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神经外科患者院内呼吸道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患者院内呼吸道感染相关因素及护理。方法 结合资料回顾性分析 78例院内呼吸道感染患者发生感染的原因、相关因素、护理要点。结果 在 78例患者中气管切开伴鼻饲、单纯鼻饲、单纯气管切开三组患者与其它神经外科患者院内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 ,气管切开伴鼻饲组分别与单纯气管切开、单纯鼻饲组进行比较 ,其与单纯鼻饲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 P>0 .0 5 ) ,与单纯气管切开比较有显著差异 ( P<0 .0 5 )。结论 神经外科患者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是气管切开和鼻饲 ,而鼻饲是发生感染的最重要原因。加强鼻饲护理 ,改变鼻饲方法 ,防止误吸 ,加强气管切开的护理管理 ,适时吸痰 ,严格无菌操作等是预防和控制呼吸感染的重要手段 ,对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ICU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原因和护理对策。方法:对36例患者行气管切开,其中16例发生肺部感染,回顾性分析其原因,并进行针对性护理。结果:导致ICU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原因包括呼吸道防御机能受损、胃内容物反流和呼吸机的使用、护士无菌观念不强、ICU病房环境污染。通过加强ICU病房环境管理、气管套管的管理、气管切口的护理、体位的管理、正确选用吸痰管、采用特殊的排痰方法、根据痰液黏稠度进行有效呼吸道湿化、加强无菌操作意识、预防食物反流误入气管等措施后,肺部感染患者的病情均得到控制,无一例因感染而死亡。结论:在下呼吸道感染发生后积极分析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可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3.
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提出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神经外科116例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共发生院内下呼吸道感染77例,发生率为66.4%。对感染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显示,气管切开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是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与病程呈正相关,感染的病原菌以条件致病菌为主。结论严格无菌操作,注重细节,改进吸引装置,切断传播途径,以及提高患者自身抵抗力,对预防、控制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院内下呼吸道感染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术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原因及护理方法。方法:对125例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术后患者,给予环境消毒、早期密切观察病情、消毒隔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正确吸痰、充分湿化气道、加强口腔护理,并于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后第5天做痰培养与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本组76例并发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真菌感染12例。结论: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等人工气道的建立,破坏了呼吸道的自然屏障,是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可降低下呼吸道感染率。  相似文献   

5.
长期气管切开老年患者的医院感染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 控制气管切开老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 对11例长期气管切开老年患者的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状况进行回顾性研究和分析。结果 老年患者机体抵抗力低下,平均住院时间长,下呼吸道感染发病率高,痰培养以G^-杆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居首。结论 气管切开是住院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必须定时细菌监测,根据临床观察及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治疗与用药,同时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严格无菌技术管理,合理使用抗生素,保证营养。病情稳定要及时脱机,进行呼吸道训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后遗症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原因及护理措施,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180例脑血管病后遗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记录下呼吸道感染发生情况。对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脑血管病后遗症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因素为使用呼吸机、使用抗菌药物、接受气管切开以及插入胃管等。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使用呼吸机、未使用抗菌药物、接受气管切开、插入胃管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血管病后遗症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原因较多,如使用呼吸机、未使用抗菌药物、接受气管切开以及插入胃管,为减少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应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采取合适的护理干预措施,如保证营养及液体供应、心理护理、呼吸道护理、口或鼻腔护理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术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原因及护理方法.方法:对125例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术后患者,给予环境消毒、早期密切观察病情、消毒隔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正确吸痰、充分湿化气道、加强口腔护理,并于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后第5天做痰培养与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本组76例并发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真菌感染12例.结论: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等人工气道的建立.破坏了呼吸道的自然屏障,是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可降低下呼吸道感染率.  相似文献   

8.
气管切开50例术后的呼吸道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气管切开后呼吸道的护理。方法通过对50例脑卒中患者气管切开后呼吸道的护理,采取有效措施,分析了气管切开后呼吸道应注意的问题。结果安全有效的护理措施,明显降低了呼吸道感染率。结论通过有效的措施气管切开患者院内感染率是可以降低的。  相似文献   

9.
急性有机磷中毒中间综合征(IMS) ,呼吸肌麻痹死亡率最高 ,目前抢救的唯一方法是迅速进行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管。气管切开后的下呼吸道感染 ,一直是制约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为控制有机磷中毒IMS气管切开感染 ,我们在查找、分析相关因素的基础上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建立了控制医院感染的管理细则 ,使下呼吸道感染率降低了 30 % ,抢救成功率提高了 15 % ,现报道如下。1 IMS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原因分析1 1 护理因素 IMS患者病情急 ,行气管切开术是应急抢救措施。术前工作如洗澡更衣、手术野备皮消毒 ,术后各项限制性监测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ICU患者气管切开后的呼吸道护理。方法对2010年2月至2014年2月进行气管切开术的ICU患者的呼吸道护理措施进行分析。结果经过有效的吸氧、吸痰、人工管道及气道湿化和口腔护理等护理,180例患者均能够保持呼吸道通畅,意识逐渐恢复,平均20 d拔管。其中38例(21.1%)患者发生了呼吸道感染,后经抗生素治疗并加强呼吸道感染控制,于50~90 d拔管。生存率为88.3%(158例),患者生存治疗明显提高。结论 ICU患者气管切开后经过有效的护理,明显的降低呼吸道感染,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有利于患者的机体恢复。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Torres DP  Baudoin J 《Pain》2008,138(2):472; author reply 472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