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治疗性ERCP在各种医原性胆道损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6年1月经ERCP治疗的医原性胆道损伤共71例病例。结果71例医原性胆道损伤患者中46例胆管狭窄患者行内镜下气囊或探条扩张术,临床症状缓解率93.5%(43/46),14例胆管狭窄患者行内镜下塑料胆道支架置入术,临床症状缓解率92.6%(13/14);8例胆漏患者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和鼻胆管引流术,治愈7例;3例胆漏患者行内镜下塑料支架治疗,治愈2例。所有病例中仅出现1例胆道感染的并发症。结论治疗性ERCP是治疗医原性胆道损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内镜下光动力治疗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2013年9月至2015年4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胸外科内镜微创治疗中心行内镜下光动力治疗的30例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纳入回顾性分析,总结治疗的适应证,以及治疗后1年组织病理学的缓解率、复发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3例中度异型增生、18例重度异型增生和4例原位鳞癌患者,放射学诊断淋巴结转移阴性并要求行内镜下光动力根治性治疗,治疗后3个月和12个月的组织学完全缓解率分别为72.0%(18/25)和88.0%(22/25),术后1年随访期内3例(12.0%)复发、4例(16.0%)出现食管狭窄,无穿孔并发症发生。5例进展期鳞癌患者行内镜下光动力姑息性治疗,治疗后3个月和12个月的组织学部分缓解率分别为60.0%(3/5)和40.0%(2/5),至术后1年2例因肿瘤转移、1例因消化道大出血死亡,无穿孔并发症发生。 结论 对影像学诊断淋巴结转移阴性并要求接受光动力治疗的食管早期鳞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行内镜下光动力治疗安全可行,短期疗效确切;对于进展期食管鳞癌患者行内镜下光动力治疗,短期内同样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病例1:患者女,76岁,因"结肠息肉切除术后7个多月,腹部不适1个多月"就诊于本院。患者既往体质一般,6年前行宫腔镜下子宫息肉摘除术。入院查体:体温37.2℃,血压正常。无贫血貌,神志清,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结肠镜检查示,升结肠见3枚绿豆大小息肉,亚蒂,表面光滑。活检后予氩离子凝固(APC)术灼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结肠息肉内镜下的形态和病理组织学等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消化内镜中心2005年~2007年期间检出的结肠息肉病例,分析息肉的检出率、内镜下息肉形态、病理组织学类型、息肉癌变率、息肉术后复发、新生等情况.结果 633例电子肠镜检查共检出息肉病例138例,检出率为21.80%,以乙状结肠部位息肉数量最多,为52例,检出率8.21%,占息肉构成比37.68%(P<0.01).息肉直径在1~4 cm之间者90例,占息肉构成比65.22%(P<0.01);内镜下表现为有蒂息肉所占的比例(69.18%)明显高于无蒂息肉(P<0.05).从息肉病理组织学上分析,腺瘤性息肉为96例,占息肉构成比69.57%,明显高于增生性息肉(P<0.01);96例腺瘤性息肉中绒毛状腺瘤占62.50%,明显多于管状腺瘤(P<0.05);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为40%,明显高于管状腺瘤的16.67%(P<0.05).所有腺瘤性息肉经摘除术后(包括内镜下摘除和外科手术摘除)1年复查肠镜,发现绒毛状腺瘤和管状腺瘤的术后复发率分别为28.33%和8.82%(P<0.05),而新生率接近,分别为65%和88.24%(P>0.05).结论 结肠息肉的好发部位以乙状结肠居多;内镜下息肉大小多数在1~4 cm,以有蒂息肉居多;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摘除术后1年的复发率均高于管状腺瘤,更具有恶变潜能.  相似文献   

5.
1993年11月至1998年11月,我们对126例结肠息肉患者行内镜下高频电摘除,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89例,女37例;年龄55~89岁,平均64.8岁;病程<1年118岁,≥1年8例。临床表现为腹痛67例,腹胀108例,间歇性腹泻...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60岁,外院胃镜检查发现食管下段近贲门处有-1.5cm×1.0cm大小的长息肉样隆起,表面糜烂(图1),于我院行内镜下经透明帽摘除(图2)。病理检查:食管息肉样组织为黄豆大小,显微镜下观察呈外生性生长,与食管黏膜之间有蒂相连,邻近表皮伴过度角化并有棘细胞增生,病变处被覆表皮扁平、萎缩、有溃疡形成。  相似文献   

7.
临床资料患者,女,56岁,因作为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患者旁系亲属于2010年6月在本院门诊行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多发Ip型息肉,大小0.5 cm~2.0 cm不等,以降结肠多见。病理示:降结肠一处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一处为绒毛管状腺瘤,腺上皮轻至中度不典型增生。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67例糖尿病并胃肠病变的患者行内镜、胃肠钡餐透视及病理学检查,观察控制血糖对胃肠病变的影响,现将结果分析讨论如下。1.一般情况:67例全部为住院病人,男38例,女29例;年龄18-81岁(平均50.1岁);病程4-34年,糖尿病诊断按WHO(1985)标准,其中胰岛累依赖型(IDDM)19例,非胰岛素依赖型(NIDDM)44例。诊断糖尿病之前无胃肠道疾病表现。消化道症状、体征出现于诊断糖尿病后1~7年。入院后经肝胆脾B超、肝功能测定、血尿淀粉酶检查无异常。2.检查方法:67例患者于治疗前进…  相似文献   

9.
结肠黑变病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结肠黑变病的病因及其与结肠肿瘤的关系.方法对38例结肠黑变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镜下表现及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长期服泻药患者25例(65.8%),未有明确服泻药史患者12例(31.6%),不详1例;结肠癌患者0例,结肠息肉患者8例,病理示管状腺瘤患者6例,混合型患者2例.结论结肠黑变病病因可能与细胞凋亡有关;结肠黑变病与结肠肿瘤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53岁,因“结肠息肉1个月余”于2019年6月26日至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就诊。患者1个月前于当地医院CT体检时发现下腹部占位,肠镜检查示结肠炎、结肠多发隆起性质待查,病理提示乙状结肠管状腺瘤,为求进一步诊治前来我院。患者既往体健,自发病以来精神、食欲、睡眠、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1.
1032例大肠息肉治疗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由于结肠镜的广泛应用,各种医疗配套设备的不断完善,经结肠镜行内镜下息肉摘除术已成为治疗大肠息肉的首选方法。本院内镜中心自1995年7月至2004年7月对1032例大肠息肉采用内镜下息肉摘除术,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早期胃癌及异型增生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对早期胃癌及异型增生的诊断价值。方法217例普通胃镜和(或)NBI下表现异常者,依次采用普通放大、NBI结合放大、靛胭脂染色并放大观察,评价各检查方法图像的清晰度,并在NBI模式下于改变最显著部位活检行病理学检查。胃癌和重度异型增生者行内镜超声检查(EUS),早期胃癌和重度异型增生者行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结果在观察病变轮廓方面,NBI与染色内镜或普通内镜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BI最清晰,尤其是对于局灶性浅表性病变的观察;对于胃小凹的形态观察,NBI或染色内镜均优于普通内镜;在对胃黏膜微血管的观察中,NBI具有绝对优势。217例中发现轻度异型增生19例,中度异型增生9例,重度异型增生4例,早期胃癌5例。NBI模式下,胃小凹形态分为6种类型,异型增生主要表现为Ⅴ1型及Ⅳ型,早期胃癌主要表现为Ⅵ型。NBI放大内镜下3例早期胃癌可见新生或粗大血管,其中2例观察到螺旋形毛细血管。结论NBI技术操作简便,对胃黏膜病变轮廓显示清晰,放大后更可清晰观察到胃小凹及微血管形态,有助于提高早期胃癌及异型增生的靶向活检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大体形态、隐窝开口及其与病理组织学的相关性;评价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及氩离子凝固术(APC)联合治疗LST的疗效。方法应用黏膜染色技术对42例(45个病灶)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隐窝开口形态观察,并进行EMR或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EPMR)及APC治疗,切除的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术后随访。结果2450例结直肠瘤中发现LST 42例(45个病变),占1.7%;该42例中9例有家族性大肠肿瘤史,占21.4%。45个LST病变中颗粒均一型、结节混合型、扁平隆起型和假凹陷型分别为26.7%,28.9%,40.0%和4.4%;其中管状腺瘤20个,绒毛管状腺瘤23个,锯齿状腺瘤(Serrated腺瘤)2个,中度以上异型增生64.4%(29个),局部癌变11.1%(3个m癌,2个sm癌)。病理诊断的23个绒毛管状腺瘤中Ⅳ型隐窝开口20个,Ⅳ型隐窝开口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6.9%(20/23)。3个病变行外科手术治疗,42个病变在内镜下治疗,经3个月~6年随访,除1例sm2癌外科手术后发生肝转移死亡外,其余病变均治疗成功。结论观察LST的大体形态、隐窝开口改变和“非提起征”改变,有助于在内镜下正确估计病变的组织学改变和黏膜下浸润深度,从而指导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EMR或EPMR联合APC治疗LST安全、有效,长期随访观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4.
我们对33例已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治疗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比较术前体外超声、CT、ERCP、内镜超声(EUS)对胆总管结石特别是小结石诊断的符合率,探讨EST取石术前行EUS检查的必要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卢戈液染色与P53蛋白检测诊断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内镜下卢戈液染色和活检组织P53检测诊断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可行性。方法 78例可疑早期食管癌患者行内镜下卢戈液染色,对粘膜不染色区活检结果为重度不典型增生细胞者行P53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对P53蛋白阳性的病灶行内镜粘膜切除术。结果 在78例患者,共发现25例患者存在31处粘膜不染色区,其中单纯增生上皮1处,轻度异型增生2处,中度异型增生9处,重度异型增生16处,鳞状细胞癌3处。7例P53蛋白表达阳性的重度不典型增生粘膜行内镜粘膜切除术后,1例被证实为粘膜内癌。结论 卢戈液染色和活组织P53蛋白检测不仅对诊断早期食管癌有帮助,而且对选择治疗重度不典型增生病灶行内镜粘膜切除术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曾被认为是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的禁忌证之一,理由是造影本身是种刺激,会增加胰管内压力而诱发急性胰腺炎,但随着ERCP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对急性胰腺炎发病机理认识的加深,这一观念已得到了改变。目前对于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尽早在ERCP下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有利于疾病治疗已成为许多医师的共识。现回顾我院2002年9月至2006年9月内镜治疗胆源性胰腺炎(ABP)28例患者的情况,探讨EST、ENBD对ABP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Peutz-Jeghers的综合征临床表现、胃肠道检查特征,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复习本院就诊的4例Peutz-Jeghers的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4例患者中2例有家族史,1例以腹痛、呕血、黑便就诊后诊断为肠套叠、肠梗阻,行外科手术治疗。另3例行胃镜、结肠镜见大小不等息肉,分次行内镜下部分息肉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错构瘤及腺瘤样增生,其中1例行多次内镜下治疗,发现未切除的息肉体积缓慢增大、部分有出血表现,但尚无癌变征象。1例发现一处息肉癌变,后进一步外科手术治疗。结论:内镜是Peutz-Jeghers综合征重要的检查治疗手段,定期内镜下随访及行内镜下息肉切除可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2003年10月~2006年10月,我们对62例呼吸衰竭患者采用纤维支气管镜(下称纤支镜)进行检查和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高剂量盐酸二甲双胍对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2年3月于云霄县中医院接受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治疗伴2型糖尿病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原则分成两组,各40例。A组予以低剂量(0.5 g/d)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B组予以高剂量(1.5 g/d)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均持续治疗12周。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水平变化,并予以安全性评估。结果 治疗12周后,两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且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剂量盐酸二甲双胍在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伴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应用效果确切,能更好地控制患者血糖水平,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0.
一家亲兄弟4人中有3人相继发现同一解剖部位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并内镜下切除治疗。他们的父亲于10年前死于结肠癌,报道如下。病例1,男,50岁,长子,2008年6月在我院行结肠镜检查,发现直肠有一息肉样隆起(图1a),注射甘油果糖亚甲蓝肾上腺素混合液,抬举证阳性,用带透明帽法行内镜下切除(图1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