑制性单抗.  相似文献   

10.
血浆冷沉淀在血友病甲患者手术中的应用(附9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血友病甲是常见的遗传性凝血障碍性疾病之一,临床特征为自发性或外伤后出血不止。对血友病甲患者施行外科手术时,首先要监测FⅧ:C,适量补充凝血因子Ⅷ,使其维持在一定的水平,才能使病人安全地度过手术期。1964年Pool等首先成功地将血浆冷沉淀用一于治疗血友病甲患者出血,此后被逐渐推广应用。1982年以来,笔者对9名施行外科手术的血友病甲患者,术前和术后补充适量的冷沉淀因子Ⅷ,获得良好的止血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检测治疗前胃癌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该院治疗的100例胃癌患者(胃癌组)和同期10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检测两组受检者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凝血因子Ⅶ活性(FⅦ:C)及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水平。结果胃癌组血浆PLT、PT、FBG、D-二聚体、FⅦ:C及FⅧ: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分期越晚,血浆PLT、PT、FBG、D-二聚体、FⅦ:C及FⅧ:C水平越高,胃癌患者病理分期Ⅳ期各项凝血功能指标与其他病理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直径≥5cm者血浆PLT、APTT、FBG、FⅦ:C及FⅧ:C水平明显高于病灶直径5cm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者FⅦ:C及FⅧ:C水平明显高于中分化者、高分化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处转移者血浆PLT、D-二聚体、FⅦ:C及FⅧ:C水平明显高于其他患者,且淋巴结转移者血浆PLT、FⅦ:C及FⅧ:C水平明显高于无转移者及脉管转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胃癌患者血浆凝血功能指标可有助于判断患者病情,从而为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友病的病因学分类方法.方法 随机选取2005年2月至2010年5月陕西医大血液病研究院接诊的500例血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一期法检测凝血因子活性,Bethesda法检测FⅧ、FIX抗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正常人血浆混合APTT纠正试验,鉴别凝血因子缺乏、同种抗体与自身获得性血友病.按...  相似文献   

13.
FⅧ抑制物的特点及其临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Ⅷ抑制物是人体内最常见的抗凝血因子抗体,通过抑制FⅧ∶C活性引起获得性血友病A(AH0 A)。AH- A是一种罕见的出血性疾病,死亡率较高。与遗传性血友病相比,AH -A具有独特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早期诊断及选择合理治疗方案对AH-A的预后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获得性血友病的病因、临床表现、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2010年3月至2014年6月诊断的22例获得性血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例患者中,获得性血友病A(AHA)20例(90.9%),获得性血友病B(AHB)2例(9.1%).AHA患者中,男、女各10例,中位年龄37.5(2~95)岁,中位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为1.9%(0.5%~39.0%),以肌肉软组织血肿(80.0%)、皮肤瘀斑(75.0%)为主要临床表现;2例AHB患者均为男性儿童(1、3岁各1例),临床症状轻微,凝血因子Ⅸ活性(FⅨ∶C)分别为5.0%、16.0%.22例患者中,7例(31.8%)存在相关病因.所有患者均APTT延长,PT正常,APTT纠正试验不能纠正或检出抑制物(滴度值2~32 BU),狼疮抗凝物及抗心磷脂抗体阴性.19例患者接受血制品止血治疗,7例患者单独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清除抑制物,11例患者接受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联合其他免疫抑制剂清除抑制物,3例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20例AHA患者中19例(95.0%)急性出血控制,8例(40.0%)患者抑制物消失且FⅧ∶C>50%[中位治疗时间42.5(21~145)d],因出血死亡1例.2例AHB患者分别在治疗48、60 d后FⅨ∶C达到35%、24%.结论 获得性血友病并非罕见,可见于各年龄段,临床表现异质性高,儿童患者症状较轻.  相似文献   

15.
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Ⅶ,FⅧ)是外源凝血系统的因子之一。FⅧ的血浆水平降低或升高会导致临床出血或血栓形成。本文报道FⅧ基质血浆的制备及肝病患者测定FⅦ促凝活性(FⅦcoagulant activity,FⅧ: CA)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蛋白质Z在2型糖尿病检测中的临床意义及与血浆凝血因子FⅦ:C,FⅧ: C,FX:C的关系.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60例分为血管并发症组(30例)和无血管并发症组(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检测3组蛋白质Z,血浆凝血因子FⅧ:C,FⅧ: C,FX:C水平.结果:血管并发症组和无血管并发症组蛋白质Z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FⅦ;C,FⅧ: C,FX:C均高于对照组(P<0.01);血管并发症组蛋白质Z水平低于无血管并发症组(P<0.01),FⅧ:C,FⅧ:C,FX :C高于无血管并发症组(P<0.01);蛋白质Z与FⅦ:C,FⅦ:C,FX:C水平在健康人和糖尿病患者中均呈明显负相关.结论:血栓形成在2型耱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蛋白质Z水平下降所致的FⅦ: C,FⅧ;C,FX:C活性和水平升高可能是导致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一个新机制,定期检查糖尿病患者血浆中蛋白质Z、FⅦ: C,FⅧ:C,FX:C水平对于及早发现高凝倾向,及早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探讨血友病凝血因子抗体(抑制物)的诊断、分型及影响因素.对500例血友病采用一期法检测FⅧ活性(FⅧ:C),FⅨ活性(FⅨ:C),用Bethesda法检测FⅧ抗体(FⅧ:Ab)、FⅨ抗体(FⅨ:Ab).结果表明,500例血友病中,HA 411例,FⅧ抗体阳性者151例(30.2%),滴度为3.50±2.84 Bu/ml;HB 79例,FⅨ抗体阳性者18例(3.6%),滴度为(2.92 ± 2.19)Bu/ml;自身获得性血友病10例(2.0%).抗体分型:高、中、低反应型依次为3例、47例、119例,以中低反应型抗体为主(98.22%).抗体产生的影响因素:169例抗体阳性者的92.90%(157/169例)年龄在30岁以下;89.35%(151/169例)为HA;81.66%(138/169例)为中、重型血友病;98.22%(166/169例)为中、低反应型抗体;同种特异性杭体阳性者158例均有输血史.结论:抗体以中、低反应型为主,患者年龄及输血史是影响的因素.本研究为血友病凝血因子抗体的诊断、分型及其产生的影响因素提供了依据,并说明血友病反复输注血液制品对抗体的产生有直接影响,对防治血友病出血及预防凝血因子活性降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提高对获得性凝血因子V抑制物所致凝血障碍的认识.方法 报告3例获得性凝血因子V抑制物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诊治经过及转归,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和讨论.结果 3例患者年龄均在50岁以上,无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病史及家族史,亦无潜在相关疾病.轻者表现为自发性皮肤黏膜出血或肉眼血尿、黑便、重者表现为颅内出血.实验室检查均有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显著延长、凝血因子V活性(FV∶C)降低、抑制物定性实验或Bethesda法定量阳性.经过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治疗,2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原有出血停止,无新发出血表现,但凝血指标、FV∶C恢复缓慢;另1例死于颅内出血.结论 获得性凝血因子V抑制物所致凝血障碍是一种少见疾病,临床表现具有异质性,出血症状轻重不一;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预后与患者基础疾病相关.  相似文献   

19.
横县中医医院于2018年10月28日收治1例获得性血友病A(AHA)患者,该患者因面色苍白10余天,右侧大腿及膝关节肿胀,局部可见片状瘀斑,拟"贫血原因待查"收入院。经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APTT纠正试验、凝血因子Ⅷ抑制物测定(Bethesda法)、凝血因子Ⅷ水平测定等发现,该患者APTT显著延长,APTT纠正试验不能被纠正,血小板计数(PLT)和肝功能正常;经进一步检测发现,患者凝血因子Ⅷ活性为1%,凝血因子Ⅷ抑制物为9.6 BU/mL(Bethesda法);抗核抗体(ANA)为核颗粒型(1:320),ANA谱抗SSA抗体阳性,抗SSB抗体阳性。故诊断为获得性凝血因子Ⅷ抑制物所致出血。当患者临床表现为不明原因贫血伴可见片状瘀斑时,应考虑是否伴有获得性因子Ⅷ抑制物存在的可能;APTT纠正试验对诊断是否存在循环抗凝抑制物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获得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acquired factorⅤdeficiency,AFⅤD)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获得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特点,总结临床诊治经验。结果:10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51~71岁,中位年龄60岁,均无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病史及家族史,临床表现为牙龈出血、鼻衄、血尿、黑便,甚至颅内出血。10例患者均有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显著延长,凝血因子Ⅴ活性降低,抑制物定性或定量试验阳性,均诊断为获得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10例患者均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控制出血症状,并采用糖皮质激素或联合环磷酰胺、硫唑嘌呤免疫抑制治疗,其中5例患者(5/10)缓解,未再出现出血症状;3例患者(3/10)应用糖皮质激素及环磷酰胺治疗效果差,随后加用利妥昔单抗治疗均有效,其中2例经治疗后凝血因子Ⅴ(factorⅤ,FⅤ)浓度恢复正常,未再出现出血症状,1例患者需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2例患者(2/10)死于颅内出血。结论:AFⅤD是一种罕见疾病,临床出血症状轻重不一,经糖皮质激素及环磷酰胺、利妥昔单抗治疗有助于缓解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